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優惠券是優惠券,可以用到自己想買的東西上,用了就能減價。

現在,優惠券是促銷傳單,只能用在給平台掏了廣告費,先漲價再優惠的指定商品上。

五年前,紅包是紅包,可以用到直接的想買的東西上,用了就能減價。

現在,紅包是促銷傳單,只能用在給平台掏了廣告費,先漲價再優惠的指定商品上。

一年前,消費券是消費券,可以用到自己想買的東西上,用了就能減價。

現在,消費券是促銷傳單,只能用在給平台掏了廣告費,先漲價再優惠的指定商品上。

十年前,每滿300減30,是全平台所有商品通用。這一天買得越多,省得越多,平台補貼。

現在,每滿300減40,是參與活動商品,這些活動商品本身就貴了不止30。

十年前,淘寶雙十一當天有一個射箭的簡單小遊戲,玩十分鐘,就可以積累10元無門檻紅包。

十年後,雙十一的十一天,必須天天耗費時間去刷那個喵幣的遊戲,最後才能領幾塊的紅包。

馬雲曾懟馬化騰說,阿里巴巴只做電商,絕不做遊戲坑害青少年。但阿里巴巴愣是把電商做成了遊戲...你做的好玩點也可以啊,那個讓人打開不知道要幹嘛的養貓,誰設計的?

其實3.9包月的5元無門檻起紅包套餐它不香嗎,浪費那個時間?

十年前,沒有螞蟻金服的時候,3000元的商品,就是3000元。

十年後,有了螞蟻金服,它提供24期免息,但3000元的商品就要賣3500,因為商家要繳分期手續費。所以不分期的,其實也多花500去購買一個價值3000的商品...

11月,我網頁上好幾次天貓淘寶不顯示圖片。伺服器動不動撂挑子,難道連技術上都吃不準了嗎?有次天貓超市買日用品,各種紅包滿減優惠組合下來,愣是不知道買了多少錢的。我在天貓超市頁面的購物車裡打開是一個價格,在淘寶主頁的購物車打開又是一個價格...最終價格顯示都不統一,是連AI都算不過來了嗎?

淘寶努力了十幾年,終於把「請立刻來小區門口拿快遞」的服務瓶頸給克服了,升級為「放到菜鳥驛站請自取」,建立了網店-物流-驛站的模式。結果美團、餓了么,上來就是商店-外賣-送家,直接一招破功...起碼很多日用品,網上超市比外賣還貴得多。

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看,感覺電商快要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離開行業高峰期了...

其實電商對社會還是有貢獻的。十幾年前,是臨省省會間一個包裹,通過中國郵政要走一周,而且破損率驚人還不賠的年代;是開貨車跑物流還有遭遇劫掠、訛詐風險,全國高速公路里程還很可憐的年代;是快遞行業還在萌芽期的年代,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哪有什麼便利店都是小賣鋪,沒有幾家大型宗超,都是集貿市場的年代;是網路信息充滿欺詐,網路交易的信譽成本過高,線上交易無法迅速推廣的年代;是房價從1000沖10000,房租導致庫存成本巨大的高租金成本時代;是一些東部沿海通過外貿訂單才會生產的冷門商品,在內陸市場根本找不見影子,也沒有需求的年代...以阿里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企業,解決了不少問題,推動了物流快遞、公路運輸、基礎設施、小微企業的崛起,給了內陸市場需求提速對接東部沿海生產線的客觀條件。

然而,事物都有興衰,產品也有周期律。就像電商在高租金成本時代對實體店優勢蠶食一樣,如果現在有一種更先進的業態形成,恐怕就會分掉電商的市場份額,動搖這塊已經形成坐吃之勢,顯得有些僵化的商業體系。比如外賣已經分走了很大一塊了。將來,電商大概會退回到,更適合跨省運輸,長期等待,定時取件的商品屬性的市場定位,或者要被打破流量渠道壁壘,使整個業態更加共享化,而不是壟斷。因為壟斷的結果,是價格不斷被抬高,當碰觸了那條平衡線的時候,新興的業態,就會憑藉價格優勢,有了生存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就像當年電商的出現一樣。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中,一切皆有可能。


