根據DSM-5標準,符合下列五條要重視

1.對自身有無所不能的感覺。

2.他們沉迷在無窮的成功、權力、才氣、美麗的愛情幻想中。3.他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4.對讚美成癮,聽不進去反面的話。

5.有特權者的感覺。6.缺乏共情的能力。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8.表現一種高傲自大的行為或態度。

一個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認知

1、我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就像王子和公主,我擁有特殊性,高貴優越,享受特別的待遇,規章制度只是適用於一般人,而我是可以不受約束的。

2、我覺得自己是特殊的,我應該享受優待的特權,我比別人更加優越出色,他們應該認同這一點。我也經常採用貶損他人的語言和行為,來突出自己的優越。

3、通常我都是自我為中心,我很少關注他人的感受,我需要被持久的關注和讚賞,如果沒有得到,我可能會採用偏激的行為。

4、我喜歡指使別人,對別人的好東西會羨慕,對別人的成功會嫉妒。

5、我覺得別人都不如我,他們應該崇拜我,仰慕我,他們應該都希望成為像我一樣的人,而大多數人都無足輕重的,不值得我為他們浪費時間。

Howard:(在線測試)自戀型人格障礙 在線篩查測試自戀性人格障礙?

zhuanlan.zhihu.com圖標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過分誇大自己的成就

變態地尋求別人關注,期待別人崇拜或者恐懼自己,其中期望別人恐懼自己的屬於malignant narcissism, 是自戀與反社會人格障礙共存的結果

對於批評極度敏感,反應過激(但是高功能自戀者不一定外現自己的憤怒情緒)

特別注意外表

沒有或者缺失同理心

期望別人給自己特殊對待

內心極度自卑,需要持久的關注和認可,不然會陷入抑鬱和焦慮


最明顯的:trump 毫無同理心,操縱,精神折磨


摘自-理解人格結構之自戀人格障礙|南希威廉姆斯

自戀」型人格,是指個體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的種人格特徵。我們並不總是能夠全然知道自已究竟是誰,有何價值。因此我們努力經營生活,期待獲得更好的自我感覺。受到讚揚會提升我們的自豪,反之則令人挫敗。有些人過度忙於尋求「自戀的補給」(narisistie spplies)或自尊的支撐,映襯出其他需求黯然失色,我們稱之為自我沉溺。」自戀型人格」和「病理性自戀」這類術語是用於形容這種比例失調的自我關注,而有別於人們對讚揚或批評的普遍態度。

弗洛伊德(1914a)-直關注 自戀(包括常態自戀和病理性自戀)的話題。這一術語源自希臘神話中納西索斯(Narcissus) 的故事,少年納西索斯愛上了自己的水中倒影,最終因倒影無法滿足他求歡的渴望而溺水死亡。但弗洛伊德卻很少提及對自戀為特徵的個體如何進行心理治療。Alfred Adler(如,1927)和Otto Rank (如, 1929) 都曾討論過如今歸為自戀的現象,但他們的理論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使得許多治療師很難接觸到他們的作品。從早期精神分析時代起,人們就已經注意到,有些人的自尊問題很難用驅力或潛意識衝突來解釋,因此也難以參照精神分析的衝突理論對之進行干預。對自戀現象的解釋似乎用缺陷模型反倒更為貼近:他們的內心世界似乎若有所失

自戀型個體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時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剛實而招人厭惡。精神動力學理論有待拓展至弗洛伊德尚未深人的領城,才能幫助這類人發展自我接納和深人的人際交往。對下列概念的關注將促進我們對自戀的理解:基本安全感和認同(Erkson. 1950,1968, Sllivan.1953),比功能取向的自我(ego)概念更為寬泛的自體(sel)慨念(Jacobson,1964, Winicot. 1960b), ●為避免重疊,一股將Self Psyhology譯為自體心理學,以區別於Ego Psychology自我心理學。自體是指心理活動的整體和心理活動的總和。譯者注,自尊管理(A. Reich, 1960),依戀與分離(Bowlby. 1969,1973, Spiz. 1965), 發育固著和受挫(Kohut.1971. Stolorow 和Lachmann. 1978), 羞恥感(H. B. Lewis. 1971,Lynd,1958,Morison. 1989),以及情感調節、創傷和依戀(Banai. Milculincer 和Shaver, 2005,Schore. 2002),等等。

