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喬治亞傳統復調音樂會議的摘要文集,討論的是傳統復調音樂與山地之間的關係

這裡提到的例子(阿爾卑斯、巴爾幹、比利牛斯、高加索、喜馬拉雅、安第斯)有一半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喏

ps:這位Joseph Jordania有兩本很不錯的書,都是講各個地區的傳統復調音樂的,都可以從他的academia上下載到:https://unimelb.academia.edu/JosephJordania


首先並不是只有西方才有和聲音樂,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大洋洲波利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都有著豐富的和聲傳統。但是就歐亞大陸而言,亞洲部分的多聲部音樂相對少見,主要在一些偏遠地區有著零散但又廣泛的分布。那麼為什麼在亞洲傳統音樂中單聲部音樂會成為主流呢?從亞洲地區多聲部音樂的分布情況來看,也許尋找「亞洲為什麼沒有發展出和聲音樂」的原因是找錯了方向。可能多聲部音樂在亞洲也流行過,只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消失了,只在偏遠地區留存。總之這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

這裡推薦一個地方,提供了一些世界各地的多聲部音樂的錄音和分布地圖: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Traditional Polyphony

2020年4月17日更新:

鑒於這個問題下有不少答主提到了教會和希臘音樂理論,這裡我補充說明一下這兩者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希臘教會的音樂恰恰是單聲部的。世界各地的基督教音樂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本地其他音樂傳統的影響,西歐教會音樂從單聲部音樂轉向多聲部音樂就是這一點的體現。而希臘地區的世俗音樂同樣也缺少多聲部音樂的元素,類似的過程也就沒有在希臘發生。


下面我將從音樂與哲學這兩個方向給你回答這個問題。

  • 里拉琴

我首先要提到代表歐洲音樂的標誌:里拉琴,前幾天我在的音樂科普Live中提到了關於里拉琴Lyre的來歷,這種琴來源於古希臘,起源於西元前三千年的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埃及還有敘利亞等地。在歐洲的文化中是詩與音樂的象徵記號。所以在歐洲文化里,這是一個非常標誌性的樂器,最早的Harmonie(和聲) 這個詞在里拉琴的調音中就已經使用。

une description des échelles de base, fondées sur laccord de la lyre — cest-à-dire, la ? manière daccorder ? cet instrument — : aspects de loctave, choix de la note fondamentale, succession des intervalles conjoints, etc.

  • 十字軍東征與古希臘音樂文明

然後你們知道十字軍東征就開始了。十字軍東征帶來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然後這兩邊的音樂,文化,等等全部都互相融合了。這其中也不得不提到古希臘音樂。

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希臘文明應該在音樂方面得到獨特的對待,因為它經常被用作有西方音樂學術理論的出發點。古希臘音樂可以被看作是西方音樂的來源之一,也可以看作是阿拉伯古典音樂的來源,包括中世紀音樂。

  • 神話與哲學中「 Harmonie 」 的來源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過 「 古希臘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與青春女神郝柏之子奧林巴斯是和聲的發明者。

  • 詞根

和聲單詞 「 Harmonie」 來自於古希臘詞語 αρμ?ζω 「Armozo」,意思呢是調合,適應,嵌入。在西方音樂文化中音樂含有四個主要的詞 「節奏,旋律,音樂,和諧 」 在調式瓦解以前,和聲一直是作曲家們在醞釀一首作品時的必備邏輯,因為音樂時橫向的(旋律)他也是縱向的(和聲)。所以他功能,就是讓音樂變的和諧。

和聲概論

  • 復調音樂變革
  • 和聲學中涵蓋的東西非常廣:在歐洲九世紀存在一本匿名音樂論文,這本音樂論文基本上試圖去解釋西方音樂中的復調體系。這本論文的名字叫 Musica enchiriadis ( 音樂評論)。在書中10章至第18章中提到了復調音樂的原始版:奧爾加農 (organum)。以單聲部旋律的額我略聖詠(Cantus Gregorianus)為基礎,額外加入一個或多個聲部,以加強和聲的色彩。教會音樂的特點就是朗朗上口,在那個使用中古調式並且沒有標準音的年代,作曲都是靠唱。這也是我在瑞士讀大學時候學習翻譯古代樂譜記憶模仿作曲風格時候老師常常說的一句話:「 你萬一寫不下去了就唱,很自然的你就會找到下個音你應該寫什麼。」

organum

額我略聖詠

上圖,是額我略聖勇的一份例譜, 早期的西方音樂用的是中古調式。 在他們的基礎上,我們再加上一個聲部。下圖,是一個現代翻譯版本的奧爾加農樂譜。我們可以看見低音聲部,有加入一些簡單的音。總結來說。這就是最早的復調。

