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陪小萌上網課,在直播間里親眼見識了其他家長的「吼娃現場」,到現在還有點後背發涼。

這是一節小班制的「直播課」,1個老師教6個孩子,正好講到立體幾何的內容,先帶孩子們認識「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不同,然後進入了比較難的「數積木」題型,類似下圖中間這樣的:

我們當然一看就知道中間桃紅色的有4個正方體,但孩子的空間感如果沒有發展好,一般只會去數自己眼睛所看到的「1、2、3」,就認為是三個。

老師解釋說,高出來這塊積木不可能自己變高,是因為下面有個「大力士」把它頂上去的,所以應該是4個,在場的孩子們貌似懂了,認為「好的,那數的時候要加一個大力士」。但是,練習題一升級,誰聽懂了、誰沒聽懂,又立刻暴露出來了。比如下面這種數積木個數,如果只知道「加1」,很難都做對。

這時候,直播間就開始群魔亂舞了。有的家長在一邊壓抑著低聲數落孩子,有的家長直接捏著孩子的手開始數,還有的家長訓著訓著孩子,把直播給掐了……

直播效果平平

我想說的是,相較於精心規劃、設計、反覆錄製的錄播課,直播課的效果真的不太好。老師需要控場,需要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還需要講解透徹。

老師是課堂里的權威,當他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字,拿著道具在現場演示時,孩子們都坐著,站著的老師更容易成為學生注意力的焦點;相反,在直播課時,畫面上同時出現了好幾個朋友的臉,有老師的臉,也有課件內容——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受控的,本來效果就比較差。

加上老師講解的時候,跟著課件走,呈現的難度就增加了。如果老師自己堆積木,然後把最下面那個積木抽走,讓小朋友直觀感覺到積木掉了,所以不可能有空中樓閣,當然更容易理解;但是老師只在課件上畫畫圈,讓大家猜這個「大力士」在哪裡,對孩子來說理解成本顯然更高。

教室里,老師不必講時間平均分配在每一個孩子身上,最多點點學得好的、點點學得不好的也就行了;但是家長花錢給孩子上網課了,老師就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平均發言的機會——45分鐘的課程,最後拖堂拖到60分鐘才完成,中途有1/2的時間都是學生們輪流回答問題。

小萌最近還試聽了好多門直播課,效果都不太好。所以我特別理解題主所說的看孩子上網課時候那種暴躁的勁兒。

家長心態變化

相較於下課回家一對一的輔導,家長的心態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我家小萌5歲半,因為我們提前刷過摩比的18冊,有一定的基礎,所以他能回答上問題,跟上老師的思路;但有的孩子已經7歲半了,秋天準備入學,卻大不出來——家長不會管其他孩子是怎麼學的,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自家孩子不爭氣、笨、不努力,然後就心態失衡了。

老師清楚地知道班級裡面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和狀態是不一樣的,但家長不是。家長都怕自己孩子不如別人,一旦真的看到了「被擊敗現場」,語氣、動作真的就完全不一樣了。

沒有孩子喜歡敷衍和不守紀律

確實有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亂動、搞小動作、不守紀律;但如果你觀察過這些孩子看動畫片,就會發現他們呈現出來「高度聚精會神」的狀態。

當然,也許你會說看動畫片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因為新異刺激太多,不斷吸引孩子;但孩子從事自己喜愛的項目,比如畫畫、手工、看書時,也可能會有非常好的注意力(attention span)。我家小乖3歲,平時老是坐不住,但他對自己感興趣的S1就可以自己一個人把麥克納姆輪的組件給一點點小心翼翼地擺好給我——就連我一個DJI忠粉的朋友也反饋說不太好裝。

當孩子專註一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的不守紀律、喜歡搞小動作、摳橡皮、咬手之類的動作都神奇地消失了。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這些聽課時的問題時,應該多想一想,到底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上課這件事有問題:

  1. 是之前零基礎,所以學得慢嗎?
  2. 是老師講解不生動,所以孩子難以理解嗎?
  3. 是直播課效果不好,所以孩子學不會嗎?
  4. 是講課形式和孩子學習風格、認知風格不太匹配,所以孩子學起來比較困難嗎?
  5. ……

