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我一直等到穿完態極1.0plus,才來回答這個問題。「過度吹捧」其實很難定義,怎樣才算過度吹捧?而且現實的情況是,對匹克的吹捧一部分是過度,一部分是合理的。所以我就來說下自己的看法。

我的1.0 plus

對於匹克的吹捧無非就是三個方面。

  • 國產良心品牌
  • 顏值很能打
  • 中底是黑科技

那我們就一個個來說,是否過度吧~

國產良心品牌

匹克將產品更新至1.0plus,鞋子作出了不少改動。而這些改動都是根據消費的真實意見進行修改。例如「鞋面太軟」「抗扭轉不好」,匹克就將鞋面編織面改為分區編織,中底加入抗扭轉片。這樣的做法的確非常圈粉,可以說是非常用心了。

但這裡有點不足的是,匹克最近的鞋子包括拖鞋,到手之後都有一股濃厚的膠水味,雖然可以理解貨量大需要趕工,但是這一點還是需要注意一下。

顏值

其實上一代全白版本的匹克態極我比較喜歡,沒有過多的元素很好搭配,1.0plus為了增強後跟的穩定性,加入大面積的穩定片,穩定片上面採用電鍍的方式,打造閃亮的金屬感。

不少媒體說這非常酷炫,但實際到手感覺是有點廉價。很像是小賣鋪的盜版「鐵甲武士」的材質,這讓我有點小失望。

不過顏值是見仁見智的,每個人有不同的審美偏好,我只能說我不太滿意了。

中底黑科技

如果你不太知道媒體到底為什麼吹捧這個黑科技,你可以稍微看一下上圖的解釋。簡單來說就是「走的時候軟,跑的時候彈」。

我自己穿著來說走路的時候真的非常軟,下陷感很舒適。跑步的時候也可以感覺足中後部的明顯下陷,但是跑步的時候並沒有感覺那麼彈,在每雙態極都有這個問題,前掌部分比較薄,跑步透過前掌發力的時候沒有感受到材料的反饋。

我們說一雙鞋子的腳感時,最常說的腳感其實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緩震」也就是鞋子的軟硬度,另一個是「反饋」也就是鞋子的反彈能力。

那吹捧的點就是態極將兩個維度都兼顧了。不過實際上並沒有宣傳的這麼厲害。

有趣的是透過附贈的小球,實際上是可以感受到那種黑科技,反倒是鞋子穿著上並沒有很明顯,可能是中底的設計還需要改良提高。

綜合以上,態極的吹捧部分合理但部分過度。但不可否認的是國產品牌研發的這個中底材料的確是無愧於國貨之光,真的是踩街神器。

匹克投入大量的資源去研發材料,透過新科技產品來吸引市場熱度其實已經不多見了。我們反觀國際品牌如 New Balance,新研發的 Fuelcell 中底也上市一段時間了,但是又有誰去了解呢?

國際品牌獲取熱度的方式現在趨向通過「明星」「品牌聯名」等方式,如 nike 的 Off White,Kanye的 Yeezy,余文樂的 New Blacnce。單就匹克靠著自己研發的科技吸引市場眼球這一點,我就想吹它了。

我是努力做人的鐵鎚,我們下次見~


我買了5雙態極,別分是態極一代白花配色,態極一代plus純白和天貓聯名,態極拖鞋買了一雙41碼的,有點小,又買了一雙43碼的,合適。

先不評價鞋,先簡單科普一下一下跑鞋這玩意兒,我也不專業,瞎說。

一、

跑鞋首先分為競速鞋,訓練鞋,慢跑鞋,休閑跑鞋,復古跑鞋等等,千萬別買錯了!!!這點很重要,買錯了再好的鞋也是白費!

二、

另外,大家平時跑步還是的買專業跑鞋,也就是訓練鞋,或者買慢跑鞋也湊合,而專業跑鞋都是有傾向的,什麼腳型,什麼體重,什麼跑法,什麼場地,什麼配速,都決定了鞋子適不適合你,跑步是一個長期運動,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跑步效果,請你們花點時間,好好來知乎或者去B站,研究兩個小時,磨刀不誤砍柴工,很重要!!!