organum 現代版
  • 尼德蘭樂派發展作曲技巧

由於那時候的歐洲是宗教統治,音樂也由僧人們到處唱,傳給大眾。復調音樂如果用簡單的話來說,意思就是兩條不同的旋律一起和諧的唱(進行)。作品大多為宗教音樂,也有許多民間的世俗音樂。尼德蘭樂派(Netherlandish Music School 現荷蘭,比利時,法國北部)漸漸的開始在原有的教會音樂基礎上發展出了許多作曲技巧,其中包括:模仿對位技法imitative counterpoint尤其大量運用各種不同類型的輪唱法Canon 。

imitative
  • 四部和聲

法國作曲家杜飛(Guillaume Dufay,1400-1474)在創立了「四部和聲」的寫作技巧。簡單來說就是音樂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使用四種聲音來創作。為後來的對位法理論開闢出完善的道路。下圖是我尋找的一個四部和聲的簡單例子,可以看見這個時候已經存在了簡單的和聲音級模式。

四部和聲
  • 巴洛克時期的複音音樂

複音音樂的鼎盛時期是巴洛克時期,在這個時期,作曲家們大量使用復調音樂在作曲中。例如你們最愛的巴赫,因為他的對位音樂Counterpoint已達複音音樂的頂峰。什麼是對位音樂呢?對位音樂就是幾個不同的聲部,要演奏出獨立,但是相互能夠和諧的旋律。也就是兩個人隨便幹啥都可以,但是要聽起來好聽並且和諧!如果你們仔細去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或者去練的時候。會發現很容易在舞台上出現斷句。因為其實他們其中的每個不同的旋律都是非常複雜並且獨立的。來一段比較典型的音樂。

?14.6MB

04:07

  • 主調音樂

隨著主調音樂在17-18世紀的發展,純粹的複音音樂漸漸地被大眾遺忘。那麼變化是什麼呢?主調音樂的意思就是樂譜中某個聲部是旋律,某個聲部是伴奏是伴奏。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們有學過鋼琴的話,或者是需要運用和聲的樂器。專業老師常常崩潰的跟你說:「 這裡是伴奏啊!你為什麼要把他蓋過主旋律?這裡是主旋律啊!你為什麼不突出?!!」

主音音樂最重要的創作元素就是和聲學,也就是說伴奏和旋律的獨立性。而復調音樂中的對位法則是幾個不同的旋律。這是非常大的區別。 主音音樂在古典時期開始發展,即使到今天,主音音樂依舊是最主流的作曲方式。我在剛剛開始接觸現代派音樂時,我非常不能理解這種音樂,覺得這種音樂很難聽。所以我當時問我教授為什麼這麼難聽的音樂依舊有人聽?於是我教授給我說了一句話我一直記到今天:

「 你看今天的音樂,流行音樂也好,或者是各自你稱其為好聽的音樂 。 他們的特點就是朗朗上口沒並且跟你的耳朵毫無違和。為什麼會毫無違和呢?因為他們其實都來自於古典時期的音樂元素,例如和弦,低音,音級等等和聲系統。所以人們從幾百年以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音樂模式。而現代派音樂的工作就是跳出這些原來擁有的概念,從概念上,規則上打破,所以你會覺得不好聽。」

  • 三度音程

所以今天你們看到的各種流行音樂, 都是唱旋律加上伴奏,其實都是來源於最早期的主調音樂。甚至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單聲部教會音樂。我們現在繞回中世紀音樂,中世紀音樂有一個音程是一切和聲的基礎:三度音程!

三度音程

如果你們有興趣去看看中世紀的音樂,基本上都由這兩個主要音程來支撐。而和聲的概念,是根教育有關的,比如說在今天20世紀的音樂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9和弦。並且沒覺得這聽起來不舒服,是因為我們今天的周邊環境,已經給耳朵做了一個音樂科普。例如我如果拿許多我在這邊聽到的有趣的音樂,由於我的耳朵已經被教育了千百遍,也許我聽的東西在普通人眼裡或者其他國家的音樂學者耳朵里就是噪音,於是我忍不住放一下我最喜歡的Louis Cole。

?16.4MB

04:25

  • 作曲變革

總結:

  1. 額我略聖詠(Cantus Gregorianus
  2. 奧爾加農 (organum)
  3. 「四部和聲」的寫作技巧
  4. 複音音樂與巴洛克時期- 對位法
  5. 主調音樂在17-18世紀的發展

這是我在上文中提出的所有重要的作曲技巧變革,現在我們從平行的方式來計算:一聲部變成二聲部,二聲部變成四聲部,四聲部變成對位法,然後再從對位法變成主調音樂。然後發展成今天的西方和聲學,完整的保存了不同音級等等。

