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西方的思想文化、政治歷史等就有本質的不同,產生於西方的心理學就一定會很好的幫助中國人嗎?西方在近現代的科學技術的確領先於中國,我們也因此付出了慘重代價,但很多中國人卻因此喪失民族自信,認為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盲目否認中國的一切,全盤接受西方的主流文化。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以西方人為主要觀察研究對象的西方心理學真的適用於中國人嗎?盲目全盤接受西方心理學不會將人類物化機械化嗎?(非專業人員,愚昧之處還望見諒)


問題1:自古以來,中西方的思想文化、政治歷史等就有本質的不同,產生於西方的心理學就一定會很好的幫助中國人嗎?

心理學產生於西方,但現在發展在全球。進口食品不一定都好吃,但也不是啥都不好吃吖。

問題2: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以西方人為主要觀察研究對象的西方心理學真的適用於中國人嗎?

不一定全都能適用於中國,但肯定還是有一部分能用的。所以現在才有文化心理學來研究文化和個人的相互影響、跨文化心理學來研究不同文化中心理現象的異同、有很多本土心理研究來研究具有本國特色的心理現象……

問題3:盲目全盤接受西方心理學不會將人類物化機械化嗎?

首先前提盲目全盤接受這個前提不成立。假設這個前提成立的話……(抱歉)我也還是實在沒理解題主是怎麼把心理學和人類物化機械化聯繫到一起的(是說西方社會物化機械化,如果中國向西方社會學習的話也會發展成那樣的意思嗎?但這個過程絕不是接受個西方心理學理論這麼簡單)……


首先,糾正問題: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源於古今中外大家的哲思,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心理科學像所有科學一樣無所謂中方西方,探究的只是關於人類和人群的真相,目的只是幫助人類活得更好。

而對於修正後的命題:心理學是否適用於中國。我的答案是:當然適用,非常適用,以後會更加適用。

那麼先解決提問者對心理學理論推廣性方面的疑惑。 心理學根基是多套研究方法的運用而不是某幾條特定明確的理論(重大理論也都被證明其對全人類的普遍適用性,對於新誕生的人類是否有效也會不斷跟進),其中有客觀的實驗法,也有注重人類主觀能動性的內省法和質性分析法。目前的心理學研究是十分注重研究樣本可能帶來的影響的(體現在樣本彙報信息的豐富:民族、宗教信仰、性別、年齡、家庭情況、專業背景、社會經濟地位等),對於心理學研究結論的推廣更是十分嚴謹的,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只研究美國白人大學生的心理學。所以心理學的可推廣性由它的科學性所保證,我們時刻懷疑並樂於驗證。

接著我嘗試理解一下心理學是否物化人類這一命題。從心理學發展來看,心理學是越來越相信人的不同於物的可變的獨特的價值的。例如:霍桑實驗將原本只關注效益的管理思維轉變到關注人的主觀體驗和主動性,是扭轉了管理學中對人的物化觀念。人事測評中,我們認為人的過去並不一定決定人的未來,所以引入情景判斷測驗試圖直接考察你在未來工作中的表現。在教育測評中,測驗也不僅僅是衡量學生過去的水平,也為了幫助其成長和發展,引入認知診斷模型提供準確的發展方向。綜上,心理學的發展方向不是物化人類的,如果當今哪些心理學研究讓您感覺到了把人當物一樣研究(認知神經科學除外,它物化有物化的獨特價值),是我愚昧寡聞了請分享給我。

最後,現在的心理學在中國不是有沒有用的問題,而是已經有用了好久,並且我國愈發重視的現實。我們的考試越來越高效嚴謹公平,那是心理測量學的發展;我觀察身邊的小孩兒更自信全面有公民意識,那是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運用;社區心理服務、網路輿情監控、員工體驗、你所用的每一個app的頁面交互,這些都有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工程心理學參與其中。至於國家層面,舉個事件:劍橋分析的背後就是統計學家和心理學家,產生的威力無需多言。

最最後題外話,文化自信我覺得應是一種高度自尊,而自尊不同於自戀和自卑的關鍵一點是其價值感不來自於外部,也就是不與他人比較。地球上作為人活著已經不容易了,依靠各種標準劃分各種群體比來比去實在沒勁。群體內差異不見得小於群體間差異,而對於東西方這樣籠統的群體劃分,更是如此。如果想了解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現象,有特別多的研究,比如有Thomas Talhelm,從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出發一步步探究解釋了中國北方傾向個人主義,南方傾向集體主義的原因。


心理學不是給你一坨結論,是一套研究方法


很多東西,你都可以看看台灣。

台灣是一個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可以說中華的文化是傳承在台灣。在這樣一個中華文化根基深厚的地方,你可以看看西方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怎麼樣。然後,你可以得出,西方心理學適合不適合中國人。

台灣的心理學比大陸發展好多了,規範多了,這方面的法制也很健全。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看到國內的心理學行業的很多亂象。究竟是沒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培養機制,嚴格的監管導致的心理諮詢行業亂象而讓人生出西方心理學是否適合中國的疑問,還是心理學的問題?一個有著法制保障,嚴格監管,完善的相關人才培養制度下的心理學,是否適合中國人,你看看台灣就知道了。答案很明確。


這不能一概而論,體系是別人構建的,我們只是在別人的體系裡面來操作,肯定有不適合的成分,只能說慢慢的修改,這些年已經有國內的一些理論家開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論,比如江光榮教授的心理健康素養,已經越來越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