11號晚上我要付款的時候發現我預付的蘭蔻大眼精華付尾款時間過期了,於是聯繫了客服。

真的很貼心了,否則我可能會肉疼死。

這次的雙十一我真的算是很不在意的一次,因為我要買的除了零食基本都是剛需。

護膚品有囤貨,精華和眼霜是必須買的,一起兩千四左右,蘭蔻的活動基本就是買一贈一,不要太划算噢。

衣服湊單買了五件,主要是打底衫和羊毛衫,基基礎款,不會過時。

還有一件長款羽絨服,我很喜歡的阿卡家,加起來八百多,真的太太太超值了。

剩下的就是衛生用品(這次奢侈了一回,液體的,哈哈。。。)和給家人買的衣服和零食。

算下來一共四千多一點。

雖然看起來也不算少,但是,該花的必須花,而且花的很划算很開心!

雙十一對我來說是非常省錢的,我喜歡雙十一!


一個字,忙。

當然,不是我,是我老婆

從1號開始,玩貓貓遊戲,搶先購,算優惠,抵扣優惠券,滿減紅包,組隊什麼的,就忙得不亦樂乎。

好在我老媽是文盲,不會網購。

我老婆拉著我岳父岳母每天做著數學題,開始搶紅包和忙碌的採購。

因為我沒怎麼參與這次的雙十一所以今年我還算比較輕鬆,只需要負責帶娃就行。

我老婆就忙壞了,守著凌晨搶好貨,搶滿減,搶紅包。

按照最初我給的採購計劃,規劃雙十一怎麼買才最實惠,如何利用規則最划算。

不過,這次的雙十一,總得來說,還算滿意。

優惠力度,可能也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力度相對來說,比去年更大一些。

有買貴就賠錢的按鈕。

杜絕了商家在雙十一提價後再降價的現象。

怎麼說呢。

還是我之前說的一樣。

如果你是有計劃的消費,那麼雙十一,就真的可以省很多事,省很多錢。

咱們還是要杜絕盲目消費,衝動消費。

要做到合理消費,量力而行。


這一天,我跟往常一樣,八點鐘醒來,十二點鐘吃午飯。

噢,是早上是鬧鐘叫醒的我,中午是一個人吃掉的兩杯冰淇淋(因為第二杯半價),今天的礦泉水也是我自己擰開的,說實話桶裝水我都能搬得動了。

單身已經好些年了,雙十一和七夕,對於我來講又有什麼不同呢?

......啊?

說的不是光棍節的意思嗎?是指購物節的那個含義嗎?

那好吧重新來過。

雖然說每年都吐槽還我手來,但其實說實話每年的雙十一我剁手都剁得很爽很愉快,那種感覺就像是去吃一頓活動價的高級自助餐之前,先餓了小半個月,然後一次性大吃特吃。

我覺得一年有這麼一次挺好的,有沒有真的便宜到大家心裡其實有桿秤,我自己覺得有便宜,那我就在這一天多買點,如果你覺得沒有,那其實就當成普通尋常的一天過了就行,沒什麼不一樣。

可能是今年年情特殊,前大半年生意環境沒那麼好,所以今年的雙十一力度我感覺真的大,我沒去養貓,所以感覺沒啥花里胡哨的,就湊滿減就行,買到了不少心水的東西。

對於我這種沒能嘗愛情之苦的人,淘寶就是我最大的快樂源泉。

剁手是真的能帶來快樂(害,可真是一個淺薄的淘寶女孩,扶額),我選擇沖了,明年繼續沖鴨 (ˊ?ˋ*)


