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問題更貼合實際和有意義。首先排除14 1.8和400-600這種極端對比,考慮旅行大變焦等相同定位的鏡頭對比。其次,排除時代差距。最後,排除價格差距。

旅行中只能帶幾個鏡頭,需要取捨。而變焦比越大畫質越差,比如,索尼的24-240長焦端很肉。據說長焦端240還不如索尼24-105的105端剪裁畫質好。另外,此問題主要針對普通人或攝影愛好者,以旅行記錄為目的。職業攝影師可以帶2台或以上的機身和鏡頭,但是普通人顯然不可以。

所以回答問題可以具體到兩個鏡頭型號,比如24-105和24-240或24-200對比、24-105長焦剪裁和24-240長焦對比、50 1.8定焦裁切和24-70 2.8長焦對比。

有那些鏡頭長焦端畫質不如定焦或者更小變焦比的鏡頭剪裁?這樣鏡頭購買的價值在哪裡?


基於相同等效規格考慮的話,原生高像素光學成像&>高像素裁切數碼變焦。

舉個例子,A7R4+適馬35 1.2Art,假如做2倍數碼變焦就會獲得35-70mm/1.2-2.4的等效規格。但是畫質肯定弱於R4+24-70GM,這毋庸置疑,但同時應該也打不過A7S2+2470GM。當然考慮到全開光圈可能並不是最佳素質,如果裁切原圖並沒有保持全開,那信噪比損失導致畫質下降會更嚴重。因此能用光學變焦的盡量用足,裁切是最後方案,前期能做好的事情不要挪給後期。


這其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是邏輯和旅行經驗問題。

如果是帶著很重要的拍攝任務,或者去旅行是為景區拍攝需要放大到4、5米高的巨幅商業圖片,建議可以考慮飛思IQ4 150MP+阿爾帕等相機拍攝,這個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因為飛思配的鏡頭沒有變焦。如果沒有飛思,富士、哈蘇中畫幅也是必須啊!

如果就是自己的旅行,135單反/微單相機,重量、體積、機身數量可能大大制約了你更換鏡頭的頻次。而不是畫質。

這是我們攝影訓練營中,左老師在越野車隨時在身邊情況下,駕駛員幫助背包登山、並有嫂子幫助下,隨時更換不同鏡頭。但是走遠路時候還是要提前和我溝通需要的鏡頭焦距,我告訴他單反的焦距,他換算成中畫幅來選擇。

我倆這次在西藏用四台單反/微單和五隻鏡頭拍攝的情況:

鏡頭概況,70-300mm主要在同行夥伴手裡,我基本沒用。

使用焦距情況:

這一欄有手機鏡頭搗亂

中間省略

旅行中,我們很難把某個景物,尤其是遠處景物靠走近它,然後獲得正好50mm焦距定焦的視角。

所以這其實不是一個器材素質問題,而是一個邏輯問題。

當你帶了RF50mm F1.2 L USM和RF24-105mm F4 L IS USM兩支鏡頭,看到某個遠處的山,你是走到儘可能近,用105mm拍攝,還是一直走到一半路到近處,用RF50mm F1.2 L USM獲得優秀畫質呢?

一天你可能遇到十幾次這樣的類似場景,光線在不斷變化的時候,可能即便想走近,也沒有機會。

綜合下來考慮,我會給朋友們推薦24-105mm而不是24-240mm的鏡頭。如果雙機身,一般我推薦16-35mm和100-400mm兩隻鏡頭輔助。

定焦鏡頭我在旅行中也用,這次帶了適馬 ART 14mm F1.8 DG HSM專門拍攝銀河,EF 50mm f/1.8 STM拍攝人像或者星空。

當然,如有助理、背夫的輔助,可以選用很多定焦鏡頭來獲得比較好的畫質。我身邊這樣糾結拍攝質量的朋友,最後幾乎都上了飛思+阿爾帕。

這樣數毛級別的高清晰照片,縮小到原來的千分之幾,發朋友圈、發知乎是自取其辱的。

想讓別人看自己拍的照片,都需要幾千元藝術微噴出來,或者乾脆幾十萬辦一次巨型影展。

飛思阿爾帕中畫幅高像素照片是什麼樣子?平老虎的視頻 · 28.8 萬播放

當然了,我會有機會再拍一組對比照片來說明。一般而言,24-240mm、18-250mm這樣的鏡頭手動對焦環操作性太差,也是我不會選用這樣鏡頭的原因。

上次我對比過24-70mm f/2.8和EF 24-105mm f/4L IS II USM的照片,差異不大。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

同一個鏡頭,畫質:最佳光圈 &> 最大光圈

最佳光圈一般比最大光圈小几檔,定焦的話可能在 F2.8-5.6,變焦的話可能是 F4-8.

同價位下,畫質:定焦 &> 小變焦 &> 大變焦

比如索尼的 85GM &> 2470GM &>&> 24240,變焦比越大畫質妥協越多是肯定的。

同樣的焦段,畫質:貴的 &> 便宜的

比如索尼的 50ZA 畫質肯定好過 50 1.8.


