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鐵不成鋼,不鏽鋼其實是一種主成分為鐵的合金,除鐵之外,不鏽鋼還含有鉻、鎳、錳、碳、硅、鉬等元素,根據不同元素的種類和含量,不鏽鋼可分為多種類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看GB/T 13304《鋼分類》的內容。

只要題主用的不鏽鋼鍋是正規廠家生產且檢驗合格的產品,那麼正常用來做飯燒菜是不會導致重金屬析出超標的。但如果貪圖便宜購買了來源不明的鍋,那就難說了。比如下圖這樣的:

一家作坊用裝化工原料的鐵桶製作鐵皮炒菜鍋,圖片來自網易新聞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P0001/21147.html#p=7R3P6PMR00AP0001。

這種原本用來裝化工原料的廢棄鐵桶,如果被用在製作廚具上,恐怕就不僅僅是重金屬超標的問題了。

還有一點,假如你買到的是正規的合格產品,也千萬不要覺得「高枕無憂」了,因為如果由於操作不當或者粗心大意導致不鏽鋼鍋被干燒,是有可能導致重金屬析出的。這個現象在富含鉻的不鏽鋼鍋中尤其明顯。

這是因為,當不鏽鋼鍋被高溫干燒時,會導致富鉻σ相和貧鉻區的出現,之後在烹煮食物的過程若食物介質呈現酸性,富鉻σ相和貧鉻區發生電化學反應,貧鉻區的鉻會形成離子析出到食物中,富鉻σ相則發生脫落同樣轉移到食物里,從而可能導致金屬鉻超標。

干燒和未乾燒的SEM對比,干燒鍋表面出現白色塊狀顆粒(富鉻化合物)。圖片來自黃子東等. 430不鏽鋼鍋干燒後鉻離子析出量超標的原因[J]. 機械工程材料, 2019, 43(4): 79-82

以上原理大家看不懂沒關係,只要知道不鏽鋼鍋在高溫干燒時是可能導致重金屬析出的就行了。

此外大家還需注意,不鏽鋼製品是耐腐蝕的,不代表它們是不會腐蝕的,所以在使用時還要注意不能用它們長時間盛放酸、鹼、鹽溶液等介質。

總之,要合理規避使用不鏽鋼鍋可能帶來的安全問題,至少要做到兩點:一是購買合格產品;二是正確規範使用,盡量避免干燒。


評論區中提到了如果出現干燒了怎麼辦,是不是該扔掉,我在這裡更新一下答案。如果不鏽鋼鍋出現了干燒情況,不要輕易走極端做出「把鍋扔掉」的舉動。研究表明,干燒是否能導致重金屬超標主要取決於燃料種類和食物介質,比如使用天然氣干燒要比煤氣干燒導致重金屬超標的可能性大,煮菜湯干燒比燒水、煮粥干燒導致重金屬超標的可能性大。

天然氣干燒比煤氣干燒導致重金屬超標的可能性高,煮菜湯導致的干燒比煮粥、水導致的干燒出現重金屬超標的可能性高。圖片來自林俊銘等. 干燒對304不鏽鋼鍋重金屬遷移量的影響研究[J]. 中國標準化, 2019, 2019(1): 167-170.

其他的因素比如干燒時間、次數、火力大小雖然也影響重金屬析出量,但是沒有上述兩種影響大。

所以,如果家裡的不鏽鋼鍋已經出現過干燒現象,可以適當分析什麼情況下導致的干燒,干燒程度嚴不嚴重,如果幹燒已經導致到鍋底凹凸不平、變形、嚴重色變這種程度,建議還是換一個鍋吧。當然了,如果不想被這種問題困擾且手頭寬裕的話,直接換就是了。


以下兩位同學 @Zoogle @欲知 的探討才是比較理性和專業的,這就是知乎,道理越辯越明。


GB 4806.9-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在線預覽?

down.foodmate.net

合格的不鏽鋼炊具在以4%乙酸模擬食品時,經過烹飪條件的加熱後,對食品的污染不會超過表2。

表2的水平相對於食品本身的這些重金屬含量來說也是很低的。

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在線預覽?

down.foodmate.net


這個問題要分情況了。

以正常人的角度而言,不會。不鏽鋼本身就是合金材料,對於水和氧氣有很高的抗性,這也是它能保持不銹的根本原因。

但是如果把標準提高到化驗室級別,那答案就截然相反了。因為在微觀層面,就沒有不溶於水的物質,區別只是數量級的多少而已。相同條件下,溶解度低於某個閾值的物質,我們就可以說它難溶於水或者不溶於水。

舉個栗子。我們往水缸里扔個磚頭,靜置十年後,磚頭除了長了青苔外毫無改變。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認為:磚頭不溶於水?可要是我們把同樣的磚頭扔到河水湍急的小溪里,不間斷的沖刷十年,你會發現磚頭稜角沒了,體積也變小了,這時候你還能說磚頭不溶於水嗎?

同理,不鏽鋼鍋煮菜湯,我們只是在烹飪,而不是在煉金,用不到那麼高端的指標。而且人體也是有排毒自清潔功能的,無需過度擔心。鐵鍋用上千年了,什麼酸鹼配比沒見過?鐵算不算重金屬?擔心這個的話還不如回去茹毛飲血去……


這位同志,建議你上網查一下「因噎廢食」這個成語


WHO建議使用中國生產的鐵鍋烹飪,鐵鍋可以溶出鐵離子被人體吸收。

這是當年《飯店設備》課上我唯一記得的一句話。

另外304不鏽鋼是酒店操作台,食品儲藏櫃等廚具的唯一可用材料。不鏽鋼具有高度穩定性和抗菌效果,符合衛生標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