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獨特啊


離經叛道證明不把民眾和權威放在眼裡,證明他很聰明且膽大包天

極端的聰明,自信,膽大

那可是英雄

還有什麼比英雄更性感很有魅力


?因為你?做不到


剛好讀過《離經叛道》,總結下為什麼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反而是贏家。

一、

本書作者亞當·格蘭特是美國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連續四年被評為「沃頓最受歡迎的教師」,位居「全球25位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思想家」之列,併入圍《商業周刊》評選出的「40位40歲以下最優秀的商學院教授」。

他是谷歌最推崇的組織心理學家,長期擔任谷歌公司、強生集團、高盛集團、皮克斯動畫,以及聯合國和美國海陸空三軍的資深顧問及演講嘉賓,並作為「青年全球領袖」受邀出席世界經濟論壇。

作為《紐約時報》專欄撰稿人,他三度成為最受讀者關注的作者,並登上《紐約時報》的封面。處女座《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為《紐約時報》超級暢銷書,同時被亞馬遜、蘋果公司、《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推薦為「年度最佳圖書」,被《財富》雜誌及《華盛頓郵報》評為「必讀商業經典」。

本書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本書分為八章,從改變人們對「創新有風險」的理念入手,講明創新是大部分人可以培養的、低風險的行動,在創新的路上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念、如何爭取盟友、如何打破偏見、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

書中引用了很多心理學實驗、研究的理論,作者本身又具有對企業、組織、個人行為的深入考察,全書採用案例結合理論,深入淺出的闡述了「離經叛道」的創新精神是可以學習並掌握的。

二、

1、創造性毀滅:違背常規的風險

這一章(包括全書)作者想向人們揭露一種錯誤的觀念,即創新需要冒風險。

熊彼特說過:「創新是帶來創造性毀滅的行為。」理查德給「企業家」的字面定義為「風險承擔者」。這兩人都是著名的經濟學家,過去也好,今時今日也好,人們普遍認為創新必須冒風險,尤其是企業的創新。實際,真的如此嗎?

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在發明了化油器技術並在一年後獲得專利權之後,他還繼續在愛迪生照明公司工作了兩年。比爾·蓋茨(下圖)從哈佛退學創辦微軟被傳得尤廣,實際他是申請了休學並從父母那獲得了資金資助,平衡了風險後才離開學校。企業家瑞克說道:「比爾·蓋茨根本不是世界上最敢冒風險的人,更準確的說,他也許應該被視為世界上最善於降低風險的人。」最好的企業家並不是那些追逐最大風險的人,而是努力將風險降到最低的人。

當冒風險被認為是創新必須有的「正經大道」時,降低風險就是「離經叛道」的創新,事實說明,離經叛道比正經大道需要你學更多東西、做更多改變,而不是盲目憑「勇氣」、憑冒險。

2、盲目的發明家與目光狹隘的投資者:識別原創想法的藝術和科學

這一章講人們在創新中具有的認知偏差(書中引進心理學「確認偏誤」的概念,指個人選擇性地回憶、搜尋、解讀有利於自身觀點或猜想的信息,忽略不利的信息),自己覺得好的創新往往不如自己覺得一般的創新收效大。

《黑天鵝》中稱「你尋找你知道的東西,最後發現你不知道的東西」和「獲得最大運氣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斷研究」,這是科學研究成功的大部分結果和途徑。用中國話來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或「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或「東方不亮西方亮」,但,前提是「量」,「量變產生質變」。

創新也一樣,你沒法提前知道你的哪個創新會斬獲成功。但在各個領域,最多產的人不僅最富有創新精神,並且他們最具原創力的作品也誕生於他們最多產的人生階段。

倫敦愛樂樂團選出的50部古典音樂中,莫扎特6部,貝多芬(上圖)5部,巴赫3部,可莫扎特一生創作了600多部作品,貝多芬650部,巴赫超過1000部。畢加索全部作品包括1800幅油畫、1200件雕塑、2800件瓷器、1.2萬張圖紙,還有大量版畫、地毯、掛毯,但所有這些只有一小部分贏得了一致好評。愛因斯坦發表了改變物理學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但在他248部出版物中,許多作品的影響力很小。

人們普遍認為,數量和質量二者不可共存,如果你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你必須做得更精,但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事實上,當涉及想法的產生,數量是對質量最可預測的因素。

為準確預測一個新想法獲得成功的概率,你最好先成為該領域中的創造者。我們的直覺只有在我們擁有很多經驗的領域才會準確。

3、孤立無援:向上級說出真實想法

這一章以卡門·梅迪納成功改變美國中情局的情報分享網路為案例,分析創新的想法如何開始碰壁,又如何解決阻礙最終獲得成功。

梅納迪最開始的創新想法得到的是否定甚至冷嘲熱諷,備受打擊的梅納迪情緒變得失衡,險些被調離中情局。反思後,梅納迪採取了滲透的方式,慢慢樹立自己的威信,最終成功把自己的想法落實到中情局的改革上,取得極大成就。

梅納迪在中情局創新試驗的過程中運用兩個心理學的方法可供借鑒。即性格信用和純粹接觸效應。

性格信用:做與眾人預期偏離的事情的自由度。性格信用通過尊重積累得來,而不是靠排名,它們基於貢獻。我們打壓那些試圖挑戰現狀的地位低的成員,但會包容甚至有時讚賞地位高的明星的創新精神。梅納迪通過滲透慢慢積累了自己的性格信用。

