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己騙自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人為了裝逼是可以毫無底線的死不認錯的


玩了2年耳機之後才發現,花幾萬買各種各樣的耳機不如花幾千買一隻人工耳。學習一些聲學測量的基礎知識,你會發現自己大可不必買幾千幾萬的耳機,也不必買各種名貴的播放器、耳放。

1千元組一個2.2的音箱系統再用麥克風和dsp校準好真的很香。再回來看看耳機貼吧,你就會明白那些所謂的「老燒」只不過是任性的小白而已,他們可能連相對標準的聲音都沒聽過,也沒有足以令人置信的聽音經驗,他們只不過是在顯擺器材而已。

令人遺憾的是,耳機的音質與價格並沒有太大關係,一些便宜的百元耳機就有非常好的音質,也有幾千上萬元的耳機音質很糟糕。參考這篇文章:https://b23.tv/pkjksT

自行DIY耳機也是非常簡單的,尤其是多單元的動鐵耳機,你可以通過不同的單元搭配、電容電阻分頻和調音、用阻尼和海綿調音,來達到自己想要的聲音,組合搭配的選擇非常廣。

耳機不是宗教產品,消費者也大可不必去推崇某個品牌,耳機只不過是聽筒罷了。


自從花了很多錢買了很多耳機,又賣了很多,見識了各種胡說八道和玄學之後,我總結出一條永遠不會讓自己受騙上當的道理:只為自己能聽出區別的設備買單。

有了這條黃金法則,不管別人怎麼說,你都不會上當。

因為即使設備真的好,你聽不出區別,你買了也沒意義,更別說那些騙人的把戲,根本沒區別,就更不會上當。


人耳更喜歡你「糊弄」它,它喜歡「失真」沒辦法!


一個sr225e,一個kc07,配一個差不多的中端磚頭,這一套二手不到3000,足夠滿足幾乎多數像我這樣要求不高的人聽流行音樂的需求了,最主要是方便。再往上折騰大耳,台式解碼耳放一體機,各種旗艦耳塞,花費多好幾倍的錢,提升沒你想像那麼大,沒必要。你要知道你的主要目的是聽歌,不是折騰器材。聽音樂帶來的是享受,折騰帶來的只是浪費時間。

那種告訴你用索尼m9聽加州黑店能聽出來某一排有一個孕婦在鼓掌的,他絕對不是在聽音樂,他是在訓練聽覺器官。有一種聽個塞子還建議上台的,還有另一種建議手機直推k701的,都屬於大師,遠離大師,生命健康。塞子的意義就是播放器或者手機直推,在於便攜,我要上台,聽個dt880不比塞子香嗎?1000塊,直推比k701這類奇葩好聽的一堆,何必買個手辦。

當然像我一樣因為窮和工作性質的原因,我一個一千不到gmp435s也聽著很快樂,我也確實可能不太適合發燒吧,沒那麼多精力了


所謂聽感,千人千耳。而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耳朵


好耳機未必結實

本來,我插著20塊錢的「低音炮」耳機,然後沒幾天就壞了

小時候因為同桌的那台EX921念念不忘,後來開始玩兒這個,因為20塊錢很容易就掛了,然後以為好耳機質量肯定好啊

但事實並不如此

沒錯我說的就是SE535,而且你還是個業務用耳機,你的質量對得起價格么………………


人是一個非常不準確的測量工具


這一條是寫給還在上大學的燒友。

在上學的話,就多去學校(或同城其他院校)的音樂/藝術學院跑跑,多聽聽他們的表演(這種一般免費的),平時掙點錢,有機會就去喜歡的歌手、樂團的演唱會/演奏會。讓耳朵多熟悉一下真實的人聲和器樂──如果順便在藝術系脫單了,記得給我發紅包誒喂 = =.!!!

要試圖去達到「高保真」,首先你得熟悉什麼是「真」的,這樣你就不會很容易就被價錢唬人,實則能把彈吉他聲「還原」成彈棉花聲的耳機嚇到,繼而去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比如被某篇毒文洗腦,然後省吃儉用買買買。

如果已經工作,也是同理。都打算入燒了,有錢買數千上萬的設備,更得捨得掏錢去聽現場演奏的真實音樂。不然,被收了智商稅你也永遠發現不了。

至於其他的,自己的專業和聲學是風馬牛不相及,不敢妄語。


hifi圈的人水平參差不齊,經驗主義和權威主義當道,民科化,自稱玩了二十年hifi的人是看不起一個初入圈的數電模電碩士的,而且他們覺得玩了越久的人說話就越權威,即使你學歷很高,他們也覺得你需要信服他們的權威,他們大多時候都在危言聳聽。

