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這個疾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明顯的情緒兩極化,如果說一般人的情緒變化就像是在一條崎嶇的小路上顛簸(綠線),那麼躁鬱症患者患者就像是坐在過山車上飛馳(紅線)。

比較容易被旁人觀察到的是躁症發作(Manic Episode)的階段,他們能夠在一到兩周甚至是數月的時間裡面一直保持著精力充沛、情緒高漲或者易怒的狀態,有時候也會給人一種才華橫溢的感覺。

鬱症發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的階段,相對不容易被觀察得到,因為這時候他們沒有多餘的精力應酬工作與社交,同時也不希望被別人發現自己狀態不好的樣子,通常會一直躲在房間裡面躺屍。但你會感覺到這個平常很活躍的人偶爾銷聲匿跡幾個禮拜。

創作「吶喊」的畫家愛德華·蒙克就是一個躁鬱症患者,他的作品中採用鮮明誇張的色調像極了躁症發作期間極度高亢的情緒,流暢的筆觸反映了他在這期間過度活躍的思維;而化作主體尖叫扭曲的表情則像極了郁期發作時的痛苦與無奈。

The Scream——Edward Munch


美劇《現代愛情》第3集裡面安妮·海瑟薇飾演的Lexi,恰恰就是異常心理學課本上面所描述躁鬱症的樣子。

躁症發作的常見癥狀:

  1. 自尊膨脹或誇大

2. 睡眠需求降低:可能每天睡3小時左右都能夠維持極佳的精神

3. 比平時更多話:滔滔不絕無法停止

4. 思緒飛躍:腦海裡面不停湧現出不同的想法,談話內容可能會從不同的主題切換,嚴重者會給人以前言不搭後語的感覺

5. 容易分心

6. 增加目標導向的活動(如連續不斷瘋狂地工作)或者精神動作刺激(如參加極限運動)

7. 做事情不顧及後果:比如過度消費透支現金、盲目投資、不安全的性行為……

鬱症發作的常見癥狀:

1. 幾乎整天憂鬱:感覺空虛、無望

2. 顯著地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

3. 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由食慾變化所導致)

4. 幾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5. 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你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動作放慢,像《瘋狂動物城》裡面的閃電一樣

6. 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7. 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價值,或是有不恰當的罪惡感

8. 思考能力和專註度降低,變得猶豫不決

9. 有死亡的想法

Reference:《DSM-5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有時候,我也不確定該不該讓自己好起來」?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上一秒我笑容滿面的和你談天說地,下一秒我就突然開始覺得你噁心,一瞬間想到你之前種種不好,突然覺得自己為什麼會和這種人做朋友,但再過一會兒我又覺得他還是好的,又在內心開始替他解釋,開始自我懺悔我為什麼要這麼定義自己的朋友,家人。

如此反覆糾結,體內好像有著兩個我,他們總是在糾結的爭吵,他們分散著我的注意力,卻誰也不幫我運轉大腦。

記憶力也逐日變得好差了,甚至連一分鐘前想去淘寶買一個東西,打開app頁面卻忘記自己需要輸入什麼了,記憶力真是極度遲緩糟糕透頂。

爸媽朋友如果一不順我心意或是讓我把話重複第二遍,我就要開始高嗓門,開始嘶吼,像一個潑婦一般,不顧形象,發泄完後我又無比的懺悔為什麼別人什麼都沒做錯,卻要承受我這麼難聽的話語。

我以前是辯論賽最佳辯手常得主,近一年多來我經常說話結巴,因為大腦無法集中注意力思考,更無有邏輯的組織好語言。當為數不多的優點也開始遭受到破壞,我承認,我真的很崩潰很想死。

2018年我17歲,我一個人拿著檢查單哭著跑出精神病醫院,拒絕了吃藥拒絕了心理治療我覺得我沒有病,給爸媽打了電話她們不以為然,並以我太過於小心眼愛鑽牛角尖的理由讓我想開一點,因為在他們心裡我只是一個很樂觀但脾氣有點差的女兒。

其實那一刻,我覺得我的世界又塌了一半。

後來遇到了我的前任,我很愛很愛他,果不其然,和他在一起後恢復到了有趣、思維奔逸等種種心境高漲時的「假象」,甚至讓自己一度以為躁鬱是不是可以慢慢散退,但我過山車般的情緒,且無法完整表達出自己情緒的狀態很快就讓人對我失去了興趣,幸福甜蜜但為期短暫的戀愛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結束了。

我的前任在和我分開的時候告訴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感同身受,你太過於情緒化了,我完全不能理解你說的感受,但我聽完你告訴我的,我很害怕,我很害怕傷害你,我怕你會做出極端的事情。」

永遠不要把躁鬱當成苦情戲的牌打出去讓他人心疼自己,因為這樣一個有精神疾病的狀態只會讓一個正常人感到害怕,關起門來自己知道就好。

我也不知道自己支離破碎的語言能否詮釋完整自己內心的想法,大概就是這些癥狀吧,希望雙相障礙的人,可以早日把暴躁痛苦轉化成耐心的笑容長伴此生。


評論和私信我都看了,那些努力掙扎著想要爬出躁鬱泥潭的寶寶們一定請不要放棄掙扎,或許你的周圍沒有人理解你,或許你此刻正感到很憤怒,很失落,很悲傷…那些奇奇怪怪的情緒總佔據著你渴望平靜對心理狀態,既然不想接受也躲不掉那就對準其中一個情緒死磕,憤怒比悲傷好,因為憤怒不會讓一個人垮掉。

希望寶寶們康復的一步,就是不要讓自己垮掉!

也不要把不充實的卻有不耐孤獨的生活狀態誤認為是對愛情的嚮往,而後因愛情的失敗給自己更沉重的打擊重複錯誤的死循環。自先沉穩,而後愛人。

既然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有存在的理由,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馬。加油!