純粹接觸效應:我們對什麼東西接觸得越多,我們就會越喜歡它。如果我們想讓人們接受我們創新的想法,我們需要將它們表達出來,然後進行改進並反覆陳述。熟悉不會產生輕視,它會帶來舒適感。梅納迪在中情局中靠「閑聊」反覆聊到自己的新想法,人們聽得多了就會覺得這個想法不像剛開始接觸時那麼「叛逆」。

4、急躁的愚人:選擇時機、戰術性拖延和先動劣勢

這一章是關於創新的時機問題,創新有時是需要拖延症「輔助」的(「慢工出細活」),搶佔先機有時也是「炮灰」。

這些理論是相對性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奇正相生,具體境況具體分析,切莫一概而論。

5、金髮姑娘和特洛伊木馬:創造和維護聯盟

這一章主要講「共同的策略可能比共同的價值觀更具影響力」。

共同的策略是不同的組織之間建立聯盟的一個重要指標。即使他們關心不同的事業,也會因為使用相同的策略而對彼此產生親近感。比如,當人們一起吃美食,都會更喜歡美食;一起吃難吃的,都會感覺更難吃;當我們與他人一起分享時,積極和消極的體驗都會被放大,導致相同的感情變得更強烈。

在尋求外部支持的時候,共同的策略比純粹的價值觀能吸引更廣泛的支持。(團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6、給叛逆一個理由:兄弟姐妹、父母和榜樣是如何影響你的創新性的

這一章主要講出生順序導致創新力的差異化,這個論點個人不太附意。但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不管出生什麼順位,都可以在後天的教育中培養創新的精神,極有啟發意義。

對於孩子,我們不該告訴他們有多聰明,明智的做法是稱讚他們的努力,這就會鼓勵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是具有可塑性的,就會堅持克服障礙。人格讚美加上紀律,會使孩子做出最有道德的選擇。

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會提升他們對自己的期望。

找到合適的導師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能通過一個很容易的途徑找到——歷史上偉大的創新者的故事。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都是受到甘地的啟發。

在某些情況下,虛構的故事人物也會成為孩子極好的榜樣。多讓孩子讀一些強調原創性的故事讀物也是培養孩子創新精神的來源。

7、再議團體迷思:強文化、狂熱崇拜和魔鬼擁護者的奧秘

這一章主要講企業和組織(包括政府機構、非盈利機構)如何避免走入自大的滅亡和如何更好的保持創新性。

企業和組織有時鼓勵人們抱怨問題優於讓人給出解決方案。讓人分享偏好可以降低少數意見佔上風的概率。

導致企業失敗往往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一章提出了一個影響重大卻少為人知的原因,團隊迷思(又譯作團體盲思)——侵向於尋求共識,而不是培育異見。團隊迷思是創新精神的大敵。人們迫於壓力遵從多數人的想法,而不是倡導思想的多樣性。

這一章舉了橋水基金成功解決團隊迷思的方法(2010年,橋水基金的收益比谷歌、億貝、雅虎、亞馬遜的所有利潤總和還多,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雷·達里奧被稱為投資界的「史蒂夫·喬布斯」)。

為了防止團隊迷思,橋水基金鼓勵公司每一個員工提出不同意見。橋水基金隨便一名員工可以公開對老闆提出批評意見,不光不會有開除的風險,如果批評得正確還會升職。(李世民和魏徵的「現代版」?)

在大多數組織中,人們提出異議會受到懲罰,但在橋水基金,對員工的評估根據他們是否發表了他們的看法——如果他們不能挑戰現狀,就會被解聘。異議是橋水基金核心價值觀十分重要的強文化。

達里奧說:「人類最大的悲劇來自於不能充分地思考分歧,從而發現什麼是真理。」

提出問題是成功避免團隊迷思的第一步,而傾聽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意見是獲得成功的第二步。

我們應該保持自信並同時保持開放的態度。像你是對的那樣去爭論,像你是錯的那樣去傾聽。

8、逆流而行並保持穩定:管控焦慮、冷漠、矛盾和憤怒

這一章講了很多情緒的管控方法,以及一樣的事情卻以不同的措辭告訴人們能導致不同的行為選擇,利用好這些能提高我們個人和團隊的整體創新能力。

讓自己感到興奮比試圖平靜下來更能克服恐懼。有一項實驗,當學生在一個很難的數學考試前緊張時,告訴他們「盡量保持興奮」比「盡量保持冷靜」的得分提高22%。

製藥業巨頭默克公司為了讓高管在領先創新和變革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讓高管們想出一些能夠使默克停業的想法。高管們絞盡腦汁思考能夠對自己公司帶來衝擊並錯過關鍵市場的想法,之後,他們轉變回高管的角色,並思考對抗這些威脅的策略。「讓公司滅亡」的練習十分有效,因為它將收益換了個角度描述成了損失。領導人在思考有關創新的機遇時,往往並不傾向於冒風險。但當他們想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會如何讓自己停業,便意識到不去創新就會面臨風險。由此,創新的緊迫性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保持激情和冷靜十分重要,激情促使我們行動和改變,冷靜則使我們的行動和改變以合理可行的方式推進。

離經叛道 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變世界京東¥ 49.00去購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