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報道,《全頻帶阻塞干擾》電影已經通過了備案,將由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拍攝,編劇為易常春。

備案中介紹的電影梗概如下:

未來,科技的高速發展激化了人類之間的矛盾,引發了大規模爭端。我方製造了全頻帶阻塞干擾,抹平了技術上的差距,粉碎了反派勢力的陰謀。


現在年輕的新軍迷太多了,基本上都是12-15年以後入坑的,12-15年那會兒,航母有了,054A已經兩位數,盾艦算上115/116也有快兩位數了,殲10B已經快要量產,殲10A從2004年開始按照每年一個團的速度也列裝了超過200架,殲11B開始列裝,殲11A的105架加上蘇27SK/UBK的76架,100架蘇30MKK/MK2,空警2000,空警200,乃至轟6M/H/K,他們已經看不上垂老的飛豹,甚至說運20,殲20也開始出現……

我算是06年開始接觸,正好觸摸到了一個絕望時代最後的邊緣,也看見了一個光明時代的曙光。

這一代新軍迷沒體會過什麼是絕望。

他們不知道美軍的F15E和F16C,美軍的B52和E3已經打出來沙漠軍刀和沙漠風暴之後,解放軍空軍對地攻擊只能靠強5和轟5的年代,一整個強5飛行團因為缺乏精確制導武器炸不掉一座橋的悲哀;不知道在殲轟7服役之前中國空軍唯一可用的前線轟炸航空兵力量只有50年代研發、作戰半徑只有500千米的轟5時候的黯然;不知道對方已經在試飛F22,立項JSF的時候我們還在殲6打天下,殲7-3剛剛服役的絕望;不知道空軍零幾年還需要捏著鼻子列裝殲7換掉殲6的悲哀;不知道空軍防空兵在手裡只有60年代水平的半自動指揮系統時,面對ALCM和TLAM,面對F117和B2A的絕望。

特大空情發生時,我國的沿海防空網,依賴的指揮系統還是語音通話,依賴的決策系統還是參謀的手繪資料。而那個時候,我們的對手已經有一整套成熟的EW體系。

對方有15個航母戰鬥群的時候,我們的051都還是主力,65型火炮護衛艦乃至更早的四大金剛都沒有完全退役,2艘可憐的052被視作決戰兵力,一條船8發鷹擊8導彈,兩條船16發,亞音速導彈,決戰兵力。

那是一個FC-1都被視作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中的主力的年代,是一個殲7MF出現都歡呼雀躍的年代,現在軍迷已經看不起的蘇27/30在那個時代是決戰兵力,殲8H/G因為具備BVR能力被視作珍寶。

所以戰士的遺體會被砌進塹壕,所以林雲會說「我盡責任」,所以庄宇會撞進太陽里。那個年代的愛好者和美分辯論時,最常使用的話是:

美國死不起人,死人了士氣會崩潰,我們不會。

我們不會!

《全頻帶阻塞干擾》、《球狀閃電》,乃至《夜色》,還有很多很多小說,我記得要麼是劍走偏鋒研發出邪門科技,要麼乾脆是得到外星人的援助才能和美國人對抗。

那是一個絕望的年代,但我們從來沒有失去希望過。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會有林雲這樣的軍人,庄宇這樣的航天員,我們會有師長和政委這樣的中級指揮員,我們會有十號首長這樣的高級指揮員……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一直都有這些人。

中國人一直被他們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從來都是這樣。

《全頻帶阻塞干擾》寫得好,不是因為科幻點子好,軍事細節好,或者其他什麼好,是因為劉慈欣深刻把握著一個時代里的精神。

深刻把握著這個文明的精神。

我知道製片方會考慮新時代的要求,把劇情改為對抗外星人或者什麼恐怖勢力,會有犧牲的情節,會有煽情——但那不是《全頻帶阻塞干擾》!