如果家長真的後悔自己的暴躁和暴力,不妨想想這些問題;否則孩子極有可能慢慢開始厭惡學習,並且和家長之間愈加疏離。

一些小建議

當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能做什麼?我覺得有幾件事非常重要:

  • 選擇難度適宜的課程安排

課程安排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孩子才能通過成功做出來題獲得自信,並用這種自信所激發的積極態度挑戰下一輪的學習。

如果課程安排我們改變不了,那就試著把我們的分析過程拆開,讓孩子一步步地解題,這種降低難度,並把未知問題轉換為已知問題的方式,也是很有益的。

  •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剛開始學習時,學習習慣的養成可能比學習成績更重要,包括且不限於:

  1. 每天定時寫一會作業、看一會書;
  2. 寫作業時自己先做,做不會的跳到下一題,實在不行再找家長;
  3. 向家長詢問的時候,家長不直接給答案或者示範,而是通過提問,激發孩子一步步的思考;
  4. 復盤之前為什麼不會,找到答題的關鍵點
  5. 保持良好的坐姿

這樣孩子即使上網課或者在學校上課,也會很自覺;而不是家長盯著就認真,家長不盯著就各種混日子。家長把對孩子的「外在束縛」慢慢鬆開,讓孩子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我覺得這才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點。

  • 樹立「錯誤是學習的機會」的觀念

我常對小萌說的一句話是:

「你做錯題我從來不生氣,但你要是不願意努力,我就會很生氣。」

事實上,只要看到孩子在努力嘗試,我覺得這種精神比是否做對題更重要;這種堅持努力、調整努力的策略等等品質,對孩子的長期成長非常有好處。

相形之下,孩子是否能做對一兩道題,我覺得不重要。今天她也許做對了,就像小萌的網課同學一樣,蒙對了要「加1」,但是沒有清楚理解背後的規則,題目一變,立刻就不會了。

  • 暴躁和暴力解決不了問題,冷靜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也有過暴躁的時刻,但我覺得現在我的心態已經放得很平。當然,不可否認,這是一個長期的自我剋制、自我磨練的過程,但我覺得一種有效的方法是,給孩子一張「卡」,當孩子覺得你暴躁時,他只要拿出這張卡,家長就立即去隔壁冷靜一下——這種方式在實踐中非常有效。


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可能正是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

有人問什麼才是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下面這篇回答寫家庭英語啟蒙的回答,就說得很透徹:

萌媽選好課:幼兒學英語家長有哪些可以做的??

www.zhihu.com圖標

在我看來,孩子上網課的狀態值得玩味。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是看不到孩子上課的狀態,就拿幼兒園來說,也只有校園開放日的時候才能看到孩子的上課狀態。

從這個方面來看,孩子不守紀律是不是常態值得關注,首先得深究此狀態的由來,我們該反問自己:孩子平時的學習成績如何,你所了解的孩子是一個富有紀律的人嗎?

一、富有紀律的孩子上網課不習慣,怎麼辦?

如果您的答案是「是」的話,說明孩子還不適應現在上網課的節奏。線上的網課主要分為直播和錄播兩種,據我了解現實中老師往往採取錄播的形式,安排學生學習網課再相應布置作業,網課相較於現實中的課堂的缺點在於:

1、網課完全依靠孩子的自覺,沒有老師直接的監督,缺少學習氛圍。

現實生活中,孩子對老師會有種莫名的「敬畏感」,這種「敬畏感」會讓孩子服從老師的安排,對於課堂教育質量有直接的正面幫助。

另一方面,不同的場所有著不同的氛圍,咖啡館悠閑愜意,遊樂場驚險刺激,場景的變換也將調動我們狀態與情緒的轉換。與實體課堂相比,線上課堂或多或少顯得不那麼正式。

2、網課無法根據孩子的掌握程度,完成進一步的指導解惑。

網課通常都是從頭講到尾,即使孩子遇到聽不懂的問題,網課也無法像正常的線下課堂給孩子舉手提問的環節,孩子難以得到老師的及時點撥。

3、網課缺乏與老師的面對面交流,難以調動課堂積極性。[1]

