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存在

每個人都有自己精神方面的弱點,也有生活給自己的不可磨滅的影響並受這些影響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有自己很難改變的思想上的缺陷(可大可小)

基本上接觸到的每個客人,不論調理身體的還是看命盤的,都有自己的心理問題,同時也受著周圍人的心理問題的影響。有些人脾氣暴躁,有些人心理想的多,有些人有被迫害恐懼症,有些人莫名的焦慮,有些人生活風平浪靜但是自己卻總是在失落中度過

我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問題,有些人隱藏著好,有些人暴露的明顯,因為自己從事的工作和自己信仰這兩個方面,很多人和我講過他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一開始我以為是個例,後來接觸的多了才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心理方面不健康之處,只是看對生活和周圍人的影響大小而已。

後來我又思考,什麼是健康的心理呢?如果從信仰角度來講,無欲無求就算「健康」的心理了吧?那若從世俗的角度來說,無欲無求算「病態」嗎?

生活在社會的人,基本都難以有真正的快樂,也難以真正敞開心扉面對生活,更難接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同時還有所謂「命運」也是難以捉摸的,有些心理的不健康可能天生便是如此。

但是所謂健康和不健康,這又沒有絕對的界定標準,多數情況下,不去追究這其中的究竟才好,除了做學術研究之外,作為人類個體或小群體,我們學會接納自己和別人的「不健康」,也去創造相對適合自己的心理環境,如果自己缺陷過大,想辦法去彌補,修行修正一些方面就好。

重點:絕大多數的心理缺陷或者性格缺陷,追根溯源都來自於童年。一個和諧(與貧富無關)且父母存在感都強的家庭,可能更有利於避免多數不良心理缺陷的產生吧。


是的。心理完全健康,是現代沒人可以做到的。心理心理習慣需要訓練。

完全健康的心理,是每一天都是清爽的狀態。出現情緒問題,當天就可以消除影響。半小時內清理。

一年365天,每天都是穩定舒爽狀態。從醒來到睡著,都是清醒為主,舒爽為常態。


M·斯科特·派克在他所寫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有這麼一句話,「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不管你是做過類似連信科技智能心理機器人專業心理測試的,還是諮詢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沒有100%這個答案!

因此,從書本和行業中都看到了問題的答案,不存在!


不排除有些人 一生處在高情商圈子裡 有著擁有足夠的人生經驗的人 讓他的生活的圈子不會出現我們世俗中難以避免的問題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或多或少都有的 心理的健康其實也不僅僅決定於生活的環境 在平凡的生活里 做好平凡的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 這樣的話 想必心理健康不再是問題 往往心理的不健康 是對過去或當下甚至是未來的事情的一種負面情緒難以緩解 甚至愈演愈烈 要解決這些問題 我個人認為 是拓寬自己的眼界(眼界高了 心態也隨之變好了) 另一點實操較難 就是要盡自己所能改變身邊所處的圈子 也就是為生活中相處的圈子 來一次過濾(在承擔的起結果為前提)


這個是個相對論吧 ,沒有完全心理健康,只有相對健康的。是個人都會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只是這個問題的大小,大的影響到你生活那就是病了,小的不會影響生活,那就無關緊要。對自己不放心的話完全是可以去看看心理醫生的。另外就是現在網上很多專業的心理諮詢平台的,像連信科技這類的平台很多的,如果實在對自己不自信,又不想去看醫生,推薦試試。最好是去看醫生的。


Youre right. Very seldom. The existence of mental health people. therefore. We are good. Look at your lovers


如果人生中沒有缺失、遺憾、悲痛、挫敗、以及適當的心理創傷,我們很難在社會、自然界中生存,甚至無法體驗自我的存在感。


應該不是大多數吧


從嚴格意義上說大家都「有病」!


心理健康的判定標準主要有兩個:社會化標準與個人體驗。就拿同性戀這個為例,在社會化標準中,它隨著時間在改變,50年代中期,美國對一名天才人物進行化學閹割,原因是因為同性戀,如今立法保障同性戀的合法權益。而就個人體驗標準而言,人們對同性戀的感受就不同了。但針對「同性戀心理不健康」這個觀點,誰能說它是對的。所以沒有完全絕對的事,心理健康也一樣!


沒有完全心理健康,只有相對健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