任何文學作品都有它深刻的時代背景,這本書代表的不是一個科幻,而是一個時代的不屈和抗爭。只有在一個特定時代的基礎上,它才有能夠打動大多數中國讀者的特殊效果。


我的觀點和大夥差不多,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全頻帶阻塞干擾》已經是一部披著科幻皮的懷舊作品了。

1999年南斯拉夫人民用人盾保衛布蘭科夫大橋的鏡頭,西方人看了也就湊一熱鬧,頂多去反戰遊行上cos一下,泛濫一下無處盛放的同情心。可當年不少中國觀眾看了卻真打算在下一場戰爭中這樣干。

那時軍迷討論的儘是些大概只有神劇上才會有的情節:漁船架導彈、殲7狼群掩護蘇27、朝金門馬祖填海……

田宮公司大概到現在也沒弄明白,它的「Diomars-Nero」怎麼在中國變成了「科索沃戰車」?

《四驅兄弟3》里的Diomars-Nero,國語tv版的正式譯名是「海王魔杖」

奧迪雙鑽蹭時事熱度的山寨換皮版:「科索沃戰車」

隨著一艘艘中華神盾艦的下水、瓦良格重生、殲20橫空出世……那個年代已經悄然遠去了,但我還是希望,這部電影不僅僅被當做商業戰爭片來製作,更能被當成歷史片來製作。21世紀的中國電影史,不應只給後人留下一片熙攘暖風,更應該表現出我們面對危機時的悲壯與堅決。


電子書球狀閃電作者 劉慈欣會員專享¥ 35.00去查看?

電子書全頻帶阻塞干擾作者 劉慈欣會員專享¥ 6.99去查看?

繁星之下:假如你可以自由選擇知乎宇宙中的一個按鈕按一下,你會選擇哪一個?會發生什麼故事??

www.zhihu.com圖標


其實《全頻帶阻塞干擾》原著是非常適合拍成電影的,如果不是為了應付審查,都不用大刀闊斧的改編成劇本。

一部90分鐘的電影劇本大概是23000——28000字,《全頻帶阻塞干擾》剛好一共28000字左右。

雖然原著字數很精簡,但裡面又有相當高密度的「名場面」:軍武迷可以看MBT2000和M1A2對轟,看殲10與F22撕咬,自衛隊的坦克營在PLA的鋼鐵洪流中「像正午太陽下的露珠一樣消失。」

劇情黨則會感慨戰爭的殘酷和壯美:女主林雲慷慨赴死時的那句「上尉,我盡責任。」,男主庄宇駕駛『萬年炎帝』號奔向太陽「他整個身體變成了一根跳動的火炬,和太陽的火海融為一體。」

這些原著中的場景都是很有畫面衝擊和視覺表現的,改編成能播放的電影畫面後會更加具有藝術感染力。不過假如導演的水平不行,也容易失去原著中的文字張力。

很多答主都舉了一些文字片段,有悲壯的,也有激昂的。個人最喜歡的是這個片段,可以預見,如果改編得好,應該會是電影院裡面笑點最足的一段戲,我看一遍笑一遍:

走散的飛機並不止那兩架,在廊房戰線的上空,一架隸屬於美國陸軍騎一師的「 科曼奇」在漫無目標地飛著,駕駛員沃克中尉卻倍感興奮。

他剛從「阿帕奇」轉飛「科曼奇」不久,對這種上世紀末才大量裝陸軍的武裝攻擊直升機不太適應,他不適應「科曼奇」的沒有腳踏的操縱系統,並覺得它的雙目頭盔瞄準鏡還不如「阿帕奇」的單目鏡讓人感到舒服,但他最不適應的還是坐在前面的攻擊指揮員哈尼上尉。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哈尼說:「中尉,你要清楚自己的位置,我是這架直升機的大腦,你只是它電子和機械部件的一部分, 你要盡一個部件的責任!」而沃克最討厭做為一個部件而存在。記得一位年近百歲的參加過二戰的前海軍飛行員參觀他們的基地,他看了看「科曼奇」的座艙,搖搖頭,「唉,孩子們,我當年那架野馬式,座艙里的儀錶還不如現在的微波爐上多,我最好的儀錶是它!」他拍了拍沃克的屁股,「我們兩代飛行員的區別,就是空中騎士和電腦操作員的區別。」