你跟他們提原理,他們就說你讀死書,你跟他們談個所以然,他們就說「我玩了這麼多年,花了一百萬都沒你懂?森海塞爾工程師都沒你懂?」

他們把hifi工業大廠人格化,他們的審美被人牽著鼻子走,聲學博士用電燈絲來做音頻線,他們都會說好聽。他們除了覺得老燒越老越權威之外,還認為德國大廠的工程師最權威。

他們不懂工程數學,不懂統計學,不懂理論物理,不懂計算機演算法,不懂後期製作,不懂聲學原理,不懂復變,卻拿著自己自以為是的一套理論說教,活在自己的世界,潛意識歧視用耳機的人和新入圈子的人。

你寫一個母帶還原演算法,他們會罵你製造合成音樂,笑你聽失真音樂,索六萬的母帶還原演算法和黑膠還原演算法才是真正的母帶還原;你寫一個全景環繞演算法,在不減少波形的情況下還增加波形和波形密度,他們會罵你製造失真音樂,你的演算法qq音樂的ATF增強演算法一樣都是失真嚴重的,「我聽過,都是失真嚴重的,再也沒開過了,什麼,你說沒失真?真羨慕你這種木耳」,dts和mqa家的演算法才是真正的不失真的。

你對音頻文件做處理,在不損失頻響和波形密度的情況下,還增加了波形,本質上增加了信息,他們會笑你製造失真,他們用膽機聽就不是失真,是真正的還原。

別的工業技術都在日新月異地革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更高效的方式儲存信息、壓縮信息,用納米晶元來做儲存介質記錄萬億級別的數據,用高度集成的晶元來運算萬億級別的數據。hifi一直都是逆版本的,hifi的信息絕不能壓縮,音樂文件幾百M最好,直徑26厘米的黑膠唱片非常好,而且要用五六十年代的老蘇聯、老英國、老美、老捷克的電子管才有膽味,有模擬味。你用遺傳演算法模擬膽味,處理音頻文件,讓它也有膽味,他們會惱羞成怒說你製造電子垃圾。

任何一個電路元件都能參與「調音」,插座、電容、電感、線路,甚至小到一個電阻,都會對電流信息產生影響,但是這些「調音」都是不可控的,且非常細微的。於是,很多老燒就會脫離音源和發聲元件,在電路元件上大做文章,走邪門歪道,最邪門的要數「線材調音」。

他們殺手鐧是人身攻擊:

①罵你窮,罵你仇富,「我花十萬塊買條音頻線調音關你啥事,你有錢上條升級線聽聽再說」。

②罵你沒經驗,「你去問問xxx工程師吧,你去問問人家玩了多年的老燒吧」。

③罵你是神棍,「一個懂點基礎物理的人在這指點江山,你只是個披著科學外皮的神棍」。

④罵你木耳,「我都是一耳朵的區別,真羨慕你這種木耳」。

⑤罵你腦放,「你用pro tools自己還原母帶音質會好聽?只是合成音樂罷了,索六萬的還原演算法才是真正的母帶還原,你聽合成音樂開腦放當然會變母帶音質」。

⑥罵你沒專業知識(其實是他沒物理常識),「你知道什麼是頻響嗎?知道什麼是聲場嗎?耳機也有聲場?我家的箱子才有聲場!」

如果以上六點都對你沒傷害效果,他們會使出最終殺手鐧:對對對,你說的都對,你愛怎樣就怎樣。

還有少部分老燒覺得其他老燒是民科,只會玄學,他自己才是既科學又權威的,其實這種人也有民科傾向,他們沒有充分的物理基礎,一直都是憑藉自己的主觀性過活。這種人知乎很多,很自以為是,基本都是上世紀的萬元戶、十萬元戶家庭出來的大學生、大專生,現在都是那種更年期大叔了,基本上都是玩箱子的,理論的物理一竅不通,自以為是卻沒點自知之明,在這裡就不一一點名了。


15年前開始接觸發燒類產品,只講兩點體會:

①量力而行,不要掉入消費主義陷阱

每個所謂的老燒都是交足學費的,只是大部分時候不會把自己走過的彎路、翻車的型號講出來,資格越老、名氣越大的燒友,越是如此,因為太過注意自己的「形象」了。

盲狙曾經是所有新燒必須承擔的「風險」,在沒有淘寶、發燒耳機店全國寥寥無幾的年代,連著貓上bbs和中關村在線看毒文/軟文,再圍觀幾個知名老燒的曬貼,簡簡單單就「種草」了。

