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目的不一樣。

數學的目的,是通過總結歸納共同點,成立一套範式,然後找出例外,完善這個範式。最後就可以套用這個範式批量解決實際問題。

您可以把數學這個流程,理解為抖音捧網紅。先大水漫灌,然後總結那幾個最火的網紅是為什麼招人喜歡,總結出來:膚白貌美大長腿,美顏十級使勁懟。扭腰弄胯賣風騷,裝萌扮嫩劇情頹。然後利用這個範式,您就可以去捧網紅了。

總結一下:數學之所以「提取公因式」是為了方便「用」的。

文學可就不是了。

一個簡單的道理,您如果不知道微積分的規則,能算出來微積分的題嗎?顯然不能。就跟我每次看鄉親父老打麻將,一直也不知道到底怎麼算胡了。

您如果不知道文體學,修辭學,甚至都沒看過文心雕龍,詩品,遑論歷代詩話,更不知道曾棗莊,郭少虞,王運熙,周振甫是何許人,耽誤您看李白讀杜甫背先秦文章嗎?一點也不耽誤。

不信給您舉個例子,有這麼一句「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您甭管它是絕句里的,律詩里的,古風裡的,還是樂府里的,也甭管是對比,還是誇張,還是反問,就問您能看懂嗎?肯定能。能學會嗎?估計學不會。李白不是凡人能學的。

文學的目的,不是從一堆詩文里總結一套範式,然後您就可以利用這套範式寫詩寫文章了。要是這個行得通,那些個自動生成詩歌的APP也不至於就那點下載量了。

文學只是利用一些遠不如數學那麼嚴謹的歸納,幫助你更清晰的理解詩文的好處。比如說萬古第一律,杜甫的《登高》。您如果不了解律詩的創作規範,並不耽誤您去感受這首詩的雄渾壯烈,凄惻憂鬱,只是這個感覺像我喝茶一樣,只是覺得挺好喝,耐回味。應了那句話「有些人說不出哪裡好,但就是遺忘不了」。可是當您了解了律詩的創作規範,用韻啊,對仗啊,回過頭再去看這首初中就學過的《登高》,您會越發感受到它的無敵是那麼的寂寞。

文學的知識點,僅僅只是幫助您更好的理解詩文的輔助。如果用詩文去完善知識點,就本末倒置了。

文如茗茶,不通茶道亦可品味咂摸,精擅茶道更知個中乾坤。

祝好運。


這事,我還得挖個深坑


1、你太低估國人的智慧了

事故發生後,______高度重視,______當即作出批示,要求不惜______搜救______人員,全力搶救傷員,查明事故原因,積極做好善後工作,並注意搜救人員安全。____________當晚趕到事故現場指揮搜救,並決定啟動______預案,接著連夜趕往______看望傷員,隨後馬不停蹄召開______安排部署施救和善後工作,______在發言中強調要認真貫徹執行______的批示,並要求舉一反三吸取______,全______立即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______成立了以______為首的事故應急處置小組,分設現場搶救、醫療救治、善後處理等三個工作小組,並組織**、消防、**、應急救援隊及當地群眾等近______人,全力以赴進行______,目前,現場搜救工作仍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廣大_____情緒穩定.........。經過近______的努力______工作取得全面勝利,湧現出一大批______集體和______個人,目前表彰大會正在進行當中.


因為你記了數學定義可以做題,但是記了修辭,卻不能寫詩。

二者情況不同,

就好比動物有胎生有卵生,你不能問為啥它不能像它一樣卵生,

不能對比。


我曾經也有這個疑問,覺得老師真是神煩,為什麼不把理論都講清楚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先學全面了,考試做題不至於,「呀,這個沒學過」去找老師補補,或者老師發現考綱變化了,題都出了,才把知識拎出來給我們。

後來上大學,就開始懂了一點。

其實數學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注意,是「發現」。因此,那些定理都是先我們而存在的,所以有一套規律在那裡,那麼不按照規律去做,就是錯的。

但是,語文不是。語文,是一門關於漢語的課程,追溯到源頭,就是一種語言。語言是人類發明的,注意,是「發明」。人類為了溝通交流,逐漸說話,進豐富它,完善它。語文就是一門交際工具。後來,慢慢地,人們追求說得簡潔,漂亮,有氣勢等等,就會創新各種表達技巧,一開始也沒有名稱與歸類,人家看見了就跟著學,後來就有人開始專門對這些技巧進行歸類與總結,進行揚棄。於是我們今天語文課會學習,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達技巧等等。

也就是說,語言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因此,只要人類的智慧一直存在,語言就會不斷優化,而我們的總結歸納是滯後於語言的進化,所以現有的理論體系永遠是不完善的。

但是學界對於絕大多數普遍語言現象是有共識的,比如比喻就是比喻,不會有某本書說比喻是擬人。但我們不得不能看到有些理論還處於邊緣,沒有壯大,可能以後還會消亡,它們數量也很少,給它歸類著實沒必要,也很為難。

但是,由於現有的教育是選拔性考試,而且考試肯定是會選擇學界沒有爭議的來考,除了作文。很多老師主要依據考綱展開教學,特別是中高考學年,拎出來就是一套一套的,會讓那個學段的我們,誤以為一切都有邊界。但是除卻中高考,其他的年級,是應該按照課程標準來教的,有很多東西見仁見智,多方面意見都可以採納,沒有定論。老師如果按照一個模子來教,那麼說明這個老師有問題,如果全國的老師都只能按照一個模子來教,一定程度上,語文也就死掉了。

至於要像數學那樣的定義,公式什麼,那肯定也是有的,比如語法。

其實我覺得語言到了超越交際工具的階段,就是一種遊戲,就是看誰玩得漂亮。(當然,語言還有其他功能,比如「文以載道」什麼的,就不牽涉那麼多了。)成為一種遊戲後,那就千變萬化,就看誰能玩出花來,詩詞就是典範。

注:只是個人見解,如個別地方有誤,還請見諒,也希望能夠指出,幫我改正。


世間文章,繽紛多姿,各有特色。

這決定了,它不能存在定義,可去套用理解。

語文,是一門運用極其靈活的學科。漢文字,是我們思想的基石。

文章閱讀,重在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文字功力,哲學境界。

讀懂,其文思和藝術特色,能準確表達出來,就是好的理解。

任何時候,都不要嘗試套用,既定模式。

對各類文體,以及他的寫作要求,要有精準的理解。

要儘早建立完善,自我的哲學觀和人生觀。這對閱讀和寫作,至為重要,是決定性的前提。

閱讀和寫作,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

眼光獨到,表達精準流暢,是語文學習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也是獲得高分的基石。


這事兒很有意思,他牽涉到蘇聯一直到新中國和西方的教學模式的不同,可以畢業十幾個博士了

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了的

蘇聯中國那課本更加傾向於教學,教學論優先發展,西方的課本是課程論優先發展的。這體現到課本上來,中國這課本實際上是吸收了蘇聯經驗,加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留下來文選傳統,形成的一個單元式文選課本

另一方面就是那個知識的螺旋式上升理論

這玩意深著呢,讀讀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著作吧。


因為語言天生需要語境支撐

而不像數學,依靠邏輯就可以套用


因為數學簡單。


隨手答,不一定正確。

這其實是個哲學問題,更準確地講是想用方法論解決認識論的問題。如提問所述,不是說不行,這應該屬語言學研究或教材,而非語文教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