沃克想當空中騎士,現在機會來了。在中國人那近乎變態的瘋狂干擾下,這架直升機上的什麼「作戰任務設備一體化」系統、什麼「目標探測系統」、什麼「輔助目標探查分類系統」、什麼「真實視覺場面發生器」、還有「 資料突發系統「等等,全他媽媽的休克了!只剩下那兩台1200馬力的T800型引擎還在忠實地轉動著。

哈尼平時就是全憑那些電子玩藝兒活著的,現在他那張喋喋不休的臭嘴也隨著這些東西沉默下來。這時,他聽到了內部送話系統傳來的哈尼的話音:「注意,發現目標,好象在左前方,好象在那個小山包旁邊,有一支裝甲部隊,好像是敵人的,……看著辦吧。沃克差點笑出聲來,這小子,聽他以前是怎麼指揮的:「發現目標,方位133, 90式坦克17輛,89 式運兵車21輛,向391方位以平均速度43. 5公里運動,平均間間隔31. 4米,按AJ041號優化攻擊方案,從179方位以37度傾角進入....」現在呢:「好象」有有裝甲部隊,「好象」在「山包那邊」,這他媽用你說?我早看見了!還讓我看著辦。你是廢物了哈尼,現在是我的天下,我要用屁股當儀錶做一一個騎士了!這架「科曼奇」在我的手中將不辜負它那英勇的印第安部落的名字。「科曼奇」向著那顯而易見的目標衝去,把機上的62枚27.5英寸的蜂巢火箭全部發射出去,沃克陶醉地看著他那群拖著著火尾小蜜蜂歡快地向目標飛去,把敵人的車隊淹沒於一片火海之中。但當他迂迴飛行觀察戰果時卻發現事情不對,地面上敵人的士兵沒有隱蔽,而是全都站在雪地上沖他指點著,象是在破口大罵;沃克飛近一些, 清楚地看到了一輛被擊毀的裝甲車上的那個標誌,那是個三環同心圓,中間是藍色,然後是一一個白圈兒和一一個紅圈兒。沃克眼前一黑,感到世界變成了地獄,他也破口大罵起來:「你個狗娘養的白痴,你瞎眼了?!」但他還是聰明地遠遠飛開,以防那些暴怒的法國佬還擊。「你個狗娘養的,你現在大概在想到軍事法庭上怎樣把責任推給我,你推不掉的,你是負責目標甄別的,你要明白這一點!」「也.....我們還有機會補救,」哈尼怯生生地說,「我又發現了一支部隊,就在對....」」去你媽的吧!」沃克沒好氣地說。「這次沒錯,他們正在同法國人交火!」這下沃克又來了精神,他駕機向新目標衝去,看到對方主要是步兵,裝甲力量不多,這倒證實了合尼的判斷。沃克把僅剩的四枚「地獄火」導彈發射出去,然後把加特林雙管機槍的射速調到每分鐘1500並開始射擊,他舒服地感覺到機槍通過機體傳來的微微振動,看到地面敵人的散兵線被撒上了一層白色的「胡椒面」。

但一名老練的武裝直升機駕駛員的直覺告訴他有危險,他扭頭一看,只見一枚肩射導彈剛剛從左下方一名站在吉普車上的士兵肩上發射出來。沃克手忙腳亂地發射了誘鉺鎂熱彈,又向後方做擺脫飛行,但晚了些,那枚導彈拖著蛛絲般的白煙擊中了「科曼奇」的機頭下方。沃克從爆炸帶來的短暫的昏眩中醒來時,發現直升機已墜落到雪地上。

沃克拚命爬出全是白煙的機艙,在雪地上抱住一棵剛被螺旋槳齊腰砍斷的樹,回頭看見前艙中被炸成肉漿的哈尼上尉。他又看到前方一群端著衝鋒槍的士兵正在向他跑來,他們東方人的面孔清晰可見。沃克顫抖著掏出手槍放到面前的雪地上,然後掏出會話本讀了起來:「吾已方下無起,吾是戰扶,日內.....他後腦挨了一槍托,肚子上又挨了一一腳,當他翻倒在雪地上時卻大笑起來,他可能被揍個半死,但不會全死,他看到了那些東方士兵衣領上的日本自衛隊標誌。

電子書全頻帶阻塞干擾作者 劉慈欣會員專享¥ 6.99去查看?