激流按: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各路商家的手段可謂層出不窮,螞蟻花唄,滿減紅包,分享提現。然而這一切不過是穿新鞋走老路罷了,背後的邏輯在58年前就被人民日報一語道破——買買買。消費者的購買力越萎靡,商家的手段就越刺激。電商盛宴越是轟轟烈烈,那它的慘淡收場也就越來越近了。

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信貸,是由銀行、專業金融機構、商業資本家或其它社會組織,提供給消費者或提供給出售消費資料的商業組織的一種信用,以便消費者購買消費資料或作為各種生活開支之用。在美國,這種制度已有多年歷史,但是它的特別發展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是有其客觀原因的。戰後,資本主義總危機進入了第二階段,美國經濟愈來愈動蕩不定,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斷縮小,經濟危機一次又一次爆發,國內市場萎縮,壟斷組織企業普遍感覺銷售困難。在這樣尖銳的資本主義矛盾之下,壟斷資本就盡量利用消費信貸來推銷滯銷商品,製造經濟上的虛假「繁榮」。消費信貸侵占到勞動人民的未來收入,它既為資本家開闢新的利潤源泉,同時又惡毒地使勞動人民奴役於這個或那個資本主義企業之下。

在1939年,美國各種形式的消費信貸只有七十二億美元,其中分期付款佔四十五億美元;1945年消費信貸總額也只有八十三億美元,到1961年8月已猛增至五百四十八億九千萬美元,其中分期付款佔四百二十六億四千萬美元。據前幾年的統計資料,美國人民對消費信貸的負債額每年每人大約是二百五十美元,每八美元收入中就有一美元要用來清償債務。這樣一筆龐大債務的對象大都是收入僅能糊口的家庭,例如每年收入在三千美元以下的占借款的33%,三千至七千五百美元的佔50%,七千五百美元以上的佔17%。消費信貸債務的增長證明了,美國勞動人民為了購買日用消費品,已經愈來愈沒有能力用現金來支付,而不得不靠消費信貸來飲鴆止渴。

消費信貸在美國儘管是花樣百出,但基本方式不外是兩種。一種是金融機構為消費者提供一次還清的個人小額借款。消費者可以利用這筆貸款來購買他需要的消費品或支付其它費用,如醫療費等等。另一種方式是分期付款,它是消費信貸中的主要形式。它的做法是消費者先付出一部分款項(稱為期初交付款),就可以買回他所需要的耐久消費品和半耐久消費品(資產階級統計學和經濟學對於消費資料的分類名稱:能使用三年以上的消費品稱為耐久消費品;使用六個月至三年的如皮鞋、衣服等稱為半耐久消費品),其餘部分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陸續分期償付。這個辦法照理講是不差的,因為它可以便利一些收入較低的勞動人民購買價格較高的商品,同時又可使百貨公司等藉此機會推銷商品,加速商品流轉。但這樣一種原可促進社會繁榮和增長勞動人民物質福利的辦法,在美國腐朽的社會制度之下,已經變了質,走上了畸形發展的道路,並且已成為壟斷組織掠取高額利潤的手段和制服勞動人民的工具。

在美國,一般人購買汽車、電視機、電冰箱、傢具、照相機、自行車、房屋、各種日常用具、衣著等,大都是採用消費信貸。償付房租、支付醫療費用、繳納稅收以及假期國外旅行,也可以採用消費信貸。甚至在洛杉磯的街上,還出現了葬禮分期付款的廣告。在美國發放消費信貸的機構很多,例如商業銀行、專業金融公司、百貨公司以及其它代理商和零售商都經營這種業務。此外,還有什麼個人放款公司、信用合作社等等也都從事這種信貸。儘管它們機構不同,信貸條件和資金來源也不一樣,但是做法基本上是相同的。現在讓我們隨便舉個例子,來看看資本家是如何靠消費信貸來發財致富的。