社會學家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認為,「親身在場使人們更容易察覺他人的信號和身體表現;進入相同的節奏,捕捉他人的姿態和情感;能夠發出信號,確認共同的關注焦點,從而達到主體間性狀態」。

這些豐富的信號不僅有利於我們理解彼此未完全說出口的「話語」,而且將刺激我們積極思考,加入對話。

實體課堂上,老師的語言、神態、肢體語言、甚至與你距離的遠近都可能在傳遞著重要的信息,網課難以讓老師和學生身臨其境,老師也難以得到學生及時反饋,從而影響老師舉一反三,課堂積極性受損。

4、網課需面對電腦、手機,容易造成眼睛發澀,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教育發布了「停課不停學」的通知,但有部分地方照搬套用正常課堂教學方式、時長和教學安排,其實網上教學≠課堂教學,一天六七節課排得滿滿當當,老師講課沿用滿堂灌,這樣會把老師和孩子累垮。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網課與傳統的現實課堂有著諸多不同之處,幫助孩子適應線上教學的模式是當務之急該乾的事,那如何幫助孩子從網課的不適應中走出來呢?

1、注重上課的儀式感,擺脫家裡影音學習模式的狀態。

相比線下學習,家裡充滿了誘惑,在毫無監督的情況下,能時不時上個廁所,吃點水果,或者穿著居家服看網課,都影響了上課時的狀態。

要注重上網課的儀式感,為孩子開闢安靜的學習空間,衣服齊整的上課,首先得從態度上重視它。

2、針對網課的特殊性,協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

實體課堂一節課通常是45分鐘,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線上課程時間一般不能超過20分鐘。雖然這個20分鐘看起來有點像一刀切,但其實是更多的站在中小學孩子的角度來考慮,畢竟對著電腦無論是學習的注意力還是學習的效果難免都會打折扣。

因此,只有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才不至於讓孩子對學習萌生怯意。需要注意的是,學習計劃要遵循孩子認知規律,提高學習效率為前提。人的一天最佳看書時間是早上醒來後的半個小時,所以白天一早可以學習對腦力、記憶力要求較高的課程,這時記東西會印象清晰。

3、及時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難題。

與實體課堂相比,線上課程沒辦法做到與老師的實時交流,自己不懂的問題如果不不及時解決,難免會積少成多,所以要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或者利用網路的資源逐一克服。

一個非常好的檢驗方法是,當你學完每節課時,試著用自己的話複述課堂中的主要內容,由此就可以檢查你對這節課的掌握程度。

4、注意學習後的休息和鍛煉。

在疫情的特殊時刻,孩子在家本身就是一種煎熬,活動區域範圍受到限制,再加上網課的壓力,本身對於孩子來說是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考驗。

可以嘗試在家做俯卧撐、仰卧起坐,或者練習蛙跳、跳繩,或者在家裡跟著視頻跳廣播體操都是不錯的選擇,學校都有體育課,在家學習和體育也不能因此而落下。

二、沒有紀律的孩子上網課現原形,怎麼辦?

如果您的答案是「否」的話,說明這就是孩子平時上課的真實狀態,我們就得思考如何培養孩子的紀律性。

孩子紀律性的缺失,往往是自控力不足、專註力不夠和規則意識不強的表現,培養一個有紀律的小孩不僅要在平時多下功夫,還要注意方式、方法。

1、採取非暴力溝通方式去引導孩子遵守紀律。[2]

無效溝通:「已經兩個小時了,你還在看電視。既然這樣,這個星期就不能再看電視了。」

有效溝通:「電視似乎阻止了你去做別的事情。我希望你接下來兩天都別看電視。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看看處理看電視這件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無效溝通:「你怎麼敢和我這樣說話!今天下午你不能去逛街了。」有效溝通:「我不能接受你和我說話的方式。我不能帶你去逛街了,因為那會讓我覺得是在支持你的錯誤行為。我現在希望你坐下,幫助我了解談話時你那麼生氣的原因。」

相信我們都經歷過語言暴力,命令式的暴力溝通可能會暫時使個人迫於權威而選擇服從,實際上,越是壓迫意味著更多的不滿,最後是觸底性的反彈。

而暴力溝通也無助於根本解決問題,在培養孩子紀律性的同時,應當注意用合適的方法與孩子進行溝通,多多換位思考,家長與孩子才能走的更近。

2、採用有意義的後果法讓孩子接受紀律約束。[3]