三、

同樣一雙鞋,大家評論不同很正常,因為每個的腳型和走路姿勢不一樣的。同樣一雙鞋,有的人可以說包裹好,有的人就說沒包裹,這都很正常。但是有些指標是相對客觀的,比如說重量,比如說中底的感覺,我不知道下面那個說態極不軟的同學是什麼腳,我反正各家跑鞋基本上都穿過了,態極腳感不軟這事,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解釋。

如果是品控個體原因,那是品控的問題,不是態極中底的問題。要區分清楚。

下面說說鞋子吧。

  1. 味道確實大;
  2. 這鞋不適合用來跑步,慢跑都不行,太軟,太高,容易受傷;
  3. 這鞋走路無敵的,不過也是因人而異,腿部肌肉不強的人,鞋底太軟走路可能容易累;
  4. 包裹確實有點問題,主要plus這些後跟和腳中間的部分包裹都還行,但是腳趾部分真的不行,不過這個也是看腳型的;
  5. 不太耐磨;
  6. 中底是真的好,真的舒服,相比ub而言,我更喜歡態極;
  7. 整體表現差ub一大截,主要是除了中底,基本沒有什麼地方比ub好了;
  8. 態極做工一般般,不算差,也不優秀,溢膠還是很明顯的;
  9. 拖鞋至少要買大一碼;
  10. 拖鞋中底沒有跑鞋軟,但是更彈一點點,不過拖鞋彈也沒什麼用;
  11. 拖鞋不適合壓馬路,磨腳背;
  12. 拖鞋不怕水,可以用來洗澡,日常穿著沒問題,下樓買個冰可樂什麼的也沒問題;
  13. 顏值不行;
  14. 國產之光我覺得並不過譽;
  15. 這個價格真的可以了,說300多能買ub的,我怎麼不知道在哪買啊?


雙11,用600-300的券,170塊買的態極plus,湊單的東西都退了,就是一雙鞋加一個材料球=170塊=一隻飛馬35=半隻epic react二代,淘寶爆款不知名品牌運動鞋都得100塊,這性價比何止過度吹,給他吹上天誰反對?

二更,穿了幾次,態極平時走路表現確實很好,跑步的話只軟不彈,我180斤真的感覺腳踏實地,一腳到底,和一起買的ub19反著來,ub19走路邦邦硬,但是跑起來明顯感受到鞋底變軟了,變彈了,跑起來就不想停。簡而言之,態極無力則軟,用力則癱,ub19無力梆硬,用力反饋。


前幾天小米有品的天澤到了的人來回答,沒有。到目前為止,已經穿著這雙天澤走路和跑步兩天左右了。先上圖。

手機拍照比較渣,湊合看吧。反正這雙鞋網上的評論都是「踩屎感十足」「對腳感有強烈的破壞性、暴打boost」云云,反正吹上天。然後到了打開,一股撲面而來的膠水味兒,然後看了下細節。基本上處理還是比較好的,後腳跟的tpu連接處過渡有點不太好。看得出來是有點趕工的樣子,還是符合預期的,雖然有點小缺點。

然後上腳的感覺,並沒有說的那麼軟。還是彈為主,平時走路大概是七分彈三分軟,跑步大概是九分彈一分軟,沒有那種說的「踩屎感」。或者說的那麼軟,我的鞋碼是42,這雙鞋包裹感還是不錯的,穿脫也比較順暢,但是我覺得比較重(和我的飛馬35比起來)。穿著跑了10公里,配速如下。答主本人目前體重142,身高175,穿42碼。

跑起來的腳感基本上是彈的,比飛馬35彈。但是我覺得沒有飛馬35那麼跟腳,因為這鞋的包裹差一點。飛馬35我還長了半碼,但是很跟腳(快跑有磨腳背的情況),態極天澤沒那麼跟腳,但是反彈很乾脆,腳感比飛馬35好很多。同時也有一雙300的pb,pb跑了不到100公里,彈性減弱了很多,所以這次618沒有出手買ub。網面鞋面清洗也很麻煩,ub沒穿過,所以不好比較。

