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長輩不過是早生了些日子

為什麼自以為是的毛病這麼嚴重,年齡越大越嚴重

沒事能說出事,小事能說成大事,大事能說成天大的事,還一副自信的肯定是這樣的樣子擺出來

假裝回應嗯么又感覺不禮貌,說自己心裡話嘛又要爭到底,最基礎的有理不在聲高都不懂

自以為是的毛病為什麼他們自己感受不到,話多的毛病為什麼他們自己感受不到,這樣給子女造成的影響他們自己不會衡量嗎

子女要是潛移默化的學會了,又對自己的子女這樣,難怪有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


您好 我知道您這個話可能是受了些委屈或者感覺和長輩交流困難 才會有這些言

不過您這個話 我想說 已經印證了您說的那句話了 潛移默化的學到了

首先 長輩開明的少 這個話 您從哪裡得出的結論? 你說 我身邊的人都那樣 你說我家長輩都那樣 我想說 這些都是你身邊案例 不能以偏概全 這番言論何嘗不是自以為是呢

另外 難怪一代不如一代 這又是哪得出的結論? 是你看到的還是聽到的 咱暫且不說別的 每一時代代都有各自特點這點來說 就不會是一代不如一代 曹雪芹 魯迅 金庸 莫言 馬雲 郭敬明 韓寒 等等這些人其實不管你認也不認 喜歡或者不喜歡 都是成功的人士 而他們又是分布於每個時代 如此看怎說是一代不如一代?

難道在曹雪芹年代裡有WiFi嗎 難道在魯迅年代裡有輕軌嗎? 難道在您祖母年輕的年代裡有網購嗎?有打車軟體 可視化電話

而這些何嘗不是一些年輕的一代有為人士及群體創造的呢

另外 也不知道 由老一輩頑固自以為是 從而可能導致年輕一代跟著學 最後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結論。您如果得出的呢?

不要強調客觀因素 勸你一句話 當你發現你身邊這些人頑固不化時 先學會改變自己 完善自己吧 因為有時抱怨真的沒有用 他們依然頑固不化 而氣急敗壞的裡邊 也會有你的影子


開明不開明,雖然跟受教育程度有關,但不是絕對相關。有知識沒文化的人現在還不是一抓一大把?知識可是從書本上學,文化是精神上的傳承。

我們國家還很年輕,建國不到百年。當年因為戰爭加上天災人禍,死了多少人,倖存下來的人又經歷了什麼?生死問題,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時候,人們還要懂什麼文化不文化,活下來就夠了。這就造成了文化的斷層,有文化的那一批人肯定是最先死的,因為他們不懼生死。我並不是歧視活下來的人貪生怕死,生死關頭,我大概也只想活下去。

所以現在大部分年長的人,不論80歲以上,還是50歲以上,開明的人有還是有的,但確實不多。認清這個事實就行了,看透不說透。我們這一代人以後成為開明的長輩就行了。


也不是簡單的比你多出生了幾年,而是比你社會經驗要豐富,畢你經歷的事多,所以會用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事物,不或者不想讓你走他們失敗過的老路。不可否認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個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要分什麼事,你也不用全盤否定家裡長輩的話,畢竟也算一個經驗,可以做一個參考,當然自己要學會判斷對錯,建立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就沒人能輕易影響到你。


如果我站在孩子的位置,經常能夠聽到「開明的長輩為什麼這麼少?"的提問;如果我回到家長的位置,又總是聽到類似"現在大度的晚輩為什麼這麼少?"的感慨。我為此好奇,試著拋開各自觀點,站在中間位置細看,發現開明的長輩和大度的晚輩挺多的,只是如果當事人心理的疙瘩太大,會阻礙兩代人的交流,使得兩條道上的人兒,彼此心靈的氣息彙集不夠,正能的信息形成不了氣場,進不到各自內在的心裡,從而難以滋潤大家的心田,此時假若再站在本位看待事物,容易出現偏面的觀點。

從你起名叫:"傷痛忘不了",可以猜測你的長輩在你心裡,走心的長輩留給了你痛的領悟。其實,心痛是在境界里的感受,是一種精神上的感覺,屬於亦陰亦陽之間,也可以理解為在真假當中,你只要學會調整心境角度位置折射,就可以感知到不同的心緒滋味,同一個事物,你如果嘗試多角度轉換,會發現在心裡能產生不同的影像。

我期待著,你長輩在你心裡,好的影像出現的那天;那天之後,估計你心裡的傷痛會慢慢地好轉;人們需要逐漸地好起來。


因為他們跟我們的生活環境不一樣,而且年紀越大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就越低(對大部分來說是這樣),所以在我們看來長輩就不太開明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