曾經有一個患者說,他來看病不是怕死,而是怕失手殺了自己,產生了不美的遺體。


基於真實故事改編,人物採用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前些日子,康復科來了位特殊的患者,一位大提琴家。說他特殊,不是因為職業,而是因為病類。他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一種在抑鬱和躁狂之間來回交替的精神疾病。


從他的狀態來看,其實不算特別嚴重,像他這種程度的患者在家用藥物干預就行,但他卻主動要求被住院看管。不符合重症,又拒絕去心身科,醫院只得把他安排在不上不下的康復科。


他來門診的那天,我跟著主任旁聽。他清醒極了,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也清楚該怎麼去解決。但那場門診我沒能聽完,他禮貌地要求清場,我被清了出去,只有主任和他聊了許久。

我等在候診室外,腦子裡滿是他優雅得體的模樣,藝術家氣質很濃厚。


他出來後沖我歉意地笑了一下,這讓我有些尷尬,清場是病人問診的權利,他完全不需要對我歉意,該是我唐突了才對。


他說:「介意送我出去嗎?」


我搖頭,立刻給他帶路,先去藥房,然後出院。其實沒多少路,是他在照顧我的尷尬,讓我總算能做點什麼。


到門口,天下起了雨,是急雨,歪歪斜斜地打進來,被什麼吸引了一般。


我看他好像沒帶傘,「您要打個車嗎?」


他任雨斜在身上,安靜地望了會兒,笑道:「不用,太麻煩,謝謝你。」


說完,他直挺挺地走進雨里,雨更大了些,像因融入了同類而壯大。


因為清場了,我不知道主任對他病情的最終判斷,也不知道是否被收治入院。他的樣子太清醒了,又是需要個人空間的藝術職業,我沒想過他願意住院,去和人共享病房。


一周後我在康復科見到他時,以為是看錯了,可確確實實是他,他身邊圍著護士,她們正在說笑,我遠遠看了一眼,沒有過去打招呼。

我去確認了一下他的病例,問主任他為什麼需要住院。


主任只是抬了下眼皮:「你打聽這個幹什麼?」


這句話一下噎住了我,我是個實習生,不懂就問很正常,主任怎麼好像有點防備?我又想到了那日的清場,或許是涉及病人隱私,我不該過問。


我沒繼續問,倒是主任突然提了一句:「別對他好奇,也別離他太近。」


我反而來了興趣:「為什麼?」


主任沒再說什麼,把我趕去看病歷了。


沒多久,我明白了主任的意思。

2

我跟著護士們走到熟悉的病房,還沒到,遠遠就聽到裡面慷慨激昂的聲音。果然是又開始了,這位雙相患者進入了躁狂狀態。


如往常一樣,他的房間聚了四五個護士,都在「各司其職」,有些在病房外頻繁路過,有些慢條斯理地照料著其他病人,名正言順看管他的護士就自在得多,聽他滔滔不絕地講,表情生動激昂。


她們用目光表達著迷戀,這不是秘密,整個康復科都喜歡他,如果人有個穴位是專司喜歡的,那他一定不偏不倚地長在那裡頭。

但她們的迷戀里似乎又藏著別的什麼,恐懼?抗拒?我不確定。


我也算名正言順的那類,站在門邊看,只要手上拿著病曆本,再按出筆頭,誰也不能把我從那裡趕走。


大提琴家叫賀秉(化名),他此刻精神煥發,身上的病服也藏不去他的鋒芒,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彷彿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演奏家。他講著自己的演出,講他那夢幻的第一次登台,講冥冥中接收到的從舞檯燈光飄下來的啟示——他被賦予了演奏終生的神旨。


我看著他的模樣,哪有半點門診時見過的謙和優雅,他的眼裡火熱得如一位叫卡門的吉普賽女郎,而觀眾都是他虔誠的士兵。


這是躁狂狀態的典型,稱之為三高:情緒高,思維反應快,行動速度快。他思維奔逸跳脫,語速極快,舌頭跟不上腦子。


患者在躁狂時,自我感覺是極度良好的,他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能成功,聰明至極,是個毋庸置疑的能力者,這和抑鬱狀態正好相反。抑鬱是三低,情緒低,思維反應慢,行動遲緩,對自己的評價極端消極。


所以雙相的患者一旦從躁狂狀態跌入抑鬱狀態時,絕望和消極感會因為反差更強烈,更痛苦。


他看到我了,熱情地招著手:「來這裡,過來聽。」


我按住了自己的腳,沒有過去,這個距離是條安全線。


他毫不在意,只是聲音更大了些,要我這位不聽話的觀眾能聽得更清楚些。

賀秉說:「我可以用大提琴拉出人話來,抑揚頓挫一模一樣,你們給我找把琴來,我拉給你們聽,你們說什麼我都拉給你們。我在台上表演過這個,你們能想像么,那是交響曲的音樂會,我卻擁有無伴奏大提琴表演的機會,我和其他三位大提琴演奏家,他們不是礙手礙腳的人,我覺得不是,那樣的合奏還不錯,我的網站上有我的獨奏,你們可以去聽,但別評論,我不喜歡無效評論,請當面對我說喜歡,然後將『喜歡』從你們匱乏無腦的評論字眼裡抹去,那太傻了,說真的……」


他的注意極快地從一件事飛躍到另一件事,護士們笑著應承,做他囂張樣子的俘虜,儘管我不覺得她們聽懂了,但不需要懂,她們只需要反饋他的即時魅力就可以了。


他們彼此滿足著,像把糯米填進蓮藕。


護士們是被前來查房的康復科醫生趕回前台的,其中一位護士還理直氣壯,說是賀秉不肯吃藥,她才在這順著他好讓他吃藥。


躁狂時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確實很差,因為他們不願意從躁狂的巔峰體驗中離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躁狂時極度自信自得的舒適感。


護士們回了前台,勸服賀秉吃藥的任務落在了康復科醫生身上,她問賀秉:「怎麼又不吃藥?」


賀秉笑道:「現在好像不需要。」


女醫生:「需不需要是我來決定的。」


賀秉:「可是吃藥讓我痛苦,我好不容易暫時結束那種糟糕的體驗,你要把我再推回去嗎?」


我心下一凜,覺得賀秉太會拿捏了。


女醫生果然猶豫了,雖然那猶豫很短暫,幾乎讓人遺漏,但賀秉一定發現了。


女醫生:「短期的痛苦和長期的痛苦你選擇哪個?你來這裡是希望尋求幫助的,那你得習慣延遲滿足。」


賀秉:「怎麼總有人讓我延遲滿足。」


女醫生:「總有人,是指誰?」


賀秉笑眯眯地說:「那些把我推入深淵的人。」


女醫生:「賀秉,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沒有誰把你推入深淵,是你自己走下去的,你現在希望再走出來對么?」


賀秉點頭。


女醫生:「你發現依靠自己辦不到,所以來找了我們,我十分讚賞你的選擇,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但你若只想依賴我們的力量,自己卻停滯不前,你的勇氣就毫無作用,你甘心嗎?你不是一個孱弱的人。」