後弗洛伊德時代新生理論如雨後春筍。原先的理論被不斷修正,使得對自戀的治療不斷完善。客體關係理論家(Balint, 1960; Fairbaim, 1954,Homey, 1939) 首先挑戰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始自戀",原始自戀概念是指:假設嬰兒對自我的專註(情感的投注)優先於對他人的關注。而強調早期關係的學者們並不認為自戀是嬰兒期固著於「自命不凡」的感受,而是兒童早期對關係失望的一種補償。與此同時,容器概念(Bion, 1967).抱持性環境(Modell, 1976; Winnicott, 1960b), 以及鏡映概念(Kohut, 1968; Winnicott,1967)都深深影響著心理治療的實際操作。相比於早期精神病理學模型和治療方法,這些思想更適用於自我的連續性及相應的價值感出現問題的個體。

也有可能我們如今十分普遍的自戀現象,在弗洛伊德時代還很少見。受精神分析影響的社會理論家(如,Cushman, 1995; Fromm, 1947, Hendin,1975; Lasch, 1978,1984: Layton, 2004; Slater, 1970)曾就此提出,當代生活的急劇變革強化了人們的自戀意識。世界日新月異,人口加速遷徒,公眾傳媒弱化個人隱私,同時也迎合個體的虛榮與貪婪:世俗觀念逐漸淡化傳統和宗教的內心推測。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每個虛榮而浮誇的自戀者心中都隱藏著害羞而怯弱的隱影,而任何抑鬱且自責的自戀者心中也都潛伏者自命不凡的幻象(eser. 1979, A. Mle 1975 Morion 198).臨床工作中早已形成了對兩種自戀的鑒別,並將它們分別命名為「潛隱型(bliur和高敏型lyrygeier自戀Gabard 1989), 外顯型和內隱型(或「羞怯」型)自戀(Alchtar. 2000展露型和「藏匿型自戀(Masteson, 1993),以及(我最為贊同的)「厚臉皮」型和「薄臉皮」型自戀(Rosenfeld 1987)。Pharis (2004)描述 了一種「高尚的自戀者」(virtuous nrissist),通常指具有激勵品質的政治人物,他們能創造歷史功績,但卻悄悄地將失誤的責任轉嫁他人。

所有形式的自戀者都有一一個共同點,都覺得或擔心自己不夠優秀、蒙羞、懦弱、低劣(Cooper, 1984)。 儘管不同自戀者的補償行為或許全然不同,但仍然強烈地顯示出這種相似性。因此,像Janis Joplin (美國著名搖滾歌手,歌唱熱情且不拘格, 27歲時因吸毒過量去世)和蘇格拉底的學生Alcibiades(謀略家、將軍和演說家,與奧古斯都和佩里克並稱古代歐洲三大美男子)這樣迥然不同的兩個人物,很可能都具有自戀型人格特徵。