不過那個年代耳機廠比較少,也沒啥選項,翻來覆去討論的就那麼幾款,玩得透,基本脾性都被燒友摸透了,對產品特性總結的準確性較高;網友的平均素質也普遍較高(15年前並不是村通網的年代),所以總體討論的可信度也比較高。更精準、更可信的賣點總結,大大減少了消費決策的風險。

那個年代的便攜/床頭聽歌裝備,一般是國產磁帶機和小快閃記憶體mp3,500以內搞定;條件比較好的會用索尼松下的便攜CD,1500以內搞定;土豪們要麼ipod、艾利和的硬碟機、要麼玩himd,大多在2000以上——那個年代准一線城市打工人的月工資也就1000上下。

十多年前收的索尼Hi-MD絕唱RH1

耳機的話,主流小耳塞包括索尼e888、森海mx500和bo a8,平頭塞時代,大致300-800的預算就能搞定;入耳(動鐵)是高端的象徵,音特美er4、威士頓um2、舒爾e5c、uesf5pro,1500-3000的樣子;頂級耳塞代表叫「3210」,其實就是三款定製動鐵,當時私模耳機還是很牛掰的存在——威士頓ES3、sensaphonics 2XS、UE 10PRO,5000-8000人民幣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頭戴以便攜為主:森海的px100/200和koss pp,500塊搞定;高端頭戴是森海塞爾hd600、拜亞動力dt880和akg k701,2000價位的「老三樣」。頂級頭戴以日係為主:索尼r10、q010、cd3000、sa5000,鐵三角一眾限量木碗,還有stax Ω等靜電,基本都在3000往上;美國的歌德——Grado Labs當年由於國內推廣的比較早,也帶火了幾款,比如傳奇的ps1,還有5000檔的代表rs1。

90年代的RS1,才是Grado Labs的精髓

那個年代,主流播放器的鄙視鏈大致是:日&>韓&>&>中;耳機圈則基本不存在鄙視鏈,德美日的幾個品牌就是高檔的代名詞,在港台四大天王和台灣F4盛行的時代,國內玩家也把飯圈文化帶到了耳機圈,搞出了所謂的「四大動鐵」(UE、威士頓、舒爾、音特美)和「四大耳機」(森海、拜亞、akg和歌德)。一旦把東西定性完成,貼上高貴、高檔的標籤,加上高價=高質的與生俱來的價值判斷,對於很多沒玩過這類「高檔消費品」且對音質有一定要求的人來說,就是巨大的消費誘惑。東西到手後,一聽,「哇,高音甜、中音準、低音沉,總之一句話就是通透!」。從0到1的提升(包括產品核心功能的提升和內心滿足感的提升),一定是最大的。一般這種情況下,就是入燒了。

衝動後的滿足,會帶來持續性的升級慾望。據我觀察,身邊玩這個的都是在剛開始的1-2年瘋狂折騰,撒幣量遠大於之後幾年的累加。那段時間的發燒新鮮感還在保質期,探索更多更好聲音的念頭始終強烈,於是繼續泡論壇,繼續「中毒」升級器材,由此螺旋向上,器材越買越貴,直到入不敷出,所幸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沒有花唄和信用卡,一般等到吃不上飯了就只能不玩了。這裡誇張了些,不過的確存在把大把生活費透支在高檔音頻器材上的情況。花了高價,理論上大概率會得到功能上的提升,但更多是內心的滿足感,只是這種升級的感覺已經逐漸效益遞減。或者是一步到位,直接從入門上到旗艦,發現沒法繼續往上了,那怎麼辦?橫向換機折騰唄!把各家旗艦硬碟機玩一遍,把「動鐵四天王」、「動圈三頭戴」玩一遍......一次性買不起這麼多怎麼辦?二手交易/換機唄!所以那段時間最火的版塊是耳機大家壇的交易區,已經關閉的imp3論壇的交易版也挺熱鬧,但整體消費水平和影響力還是不如綠壇。比較早的一批隨身玩家都會到那裡出二手或求購,這樣折騰相對省錢,也能在短時間內嘗到更多的器材。這裡我用「嘗」這個字,是因為大部分玩這個的在那種狀態下已經進入了「消費陷阱」——即燒的是器材而不是音樂。習慣了器材之間的性能對比,而不是更好聽的歌曲帶來的更多感動。我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所以感觸最直接最深刻。