這樣來看,大概可以說稍便宜的定焦的畫質和稍貴的變焦畫質可能會在同一水平線上。那麼稍便宜的定焦稍貴的定焦裁切相比呢?不妨假設像素相同、底的大小不同,比如索尼 a7m3 和 a6500(或 a6600)。

假設我們以 MTF 為標準評判畫質,可以參考這裡。由於底變小了,而像素數量不變,在評判清晰度的時候參考的 MTF 曲線也需要進行等效。比如全幅參考的是 10lp/mm 和 30lp/mm,為了在半幅(轉換係數 1.5)上達到相同的效果,需要參考 15lp/mm 和 45lp/mm 的曲線。這兩條曲線的值一定會較前面的兩條有所下降;但是由於半幅成像需要的像場更小,集中在鏡頭畫質最好的中心部分,所以將 MTF 圖「橫向拉長」(或者說橫軸單位從 mm 調整為 px,像素數)後可能出現的結果是中心畫質稍稍降低,邊緣畫質小幅提升,整體解析度一致性更強


上面說的是在不同底大小而像素數量相同的情況下的結論。而用來裁切的話,比如裝在 a7r4 上,像素密度是固定的,而像素數量則有很大的區別。這種情況下,如果將小圖插值為大圖尺寸,因為本身的信息量就差了一倍多(全幅是半幅的 2.25 倍),所以後期調整的空間會降低一些。如果是高倍率的裁切(比如 50mm 裁切到 200mm),那麼除非(變焦鏡頭的)長焦端有嚴重的畫質問題(比如 24240 的 240 端),應該都是長焦端的畫質更好。但是,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手機、電腦分享,而不是列印到較大尺寸,那麼 JPEG 格式的 1080P 解析度足夠你用了。這種情況下正常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都會有大量的信息被丟棄,所以裁切什麼的對成片畫質影響很小。比如你可以喪心病狂地用 24105G 的 105 端裁切到大約 350mm 甚至 400mm 拍日落,和 400GM 定焦比,或者和 135GM 裁切、100400GM 長焦端比,只要你最後只生成 1080P 的 JPEG 照片用於分享,在手機上觀看,畫質都不會有太大區別(當然,定焦高倍裁切吼邊緣清晰度會低一些)。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覺得題主可能是在糾結便攜畫質選哪個。我認為,一方面,應該是拍攝內容決定器材而不是一個器材管所有題材。比如你的目的是帶著女朋友掃街,那麼 35mm 和 50mm 的大光圈定焦肯定好過 24-105 的變焦,也很可能好過 85mm 的定焦。24-105,28-200(騰龍出過這個以後 24240 就不要考慮了)是旅遊時候用的,就是拍風景、視角覆蓋廣、輕便,拍人像就沒有大光圈的虛化效果;85GM 和 135GM 就是拍特寫、人像甚至工作室用的,在室外使用的話對光線的角度和質感要求很高,視野很窄,掃街自然是不合適的。

至於有沒有必要日常通過裁切來使用畫質更好的鏡頭替代畫質更差的長焦,我認為如果你用的相機在 40MP 以下則沒有必要,因為在裁切帶來明顯的提升焦距的效果的同時,像素的損失也得不償失。除非你是 a7r4 這種裁切後像素都那麼多的機身,想達到鏡頭無法提供的焦段(比如 200600g 裁切後達到 900mm),並且同時提升連拍速度,那麼可以使用裁切。


其實類似24-240這類鏡頭就是為了普通人旅行瞎逼亂來而設計的,而實際銷售中,這類鏡頭的主要客戶也正是這類群體...

普通人旅行,紀錄,他最在意的是畫質嗎?不,他最在意的是能拍到。你想想你旅行中遇到一棟古建築,廣角端搞定,湖裡邊有一朵荷花長焦搞定,要出大長腿效果,廣角搞定,要偷拍妹子,長焦搞定,要拍糖水人像,85到135,完美,遇到體育賽事長焦多好使啊。

當年的長焦相機,畫質渣得沒法看,但是那確實是遊客之友啊!

所以核心問題在於你到底需不需要那麼長的焦段?願不願意承擔大變焦鏡頭的重量?


這問題其實挺複雜的,但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結論,那就是: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變焦倍率大的好,不存在沒有價值的大變焦頭

==========================================

我們先說說24-105和24-240吧,如果拍風光,240端解析度完虐105端,雖然他有各種奇怪的像差,但是仍然不是24-105能比的

但是如果你拍近距離,由於24-240的呼吸效應非常重,最近對焦距離應該只相當於130-140mm之間,而且這顆鏡頭近攝會進一步放大像差,被24-105打敗也是正常的

所以你要是天天拿來拍很近的地方,24-240就是不怎麼樣,但是我們更應該問問自己24-240不拿來拍風光拿來拍近處是不是首先自己就有點石樂志,從真正實用場景來看24-240還是可以的

==========================================

然後再說說50/1.8和24-70/2.8相比吧,因為50/1.8並不能算是一隻多麼優秀的鏡頭,尤其是全開光圈下問題頗多,但是24-70/2.8整體卻相對均衡,再加上兩者像素數量已經是翻倍的關係了,所以24-70多半可以贏,不能贏得也是差不多水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