賀秉:「您高看我了,萬一我是呢?」


女醫生:「那就把高看變成事實,現在吃藥?」


賀秉:「可我故事才講到一半,吃了葯,就講不完了。你聽我講完,我再吃,可以嗎?」


女醫生又猶豫了,賀秉見縫插針熟稔地問:「我推薦給你的歌單聽了嗎?你最喜歡哪支曲子?」


女醫生順著聊下去了。


賀秉成功地為自己迎來了新的觀眾,他又激昂起來,卻與方才同護士講話時的囂張恣意不同,多了一份謙遜可愛,閱歷豐富的女醫生顯然很吃這一套。


賀秉很遊刃有餘,他似乎總能叫任何一個前來探究他的人被他俘虜,面對兔子女士,他是囂張但易近的獅子,面對豹子女士,他是狡黠討喜的狐狸。就如何博取歡心,他像一位修心學博士,但又那麼真誠,只要在他面前,看著他的眼睛,你相信什麼都是真的。


他的笑是真的,痛苦也是真的,誰也無法坐視不理。


我沒再聽下去,離開了,不知道賀秉的故事究竟講了多久,才吃了葯。

3

隔天,賀秉就陷入了抑鬱,我並沒有去探望他,他抑鬱我是從護士和同事的狀態上感知到的。


實習生同事憂心忡忡,整個上午病例沒有翻過一頁,我問她怎麼了,她說賀秉抑鬱了。


我好笑道:「他抑鬱,你絕望什麼啊。」


她:「不知道,就看他那樣,心情好差啊……我都要抑鬱了。」


下班前我去康復科還病曆本,一進去就被前台的低氣壓鎮住了,沒有一個人說話,動作都很緩慢,空氣中有碾碎過的壓抑感。


我問:「你們怎麼了?」


護士們沒心情搭理我:「賀秉抑鬱了。」


他抑鬱不是很正常么?他不抑鬱在這待著幹嘛?你們見過的抑鬱患者還少嗎?你們能專業點嗎?我忍著沒把這些話問出來,想起了主任說的「別離他太近」。


護士:「李醫生已經進去一個多小時了,怎麼還沒出來,這次這麼嚴重么?」


李醫生是昨天勸賀秉吃藥,專門負責他的那位康復科女醫生。


我蹙眉,一個小時,就是心理諮詢都已經超時了,她不該還在裡面。有一位能如此影響醫務人員的患者,我不知這是好是壞。


可奇怪的是,這群說著擔心的護士們,誰都沒有真的去看望賀秉,什麼東西把她們拘在這裡,我確信不是什麼愛崗心一類的東西。


我問她們:「你們為什麼不自己去看呢?」


護士們陷入了奇怪的安靜,其中一位嘆氣道:「去多了要著魔的,真的是恨不得替他疼……賀秉這個人,有點可怕。」


另一位護士故作打趣道:「要是真陷進去那可麻煩大了,迷戀還不打緊,心疼多了,真是要出事的。」


我倒是有點驚訝,原來她們是知道「別離他太近」這一點的。


她們說了幾句,又扯回了安靜,彷彿所有對話都是沉默的倒計時,終點依舊是無聲的恍惚,她們陷入了某種類似集體焦慮的東西。


賀秉在這裡就是這麼一位特殊的病人,大家都迷戀他,又抗拒他,想接近,又害怕接近,始終在清醒的邊緣徘徊,像個無傷大雅的遊戲。


每當他開始躁狂,康復科就如同沐浴在狂歡的酒神祭。他瘋癲,她們就陪他摘掉腦子;每當他陷入抑鬱,康復科就裹在潰爛的羊脂里。她們是困在其中的螞蟻,游不出去,掙扎不得。

4

賀秉每周有一次拉大提琴的機會,兩個小時,在醫院的戲劇心理治療室,這是他哀求了許久得來的。大提琴算高危物品,不允許讓有衝動傾向的患者接觸,躁狂狀態是典型的衝動時刻。


但賀秉的表現太好了,他的職業又特殊,不能長時間荒廢大提琴,碰不到琴會加重他的抑鬱。總之不論因為什麼,醫院都對他網開一面了,允許他在躁狂和抑鬱的間歇期可以去拉琴。


但他似乎覺得這很尋常。


賀秉在他的躁狂狀態時曾說過:「天賦者擁有特權不是么?規則應當不斷地向天賦者妥協。」


他說這話時,是一種睥睨天地的語氣,但饒是如此,也不讓人厭惡,而是矚目。李醫生放棄了與他溝通這個機會的來之不易,只讓他謹記慎行,別給她惹麻煩。


跟賀秉打交道久了,李醫生也用賀秉的方式去牽制他,一種以自己為籌碼的手段。


假如賀秉說:「我不想吃藥,你忍心讓我吃了葯再回到痛苦么?」


李醫生會說:「你拉大提琴若是出了事,我要負全責,你忍心讓我因為你受難么?」


那瞬間,賀秉的臉上似乎出現了抗拒,他顯然不願意背負責任,但那抗拒稍縱即逝。


李醫生為賀秉拉琴出了很大力,還挨批評了,我看見她被康復科主任叫去辦公室,她面容頹喪,門沒關嚴,驚鴻一瞥間,我看到她捂著臉對主任崩潰道:「我好像瘋了一樣。」

5

賀秉第一天去拉大提琴時,我和實習生同事跟著去了,同行的除了李醫生,還有兩位男性帶教老師。


處在躁狂和抑鬱間歇期的賀秉,恢復了我初見他時的優雅謙和,眸光清冽又清醒,好像連同那位躁狂時的自己都一同寬容了。


我當時不太理解為何要去這麼多人,可帶教老師似乎挺緊張地盯住賀秉,連主任都半道來看了一會兒。


賀秉進房間第一句話是:「沒有鏡子嗎?」


李醫生一愣,「沒有。」


賀秉沒說什麼,熟練地調了弦,坐下開始拉琴。我感到李醫生鬆了口氣,她似乎是怕賀秉對琴或椅子或這個房間——對她的任何一項安排感到不滿。


但賀秉什麼都沒說,閑適地拉起了琴,安然接受了這一切,他確實體貼而紳士。


如果說他躁狂的狀態已是吸引人,那他拉琴的時候,你會相信他躁狂時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是真的。


他拉了一組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曲,拉到後面,他開始過分激昂起來,我不清楚是曲子本身如此還是他的狀態問題,我明顯感受到李醫生的僵硬,她似乎下個瞬間就要衝上前去阻止他。


