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什麼梁源被人吐槽「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的原因。你每天逛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突然有天讓你評價「美院學生畢業展」,你能捏著鼻子說「這些作品真好」嗎?(前陣子知乎上討論冷軍的作品也是同樣的問題)。

很多人會說那為什麼要評論這種娛樂節目,而不是歌手們的專輯或者是更嚴肅的Live。這就和科普藝術的門檻有關了。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和一幫子人在知乎大肆吐槽過小顧聊繪畫那個系列,因為錯誤多誤導性強,強調很多大眾的刻板印象,更多的放在了故事性和獵奇而非真正欣賞藝術品上面去。但是禁不住太多的人喜歡看這些,而不是入門類的《藝術的故事》之類的書。

但是後來我想明白了,藝術類的科普應該怎麼做,其實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講點得罪人的話知乎上大部分藝術類寫作者,包括我自己寫的很多文章,普通讀者是沒有興趣看下去的,或者說不會很細緻的翻閱完然後進行思考。

梁源這一系列的樂評就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如何做科普的例子,就是說你看似在評論熱門的節目其實在給人科普藝術史和整體的美學欣賞觀念。科普首先要讓大眾有機會接觸到你的文章,對你所說的東西感興趣,再進一步才是科普。

還有一點就是藝術評論裡面的「關聯性」。現在藝術相關的自媒體,音樂的藝術的攝影的都很多,但是寫來寫去就是梵高,莫奈的作品好在哪裡,畢加索的立體派應該怎麼欣賞,除非帶著「我要多學一點新東西」的心態,不然大家很難有興趣點進去讀。但是歌手這種東西就不同了,「讓我看看梁源又說了我的偶像什麼壞話」成了很多人點進去看文章的動力,有了關聯性才有興趣,才能把文章讀進去。

最後,art critic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無論是對於理論學者還是藝術家們來說都是如此。你要懂得欣賞,也要懂得如何提高。如果因為怕得罪人,怕不受歡迎,怕說錯而不敢開口,那麼藝術還有什麼進步的空間呢?

最後我來談一點如何閱讀藝術評論這件事情。我把梁源的回答發給朋友看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人態度太差了,語氣太差了,觀點太偏激了」。如果你上網只是為了找個人對線(比如梁源的休閑活動)那你大可去攻擊每一篇文章裡面的漏洞。但是如果你上網是為了發現更大的世界,了解不一樣的東西,那我覺得只要一篇文章你讀完「有點意思,學到新的東西,有想討論」就是有意義的。吹捧偶像的公眾號樂評有幾篇能做到這一點呢?


確實沒什麼樂評人能夠得上 @梁源 的水平啊!我作為聽了二十年金屬樂的樂迷,梁老師說我聽的東西不吉利,我也只能認了。畢竟,我聽的東西確實不吉利。

以上都是玩笑話,說句心裡話,梁老師在音樂方面的認知與見識,有其博學的一面,更有其獨到見解的一面,這就夠了啊。

那些動不動就問候他家人的夥計,抽空約一波,我即使沒能力把梁老師喝趴下,最起碼把自己喝趴下,OK?


作為偶爾寫專業評論的人,我最看中的,是評論的範式。

我比較喜歡的有兩種,一種是談專業感受,但是每一點感受都有理論或者理由作為支撐;另一種是用評論作品和同類經典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

而不是很在意觀點和評價。

梁源的樂評,在第二種範式上,估計很難有人出乎其右了。


作為一個從業者,首先梁先生聽音樂的時候是很客觀的。

光憑這一點都可以說這個話了。再加上他的舉例也是非常的精準,足見其儲備量之大。

一個海量儲備,橫向縱向客觀鑒賞的評論家。

如果說非要懂樂理才能寫樂評,那就只能是音樂圈內部的自嗨,因為外人橫豎看不懂。不信?就別說技法術語了,20年前的搬運視頻裡面,吉他拾音器都有人翻譯成「撿起來」(pickup)。更何況一般所說的「四大件」,「律動」(連這個的解釋都存在不同的看法),曲式,調式。

費那個勁跟外行人說那麼多,最後對方還是一臉懵逼,拿術語把對方砸懵了然後告訴對方這東西牛逼,而我們作為人類來說,對於自己不懂的領域都是慫的,誰強勢一點就跟誰走了。你會真的覺得那是「好音樂」嗎?我看未必。

梁先生評論音樂不跟你扯這個,還能跟外行撕起來,足見他在用外行能聽得懂的語言在做這件事。然而這必然招來很多粉絲的不滿和謾罵。

他又沒逼你非按照他的觀點來評價一首音樂。你不服的話,不要聽就是了。他說他高水平,我認,你不認,不認就不認嘛,又不會少吃兩碗飯也不會扣工資。

實際上還是很多人對自己心裡喜歡的東西,沒有一個權威的人背書,就硬氣不起來。這叫不自信。

不過最後說一句,他水平很高,是不是最高,我也不知道,但是看他寫的東西我也能學習到不少。

光是能幫助我換一個思路去看問題,這樣就很夠了。


怎麼說呢,我沒關注他。之前關注過,後來取關了。然後又關注了,然後又取關了……

關注的原因是,喲呵這人寫的東西不錯,人也挺有意思的,我感興趣。

取關的原因是……自從關注了他,我timeline的暴躁指數上升百分之百……經常看抬杠撕逼的內容,容易火氣大,所以我就取關了。當然,我覺得我對梁源的熱度貢獻遠比他的關注者們更高,正因為我沒關注他,我要看他的內容還需要搜索,所以我對他的搜索指數也是做了微薄的貢獻的。