至於很多人提到的推動感,我的感覺不明顯。我記得第一次穿飛馬35跑的時候,有那種往前推的感覺(不知道是什麼在起作用,反正當時的感覺很明顯),後面基本上沒什麼感覺了。所以態極可能也有這種效果,只是我習慣了所以感覺不出來。這鞋的中底材料分布其實可以改變一些,前掌可以多一些,因為跑步的時候前腳掌發力可能更多一點。而且跑得快這鞋也沒有磨腳,磨腳後跟的情況,總的來說,還不錯,給我的感覺是優於飛馬35,而且價格也合適,目前來說也沒有什麼特別嚴重的缺點。要是設計更好看一點就行了(目前觀察到中底變髒了一點,還好沒買白色款。)日常壓馬路,還有上下樓梯都能明顯感到彈軟的感覺,總的來說還不錯。

————————分割線—————————

更正一下,其實態極的腳感比其他的鞋好太多了。我收回那句話,我現在穿飛馬35覺得好硬啊嗚嗚嗚( ,然後昨天晚上跑步跑完後足弓微微痛,可能是我姿勢不正確吧。但是我現在覺得,這個價錢買了這麼一雙舒服的鞋子,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再更新一下,鞋子好容易臟,平時就穿著跑步。腳踝內測那一塊已經很髒了,很奇怪。

——————更新一下——————

最近宅在家有點無聊,上來修改一下答案。我覺得這雙鞋挺值得的,前面穿著它上下衡山走了30多公里,期間還摔了幾跤,但是這鞋沒什麼事。現在一樣穩妥地穿在我腳上,質量還是挺可靠的。作為對比,飛馬35的一些(不知道叫啥)部位已經磨壞了,價格都是差不多的匹克360,飛馬35320。pb不太喜歡穿,一來腳感一般,二來鞋帶容易散沒什麼包裹感。至少在我看來,這鞋買的還是挺值得,至少不醜,質量不錯,穿著也軟彈,一個群友說(比較重的)比ub還舒服一點。一點經驗作為參考。


近期斷斷續續入手了幾雙跑鞋,態極是活動抽中的,現在經常穿的,包括了亞瑟士的KGEL(老鞋了,K23)、Adidas的Boost(滿天星),Nike的react(第二代),Nike的zoom(飛馬36),加上態極1.0plus。

先說腳感:平心而論,態極的用料也實在,上交之後明顯的Q彈感覺,這裡只能是Q彈來形容,既不是踩屎感,也是不是像zoom一樣明顯的反饋,就是Q彈的感覺。舒適程度是不錯的。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態極1.0plus在用料上,前腳掌和後腳掌差別有點大,後腳掌沒的說,但是前腳掌就有點差強人意了。

再說價格:618看態極的價格是428,這確實與Adidas、Nike的新款差距還是很大的,性價比看上去非常高。但是與飛馬35,、react的一代相比,價格就沒有優勢了,畢竟現在後兩款的價格也只有400-500之間,但是得到了非常多用戶的認可。

說一下味道,其實我認為這個味道恰好不是劣質膠的味道,帶有一種香味的膠,放一兩天就好了。不影響。

但是態極也有非常可取的地方。

第一外觀,我媳婦兒說態極的外觀是最好看的;react太騷,椰子穿的人太多,飛馬不好看;

第二創新,就像幾年前李寧雲一樣,希望不會是曇花一現,而是通過不斷地創新,提升品質;

第三緩震,態極科技的緩震沒得黑,一米半高處跳下來,態極的緩震感覺是最好的,明顯的層次感,一點都不面,這一點,boost就稍顯面了點。

個人感覺,350左右的價格比較合適。

後來穿態極跑了一次步,感覺對前腳掌落地型的選手不太友好。後腳掌緩彈明顯,前腳掌就遜色一點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