賀秉拉完了兩個小時,沒有誰上前阻攔,他停下來時,喘著氣,面色紅潤,目光赤紅,像是抵達了高潮,顫慄不已。


我明白過來,他在拉琴的時候進入躁狂了。


他似乎下意識去找什麼,但沒找到。後來我才知道,他在找鏡子。


他許久沒有從椅子上起來,在某個瞬間,我眼睜睜地看著他開始陷入絕望,那個過程觸目驚心,我不知道原來有人崩潰起來,是這麼迅猛而無聲的。


賀秉是被兩名帶教老師扶回去的,我沒再跟著,沒敢跟著。


實習生同事回去之後就有些著魔,她哭了,眼淚嘩嘩地掉,我不知如何安慰,傻在那裡。我一直覺得,在音樂會上哭泣的人,別去碰她。


她哭了許久,忽然瘋魔般地盯住自己的手腕,將指甲橫了上去。


躁鬱症,被稱為雙相情感障礙。有人說,患者的世界,是停不下來的跳樓機

2017年4月上映的電影《一念無明》,改編自真實新聞案件,以一個家庭悲劇描繪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的漠視與不友善,講述一對懷著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對過去的故事。

余文樂、曾志偉等零片酬出演,僅用16天拍攝完成,卻斬獲金馬獎、金像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亞洲電影大獎等多類獎項。

余文樂在劇中飾演角色名叫阿東,患有躁鬱症。阿東在一次幫失禁的媽媽沖洗時,意外結束媽媽的生命,被判進入精神病醫院。阿東在接治療後,出院被爸爸接回到獨居的小室一起住。電影中,阿東想要重新進入社會,卻遭到身邊各種人的排斥。


在簡單心理Uni的Seed課程《變態心理學》中,老師讓大家通過觀看《一念無明》,來了解雙相情感障礙的表現及治療,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更多思考精神健康對於個體、家庭和社會意味著什麼,如何更好與精神健康問題相處。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是指臨床上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與單純的抑鬱障礙相比,雙相情感障礙的臨床表現更為複雜、治療更困難、預後更差、自殺風險更大。

從雙相情感障礙所致疾病/傷殘負擔來看,世界衛生組織(WHO,1993)稱,因疾病造成的傷殘/早逝生命情況(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看,造成破壞性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5類是精神疾病,雙相情感障礙排名第3

我們也摘取了一些同學的課程作業,與大家一起看看,什麼是雙相情感障礙,以及《一念無明》中余文樂扮演的阿東,過活著怎樣的一種人生。

01 雙相情感障礙是什麼

「日常即戰場」

部分內容來自:

王林、簡單Seed一期學員

躁鬱症(雙相障礙)是心境障礙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為躁狂發作與抑鬱發作交替出現。影片中阿東很可能屬於雙相Ⅱ型障礙,以抑鬱發作為主,也伴有躁狂、輕躁狂發作

影片中,有以下幾個方面來可以看出阿東的癥狀:

1.抑鬱發作

雙相情感障礙中的抑鬱發作,有著單相抑鬱發作時的核心特徵,概括為「三低」:(1)心境低落,悲觀絕望;(2)思維遲緩;(3)意志活動減退。

在臨床中將雙相情感障礙誤診為抑鬱障礙的比例極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治療。

但除了是否有躁狂、輕躁狂發作歷史之外,雙相抑鬱與單相抑鬱也有著很多的不同,可用於區別二者(方貽儒 汪作為,2011):

1)發病時間:雙相情感障礙的抑鬱發作一般較為早發(25歲以前),單相抑鬱出現相對較晚(一般中年之後);

2)起病形式及病程:雙相抑鬱發作起病較急,病程較短(3-6個月),單相的抑鬱發作起病緩慢,病程較長(3-12個月);

3)家族史:雙相障礙家族史或有3個以上親屬患心境障礙,單相抑鬱症患者其雙相障礙家族史較少;

4)複發:雙相障礙抑鬱反覆發作較為頻繁(抑鬱發作5次或以上),而單相抑鬱緩解期時間較長;

5)心境穩定性、易激惹:雙相障礙中的抑鬱混合發作,緩解期仍然表現出心境不穩定和情感強烈氣質,且憤怒、敵對較為多見,表現易衝動;單相抑鬱障礙中,心境較為穩定,尤其是緩解期內,相對較少易激惹等;

6)自殺: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發作時自殺觀念和企圖較多見,而單相抑鬱時,自殺想法及企圖相對較少,但相對更易自殺成功。

在影片中,阿東經常回想起照顧媽媽的細節,回顧以往的經歷,在抑鬱的時期一直躺在床上不願出門,不願洗澡,表現出抑鬱時的「三低」狀況。

同時,發病時間較早,且有多次反覆發作情形,也有表現出較多的易激惹、心境穩定性差、自殺企圖等,是較為明顯的雙相情感障礙中抑鬱發作的表現。

2.躁狂、輕躁狂發作

雙相障礙患者中,常見輕躁狂(hypomania)發作,尤其是在雙相Ⅱ型障礙患者中,76%的患者有輕躁狂的表現

當躁狂、輕躁狂發作時候,核心癥狀主要表現為「三高」。即(1)「心境高漲,喜悅興奮的情緒持久、強烈,極富有感染力;(2)思維奔逸;(3)活動增多,如制定的計劃宏大、不切實際。持續時間至少一周。

在臨床癥狀方面,輕躁狂發作並非千篇一律的,而有著多種不同表現。

主要癥狀有

睡眠少、精力旺盛、動力充足;工作積極性高漲,社會活動增多,體力活動增多、話多;計劃多,想法多,思路快,靈感豐沛;不壓抑,不害羞;情緒高漲,過度樂觀、充滿自信;

也有一些表現為

魯莽、花錢多、購物多,愚蠢盲目的投資行為,好衝動,沒有耐心,注意力容易被轉移;性慾增強;吸煙和飲酒增多等。

在《一念無明》中,阿東也有這樣的表現,比如:

當他與前女友相見後,不切實際地以為女友會回心轉意並會為自己生孩子;

他展開宏大計劃,買了很多植物,計劃在樓頂建一個農莊,並且認為很快就可以上市融資;

他異常健談,平時很少與鄰居小哥交流,但此時手舞足蹈、讓鄰居小哥邀請他打球,並在小哥錯愕的眼神里一把拿過小哥的杯子喝了一口水。

3.與焦慮障礙、物質使用障礙等共病:

美國共病調查(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結果顯示,74.9%雙相情感障礙終生共病焦慮障礙,與酒精/煙草/毒品等物質使用障礙共病的比例達42.3%

