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智能化越來越普及,簡單例子,出去喫飯掃碼點餐及買單省了服務員點部分能,洗碗機以及自動炒菜機也在越來越多餐廳廚房出現,有的餐廳已經使用流水線上菜及收拾,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被解放,那今後的人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工作?是機器慢慢替代人類勞動然後大部分人類天天娛樂?

雖說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放的勞動力在今後的日子裡逐漸轉入其它行業,但人工智慧出現之後人類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小,是否將會面臨巨大的失業潮?


不會,科技發展的目的是代替人類進行繁重危險的工作,目前技術並沒有到那個地步,等技術到那個地步之後,全球人類總數早就下降了


目前還沒到那程度。

另外,每天都有失業潮,如果你沒感覺到,請高興,說明你不是那個層次的。


您的這個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又是一個哲學問題,一個關於工作與人的「自由」、「解放」關係的問題。

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強調專業化,人越來越被固定在某一個特定的崗位上。隨著產業升級,那些熟悉原來分工和崗位的人,無法勝任新的產業發展要求,逐步被淘汰。

分工與工作固化,是工業社會對農業社會的否定和歷史性進步,因為它大大促進了生產效率提高。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種制度是對人的本性的無情戕害,使人變成「單向度的人」(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否定了人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否定了人對自由的熱愛和追求,使人異化為工業化大生產的固定、不可輕易改變的一個組成部分。

Marx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原來,當分工一出現之後,每個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範圍,這個範圍是強加於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範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而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願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人類社會的理想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然而,社會分工思維方式的長時間束縛,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我們被潛移默化的「不自由」了。

您提到「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被解放,那今後的人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工作?是機器慢慢替代人類勞動然後大部分人類天天娛樂?……,人工智慧出現之後人類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小,是否將會面臨巨大的失業潮?」

大可不必擔心。

人與機器之間的區別在於,機器從本質上講,無法從事精神產品生產,比如,科學、藝術、文化,機器無法提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無法作曲、寫詩、舞蹈(我指的是創造、有感而發,不是模仿),無法從事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的研究。

只有在機器極大解放人類的雙手和時間後,人類纔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Marx在《1844年經濟和哲學手稿》中提出「自由時間」概念,並從「自由時間」產生和擴大的過程論述了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演變過程。在工業社會的時間次序下,人的自由難以充分實現,而正在到來的信息社會,新的時間次序觀、人的自由已經呼之欲出了。

Marx寫道,在資本主義社會,為了活下去,人們只能出賣他們僅有的——勞動力,以此換錢。這通常是不平等的交易,會導致剝削。《宣言》中說:「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僱的僱傭勞動者。」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薩維奇教授(Mike Savage)說,只能無休無止地工作,你的時間就不屬於你了,你就無法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人們能夠在自己的產品中看到自我、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那麼,工作就會成為快樂的源泉。工作應該給我們創新的機會,展示我們最美好的層面,無論那是我們的人道,我們的智慧,還是我們的技能。如果你覺得你現在的工作與你無關,與感性脫節,那麼你可能就會感覺沮喪、抑鬱。既然我們花這麼長時間工作,我們必須要從中獲得一些幸福感。從自己的產品中找到美、或者獲得自豪感,才能帶給你幸福所需的工作滿足感。這是Marx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觀點。

然而,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過渡到一個個人價值最終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決定,而不是由資本關係所決定的新社會,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它必須以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為前提。幸運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曙光:

高難飽:高難飽:舊知識 新世界(二)?

zhuanlan.zhihu.com圖標高難飽:舊知識 新世界(三)?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訓練弓手按年計算,訓練弩手按天計算,訓練槍械按分鐘計算。

發展技術的目的就是抹平人與人天賦與經驗的差距,讓每個人都可以被隨便替代。只不過發明創造的人以為自己不會被替代。

不是ai也會是別的。


是的,每天輕鬆自由。詳見拉法格《懶惰權》。


謝謝邀請!

人工智慧離大面積使用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另外,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促進人類工作崗位的升級,並不會帶來大面積的失業潮。


謝邀,行業相關,我也曾經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首先解決一下題主的焦慮,人工智慧的出現不會導致人們大量失業,但是傳統服務業一定會受到衝擊,而製造業會開始二次興起。

舉個簡單例子,當80到90年代計算機技術普及的時候,傳統的機械工程師也並沒有失過業,只不過原來用圖紙手繪,現在用三維實體建模。學習的過程雖然是漫長又痛苦的,畢竟對新事物抵觸是人類的共性問題,但是真正普及以後才發現,提升的工作效率不是一點半點。

同樣,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也是形勢所迫。科技的出現就是為了讓人們過上更加舒適慵懶的生活。所以人工智慧替代人類進行高強度工作是必然趨勢。但是維持人工智慧的日常運作以及設備的調試是需要大量人才的。在傳統製造業裏,只不過又是一個從電腦繪圖PLC編程轉變成人工智慧來進行操作的過程。

但是題主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人工智慧的出現,會首先運用到服務業,再普及到製造業。當銷售,餐飲,娛樂都用人工智慧代替,那麼這些行業自然就沒有人去做了。人們反而會有大量的時間從事精神文明類的工作,例如考古,藝術創作,音樂,寫作這些,這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力體現,畢竟只有人民富足了纔有心思發展精神文明。

國內工業4.0還差的很遠,去年美的公司剛收購了歐洲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庫卡機器人,僅僅是戰略目標中的一小步,真正人工智慧的普及,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技術進行鋪墊,至少需要十年左右,題主不用過分擔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