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中的自己看的很重,就是要非常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那也必須意識到,時時處處小心翼翼在乎別人的看法,從而不斷調整自己——討好他人,最後的結果也不會很好。

也就是說,你太刻意地去追求別人對你正面積極的看法,最後往往並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往往得到的,是別人眼中唯唯諾諾、缺乏個性魅力、可以試著侵佔你的個人權益和空間的結果。

哪怕我們不從活出自我價值的角度入手,只是從實現結果的方法論角度入手,太在意別人看法也是低效的。

最高效的方法,永遠是活出自己的價值,包括自我認定的價值和社會價值,然後利用大眾對強者的主動美化的心態,實現目的。

通俗的說,你做出了成績,你牛,別人往往會幫你美化你的動機和行為。所謂一白遮三丑。

最近頗多的新聞都是如此,一個之前已經被全網黑的人物,因為自己的本職工作非常出彩,慢慢地就會扭轉輿論。而如果他自身的工作沒有起色,那一般就要被黑下去。

還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有一天中午去打球,導致晚自習有點困,就趴在桌子上打瞌睡。班主任正好來查紀律,看到我睡覺,沒有叫我起來(我只是迷糊,能聽到周圍的聲音),而是對其他班裡的同學說:你們看看,XXX(我)學習這麼努力,都累得睡著了,你們要好好學習。。。

。。。。

說到底,那時候成績好,幹啥大家都往好處想。

所以,太過在意別人一時的看法,導致自己當下的行為變形,是非常低效和無意義的。

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讓自己在自我認同和社會價值認同層面上都值得別人的認可,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其實絕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我也是一個這樣的人。我覺得只要不過分,就不需要去「克服」,而是去改善。

人本來就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靠著各種社會關係,與形形色色的人互動交流才能生存。而且,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密集的國家,我們時時刻刻都活在別人的眼睛裡。你並不孤獨,因為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這個問題。

一方面,在意別人的看法來源於對自身的不自信。你對自己不滿意,所以就覺得別人也不滿意,其實別人壓根就沒有精力去關注你。每個人都只在意自己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們的眼前的世界是一面鏡子,同時鏡子也照向我們自己。你看世界是什麼樣子,你就是什麼樣子。你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說明你太在意你自己。你要是真的想改變,就得把你的眼睛放到你的客體之上,而不是糾結於你自己。

我自己就是通過這兩點來改善的,

一是努力讓自己達到自己的要求,努力鍛煉身體保持身材,皮膚,努力學習賺錢。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正確的是非觀與三觀。首先對自己滿意。

第二,如果感到別人對我不滿意,我會直接去問→「你很討厭我嗎嗎?」「我哪裡讓你不高興嗎」「我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嗎」「怎麼解決呢」。不要去猜去焦慮,其實得到的答案往往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


關鍵點:到底是不是我的問題?

如果你並不確定「自己被這麼對待,是否是自己的問題」,我想邀請你觀察以下兩點:


一、除了這個人之外,是否還有別人會用這麼糟糕的態度對你?


例如,小環的父親時常會對小環說:「你胖得跟豬一樣!」而且還會對小環說出許多人身攻擊的話。但小環發現,除了父親之外,身邊沒有什麼人會這樣對自己說話、攻擊或批評自己。


如果是這樣,小環需要注意:如果在我身邊的人,只有這個人這樣對我,那真的是我的問題嗎?還是他的問題呢?


當然,如果今天你發現你身邊的人都很害怕你,覺得跟你在一起壓力很大,或是你發現你很容易重複相同的人際互動模式……那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我跟他人互動的方式是否有問題,才會使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


二、這個對你「不好」、時常「評價」你的人,他是否也會對別人有同樣的行為?是否也有人被他這種行為傷害過?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更要提醒自己:

「原來,這是屬於這個人與他人的相處方式,是他的『負面情緒』『負面對待模式』,而不是我的問題。」

對方的情緒,是他自己的責任

如果你將所有被別人負面對待的方式以及別人的負面情緒都歸咎在自己身上,你將無所適從、非常痛苦。你將承擔一些並非你需要承擔的「情緒責任」,因而掙扎、憂鬱、惶惶不安。而當別人把自己的「情緒責任」丟到你身上時,你也會「不得不接」。最終,負擔過多情緒責任的你,將感覺越來越疲憊,心情也越來越憂鬱,對生活毫無控制感。


什麼叫作「把情緒責任丟到別人身上」呢?


當他說「我會這麼生氣都是因為你,我有什麼情緒你就該負責」或是任意地在你身上發泄過激、令人難以忍受的情緒,這都叫作「把自己的情緒責任丟到別人身上」。


實際上,不論對方做出什麼行為、自己會有怎樣的情緒,那是自己要負責的,而非他人要負責的。


例如,你看了某人一眼。


這個人可能會覺得:嗯,這個人看了我一眼,是不是我認識的人呢?或者,他也可能會這麼想:他看我的眼神,好像很討厭我,是不是我對他做了什麼?他甚至還可能這麼想:他看我那一眼超挑釁的,看什麼看,我要砍他!於是,你就被砍了。


你發現了嗎?同樣的行為,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過去經驗與理解模式,造成每個人對同樣的行為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於是出現了不同的情緒反應。


這也是知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情緒 ABC 理論」:


A(刺激)→B(信念)→C(結果)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關係黑洞

周慕姿

磨鐵出版社

¥18.00 會員免費


瀉藥。

不還意思,雖然我是個熱心腸的管事婆,啥事兒都喜歡插一腳。

但是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原因太多了,可能性也太多了,不知道這些我沒法兒幫你。

如有需要,可私信我聯繫諮詢,蟹蟹。


我說說我的經驗吧。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是個很普遍的問題。我也沒看到你這個提問有什麼具體的問題 比如你是在意別人什麼看法之類的。我就把它當成你很在意別人所有的看法吧。

在意別人的看法我認為最本質的東西應該是你對這件事情的不確定 因為認識上的不確定造成心理的不確定 打個比喻你買了一件衣服別人說不好看 問題就在這裡了 什麼是好看 好看有什麼標準嗎?這就是個人的事情 好看是個很抽象的問題了 這真的就是很個人的事情了 因為這些不確定的認識 可能會導致你對自己錯誤的判斷 這種錯誤的判斷會被你自卑的心無限放大。這裡就提到了個人的價值觀的事情 你是怎麼來認識這個世界怎麼來認識你自己 這很重要 說了這麼多 我的看法是你要充實你自己 要學會辨別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這個充實只能靠自己通過社會通過自己看書來學習 很多人會喊口號什麼我明天就要活自己之類的話 這些話是入耳不入心的 空洞的沒有力量的。

送你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自大是你沒看清楚這個世界 自卑是你沒看清楚自己 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