我是 @李澤夏


看到這個新聞有點五味陳雜。

一部分是為電影本身,一部分是為劉慈欣這位作家。

據說《全頻道阻塞干擾》的版權費用只有10萬元不到,而且可能是終生版權。(不太確定)

在《三體》橫空出世之前,劉慈欣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但是除了稿費和一些幾千塊的獎金(科幻世界雜誌給的),再無其他收益,那個時候大劉寫書的收入,一年可能都不到幾萬塊錢。

後來娘子關電廠裁員的時候,主業也不穩了。三體(第三部)就是在那個背景下創作的,大劉自己也說當時陰雲籠罩,可能也影響了創作心情,影響了創作速度,三體三寫書大概花了2~3年時間,比三體一、三體二都要長。

《三體》的版權也匆匆賣掉了,據說也就是幾十萬的價碼。現在能值多少?恐怕一個億也買不到。

要說劉慈欣老師完全是傻子被騙,我想也不全是,這麼高智商的人不可能是純傻子,這裡面一定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生活上的窘迫(劉慈欣一直很捨得給女兒投資)、還有對科幻寫作未來的悲觀判斷,讓他選擇了草草處理。

這就是劉慈欣老師的中年境遇,他是一個出色的作家,寫出了大量卓越的作品,卻從未得到物質上的回報。《全頻道阻塞干擾》是當年科幻世界雜誌的銀河特別獎,稿費+獎金有多少?5000塊錢。

如果不是《三體》大爆,他的一生大概率也是繼續平平淡淡下去,說不上凄慘,但是也不能算快樂,在小圈子裡受人愛戴,但外面的世界全是信息的海洋,他的作品最終會被埋沒。

現在《三體》爆了,《流浪地球》爆了,劉慈欣的IP開始被關注,人們才發現劉慈欣本身就是無盡的寶藏。《全頻道阻塞干擾》、《球狀閃電》、《贍養人類》、《吞食者》、《鏡子》等等作品本身就是神級的劇本,幾乎滿足一切超級大片的要素,在未來的科幻電影中一定也有他們的名字。

可惜的是,這一切來的有點晚,這些十年、二十年前的作品,原本就應該讓它的作者得到更多的安慰。作者度過了那些寂寞和傷心的時光後,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寫出一個個更出色的作品。

想起了何夕老師《傷心者》的一句話,對於有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為它們是根。

「不求回報」的劉慈欣,最終給中國的科幻領域種下了根,現在它們開始長出葉子和花朵了。

如果《全頻帶阻塞干擾》大爆,我想第一杯酒應該敬給劉慈欣。


利益相關:大劉nc粉+大劉作品裡最愛《全頻帶阻塞干擾》+電影《流浪地球》nc粉

1,大劉最容易改編拍出來幾個作品是《光榮與夢想》《全頻帶阻塞干擾》《中國太陽》和《圓圓的肥皂泡》。

其中最容易搞出zz不正確,我認為最不可能拍的就是全頻,2020年是見證奇蹟的年份,中美局勢居然讓理想成真了。一臉懵逼。。。

2,我如果沒記錯,全頻發表於2000年前後,背景無需贅述了。

它就不是個主角成長變牛x秒四方的爽文,是趙敏的「天地同壽」劍法——都tm別活!