行為後果通常有兩種: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

所謂的自然後果法,即讓兒童經受由於自己的過失而招致的後果,而自知糾正錯誤的行為。在兒童發現錯誤之前並不去提醒兒童,在經受錯誤後,兒童自然知道這麼做是錯的,從而自己悔悟,自己改正。

要想讓孩子養成按時就餐的習慣,就可以採取自然後果法。每次固定的就餐時間,孩子如果不吃早餐就去玩,作為父母千萬不能苦口婆心勸說孩子吃飯,跟孩子說不按時吃飯的壞處,取而代之,應當是直接了當將餐食倒掉,孩子如果不及時就餐就只能等下一餐,中間也不要給孩子買零食,煮點心,通常幾個來回下來,孩子就會養成按時就餐的習慣。

邏輯後果不同於自然後果,它要求一個大人或者其他孩子在家庭會議或者班會上介入。

邏輯後果包括四R:相關(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以及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關」是指後果必須是與行為相關。「尊重」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責難、羞辱或痛苦,並且應該和善堅定地執行,而且對所有相關人員都是尊重的。「合理」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題發揮,並且從孩子和大人的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

「預先告知」就是預先讓孩子知道,如果他選擇了某種行為將會有什麼結果。

例如,當一個孩子在課桌上亂塗亂寫時,很容易斷定其相關的後果應個是讓孩子清潔這個課桌。

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遺漏任何其他的一個R:

不能不尊重孩子(respectful),不能在要求孩子清潔課桌時加上羞辱。

不能不合理(Reasonable),不能要求孩子清潔教室里的所有課桌。

不能不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沒有預先告知很容易被孩子解釋為懲罰,在預先告知情況下,是為尊重和尊則增加了空間。

3、要做一個和善而堅定的家長,要保持言行一致性。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

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專斷的方式缺少和善;嬌縱的方式缺少堅定。

做一個和善而堅定的家長,要時刻警惕言行的一致性。

打個比方,有的家長會跟孩子說喝可樂會蛀牙,反覆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喝可樂,自己卻不受約束;有的家長戶跟孩子反覆強調漢堡炸雞是垃圾食品,自己卻甘之如飴,一杯可樂一塊炸雞快活似神仙,這樣言行不一,無法親身示範的家長又怎麼苛責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到自己所不能做到的,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了,歡迎補充留言~

參考

  1. ^上網課覺得不適應?原因或許在這裡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2. ^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
  3. ^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


在陪娃上了將近3個星期的線上課之後,我從無語到暴躁到抓狂到現在的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的原因是我及時的發現了孩子在上課時候遇到的問題。現在正在積極的解決。在這裡先感謝 @七優 大白老師,在幼升小選擇上的幫助和解答。再特別感謝一下來自上海的金女士 @金九九 哈哈,謝謝她從兒童發育方面科學的建議了我方法。並給了我一份書單

運動改造大腦(運動健身 生活方式)京東¥ 24.90去購買?

分心不是我的錯京東¥ 29.90去購買?

還有一本是《絕非天賦》。現在我知道了孩子的問題所在,在未來的日子裡做為家長,我非常非常的開心,也努力和孩子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好啦!!!接下來說說我家幼崽對我的挑戰。

幼崽5周歲,明年升小學。現在幼兒園中班。現在網課的情況是幼兒園每天三部分。早上9點半到10點半,手工和思維訓練。下午3-4點運動與遊戲。晚上7-8點數學與古詩閱讀背誦。周六上午10點半到11點20左右新東方泡泡線上課。因為疫情原因沒在家所以鋼琴沒法練,但是老師要求堅持視唱練耳訓練。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一節泡泡課就是大型翻車現場…一群娃在手機上開始大聚會……各種聊天…老師無法控制,關了他們的麥一個一個提問……紀律解決了!雖然還是他的老師,但是效率太低了,手機擺在跟前,腦子不知道想啥了!可憐的老母親,出去上了趟廁所,就聽見娃喊:老師先別講,媽媽拉臭臭去了………還有孩子喊,老師我在車上…我爸找烤串呢,我聽不見!大概2周課程之後,娃終於進了正軌。還有娃突然下地就跑了,老師屏幕那邊無可奈何!大概2周之後娃可算是能坐住了,但是溜號問題至今無法解決。可能這是低齡幼兒無法解決的問題吧!