在劇中,阿東也在多處表現出焦慮等特徵。

導演說:《一念無明》,無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個念頭,可是一念生萬念,一個念頭後還會有下一個,一個念頭看不清楚可能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錯的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內心世界,彷彿一場永不休止的焦灼戰場,也像是一直走不到的下一個「對」的方向

02 雙相情感障礙及發作起因

「每個炸彈的背後,都有無數條導火索」

部分內容來自:

王林Seed一期學員

雙相情感障礙的起因,確切不明,包含多種因素。綜合以往研究,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於雙相障礙的發病均有重要影響。

1.遺傳生物因素

雙相障礙有較高的遺傳性。雙相障礙的遺傳度為80%,抑鬱症的遺傳度為40%。

影片中可以看出,阿東的母親屬於精神或則心理不正常的人,情緒變化極大,一會兒自怨自艾,一會兒暴怒無比。因此阿東很可能攜帶了心境障礙疾病的相關基因。

2.消極生活事件及社會支持等

消極生活事件及社會支持等,對於雙相情感障礙的發作和預後具有一定影響。

電影中,阿東在住院前經歷了嚴重的生活事件,如辭職後長期、獨自一人照顧癱瘓的母親、與母親爭執導致母親意外死亡。阿東再次抑鬱發作也是因為遭遇了負性生活事件。

而,本片中,社會對於阿東的接受程度,也影響了阿東的重回社會及病情的康復。他獨自承擔照顧母親的責任、他出院後求職遭到拒絕,也曾遭到鄰居的歧視和驅趕等。

3.消極的認知風格

阿東的成長中,父親極少出現,母親疼愛弟弟,對他則是百般挑剔並常常辱罵、暴打他。他極其自卑、敏感,又非常希望得到母親的認可。

因此,當女友提出送他母親去養老院時,他異常憤怒,然後他辭職照顧母親,實則是要滿足內心對母親的愛的強烈渴望;當好友請他出手幫忙做兼職時,他則過於敏感地誤解為好友是可憐他。

4.反芻理論

反芻是指反覆咀嚼體味讓人傷心的事情。反芻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容易提高抑鬱發作的風險。

電影里,阿東每夜都回憶咀嚼母親意外死亡的場景,每次都非常難過和自責。另外,他也常常想起被母親責罵的情境。這無疑都提高了他抑鬱發作的風險。

03 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和預後

「曾經失去的,用愛補回來」

雙相情感障礙最主要的方式是藥物治療,可選擇輔助進行心理治療。

片中阿東的精神科醫生和復康護士也在一直叮囑阿東,要記得吃藥。影片中,阿東出院後不服用藥物,雙相障礙有複發的跡象。

除了藥物,雙相情感障礙的康復需要社會支持系統

影片中,阿東的爸爸是阿東最堅強的後盾,即使不懂兒子也願意和醫生、護士請教,閱讀抑鬱症的科普書本,參加精神病家屬互助會,在鄰居要求兒子搬出去的時候堅定地保護阿東,腳受傷了也要回家照顧阿東。

更重要的是,需要讓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治療有穩定的系統,讓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時幫助患者康復,在痊癒之後,也有完善的支持系統能夠預防複發。

04 最後,一個想討論的話題

「阿東會好起來嗎?」

這次的作業里,除了對雙相情感障礙的解讀,還有疾病之外,我們想要討論的話題:阿東會好起來嗎?

目前,社會對於抑鬱症的認知逐漸好了起來,更多的人能夠理解抑鬱症患者,願意給予他們關心和鼓勵。

但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情緒波動更為深層,由於躁狂狀態的存在,讓人難以分辨他們的情緒狀態是否正常,帶來更多的誤解。

阿東回歸正常世界的打擊,來自於社會的不接納和旁人的冷漠。

甚至是最親愛的爸爸,也在他崩潰大哭的時候只想追問「你能不能振作一點」。

但是,阿東爸爸在影片的最後拒絕了把兒子送回精神病院的建議,選擇和兒子一起並肩戰鬥,「什麼都要判給外人,那不是很混蛋」。

Seed課程同學的回答有這樣:

看完影片,劇中的阿東會好嗎?這也是我思考的問題。

劇中的父親是孤獨的,他書讀的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妻子,兒子出院後也不知道如何支持和幫助兒子,但是他盡自己的可能去了解兒子的病,走近他的內心,到最後他明白了家人不離不棄的陪伴,其實就是最好的幫助。

影片的最後,父子無聲的擁抱,我覺得已經預示著阿東一定會好起來的。

我想像著阿東會找一個能夠維持生活甚至更好的工作,他定期去做心理諮詢,讓專業的諮詢師幫助他處理好對誤殺母親的自責和內疚,學會原諒自己,也想像著他會重新遇到一個喜歡的女生,然後結婚生子,過著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簡單,Seed一期學員

《一念無明》的編劇陳楚珩說,希望能讓大家看見這樣的香港,因為看見了,可以讓人去想還能做些什麼,然後繼續走下去。

導演黃進說,希望電影可以讓觀眾正視過去、直面生活,「並從中找到值得我們珍惜的人和事,去療愈我們的心靈。」

最後:

情緒病治療是個長期鬥爭,治療創傷的心靈不單需要合適的治療、社區支援,還需要大眾去除負面標籤,給予諒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關懷。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 《小王子》安東尼·聖修伯理

【簡單心理Uni】 心理諮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諮詢學習者,提供40+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直播/錄播、音頻/視頻、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目前已有20萬+人參與學習。

更有20+門免費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http://jdxinli.cn/q199xq」

發佈於 2020-03-20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溫暖家園傑西西溫暖家園傑西西公眾號:溫暖家園抑鬱互助。真實的抑鬱症康復經驗分享,抑鬱互助

躁鬱症,又稱雙相情感障礙,它的一面是抑鬱,一面是躁狂(輕躁),一面痛不欲生,一面欣喜若狂。

躁鬱症的診斷我就不寫了,我寫寫躁鬱症發作時,兩種內心世界是如何交替運行的吧。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會喪失行動,癱倒在床上?

