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市場無法預測,那這種純技術的分析真的可以跑贏市場嗎?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很多人,包括題主對金融時間序列的了解可能來自別人的知識,就是金融工程的教材,書本或者來自知識SNS App上口口相傳的碎片知識。我除了被動接受以上知識來源,還經歷了量化編程統計實踐,2年數字幣程序量化自動交易和A股市場的1年實盤交易洗禮,對於這個問題有自己的思考。Talk is cheap, 數據說話。

第一個問題,金融市場是不是隨機遊走的?

完全有效市場理論認為金融市場是混沌系統,對於混沌系統,預測走的是概率路線,大概思路跟天氣預報颱風路線差不多:

圖片收集自網路,侵刪

但是完全有效市場假說基於全員理性,其實這個假設不可能成立,只有全員量化估值才會出現全員理性的情況,一般人如果不動手算,並且統計行業平均數的話,連估算當前標的的價格偏差都估算不準。

我答案:不是隨機遊走,為了訓練xgboost概率預測模型,我對A股核心指標內的1700個股票,最近3年的所有1小時和日線K線數據進行了統計和標籤分類。一共是510萬條K線數據。

包含以下A股板塊:[中證酒, 國證食品, 全指消費, MSCI成份, 深證可選, 富時A50, 上證100, 消費電子, 上證180, 中證100, 數字貨幣, 醫藥電商, 證券, 4G5G, 5G概念, 1000可選, 中藥, 生物醫藥, 醫療改革, 綜企指數, 上證50, 中證白酒, 消費100, 黃金, 深證消費, 消費金融, 白酒, 深成消費, 上證380, 生態農業, 文化傳媒, 創業板指, 銀行, 中小板指, 黃金概念, 上證電信, 中小銀行, MSCI中國, 醫療器械服務, 電信等權, MSCI概念, 行業龍頭, 機場航運, 上證150, 醫療器械, 生物疫苗, 三網融合, 軍工, 啤酒, 醫藥商業, 深證300, 中證500, 滬深300] Total:1325 (通達信自定義板塊每天數據更新會變化,我第一次模型訓練的時候是1700+,現在變成1300~1400)

這是統計結果,持反對意見的最好你們用數據說話而不是簡單的說一句:「我反對!」

單論個股在超過90%的情況下,金融時間序列是前序相關的離散序列。只有3%的時間是大於3.82%隨機波動。出現連續4小時(單日)超過7%下跌的黑天鵝概率只有0.4%。加上指數和ETF基金,符合周期波動的金融產品數量就增加到了總數的95%以上。

這95%符合自然周期走勢的金融產品行情趨勢,可以使用周期性自回歸技術分析。有5%左右的金融產品(加上大宗商品期貨如豆bo比例更多一些),跟毛衣戰、國家政策緊密相關的,如紙黃金ETF,如x大國有銀行股票,不適合進行周期自回歸技術分析。表現為出現EEMD經驗模態分解失敗或者回歸樹演算法擬合失敗(擬合函數與MA平均線的相關性低於0.8),它們在可交易標的總量中佔比小於10%。我們可以選擇不做(交易)此類無法簡單使用周期性自回歸技術分析的金融標的;也可以選擇其他更複雜的量化手段進行技術分析進行量化交易。

此處應有截圖,目前實盤策略代碼又迭代更新了一個月,舊的訓練代碼居然不能運行了,截圖都辦不到,這幾天加班裝機,社區還要排隊全員核酸檢測,調整策略和重新調通代碼,訓練xgboost新模型,還有QIFI規範和實盤介面適配的工作量排期,過幾天有空了慢慢更