接下來的重磅幼兒園的網課!幼兒園的初衷很好,讓他養成規矩作息。無奈啊無奈啊無奈手機端看到老師教舞蹈。不愛看,不喜歡,不跳三連………做手工,不喜歡不好玩不做三連。在數學和古詩這我就差點氣升天了算題,算算就開始找個東西玩,包括不限於橡皮灰,本子邊邊,等等等等等等。每拿走一樣他就會開發出來新的玩法!

這個視頻,老師說小朋友請聽應用題!xx小朋友有3個棒棒糖xx小朋友有6個棒棒糖,請列算式!!於是我娃開始畫棒棒糖……………邊畫邊嘟囔,為啥不給我棒棒糖…………

類似的狀況天天都有。為了更直面的了解我的狀態……以下朋友圈截圖為證

但是經過了仔細分析和娃的老師深度的聊了他在幼兒園的狀態,和他爸分析他的性格。我決定從自己做起幫助他解決溜號,不認真的各種問題。我相信對他未來的學習之路應該是有一定幫助和好處的。

最後,用娃老師一句話做個總結~「自己親生的別總打他,生氣時候想想那就是你小時候」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解決:

1:控制自己的情緒。

2: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

當我們伸出一根食指指向孩子說,「你怎麼這樣」,其實要記得,有三個手指都是指向自己的。

道理我都懂,具體怎麼做呢?

在我女兒2歲的時候,我教育女兒的時候,被鄰居報警說我們擾民了。熟悉我公號大J小D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這個段子。事後我冷靜下來與自己對話,復盤了家長情緒失控這件事:

1. 我為什麼會情緒失控

我們允許自己情緒失控。通常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我需要管好我的孩子,而不是對自己說,「等一下,我需要先管好自己的情緒,再來回應孩子。」

2. 當我失控時,我真正憤怒的是什麼?

我們憤怒的是氣惱自己。當孩子的問題我無法解決時,潛意識裡會覺得是自己的無能,我沒有管教好她,我把她的所有行為都歸咎到自己的問題上。

我們需要分清,我們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負責,我們需要做的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平靜地引導孩子。我們不需要對孩子不聽話負責,但我們需要對我們如何應對孩子不聽話時自己的表現負責。

3. 如果事情再次發生,我會如何做?

A.做好心理預期。保持平靜,盡我所能幫助孩子度過「理想和現實還有落差」的時期。

B. 我不對這個負責。孩子做作業上課,本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可以提醒孩子,但是不對他行為負責,讓他自然承擔這件事帶來的後果。

C. 提前準備一些「口號」做暫停鍵。當發現情緒正在不斷累積、快要爆發時,深呼吸,和自己對話:「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我發火真的可以幫助嗎?」 「深呼吸,冷靜!」「我不對這個負責!」

D. 若真的沒忍住打了孩子,情緒失控了,事後真誠的跟孩子道歉,也是跟孩子做出行為的表率。

如果你想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關注我的公號【大J小D】,經常會有父母情緒打卡營活動,堅持下來一定會有效果。

孩子守規則的「秘密」

談具體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一起想一想,讓孩子守規則的秘密是什麼?

你不妨也思考一下告訴我,有人會說是,言傳身教;有人會說是,每次做錯要求道歉;有人會說,循循善誘;也有人會說,多給孩子掌控感。

都挺對的,在宏觀層面,親密感、掌控感、力量感是前提

但有了這三個前提,在具體操作層面,孩子還是不一定就遵守規則,這就是開頭很多媽媽的疑問,為啥屢教不改,明知故犯呢?