假如有一位約翰先生要買一輛汽車,他可以到汽車代理商那裡用分期付款的辦法,先付出一筆期初交付款(假定是30%),其餘的(70%)價款,他可簽發三年(假定)分期付款借據,於是,他可以把汽車先拿去使用(要注意這時候汽車的所有權還不是屬於約翰的)。汽車代理商為了周轉資金,可以把約翰的分期付款借據拿到商業銀行去貼現。銀行付給代理商款之時,必定要求以出售的汽車作為抵押。此後,約翰的分期付款即可直接付給銀行。這時候分期付款的信用實際上已由代理商轉嫁為銀行所提供。

在這樣一筆消費信貸的交易中,壟斷組織是如何獲取巨額利潤的呢?第一,靠抬高商品價格。在美國分期付款的消費品價格要比現金交易的來得高,通常約高15%—30%。像電氣冰箱現款價是三百八十美元,分期付款就要四百七十美元,高24%。當然,約翰的汽車也絕不會例外。第二,是靠高利息。對於利息高,假如約翰不仔細研究還不容易發現問題。譬如這輛汽車,先付了期初交付款後,其餘的分期付款是一千八百美元,規定三年償還,年息六厘。按照銀行的規定計算,年息六厘,一年的利息就是一百零八美元,三年是三百二十四美元,於是約翰按月既付本又付息,似乎一些沒有錯。但是,仔細一考慮就可以發覺,約翰在每個月償還本息時,其欠款的額度在到期前已在逐月減少,而銀行的利息還是照原來的金額直付到最後一個月。所以,這筆分期付款的利率,早已比原來的六厘高出一倍左右。此外,假如約翰到付款時手頭很緊,他只好用借債的辦法來還債,去銀行另借一筆小額信貸。這時候他又要提防這個利息問題了。約翰如借一千美元,利息六厘,他想大概一年是六十元利息。不料他去付的時候,銀行說是「月息」六厘,這樣,約翰又要吃虧多付兩個月利息。第三,這些信貸單位想盡辦法,巧立名目來收取費用。譬如,每筆貸款要收一筆調查費,說是用來調查消費者信用的費用,一般大約是八九美元。再有就是收取保險費。約翰用分期付款買來的汽車抵押給了銀行,銀行為求安全,以免在欠款未清償前由於汽車毀損而蒙受損失,就要求約翰投保汽車險。約翰的汽車保單必須過戶給銀行,因為這樣一來汽車如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的賠款就由銀行直接領取,約翰當然是領不到的了。至於約翰所付的保險費,因為銀行和保險公司有契約關係,它們就可以從中取得優厚的折扣和傭金。假如這家保險公司就是這家銀行所投資的,那末可以說,全部保險費都落入了這個壟斷組織的手裡。另外,約翰假如要借小額貸款而沒有財產抵押,銀行又會要求他投保人壽保險,因為銀行怕他在未付清款之前死亡,使自己放出去的款項沒有著落。壟斷組織剝削消費者事實上還不是到此為止。假如到期約翰不按時付款,還要付過期罰金。時間拖得長了,不管以前約翰付過多少,就要把汽車取回拍賣,拍賣後,不足之數還要向約翰追償。

勞動人民為了生活需要,一旦負擔了消費信貸債務,就好比跌入萬丈深淵,無法出頭。他們不得不每月束緊褲帶,在微薄的收入中撥出極大一部分來償付債務。大多數消費者往往由於同時幾種消費品的分期付款都要扣款,實在無法過活,於是只能再借新的消費信貸,用挖肉補瘡的辦法來補救。這樣就使他們欲罷不能,不斷地為壟斷資本家賣命。更惡毒的是壟斷資本家利用勞動人民這樣的處境,進一步向他們進攻,因為他們知道,勞動人民失業就意味著從分期付款的房屋中趕出來,就意味著失去汽車和電視機等等。所以,我們可以說消費信貸在美國是壟斷資本家套在勞動人民身上的鐐銬。

1962年9月5日《人民日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