繼續前面的結論,金融時序分析科的班理教材論認為,金融時序序列交易行情走勢可以符合ARIMA分析。

它們理解的行情走勢規律是這樣的——

此處應有截圖,這幾天加班裝機,社區還要排隊全員核酸檢測,調整策略和訓練xgboost新模型,還有QIFI規範和實盤券商介面適配的工作量排期,過幾天有空了慢慢更

Facebook 時間序列預測開源演算法 Prophet 整合了ARIMA模型

標準的周期性分解預測

圖片收集自網路,侵刪

Prophet 配合走勢進行波動範圍預測

圖片收集自網路,侵刪

但是實際上我的實踐表明,實際一條金融數據走勢中蘊含有大約6~17階次的函數變數信息疊加而成。

例如滬深300指數的1小時K線數據,這裡有個細節,因為量價數據沒有Normalized,為了標準化數據,我計算了CCI(14),這樣行情K線數據轉換為+220~-220區間內的標準化數據,再進行分解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標準化不同歷史時期點位的數據,讓2015年1月3050點的時候的擬合分型和2019年1月2450點位的擬合分型在程序量化分析中是認為是同樣的走勢形態(列舉的例子只是打個比方,並非真實分析結果,防杠補丁)。這也是我目前使用的交易系統的基礎理念——「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你以為你在開荒新路,其實所有的上升路徑已經被前人無數次的走過了。——阿財:這話是我說的」

此處應有截圖,這幾天加班裝機,社區還要排隊全員核酸檢測,調整策略和訓練xgboost新模型,還有QIFI規範和實盤介面適配的工作量排期,過幾天有空了慢慢更

它可以被分解成複數形式的子周期函數分量。我們可以看到,在最小級別的函數(了解EEMD演算法就會知道,最小級別的IMF 1其實是行情數據中最後無法分解的殘差)它的波動表現為無規律的隨機噪音波動;除此之外,在5min~15mim(估計)以上級別,開始表現為符合一元二次函數的規律性周期性波動。

這是我原創圖,不可能侵,所以不刪

但是EEMD分解存在最末端點波動的問題(最後一個函數點輸出的Y軸位置會隨著新行情bar的到來而上下擺動)。為了穩定計算結果,同時也為了簡化計算量,我使用rolling(滾動時間窗口)一次九項式分解擬合替代EEMD分解使用作為金融行情波動周期的分析輔助工具,比傳統的ARIMA一階差分要擬合準確地多。

金融時間序列數據,它還可以使用隱馬夫科夫方法分析(總所周知西蒙斯公開提出並且在量化基金中使用此方法盈利);也可以使用纏論進行分析。它們都具有前序數據相關性假設,在量化行業中,經過超過10年的實踐證明也是行之有效技術分析方法。

此處應有截圖,這幾天加班裝機,社區還要排隊全員核酸檢測,調整策略和訓練xgboost新模型,還有QIFI規範和實盤介面適配,過幾天有空了慢慢更

上述方法都是依賴前面若干周期的數據,和當前數據的關係,判斷出當前的漲跌趨勢和概率。

——

下面其他答主提及價格「一會兒服從這個分布、一會兒又服從另一個分布」,這個特定我也發現了,所以我的策略代碼中增加了自創的「失效性檢查」,利用的是趨勢走勢符合的一個特徵——我叫做「梯雲縱」;說人話就是:當走勢滿足趨勢的時候,它的極值點在程序演算法上滿足:最小遞增序列和最小遞減序列。

未完待續

上面討論的 Python 程序代碼稍後會放出到我的GitHub上面


假如資產價格服從一個隨機遊走過程,技術分析沒有任何意義。

但量化大有意義,因為資產定價將成為有解析解的簡單問題、Q-Quant成為金融行業唯一有用的道路。那時候量化更像是保險精算,行業里的quant只剩structurer和risk。

但很明顯,從長時間看,資產價格不是隨機遊走過程,也不服從任何一個已知的過程。這才賞給了掉包俠、學術界幾口飯吃,也有不少韭菜被割。從我個人體驗,目前資產價格的隨機性,來源於他一會兒服從這個分布、一會兒又服從另一個分布,你不能預測他未來是什麼分布,就像你不知道你的策略什麼時候「有效」/「失效」。這種隨機性才是吸引那麼多人沉迷賭場的原因,一會兒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一會兒又一敗塗地,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


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回答。

先說市場可不可以被預測。

首先,單個股票或許真的符合隨機遊走。只能說是「或許」,只是因為真實世界的收益率分布過於複雜,接近於隨機。

其次,價格是否符合隨機遊走也並不是能否跑贏市場的關鍵,回答這個問題也並不具有實際意義。因為更重要的是,想要跑贏市場,什麼時候入場,什麼時候出場才是具有決定性的考量,而不是能不能預測對下一個時點的價格。比如:

不管你在什麼時候入場,如果你不能在1929,1968,1994年之前出場,恐怕在這三個時點後的20年左右都不能盈利。當然如果你從200年前就開始投資,把股票留給孫子一輩,就當我沒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就是 Eugene Fama 和 Robert Shiller 對與回報率來源有分歧,但他們都支持價值投資的原因。

另外,之所以大家都說(股票)價格符合隨機遊走,多半是基於我們只能根據當下或更早的信息作出決策,而不能看到未來的信息,而未來的信息又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故而造成了價格不可預測。但是如果研究對象是整個市場,那它並不是隨機遊走,並且是可以被預測的。不過這個不是說你要預測他具體是多少,不是說這個月3500點,下個月能不能3550點。而是,市場的波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被某些變數解釋。Shiller 很早就證實了,回報在年度級別數據上是可以被預測的,而且股息率和回報率的相關性關係很高。可參見:

我肯定瘋了:Asset Pricing, A Dirty View②?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僅限於年度數據的級別,就是至少要是yearly data,當然拓展到3,5,7年年度數據也依然成立。月度數據就沒有多準確了。所以,大家期望在更高的頻率上解決可預測性的問題。最近的研究又集中在了投資者情緒上,在月度數據的頻率下,投資者情緒可以解釋很大一部分價格波動。可參考:

我肯定瘋了:回報的可預測性(Return Predictability)?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再說說技術分析。

其實技術分析在理論上可行,也不可行。

不可行點在於缺乏理論根據,比如投資者會根據財務或者宏觀數據進行投資,這是一個十分合理的決策依據。技術分析或許和動量還有些許聯繫,但是也沒有很直接的證據表明技術指標可以完全由動量解釋。因此,學術界比較「老套」的教授,還是不認可技術分析,甚至動量。但是不妨礙他們發頂刊。

可行點又在於,學術界是認可投資者情緒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的。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確實可以被投資者情緒解釋。有不少文章認為,技術指標直接或間接的造成了投資者 「異常」 的情緒。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你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學術界認為有很多不成熟的交易者再投資時是利用技術指標的,這些 「沒有理論根據」 的指標,造成了難以被解釋的價格波動。更重要的是,這些看上去不成熟的交易風格,會讓專業的投資者失去套利的機會。因為即便是專業的投資者,在十分波動的市場中,同樣沒辦法分辨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價格波動。聰明的投資者更會順應這股不理智的交易趨勢一段時間,並且在均值回歸之前套現離場。所以繞來繞去,「離場時刻」 才是能不能打敗市場的重要依據。

不過技術分析,多少有點「先有雞還是有蛋」的意思。是價格波動導致了一個 「難以觀測」 的能量導致人們發明了技術指標,還是人們發明了技術指標造成了這股 「難以觀測」 的能量。

最後說說量化的作用。

我認為更多的還是,量化手段去處理大量的數據,並且排除實際交易時情緒的影響,理性的做交易決策,其中就涉及到能不能果斷的止盈離場。如果以賺錢為目標,量化的表現並不一定如預期那樣好。尤其是在一個十分情緒化的市場中。比如2020的市場中,量化策略收益率普遍不如主觀策略。

所以,總結下來,不管是量化還是技術指標,都只是賺錢的手段。他們並不具有什麼絕對的優勢。但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市場很難預測。

另外,借用某個知乎大V的一句話,忘了是誰說的,但是看了一遍就忘不了。

說市場可以預測的,都是裝逼。

說市場不可預測的,都是傻逼。

以上。


之前水群的時候,遇到一個碩士研究生,他也提到了隨機遊走問題。當時沒在意,沒想到在知乎上遇到了相似的話題,所以現在認真對待下,算是緬懷之前水群的記憶吧!