所以在微觀層面,也有三個要素,分別是認知成熟度、身體控制能力、規則清明的環境。

1、認知成熟度

孩子要理解這件事為什麼能做或者不能做,一般從2歲左右開始,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對「規則」清晰。

我之前分享過,1歲左右孩子的管教方法就是很簡單的「轉移注意力」,因為那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他講道理他聽不懂,不如在當下,制止他的錯誤行為,然後給予一個替代方案。

所以第一點,我們需要自查的就是,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否具備理解這個規則。

如果你發現孩子也許真的可能不太懂這件事意味著什麼,那就不要每次都是大道理教育「對著干」。

不妨先使用「轉移注意力」的緩兵之計,或者遊戲力方法的好玩之計。

2、規則清明的環境

成人是孩子成長的軟環境,只有當我們自己時刻清晰規則、遵守規則並且有規則意識時,我們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讓孩子真正遵守規則。

我們見過太多了,爸爸自己不洗手,然後數落孩子不注意個人衛生習慣的;一邊自己對著孩子大叫,一邊對孩子說,要好好說話,不要大叫。

在管教孩子這件事上,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法官」,變成了高高在上的規則制定者,而不是平等的共同遵守者。

那麼輕者,孩子不理解他為什麼要遵守規則;重者,孩子就出現對抗情緒,憑什麼你自己不做,什麼都要求我。

現在每次給小D制定規則時,我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個規則我們自己在遵守嗎?-這讓我和老公一致明確,這個規則是全家的,而不是針對小D的;
  • 這個規則是我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在遵守的嗎?-這提醒我們建立規則意識,隨時隨地言傳身教
  • 如果以上兩點答案是否定,那為什麼我卻要求小D呢?-這幫助我精簡了很多規則,抓大放小,也就是我常說的「規則之內給予最大的自由」。而最關鍵的是,我們也借著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慢慢變好」。

看到這裡,大家都可以先反思一下,上面兩條我們做的如何?

有些朋友也許會說,我家孩子都4、5歲了,認知沒問題,自問我們父母也都是以身作則的,那為什麼還是屢教不改呢?

這就涉及到三要素里的第三點了,身體控制能力。

心裡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心裡說不要,身體很誠實」,就是很好解釋這個原因了。

人本質都是衝動性生物,我們很多原始慾望都是受身體本能支配的。控制衝動的大腦前額葉需要一直到青春期以後才能慢慢發育成熟。

控制身體是反天性的,這不僅僅需要前額葉發育成熟,還要配合長久以來的道德規範的自我約束。

(成年人因為衝動釀成大錯的,也是時有發生,可見就是因為這第三點在作祟)。

明白這點了,自然就能理解孩子,為什麼之前做錯了,也都認識錯誤了,為啥同樣事情還要做錯?!

因為他們就是「衝動」本人啊!

基於這個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聊聊該怎麼辦?

1、過程中制止但不教育

孩子犯錯的過程中,即使是「屢教不改」的,也不要碎碎念來教育,「怎麼又這樣啊?你這孩子上次不是答應媽媽了,不能這麼做的。你怎麼說話不算數呢?」

這些話有道理,但在當下孩子聽不進去的,接收到的只是「嘮叨」,「嘮叨」帶來的效果就是抵觸、排斥、反感,然後任何信息都聽不進了

更加不要威脅,「我數到3,你再不停下來,我就XXX」。

第一次也許有用,但「權力對抗」機制卻建立了,之後要麼我們的條件不斷加碼,要麼馬上就會被「反噬」。

因此對待這個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簡潔、堅定的制止,「不可以」。

很多朋友看到這肯定有疑問了,我以前說那麼一大段都沒用,現在說三個字怎麼可能有效?

的確沒效,但我們這麼做是為了強化「規則清明的環境」,任何時候讓孩子明確我們對於規則的態度,也能強化他們的認知意識。

2、過程後承擔後果

針對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第二步和第三步,也就是事後的處理方式。

一般來說,我們針對事後肯定想到,讓孩子道歉,幫助孩子認識錯誤。這一點沒問題,但不該只是停留在說「對不起」。

不然,反而會強化「屢教不改」,孩子似乎就進入了一個怪圈,做錯了,說句「對不起」就好了。

做錯了最有效的「悔改」不是說出那句「對不起」,而是承擔做錯事的後果,遊樂場打人了,所以不得不提前終止玩耍時間;吃飯大叫,所以只能結束這頓飯了。

我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後果的,我現在開始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了。