( @梁源 艾特你一下,又是一個熱度貢獻)

這算是背景交代吧。

我再說一下,通常我們覺得厲害的人,一般分兩種。

第一種是,我告訴你XX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醫學都可以,隨便套吧),你肯定覺得他牛逼,但事實上你是不知道他為什麼牛逼的。給你看講他的研究成果你可能一句話也聽不明白,但你就是知道,得了諾貝爾獎就是牛逼。

還有一種是,你對某個領域很熟悉,你就是學物理某個領域的,天天搞研究搞到頭禿,然後看到了XX的研究成果,你拍案叫好,自愧人家這思路自己八輩子都不如,不得諾獎都可惜了。等人家真得諾獎了,你大喊實至名歸,牛逼牛逼。

其實,我們更佩服和認可的往往是第二種牛逼。因為第一種牛逼需要建立在諾貝爾獎牛逼且無水分的基礎上,如果這個前提不成立,那麼第一種牛逼就不算牛逼。

還有兩種「懂得多」。

一種是夜航船式的懂得多。記得知乎之前討論過高曉松,有高贊提到過夜航船。大致意思就是,某人見識極廣,口才不錯,什麼內容都能扯兩句,外行一聽就覺得這人懂得非常多。然而如果你對一個領域極其熟悉,你會發現他要麼是在扯一些該領域入門級的淺顯知識,要麼是在瞎扯糊弄外行。

第二種是真懂。或者是,大家都說他很厲害,他得諾獎了,所以他說的都有道理,懂得很多。你也不否認,但自己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去辨別他是真懂的多還是虛張聲勢。忽然某天他講到了你正在做、或者曾經做過的一個課題,他依舊旁徵博引講得頭頭是道,只是這個話題你非常了解,你知道他絕不是在吹牛逼糊弄外行,而是真的很懂。所以,即使他講的其他很多東西你沒那麼認可(不管是觀點差異還是因為你真不懂),你以此推斷,他大概也是真懂。

當然,自然學科和人文藝術的差別在於,我們容易拔高自己不懂的自然學科知識,只要我們不認識的公式一擺,方程一列,不知道的概念胡扯一通,自然大家會心生敬畏而覺得他厲害。

而人文藝術則正好相反。合我意者牛逼,說到我心坎里的牛逼,打動我的牛逼。我不認可的,就算諾貝爾文學獎給他背書又如何,只要他不合我意,那不僅他傻逼,諾貝爾文學獎也是野雞獎。


講了這麼多,還是回到梁源。

我最開始覺得他厲害,是因為他聲稱聽得唱片非常多(幾千張還是多少來著),而且曬出的圖片震驚到我了。後來又看他分享工作經歷,他的經歷和身份都可以為他的牛逼背書。

再然後就是我關注的一些玩音樂的人對他的認可。你不懂,總有人懂吧?懂的人說他懂,那是不是也說明他很厲害?

我真正開始覺得他厲害,是他上幾次回答中正好涉及到某些我非常熟悉的音樂領域(具體就不講了,可能我熟悉也是自認為很熟悉而已,講了也怕丟人現眼)。觀點如何我不評價,但他信手拈來的那些知識和提到的作品,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有水平,非常能證明他絕非為噴而噴、為展示自己懂得多而可以列歌單。我越懂的範圍內,我越認可和佩服他。

所以,以此類推,我有理由相信,他是真的牛逼,從內而外的牛逼。


再說梁源這句話。我先吐槽下,他說過的狂妄自大的話太多了,不懂為什麼挑了這句不咸不淡的來提問……

有些狂妄自大,是目無一切的狂妄自大,而梁源的狂妄自大,則是小心翼翼的狂妄自大。

你翻一下他這幾百個知乎回答,他狂妄自大的領域也就撕逼、音樂、書法和藝術領域,而且這幾個領域的狂妄程度也是依次遞減的。其他領域,最多算嘴碎嘴貧,談不上狂妄。

所以,他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自己可以狂得起來的領域肆無忌憚狂妄。這樣的狂妄就很可愛啊。

有些話其實如果不是他自己說出來的,大家都認可。但他自己說出來了,大家就覺得需要杠一下了。比如一個人聰明,大家都誇他聰明,雖然你知道他聰明,他也知道他聰明,你知道他知道他聰明,他知道你知道他聰明,你也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聰明,但你誇他的時候,心裡預期的回答依舊是一句虛偽的「哪裡哪裡,我還是很笨的」。

一旦他自己說「全校沒人比我更聰明」之後,雖然你也認可,但感情上你就是會嘮叨一句「你再聰明還能有愛因斯坦聰明?」


所以,如果你還是不太喜歡梁源,對他有質疑,那不妨先問問自己,你到底是因為上述哪個環節所以質疑他?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因為最後這個原因,只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感情用事,想在前面的部分找到印證而已。

不過梁源最好的一點在於,你隨便圈他,他要麼跟你辯論,要麼掛你,不會不理你的。就憑這一點,你還不感動嗎?反正我很感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