悲壯的實質源於海灣戰爭之後,2000年前後中美間的巨大差異,西安以東全部焦土才能跟美國第七艦隊打個平手的巨大焦慮。

(可以看看當年的軍事演習作品《突出重圍》藍軍紅軍之戰。)

這種拍馬光速直追都追不上的無力感,才能產生全頻這種同歸於盡式的科幻作品。

這種同歸於盡的絕望還表現在《球狀閃電》

——中美爆發戰爭,球閃武器搞掛了自己半個國土的半導體,嚇得對手退兵。

表現在《混沌蝴蝶》

——氣象改變南聯盟命運

表現在《西洋》

——現在看有點肉麻到哆嗦的yy。

表現在《天使時代》《魔鬼積木》《光榮與夢想》

——對美式霸權的憤怒。

大劉2000年前後的創作年表擼一遍,完全不用腦補都能感受到一個中國人+爺們兒+工科工程師激憤又無奈又期待的心情。可以說,劉慈欣是最中國的科幻作家。

但是這種焦慮和絕望,在20年後的現在其實已經很低了。(雖然我覺得遠沒到值得驕傲自滿的時候。)甚至變得有點不合時宜

或許現在的小朋友看到全頻,就像嘲笑解決不了《地火》的小學生一樣,嘲笑當年這種全力以赴一蹦打到gjm膝蓋的痛苦

當然可以借著ww和貿易戰重建焦慮,但和當時的根本心態是不同的。

現在的編劇寫好這種焦慮,合理化,並且讓70後80後以外的人感同身受,極難。

3,相比中版原版,我堅持認為俄版更帶感,無他,全頻自帶冰雪感。冷冽,堅硬,悲壯,絕望,生機。

全文我最喜歡的情節,除了最後的上刺刀。就是蘇聯老戰士為了孫女取暖賣勳章未果,凍死在紅場上的片段。蘇聯解體的災難讓情節更加合理化。

4,大劉文筆極好。

尤其開頭,非常牛x的畫面感。我要吹100000次!

1月5日,溏沽前線

海已經看不見了,戰線在一夜之間後退了15公里。 在凌晨的天光下,雪原呈現一種寒冷的暗藍色。在遠方的各個方向上,被擊中的目標冒出一道道黑色的煙柱,幾乎無風,這些煙柱筆直地向高空升去,好象是連接天地的一條條細長的黑紗。順著這些煙柱向上看,林雲吃了一驚:剛剛顯現晨光的天空被一團巨大的白色亂麻充塞著,這紛亂的白色線條彷彿是一個精神錯亂的巨人瘋狂地劃在天上的。那是混雜在一起的殲擊機的航跡,是中國空軍和北約空軍為爭奪制空權所進行的一夜激戰留下的。

5,對改編不看好。

不看好。不看好。

這書,拍得稍微過一點就是滿撒狗血,拍得稍微不夠一點就沒那個緊繃的勁兒。

既不能鄙視對手,又不能降低自己,既悲壯又奮起不撒狗血不屈不撓不求饒破褲子纏腿那股精神勁兒,不是高手搞不定。我只看好蘭曉龍+康洪雷。尤其編劇是《上海堡壘》的製片人,一股子蹭中美衝突熱點的味兒。我的偏見:做不到真誠不功利,是拍不好科幻的。

6,破球的成功,其實是郭帆收割了劉慈欣種了20年的科幻韭菜。

致敬了劉慈欣的很多作品,也用了全頻里最燃的點——空間站撞太陽。

再這麼拍,估計觀眾的閾值已經被調高了,起不到高潮的作用。

7,我腦子裡的林雲是年輕時候的郝蕾

(腦補女主,郝蕾簡直是萬金油。)

改了:《紅十字方隊》隨便扒拉一個吧。我選顏丙燕。

《尉官正年輕》的萬茜的扮相也可以。

撞太陽的男主,屈楚蕭。

(他爹撞過,這次該他了)

其實更符合的還是董子健

因為他像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又慫又軟又倔,像能幹出來撞太陽那種事兒的人。

或者繼續吳京和余男我也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