我一般並不會花很多時間讓小D說出「對不起」,但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讓小D承擔後果。

犯錯後的小D,第一時間選擇的就是逃避,還會經常通過大哭大鬧來表示抗議。

我會陪伴她平靜情緒,我也會陪她共同完成,但是幾乎沒有一次我會讓她輕易逃避不負責。

整個過程中,我也會反覆強調,規則是什麼、她為什麼做錯了和我們都要為自己行為負責。

3、防患未然,約定暗號

接下來,我會在當晚或者第二天,和小D進行「情景演練」,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般來說到了「明知故犯」階段的孩子,他們在心平氣和的狀態,是可以和我們一起想出一些正確的做法的。

但是不要忘記,回到我說的三要素,他們的心智已經成熟,但身體還是衝動。

所以光說好「可以怎麼做」,哪怕進行了很多次角色演練還不夠。

最關鍵的是,還要和孩子一起約定一個暗號,一兩個詞可以幫助孩子想起我們之前的約定。

這是因為孩子在「爆炸」的當下是聽不了一整段故事的,但這時一個關鍵詞,也許就能起到讓衝動的身體「暫停」的作用。

還記得我和大家分享過的,小D情緒管理時,我平時會講「情緒怪獸」的故事,會分享很多讓那個情緒平靜的技巧。

但當小D大哭大鬧時,我只說這兩句話,「不能打人」;「把怪獸趕走」。第一個是態度,第二個是提醒。

最後呢,分享一個自己的感悟吧。

想想我們自己多少次「道理都懂,還是控制不住吼」,如果我們非常努力,還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並不比我們更容易。

當我們伸出一根食指指向孩子說,「你怎麼這樣」,其實要記得,有三個手指都是指向自己的。

這是這五年來,小D教會我的,放下控制改變他人的心,而是先嘗試體諒理解對方。

希望我的分享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在題主發脾氣前,請靜下心來想幾個問題:

  1. 現在上網課的形式,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全新的學習方式?
  2. 以前的面對面授課、聽課,現在對著一個冷冰冰的屏幕,即使是大人,眼睛也會發澀、發乾,更何況孩子。
  3. 題主作為成人,在接受一項全新的事物時,是不是也會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
  4. 題主在做工作總結ppt,或者寫項目報告時,會不會忍不住看幾分鐘的新聞?你又能忍住幾分鐘不看手機?
  5. 在家上課沒有老師在黑板上的「盡收眼底」,沒有眼神的交流,再加上孩子的注意力有限,想不走神,太難!

所以,題主要從心理上接受」孩子上課走神,是一種正常現象「,切不可因為發現孩子幾次上課走神,就給孩子扣上」上網課不守紀律「的帽子。

因為這是典型的「證實傾向」:

證實傾向指的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現象。 今天坐電梯的時候,我的男神對我笑了一下,他一定是對我有意思!回想一下,他好像昨天也故意碰了我一下。 同學,你確實是想多了。對你笑僅僅是他對每個人都會報以微笑。當我們形成自己的推論時,我們更傾向於收集信息去證實自己的推論,於是會搜集都足夠多支持自己推論的證據。

題主,可以在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如果父母就在旁邊,可以稍加提醒,讓孩子重新集中注意力到所學內容上;

如果所學網課允許自己自由選擇學習進度,那麼父母可以20~30分鐘的時候,讓孩子放鬆幾分鐘,一方面可以休息一下大腦,另一方面可以放鬆一下眼睛;

學完一節課以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回憶、複述所上的課程知識點,一方面可以當作複習剛學的重要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學會自己總結:哪些知識點是沒聽懂,哪些知識點是沒聽到,上課的時候應該怎麼調整自己的注意力。

關於如何讓孩子寫作業的問題

對於寫作業,他是馬虎還是敷衍,亦或是沒聽懂而不會做?如果真的是想敷衍了事,是只有一兩個題是這樣,然而大多數時間仍然能夠專心學習、認真作業?

這幾年有很多關於父母督促孩子寫作業、父母輔導孩子而出現腦梗等緊急住院的案例,所以,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和諧的家庭關係,為了可貴的親子關係,父母應該思考是不是可以建立一種不僅長期有效的、還能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呢?