②實踐真知,對外界看法保持批判性

進入消費陷阱、成為「器材奴隸」,並不那麼可怕,理由就像之前說的——人總是喜新厭舊,一共就這些玩具,很容易就膩了。玩機械鍵盤是如此、玩鋼筆是如此、玩耳機也是如此。播放器和耳機是一種相對保值但長期來看始終在消耗的特殊數碼產品,和手辦不一樣,它無法作為極低消耗的玩具,很難具備收藏價值;和相機、公路車也不一樣,它是被動型、享受型消費品,不提供輸出——玩相機你會嘗試去走遍大山大河、去創造一些東西;玩公路車你會到處去騎行、相對複雜的組裝和保養也是一種輸出。但播放器和耳機就沒那麼多玩法,一插一響完事兒...真正懂電路會diy的都去玩箱子去了。最關鍵的一點:獨樂樂耳機玩家是相對封閉的、宅屬性的,身邊絕大多數人都理解不了其性能的,因此他們也更「孤獨」、更需要「知音」。所以hifi玩家的交流或者更精準一點說,同品牌「粉絲」、同機型用家,很容易達成音質的「共識」。於是這種對認同感的渴求,就會推動「hifi邪教」的誕生——擁護即正確,批判即邪惡。不同品牌之間、產品之間的罵戰隨即展開。

更麻煩的是,這些年國內廠商紛紛湧入,有點「劣幣逐良幣」的意思,把hifi這個概念玩出了新境界——各種「軍備競賽」層出不窮:播放器堆晶元、耳機圈堆單元,當然最終都是想「堆利潤」。於是乎搞出了一些奇葩的智商稅產品,比較近的一個典型是39999的拉赫曼尼Oscar,純靠高價格和展會營銷來忽悠;曾經有一定口碑的德國歌德(MB Quart)也被扒出其實是「假洋鬼子」的猛料,我說怎麼低調的只出監聽頭戴的德國廠牌怎麼突然出小尾巴音頻線了。所以,只要有利潤就會有這些「黑心小作坊」或出現,能割一個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市場加上嚴重不對稱的信息,造成了「噪音過度」的局面,對於不少想要入燒的新手來說,要從眾選出不翻車的產品,難度大大增加。圖穩的話,選大品牌相對靠譜,但一定會支付一些品牌溢價;冒險一些的策略,想買到更好的,那麼我的建議是:不要追求性能更好或者上參數上的好看,而是追求其聲音走向是否符合自己的聽音喜好,而這裡又涉及到另一難題:聽感過於主觀、無法測量,頻響只能反應個大概,和實際真相往往有不少出入,那又怎麼辦?

德國歌德,東莞製造

在信息爆炸、噪音冗餘的年代,要想找到最適合自己口味的那個聲音,最省力的方法當然就是通過互聯網,此時學會識別、篩選信息就是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區分真老燒和偽老燒的一種方法。真正會玩的老燒,要麼會通過相對客觀的理論層面(模電知識、樂理知識等)對掌握的信息加以匯總、分析,要麼有一個固定的、靠譜的玩家圈,提供精度、準度更高的真實信息,如果你是新手,只要加入他們,保持平和心態潛水圍觀即可,實在忍不住,就以提問者姿態拋磚引玉,一般真老燒都會給你很多中肯的意見,我玩了十來年,可以很負責任地講,大多數玩家都比較有錢,或者保守的說算是中產階級,修養都是很好的,大多數都有體面的工作:公務員、醫生、老師、金融從業者,還有一群家底不錯的大學生。和不同的燒友討論,探討發燒經歷、搭配心得,或多或少都會學到一些,並避開一些選購誤區。當然最靠譜的還是自己聽,要麼去hifi音頻店要麼線下聚會,展會我個人不太建議,太吵太亂,聽感很不靠譜。至於試聽的注意事項,我的建議是:用自己熟悉的音源,聽得時間越長越好,同時對比的參考器材越多越好。

一般老燒的聽音經驗都比較豐富,對各類器材的涉獵較廣泛,在橫向對比的情況下,會基於自身喜好去給器材做定性判斷(如果某某高人動不動就給音質定量,什麼高頻多了30%、聲場邊界擴了3m,那一定是扯),部分老燒會用一耳朵來形容區別很大,或用其他適度誇張的說法來形容,但只要是定性,那問題就不是很大。畢竟聲音很主觀,聆聽也很感性(模糊),如果遇到十分喜歡的聲音或其他產生情緒聯想的情況,難免會有過譽。因為「HiFi沒有絕對的好壞,還有情懷的附加」

hifi路上,你最滿意的一套設備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至於心理安慰之類的說法,我個人是不太同意的。真正聽過高檔器材的,都是能從定性角度分析出區別的,這裡的區別指的是素質和聽感。我聽過的最貴的播放器,是樂彼價值29800的LP6,對比的播放器是樂彼LP5Ultra(價值12999元)。具體聽感可戳:

不工:我也是聽過30000塊錢「隨身聽」的人了——LP LP6黃金版零乾貨向深夜隨筆?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可能很多人覺得都到這個價位了,應該區別微乎其微吧,畢竟hifi圈真理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但實際聽下來的結果是:聽了LP6,LP5Ultra就變得不怎麼好聽了。這裡就涉及到很重要的一點,我把它稱作「hifi產品的脆弱性」,最近在重溫卡勒布的《反脆弱》,其中提到的一個概念就是「脆弱性」。如果把它引申到hifi產品,比如在絕對音質水準更高的LP6面前,LP5Ultra的缺點就完全暴露充分,原先的優點也被完全取代甚至部分變成了缺點,那麼其性能價值則會大幅降低、甚至變為負,這種經過對比後的「核心價值崩塌」就是一種產品「脆弱性」的體現。所以,沒有對比、沒有傷害,真相很殘酷:「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最貴」。與此對應的積極的說法是:「沒有最貴,只有最適合」。所以,勇敢去對比、嘗試吧。


圈子真的挺亂。充滿著跳大神的高手,比如,播放器戴套好聽點,信號線1.5米的比1米的好聽。說的是言之鑿鑿煞有介事,且這些人不是一般都燒油,而是業內專業人士。說實話玩了10多年,我都有點不屑於和他們為伍了。


看到這麼多人喜歡自己騙自己玩我就放心了!

我也喜歡自己騙自己!耳機器材投入也在十多萬!實際上啥也不是!


you are dargon,more dragon than I.


我確實喜歡看人對線

而且看熱鬧往往嫌事不夠大


本質也只是一種社交,不愛社交的,可能也不會隨著這個愛好的深入變得愛上社交。


我曾經算是發燒友。

一套設備國內怎麼也有20w加了,但仍然不滿足於自己的系統。後來發現真的是自己的玄學文看多了,但又體會不出玄學的感覺,把自己的設備都賣掉了。

耳機發燒這個東西,其實真的已經可以被歸為詐騙了。我認識的有些人靠著這個已經財富自由了,寫寫軟文,發發推廣,再自身假裝公正的評論一番,大把的錢到手了。然而那些破耳機真的那麼好嗎?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我可以確定,玩耳機的人真正安心聽音樂的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折騰設備,來來回回。換線換前端,說實話我覺得都是智商稅。但我仍然不太想揭穿這個行業,因為這可能是一個普通人唯一的,能跟其他人產生出差別的機會。

我學習不好,研究生考不上,學校里社團又沒參加,怎麼辦?玩耳機啊,大家一聽你上萬塊的耳機,都覺得你牛逼,是金耳朵。雖然大家也不太會在意。

有一說一,其實玩hifi這個東西門檻可以很低,如果你都買二手的東西,甚至還可以賺錢。發燒圈只有一種大佬,那就是買東西都買新的,而且不砍價,那才是真正的大佬。買買二手的東西,再貴其實也就是屌絲,因為心裡知道賣出去也虧不了幾個錢。多數人都是賣了這個買那個,折騰一圈,發現手機直推最棒。


1、腦放真實存在而且影響極大

2、說耳機發燒是消費主義騙局沒什麼毛病,跟其他發燒的一樣,同比單反外設主機啥的耳機發燒應該算最玄學也最惡臭的,理由參考1

3、選入耳舒服比音質重要

4、插個手機,2k和1w的耳機僅僅存在「聽起來不一樣」,而不是「1w的更好」

5、當你更在意耳機細節、三頻、聲場的時候,你可能永遠回不去用配塞聽歌那時那麼簡單純粹了

6、國產很好,但不代表國產就性價比高

7、很多新人入坑,最喜歡坐在一起噴beats,對於剛進入陌生領域的新人而言這是達成共識最簡單的方式

8、1w左右的設備不是太冷門基本大點的耳機店都能聽到,不存在窮逼就聽的層次低沒聽過好聲音的問題

9、就算你是大幾十幾百萬的設備,大不了掏幾百幾千去聽個演奏會現場能有多難?


客觀的理解世界,起碼活著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