我以一個重度抑鬱一次,好幾次輕重度抑鬱複發到穩定三年的過來人,來分享得了抑鬱症之後的內心衝突分析吧。陷入抑鬱時很痛苦?但這種痛苦到底是怎樣的?你觀察過它們嗎?從擔憂發展到恐懼,從恐懼發展到絕望......強烈的衝突,消耗了你大量的能量,導致注意力更加難以集中,理解力下降,記憶力下降,哪怕原來對你來說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了.....最近剛好工作不忙,看到群友們各種痛苦,覺得很痛苦,但是有沒有嘗試自己梳理下這種痛苦感覺到底是什麼?總結了抑鬱患者常見的兩種痛苦及背後的原因,希望能借著自己的經歷幫大家梳理下,抑鬱時的情緒。

一、導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的原因—恐懼

抑鬱症患者對自己要求極高,他對自己的定位不是普通人說的在崗位勝任就好,而是要優秀,要做得比同崗位所有人好。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輕視我,才會注意到我,才會重視我。

就是這種高要求、完美主義,很容易導致因為某個挫折或者某次表現不好,開始擔憂、自責。普通人自責、擔憂一下就過去了,抑鬱症患者不同,他們會不放過自己的不斷在內心給自己重複:我怎麼這麼糟糕?我為什麼這麼差勁?我為什麼這點事都做不好?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完蛋了!領導要辭掉我了!看,他們在招聘,肯定是想替代我......然後在想像中極度恐懼,開始想逃跑,想放棄,想辭職。但是辭職呢,現在疫情期間,或者我還有房貸、車貸、還有孩子要養,我不能辭職。而此刻,我什麼都幹不了,哪怕原來最簡單的事情我居然都幹不了。繼續往前走,太恐懼了;想辭職不能辭職,生活壓力大;想繼續工作,幹不了活。就在這個牢籠裡面極度痛苦,衝突。衝突必然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導致注意力更加難以集中,理解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終於,我沒力氣了,我無法去上班了,我只能在家躺著......

應對策略:需要梳理此刻混亂的情緒。要梳理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恐懼心理,因為什麼而恐懼,事情出錯了,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環境或者他人的問題;又或者,真的是自己錯了,就接納錯誤,不要把這次錯誤等同於自己整個人,甚至蔓延到整個人生。如果沒辦法梳理的話,建議緩一緩,比如說請假幾天,讓自己從衝突中暫時出來。有時候問題是你一直聚焦反而解決不了,你放一放也就解決了;實在不能走出,還是建議找你親人、朋友或者諮詢師幫你解答。

二、導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癱瘓在床上,喪失行動力的是它—絕望

在抑鬱症徹底發作後,細細回想起來,喪失了享受快樂和一切熱情的能力。

這種狀態的外在行為表現模式就是我什麼也不想做,哪裡也不想去,我只想躺著。內在的心理模式會夾雜著後悔過去,比如我自己,後悔沒有選擇回來原單位,本來很好的機會,因為無法回去所以極度後悔;對於未來,抑鬱時的自我否定,喪失一切信心,覺得未來毫無希望;而現在又接受不了,對於沒患病前,我本該有多好的工作機會,多好的福利待遇,對比現在抑鬱喪失一切信心,什麼都做不了,真的是糟糕透頂,接納不了現在。你想改變,但過去回不去,未來你覺得毫無希望,現在這種糟糕的狀態我又接受不了。這種狀態下,其實你把自己所有的出路都堵死了,就像一個由過去、現在、未來構成的牢籠,讓你無法動彈。整個人陷入一種深深的絕望,因為你覺得你根本無法改變現在糟糕透頂的局面,無法走出這種暗無天日的處境。憤怒的情緒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因為目標受挫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情緒,所以你的目標是走出來,甚至更高要求的要比現在好,而現在這個目標你根本無法實現,這個時候你就受挫了。你憤怒,你憤怒的對象是誰?是自己,因為你覺得是自己造成了今天的一切。憤怒的時候,我們一般怎麼辦?攻擊唄。於是,你開始了自我攻擊。這是抑鬱的第二種痛苦。應對策略:需要學會接納,接納已經失去的過去,不去非得要一個清晰的未來,才能著手眼前的改變,一點點去做,去積累,最終會改變現狀,獲得一個還不錯的未來,從而消除這種絕望感。所以,這兩種痛苦,一種是由於對過去後悔、對未來絕望、對現在無法接納帶來的;一種是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帶來的恐懼想逃跑,對做了這件事的結果無法承擔,而又由於種種擔心,焦慮,使得精力分散,能量消耗,無法聚焦,使得眼前的事情無法做好,陷入了一種無法解開的狀態之中。

我們善於記住不快樂的事情,而忘記了快樂的事情。其實還有一種導致我們抑鬱症爆發的導火線—躁狂。

三、即將引發抑鬱症發作的導火線—躁狂

大家也許都只記得痛苦,卻忘記快樂,忽略快樂。

因為我們一直認為只有快樂是好的。

所以,躁狂是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心理狀態。

好像我第一次重度抑鬱康復之後,就出現了躁狂。之前記得紅樹林的諮詢師梁僑輝老師告訴我,一般抑鬱症的人走出來之後很多都會轉躁。所以,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其實,想想,重度抑鬱前的導火索,我覺得也是躁狂吧。

那麼到底什麼是躁狂,躁狂的心理過程是如何的?

為什麼躁狂那麼快樂,我卻發現快樂未必是件好事?

因為躁狂,導致我兩次衝動辭職,直到後悔。

第一次,就是第一次重度抑鬱發作前,覺得自己很牛掰,當然,當時的總經理也說,你有喬布斯的風格,挺多了,我還真以為自己就是喬布斯了(現在想想很可笑啊),這種其實就是躁狂。

第二次,其實沒發生多久,19年。19年前,我穩住了抑鬱,但是發現受到了躁的影響。當然,19年確實也做出了很多成績,前面也寫過,加薪3次,升職,公司的產品發布會歷史是我創造的,很多部門的同事確實非常認可我的工作能力。

然後,我又寫了很多方案給董事長,董事長非常認同,他想的,我幫他寫出來了,所以,現在冷靜地說,我的思考能力還是可以的。

然後,我開始狂妄了。開始又瞧不起我的領導,直接跳過領導跟董事長彙報,然後覺得自己很厲害。可是董事長也是被人投資的,雖然他認同我,有些決定公司也需要走流程,而我自己不懂得收斂,確實導致了一部分人很不愉快。

當時外面也有公司邀請我創業,我覺得自己非常牛掰,然後辭職了......

當然,後面出來的結果並沒那麼好,而且自己也頂著前面說的3年還完一套房子的壓力,確實那段時間壓力很大。但是,我清楚地知道了躁狂帶來的影響。

躁狂整個過程的思維是如何的呢?