你越把家庭作業當成自己的職責,孩子們就越不會將其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那些認為家庭作業對自己的父母要比對自己更重要的孩子,不會承擔起認真寫家庭作業的責任。

1. 遇到孩子寫作業敷衍或者拖延的時候,當時怎麼反應?

當孩子做作業敷衍時,父母可以對孩子做作業出現那麼多錯誤表示出同情,但也不要幫他做題,讓孩子自己去改正。要讓他體驗自己的選擇帶來的後果,其後果會推遲吃飯的時間,並佔用玩耍或者看電視的時間,從長期來看可能是成績下滑或者考試不及格。

當孩子抱怨做作業的時間太晚時,父母一定要仔細的傾聽孩子的抱怨,並盡量理解孩子因為寫作業而帶來的心理難受。父母可以說:「這肯定讓你很苦惱,但是我們必須要認真寫好作業才能玩或睡覺。」這時,要避免長篇大論地說教。

2. 怎麼避免以後出現類似的寫作業問題呢?

在採用任何解決辦法之前,至少要觀察一周的時間,看看孩子是如何對待家庭作業的。然後,要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告訴孩子你注意到了什麼、你的希望是什麼,以及你將如何提供幫助。比如:「我注意到你每天晚上都等到要睡覺時才開始做作業,我希望你在白天能早點開始。我很樂意幫你看看你的時間安排,看什麼時間更合適,或者如果你希望有人陪伴的話,我可以在你做作業的時候坐在旁邊看書或用電腦工作。我在每天晚上6: 30一8: 30之間隨時願意為你做作業提供幫助,但再晚的話,我就很難集中精力了。」要讓孩子和你一起計劃一天當中何時做作業最好,以及他想在哪裡做作業,比如在他房間的書桌還是在餐廳的餐桌上 。

和孩子共同解決問題。在表達你自己的看法時,要傾聽並理解孩子的問題,然後一起來找到一個對於你們雙方都適用的解決辦法。讓孩子參與到制定規則的過程中來,充分體現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想像出整個場景,或者為孩子描述出來,和孩子一起找出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如果作業沒有全做對,或者自己明明會,但是做作業不認真或者敷衍,那就必須要重新認真、正確的完成之後,才能去玩或者睡覺。」,「出現問題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方式來解決」,「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時候,是不是可以通過哭鬧、滿地打滾的方式」等;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設立規則的必要性,以及孩子自己在其中的責任;往往有他們自己參與的規則,他們也會樂於遵守。

當然,孩子對制定規則、執行規則的理解,是需要反覆練習的,而重複就可以加強孩子大腦內部的連接,增強對規則的理解。

每天有一段專門的時間讓孩子用於安靜地學習,不開電視或收音機,全家人都投入到某種形式的學習當中。孩子在這段時間裡可能會選擇做作業,也可能不做作業,大人可以用來看書或者工作。要讓孩子參與選擇,比如他想坐在什麼地方寫作業。

如果因為作業太難,那就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白天上網課的時候開小差了,或者課後沒有複習,導致遺忘了剛學完的知識點,或者是本身就很難,學起來比較吃力?

和孩子一起找到原因之後,對症下藥,並引導培養孩子養成比較好的上課、課後複習、課前預習的學習習慣。

打罵教育

回答過一些類似的問題,我都是堅決反對打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讓孩子明白道理、明白我們的良苦用心!當然,也有很多朋友質疑這種觀念。

打罵只是管教孩子這個難題的一個解,但是這個解會帶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研究發現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會讓孩子的智商下降,孩子也會出現比較多的心理問題,更有可能出現人身攻擊、語言攻擊,而且缺乏積極的行為,比如分享和有同情心。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直在尋找某些特定條件(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長環境等)下的孩子撫養方式的最優解;

至少在我看來,不用承擔打罵可能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的教育方式是存在的 —— 對孩子合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方式。鼓勵父母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並對孩子的行為作適當的約束,設立恰當的目標,並堅持讓孩子努力達到這些要求;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參與制定規則,當孩子違反規則時,即使不用懲罰、說教,也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願與知友們共勉!

正面管教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教育 兒童情緒行為心理學京東¥ 159.30去購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