自戀者的防禦和適應過程

自戀者會利用各種各樣的防禦方式,但他們主要依靠理想化和貶低這兩種防禦。而且一吹一唱。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人自然受到貶低,反之亦然。Kohut (1971)最先使用「浮誇的自體」(grandiose self,又譯為「誇大的自體")一詞來描述自誇和優越感的個體。這種感覺體現出自戀者內部兩極世界的一一個極端。 這種浮誇可以是一種內心感受, 或可能被投射於外界事物。自戀者對待現實事物的方法,通常以「排名」來衡量:誰是「最好」的醫生?什麼才是「最棒" 的幼兒園?哪裡才有「最嚴格」的訓練?對他們而言,現實的優劣已經完全被浮誇的功利所取代。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女士,執意要讓她的兒子念「最好」的大學。她帶他參觀了幾所名校,盡她所能動用了各種關係,甚至給面試評委寫致謝卡片。八月中旬的時候,她的兒子收到了幾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也在耶魯的考慮錄取的名單上。而她因為兒子未被哈佛錄取而感到前功盡棄。男孩最終選擇進入普林斯頓,而且進入了很不錯的專業。但她仍然不斷懇求哈佛收他為轉校生,當哈佛最終向這位不屈不撓的母親安協時,他只能轉去哈佛。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自戀者在理想化和貶低化上的泛化行為。這位母親明明知道在兒子所讀專業方面,哈佛的學術地位要低於普林斯頓:而且哈佛本科生的知名度不如普林斯頓的本科生,也知道孩子錯過了在哈佛的第一年會遭遇社交困境:但她仍然堅持己見。儘管她沒有達到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程度,但她兒子成為了她的自戀的延伸,因為她堅信,自己當年如果進入拉德克利夫學院(adeife創建於1879年,為美國七姐妹學院之- .1999年全面整合到哈佛大學),生命軌跡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那是哈佛的「姐妹」學院,是她那個時代最好的女子學校。

再比如,我的另一位來訪 者的誇大和貶低帶有濃郁的個人色彩,他是一個在藝術和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的大學生。但自命不凡的父親聲稱他必須成為一名醫生(最佳選擇)或律師(假如他在自然科學方面沒有天賦的話),其他任何職業都不予考慮。醫學和法律將為他帶來金錢和聲望,除此之外的行業都不受這個家庭的重視。這位年輕人一生都充任父親自戀的延伸,覺得父親的見解是高瞻遠啊,這種立場在美國文化中是十分少見的。

受自戀傾向驅使的人容易陷人追求完美來達到防禦目的。他們心中滿存好高騖遠的空想,要麼裝作已達成目標(華而不實),要麼將失敗歸咎天命(令人沮喪)。在治療中,他們可能抱有自我協調的期待,認為治療即是讓自己更加完美,而對通過認識自我或尋找更有效的途徑來處理自我的矛盾毫無興趣。他們一般通過對自己或他人習慣性的批評而表達對完美的需求(批評對象的不同取決於被貶低的自體部分是否投射於他人),這種對完美需求的防禦表現也使他們無法欣賞人類充滿缺憾的現實美感。

有時自戀者會把自尊的感覺轉嫁他人,將戀人、導師或英雄視作完人,再通過認同此人(「 我是他的部下,他棒極了")來體驗自我膨脹的感覺。有些自戀者終生實踐著這種模式,將某人理想化,然後在發現其缺陷後一棒打死。他們對自戀困境的完美解決即是天性的自我攻擊:用想像自己的完美來補償自體的缺陷,這種缺陷如此可鄙,似乎只有盡善盡美才能掩其卑劣。然而,完美並不存在。因此這一-策略註定失敗, 於是遭到鄙視的自體會再次浮現。

出自—精神分析診斷理解


他們最明顯特質是三個E打頭的單詞:

Entitled - 自認自己有特權,比如我媽就經常認為自己是上等人,不願跟下等人交流。

(lack of) Empathy - 缺乏共情能力,比如不會安慰人不會哄人不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經常在人傷口上撒鹽,傷害人有時無意而有時是故意的。我作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女兒深有體會,這輩子沒有得到過來自母親的溫暖的擁抱或安慰,我從小沒權利表達自己的情緒,被她打的太疼哭的時候她會說:「不許哭!你還有臉哭?」

Exploitative - 親密關係中帶有剝削性,比如對配偶和子女有極強的控制欲,拿親人當出氣筒,覺得別人虧欠他們的。但,他們通常在外人同事面前會裝的很好,別人都以為這是個賢妻慈母,優雅美麗睿智大度。只有身邊人深受其苦!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終其一生都在維繫自己打造的虛假人設,這個虛假的人設是完美的,沒有自戀供養這個虛假人設就會坍塌。

這個視頻是我自己翻譯字幕的,希望能幫到大家~

關於自戀供養橙色奶昔的視頻 · 3766 播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