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創業英雄匯》,很好奇那些投資人是如何做到了解各個行業的痛點,需求等等的?


各個行業了如指掌?你一定對投資有什麼誤解lol。一般投資人只是精通幾個領域,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要麼不投,要麼需要找諮詢公司或者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做有償諮詢和dd。但其實沒有一個投資人對相關領域的了解程度高於真正在領域中創業的創業者的,否則為啥這些投資人不自己去創一個。投資需要的是信息廣度而不是深度。


對各個行業都精通是不可能的,不要高估投資人的能力,不要把投資人神話。

《創業英雄會》是一檔電視節目,其屬性是媒體屬性,不是投資屬性,知道它的屬性後去思考問題就清晰多了。


沒錯,一個節目主要是看得,投資人沒這麼厲害。

但快速了解行業是投資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從行業研報,同類項目分析上很快就可以梳理出行業的大致邏輯,從資本的角度看項目價值,(生命—利益—精神—生活)價值依次遞減,門檻遞減,行業競爭遞增。然後市場大趨勢和現狀往裡面一套,很多項目都不用你說,給個產品定位就知道項目行不行了,厲害的投資人一個上午了解一個行業很輕鬆的。(了解行業的小技巧很多,這裡不多說)

PS:其實我認為創業項目只通過路演馬上就投資,跳過盡調這一環節真的很不正常,是不是我接觸的投資人還不夠高級?


要清楚,只要是製作節目,都是媒體屬性,奔著話題與炒作去的,肯定是有劇本安排。

畢竟,上台講了下自己因為16歲父親決定不給自己生活費所以自己發奮圖強變成全方位發展的學霸 講了講創業初衷結果就有人搶投,然後說了下自己團隊的方式和未來的計劃。講道理,我沒有從她的想法中看到任何創意,連她現在的團隊成就都沒有一個人問問,然後就成功獲得了融資1000w 。

Excuse me?????

有點跑偏了,回到正題,投資人如何做到對各個行業了如指掌?

大多數投資人都只懂那麼幾個行業,畢竟如@高曉虎所言:

我很欽佩的一個投資人,他只看3個垂直領域(一主兩輔),其他一概不看。

在最主要的那個垂直領域裡,他用了5年多的時間去集中積累,他幾乎認識所有的牛人,其中一半都是一個電話就可以約出來談很久甚至徹夜的。他對領域裡的模式和重點細節了如指掌,能夠提前行業2年發現新的熱點。他投資了這個領域過去幾年重點項目的1/3,還有1/3他看到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和已經投的是競爭對手)沒能放錢進去。

這個領域的創業者見了他都覺得不虛此行,很想讓他成為自己公司的董事。投資會上,這個領域的項目,所有人都選擇無條件相信他的判斷。

這就是真的懂。

而事實上,部分投資人做到的是,有一種懂叫別人都覺得你懂。


其實他們也是有領域的,電視上面那肯定是提前與項目方溝通過的,然後到電視上面再提出一些疑問而已,不然那麼短時間就投那麼多錢不是造嗎。


主要是利益機制 換句話你連行業都不清楚就投(做局除外) 家裡有礦???


分析行業、產業有共同的方法論,只要建立了分析方法論,再代入具體的行業場景、數據即可分析

1、宏觀分析

財政政策:稅收政策、財政預算、財政投資、財政補貼。

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利率政策。

對於宏觀分析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面而不是點,比如從2010年開始財政公共安全支出就開始超過了財政國防支出,因此帶來了海康威視 大華股份一路業績高猛增長。國家的軟體退稅政策帶來了軟體企業以及軟硬集成等一大批企業的投資機會。08年4萬億投資帶來了裝備龍頭三一重工、水泥龍頭冀東水泥紅利時代的投資機會。當然很多財政刺激政策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抓住投資時點很重要

2、中觀分析

產業分析:產業鏈梳理、商業模式變革、新技術新材料替代、價值鏈分布、生命周期、供需情況、市場結構、競爭格局、行業壁壘、政策環境、財務特性。

區域分析:區域政策、區域優勢、區域壁壘。

對產業的深入認知個人認為是最為重要的,每個人精力、教育、成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每個人需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只有在自己投入時間最多,最為了解,資源信息最多的行業找到好的投資標的。好的行業未必所有企業都有投資價值,我們需要尋找的是價值制高點、有一定的行業壁壘、處於快速成長期階段的產業位置。

3、微觀分析

企業分析:SWO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企業戰略、團隊執行力、營銷與研發、企業文化、業務擴張屬性、財務評價。

做完產業分析任務還沒完成,我們不可能對所有標的投資一遍,最終是要選出一兩個投資標的。在一個具有行業壁壘的產業,始終是遵循「二八定律」,比如網路廣告龍頭百度、遊戲龍頭騰訊控股;或者我們在選擇標的的時候應該具有通用電氣韋爾奇在位時提出的「數一數二」定位策略。好的行業、好的戰略定位、好的團隊、好的企業文化、好的財務屬性都是偉大企業的共通點。


吹牛逼,事實上他們也不知道各種行業的痛點,無非是聽的多了,學的多了,蒙總能蒙對一些的

大數據分析當然沒有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