首先,做了一些事情,確實還不錯吧。然後開始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太牛掰了。「我好厲害啊!」,「我為什麼那麼牛掰呀!」,「他們為什麼那麼差勁?」,「真看不上領導!」......所以,大家發現,這個思維跟抑鬱發作一樣,是不斷強化的。從這件事,推論到本人,推論到一生。

然後,後面創業,感覺合伙人不對付,然後只能又上班找工作,找工作的時候一下子找不到,然後我把所有的面子拋棄掉,一個個去找朋友介紹,後面被獵頭髮現了我,進入了現在的大集團。

經此一次,我吸取了教訓,告訴自己以後飄的時候一定要控制自己。

所以,每次要飄的時候,我會喝一點涼茶,比如最近喝的甘蔗茅根馬蹄糖水,或者喝黃豆水,或者銀耳蓮子百合安神降噪;同時,內心一定要告訴自己,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很多人比我厲害多了,我自己很渺小。

這樣能控制一些。

經過19年那次躁狂,我現在真的特別珍惜現在自己的工作。

現在工作上,除了工作問題,我不跟領導交流,保持距離,不總找領導要認可;

也知道了領導就是喜歡這種不給他添加任何麻煩,還把事情做好的下屬,所以,我只做事,什麼都不管,因為搞關係,我沒那個能力,我就只能好好做事了。

朋友圈我屏蔽了所有的同事,我無需跟他們表現我多有能力去獲得認可;

當領導表揚我的時候,不斷提醒自己,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有很多不足;

飲食上也注意降躁,中醫上滋陰降火的食物多吃,就能把躁狂降下去。

經過這一次躁狂,辭職,我後來發現自己缺乏對自己客觀的評價,所以,才會外界認可時,自己容易興奮,躁狂;外界不認可自己時會很難受。

不斷地保持察覺,不斷調整,可能是穩定之道。

最後,我想說的是:雙相情感障礙雖然有不好的一面,但如果我們能學會控制他不好的一面,如狂妄、不切實際、不考慮後果、抑鬱等,而利用它好的一面,比如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敢於冒險等,其實,雙相情感障礙沒那麼糟糕。但前提是你需要學會不斷地察覺自己,不斷地調整自己。

古人有一日三省,我覺得其實我們也可以通過每天寫情緒筆記,來察覺,來調整,然後逐步過度到我們能夠快速察覺那種根深蒂固的自動思維,不斷調整,也許,躁鬱症,就沒那麼痛苦了。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的,學會避免它們的劣勢,利用它們的優勢。

不過我後面跟群友們聊天,發現抑鬱症、躁鬱症跟家庭的養育方式有一定的關聯性,比如說從小受到父母冷漠對待,從來沒有獲得任何愛的孩子更可能抑鬱;而從小因為有條件積極關注獲得過溺愛的孩子更容易雙相情感障礙,但到底是不是,可能還需要更多數據,只是一個可能的現象。

後續,我會繼續分享什麼是客觀評價自己,如何建立一定穩定的自我?

持續關注我們。

溫暖家園,真誠地跟你分享我們戰勝抑鬱症的經歷。沒有經歷,怎能如此感同身受?


躁鬱症,又稱雙相情感障礙,它的一面是抑鬱,一面是躁狂(輕躁),一面痛不欲生,一面欣喜若狂。

躁鬱症的診斷我就不寫了,我寫寫躁鬱症發作時,兩種內心世界是如何交替運行的吧。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會喪失行動,癱倒在床上?

我以一個重度抑鬱一次,好幾次輕重度抑鬱複發到穩定三年的過來人,來分享得了抑鬱症之後的內心衝突分析吧。陷入抑鬱時很痛苦?但這種痛苦到底是怎樣的?你觀察過它們嗎?從擔憂發展到恐懼,從恐懼發展到絕望......強烈的衝突,消耗了你大量的能量,導致注意力更加難以集中,理解力下降,記憶力下降,哪怕原來對你來說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了.....最近剛好工作不忙,看到群友們各種痛苦,覺得很痛苦,但是有沒有嘗試自己梳理下這種痛苦感覺到底是什麼?總結了抑鬱患者常見的兩種痛苦及背後的原因,希望能借著自己的經歷幫大家梳理下,抑鬱時的情緒。

一、導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的原因—恐懼

抑鬱症患者對自己要求極高,他對自己的定位不是普通人說的在崗位勝任就好,而是要優秀,要做得比同崗位所有人好。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輕視我,才會注意到我,才會重視我。

就是這種高要求、完美主義,很容易導致因為某個挫折或者某次表現不好,開始擔憂、自責。普通人自責、擔憂一下就過去了,抑鬱症患者不同,他們會不放過自己的不斷在內心給自己重複:我怎麼這麼糟糕?我為什麼這麼差勁?我為什麼這點事都做不好?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完蛋了!領導要辭掉我了!看,他們在招聘,肯定是想替代我......然後在想像中極度恐懼,開始想逃跑,想放棄,想辭職。但是辭職呢,現在疫情期間,或者我還有房貸、車貸、還有孩子要養,我不能辭職。而此刻,我什麼都幹不了,哪怕原來最簡單的事情我居然都幹不了。繼續往前走,太恐懼了;想辭職不能辭職,生活壓力大;想繼續工作,幹不了活。就在這個牢籠裡面極度痛苦,衝突。衝突必然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導致注意力更加難以集中,理解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終於,我沒力氣了,我無法去上班了,我只能在家躺著......

應對策略:需要梳理此刻混亂的情緒。要梳理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恐懼心理,因為什麼而恐懼,事情出錯了,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環境或者他人的問題;又或者,真的是自己錯了,就接納錯誤,不要把這次錯誤等同於自己整個人,甚至蔓延到整個人生。如果沒辦法梳理的話,建議緩一緩,比如說請假幾天,讓自己從衝突中暫時出來。有時候問題是你一直聚焦反而解決不了,你放一放也就解決了;實在不能走出,還是建議找你親人、朋友或者諮詢師幫你解答。