我沒怎麼了解過這個理論,我自己也玩量化,但是思路跟那些科班出身的人不一樣。我屬於野生玩家,路子走得也就比較野。前面的回答提到了很多高大上的東西我都沒學過。那我來到這裡又拿什麼來回答呢?經驗。

隨機遊走理論,這個聽上去就有點奇葩!既然是隨機,那隨便買賣,盈利就平倉,一年賺個幾塊錢,有的平台還給你返利,豈不是美滋滋?別說,我之前還真這麼干過,問題是賺錢的單子賺得少,虧錢的單子虧得多,盈虧比太低,重複下去也是穩定虧錢的命。那麼提高盈虧比不就行了?

問題又來了,就算把盈虧比提高到1:1,你的勝率必須高於50%,才能實現盈利,如何保持勝率高於50%呢?隨機遊走意思就是上漲下跌概率一樣,都是50%。知乎上有人分析過隨機遊走,完全是高中生就能理解的。最後得出結論,翻倍跟虧完的概率相等?算上交易成本,虧玩的可能性還大一些。呵呵!真要是上漲下跌的概率相等,瓜娃子才會去交易。這不明顯是拋硬幣嗎?還不如拋硬幣。交易者正是因為自己覺得上漲下跌概率不相等才會去交易。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切都是概率問題。那麼最重要的那就是資金管理以及調整盈虧比。因為這才是你能把握的東西,概率不是你能操控的。市場是不可知的,無論什麼理論,那都是自欺欺人。賺錢了就說理論很牛逼,虧錢了就說市場變了,理論失效了。呵呵!一個理論如果具有時效性,這東西跟迷信有多大的區別?

做交易跟做人一樣,都需要構建自己的三觀,沒得這東西人就不可能形成判斷,有了這東西就可以很好地指導行為。有些理論看起來漂亮,但未必實用。佛教有一套對待人生的理論,基督教也有,甚至是小學生都有一套自己的三觀。我記得自己曾經很小的時候,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就興高采烈地認為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溝通解決,現在看來真要是這麼簡單,那這世界就不可能存在那麼多紛爭了。就在前年,一個985的朋友還跟我大談一些複雜的看起來玄之又玄的話題,我要是十幾歲出頭,或許還會產生不明覺厲的感覺,但是現在,不可能。為啥?都是花架子,不具有實用性。又比如說知乎上很多人在討論纏論,這東西在我看來就是花架子,虧得一塌糊塗的人才會去相信這些東西。這不是民科,還是啥?

前不久在一個算命群裡面,還有很多人相信什麼占星術,紙牌,八字,星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去解釋世界。對應到市場,那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交易理論。對於世界的看法,就算是理論物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還是矛盾的。所以不要迷信任何所謂的理論,你也只是因為不理解這些理論才回去相信他。這叫不明覺厲!

回到交易,這個市場就是來割韭菜的。絕大多數人虧錢,少數人賺錢。是什麼決定了你賺錢還是虧錢?跟你相信的理論關係不大,跟你自身的特質關係密切。交易說到底是很吃天賦的,而天賦那不是理論能解釋的。量化也只是工具而已,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人,你身上的特質決定了你能不能在這個市場上賺錢。有的人全手動操作,發了財,不需要靠程序,有的人手動真的很爛,所以才尋求程序輔助交易。

人跟程序之間什麼關係?人和工具的關係,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也就是策略,但也不能迷信工具。隨機遊走跟纏論差不多,都是你認為它能解釋市場,但實際呢?不要期望太高,市場是不可解釋的。


1,這涉及到核心思想既價值觀的問題。在法瑪提出這個理論之後,差不多在1965年提出,幾十年來受到了很多的懷疑,並且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論據來對其進行反駁。世界上這麼些天才大腦都爭得面紅耳赤。那麼,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怎麼辦?首先,如果你是應該是怎樣的價值觀既理想主義,那麼你應該去多讀書,思考,世界上又多了一個追求真理的人,不一定能追求到,但也是你存在的意義之一。量化這些是否有效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只是你的驗證對象而已。後半句不成立。其次,如果你追求的是實際是,既現實主義的價值觀,或者再簡單,就是想賺錢,那麼法瑪說的有不有效對你又有什麼意義呢?你追求的是獲利,只要你去尋找你認為的能夠超越市場的操作策略就可以了。總得來說就是莫要因為一個在當前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觀點,影響到你的目標實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