文化背景

從歐洲文化背景來看,我們可以看見最早期的一切都是由古代的神創造出來的,和咱們中國的山海經有點像,他們最早的記錄方式也是神話,神話中則包含了西方的最基礎的一切咱們今天所說的 「三觀」。而哲學,則是從神話以及詩歌中誕生的,哲學不是咱們今天所理解的想不開,而是思考一切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問題的來源與組成:「 知識,價值,心靈,理論,語言等等」 並且是理性的思考而非迷信。以下我從一些歷史線索里粗略的節選一些小片段,爭取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還原你對和聲的思考。

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

前蘇格拉底時期,哲學家們注重的是大自然。

前蘇格拉底後期,哲學家們開始關注人的本身。

而畢達哥拉斯學派則認為,一切皆是數學。

古希臘時期,辯證開始出現:依靠訴諸理性和論證,通過一種批判性的方法來接受或建立觀點。

亞里士多德認為,真理是有客觀性的,意思就是沒有誰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並且試圖推翻人們的主觀思想,然後提出「德」 的概念。按照蘇格拉底的描述:「知識就是道德。」而他的學生柏拉圖,則受到一定的畢達哥拉斯「數學統治宇宙」的影響,再他們的觀念里,音樂是「智慧之源。

而中世紀的音樂體系是一個模態化的體系,使用的規模是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協議,也就是上文我所說的,數學統治宇宙。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常說音樂與數學是鏈接在一起的,是同一個系統下的部同邏輯。我順便吐槽一句,這就是為什麼每次我看見家長說孩子成績不好學去送音樂時候,我特別生氣。

巴洛克時代作曲家讓-菲利普·拉莫在1722年對音調與和聲系統進行了理論化並且科學化。音樂在歐洲的學科里,被分為科學的一種。而在他之前,音樂僅僅被說成是一種藝術。在《和聲規則》中,他指出,因為一個基本的聲音本身帶有它自己的和諧,他寫道「和聲是一種內在的歌聲」而在這本書之前,哲學家笛卡爾等人就開始寫了許多關於音樂理論化的著作。

和聲規則

這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本和聲規則書籍。也奠定了和聲的基礎。因為在此之前,人們做音樂是靠經驗,而沒有一個系統的規則。我就不一一寫之後的書籍了,這將會是一個大坑。

我不不得在說一下對歐洲今天的文化影響最大的一次歷史運動-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呢,就是咱們說的反迷信。並且在這個時期把一切事情 「標籤化」。

總結:所以說,西方和聲,跟他們的文化氛圍- 將一切理性化規律化之後再創新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他們在歷史上面做的事情是不斷的統計,超越,改變,創新。西方的和聲音樂之所以能夠如此發達,是因為他們擁有龐大的和聲理論系統,以及無數人努力將音樂變成一門學科而努力的結果。


揣測題主的本意,我覺得更精確一點的問法是為什麼只有西方發展出了複雜的和聲學並用以廣泛指導音樂創作。因為和聲音樂本身很普遍,中國傳統音樂里也用笙來配和聲,戲曲演奏里的演唱和伴奏也是符合一定的和聲原理的,西南少數民族也有多聲部合唱,但是複雜程度都不能和西方和聲學比,也沒有上升到指導性創作理論的高度。

那為什麼只有西方發展出了複雜的和聲學並用來指導創作呢?這種假設問題學術上沒法嚴格討論,我且說說我的猜想,原因有二:

  1. 合唱是中世紀教堂音樂最重要的形式。合唱是最利於產生和聲學的音樂形式。首先,因為不同的人音域天然不同,要讓所有人能和諧地一齊演唱,必須要配和聲。其次,人聲可以說只有一種音色,不具備通過多種樂器變化音樂色彩的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和聲來變化音樂色彩。放眼世界,和聲傳統主要留存在古代樂器製造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包括古代歐洲),而且有和聲傳統的文化都有很強的合唱傳統。這方面 @切我 的回答提供了很好的資料,雖然和聲和復調(polyphony)並不完全等價。
  2. 在眾多有合唱/和聲傳統的文明中,只有西方對音樂進行了理論化體系化——其實西方在文藝復興後對其每個藝術門類都進行了理論化工作。基於和聲理論的器樂交響樂是晚於合唱的,當時多聲部合唱音樂已經通過教會而深入人心了,於是器樂創作便繼承了和聲傳統,而和聲理論也被推廣適用於更廣音域的音樂創作。

因為上述兩個原因,西方是唯一發展出複雜和聲學並用以廣泛指導音樂創作的文明。


沒聽過侗族大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