二、導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癱瘓在床上,喪失行動力的是它—絕望

在抑鬱症徹底發作後,細細回想起來,喪失了享受快樂和一切熱情的能力。

這種狀態的外在行為表現模式就是我什麼也不想做,哪裡也不想去,我只想躺著。內在的心理模式會夾雜著後悔過去,比如我自己,後悔沒有選擇回來原單位,本來很好的機會,因為無法回去所以極度後悔;對於未來,抑鬱時的自我否定,喪失一切信心,覺得未來毫無希望;而現在又接受不了,對於沒患病前,我本該有多好的工作機會,多好的福利待遇,對比現在抑鬱喪失一切信心,什麼都做不了,真的是糟糕透頂,接納不了現在。你想改變,但過去回不去,未來你覺得毫無希望,現在這種糟糕的狀態我又接受不了。這種狀態下,其實你把自己所有的出路都堵死了,就像一個由過去、現在、未來構成的牢籠,讓你無法動彈。整個人陷入一種深深的絕望,因為你覺得你根本無法改變現在糟糕透頂的局面,無法走出這種暗無天日的處境。憤怒的情緒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因為目標受挫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情緒,所以你的目標是走出來,甚至更高要求的要比現在好,而現在這個目標你根本無法實現,這個時候你就受挫了。你憤怒,你憤怒的對象是誰?是自己,因為你覺得是自己造成了今天的一切。憤怒的時候,我們一般怎麼辦?攻擊唄。於是,你開始了自我攻擊。這是抑鬱的第二種痛苦。應對策略:需要學會接納,接納已經失去的過去,不去非得要一個清晰的未來,才能著手眼前的改變,一點點去做,去積累,最終會改變現狀,獲得一個還不錯的未來,從而消除這種絕望感。所以,這兩種痛苦,一種是由於對過去後悔、對未來絕望、對現在無法接納帶來的;一種是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帶來的恐懼想逃跑,對做了這件事的結果無法承擔,而又由於種種擔心,焦慮,使得精力分散,能量消耗,無法聚焦,使得眼前的事情無法做好,陷入了一種無法解開的狀態之中。

我們善於記住不快樂的事情,而忘記了快樂的事情。其實還有一種導致我們抑鬱症爆發的導火線—躁狂。

三、即將引發抑鬱症發作的導火線—躁狂

大家也許都只記得痛苦,卻忘記快樂,忽略快樂。

因為我們一直認為只有快樂是好的。

所以,躁狂是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心理狀態。

好像我第一次重度抑鬱康復之後,就出現了躁狂。之前記得紅樹林的諮詢師梁僑輝老師告訴我,一般抑鬱症的人走出來之後很多都會轉躁。所以,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其實,想想,重度抑鬱前的導火索,我覺得也是躁狂吧。

那麼到底什麼是躁狂,躁狂的心理過程是如何的?

為什麼躁狂那麼快樂,我卻發現快樂未必是件好事?

因為躁狂,導致我兩次衝動辭職,直到後悔。

第一次,就是第一次重度抑鬱發作前,覺得自己很牛掰,當然,當時的總經理也說,你有喬布斯的風格,挺多了,我還真以為自己就是喬布斯了(現在想想很可笑啊),這種其實就是躁狂。

第二次,其實沒發生多久,19年。19年前,我穩住了抑鬱,但是發現受到了躁的影響。當然,19年確實也做出了很多成績,前面也寫過,加薪3次,升職,公司的產品發布會歷史是我創造的,很多部門的同事確實非常認可我的工作能力。

然後,我又寫了很多方案給董事長,董事長非常認同,他想的,我幫他寫出來了,所以,現在冷靜地說,我的思考能力還是可以的。

然後,我開始狂妄了。開始又瞧不起我的領導,直接跳過領導跟董事長彙報,然後覺得自己很厲害。可是董事長也是被人投資的,雖然他認同我,有些決定公司也需要走流程,而我自己不懂得收斂,確實導致了一部分人很不愉快。

當時外面也有公司邀請我創業,我覺得自己非常牛掰,然後辭職了......

當然,後面出來的結果並沒那麼好,而且自己也頂著前面說的3年還完一套房子的壓力,確實那段時間壓力很大。但是,我清楚地知道了躁狂帶來的影響。

躁狂整個過程的思維是如何的呢?

首先,做了一些事情,確實還不錯吧。然後開始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太牛掰了。「我好厲害啊!」,「我為什麼那麼牛掰呀!」,「他們為什麼那麼差勁?」,「真看不上領導!」......所以,大家發現,這個思維跟抑鬱發作一樣,是不斷強化的。從這件事,推論到本人,推論到一生。

然後,後面創業,感覺合伙人不對付,然後只能又上班找工作,找工作的時候一下子找不到,然後我把所有的面子拋棄掉,一個個去找朋友介紹,後面被獵頭髮現了我,進入了現在的大集團。

經此一次,我吸取了教訓,告訴自己以後飄的時候一定要控制自己。

所以,每次要飄的時候,我會喝一點涼茶,比如最近喝的甘蔗茅根馬蹄糖水,或者喝黃豆水,或者銀耳蓮子百合安神降噪;同時,內心一定要告訴自己,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很多人比我厲害多了,我自己很渺小。

這樣能控制一些。

經過19年那次躁狂,我現在真的特別珍惜現在自己的工作。

現在工作上,除了工作問題,我不跟領導交流,保持距離,不總找領導要認可;

也知道了領導就是喜歡這種不給他添加任何麻煩,還把事情做好的下屬,所以,我只做事,什麼都不管,因為搞關係,我沒那個能力,我就只能好好做事了。

朋友圈我屏蔽了所有的同事,我無需跟他們表現我多有能力去獲得認可;

當領導表揚我的時候,不斷提醒自己,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有很多不足;

飲食上也注意降躁,中醫上滋陰降火的食物多吃,就能把躁狂降下去。

經過這一次躁狂,辭職,我後來發現自己缺乏對自己客觀的評價,所以,才會外界認可時,自己容易興奮,躁狂;外界不認可自己時會很難受。

不斷地保持察覺,不斷調整,可能是穩定之道。

最後,我想說的是:雙相情感障礙雖然有不好的一面,但如果我們能學會控制他不好的一面,如狂妄、不切實際、不考慮後果、抑鬱等,而利用它好的一面,比如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敢於冒險等,其實,雙相情感障礙沒那麼糟糕。但前提是你需要學會不斷地察覺自己,不斷地調整自己。

古人有一日三省,我覺得其實我們也可以通過每天寫情緒筆記,來察覺,來調整,然後逐步過度到我們能夠快速察覺那種根深蒂固的自動思維,不斷調整,也許,躁鬱症,就沒那麼痛苦了。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的,學會避免它們的劣勢,利用它們的優勢。

不過我後面跟群友們聊天,發現抑鬱症、躁鬱症跟家庭的養育方式有一定的關聯性,比如說從小受到父母冷漠對待,從來沒有獲得任何愛的孩子更可能抑鬱;而從小因為有條件積極關注獲得過溺愛的孩子更容易雙相情感障礙,但到底是不是,可能還需要更多數據,只是一個可能的現象。

後續,我會繼續分享什麼是客觀評價自己,如何建立一定穩定的自我?

持續關注我們。

溫暖家園,真誠地跟你分享我們戰勝抑鬱症的經歷。沒有經歷,怎能如此感同身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