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百度「町人根性」,在明治維新時,日本人以素質差而聞名全球,甚至不如菲律賓人。

在華任職多年的英國外交官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於1858年調任駐日總領事,1862年歸國後發表《大君之都》一書,留下了幕末日本社會風情的詳盡記錄。作者寫道:「如果給日本人的缺點列一個清單,那麼說謊要排在第一位,由此也必然導致行為上的不誠實。東方人中最不誠實、最奸詐者無過於日本商人……一包絲絹只有外面幾束的質地是同樣出色的,再往裡就摻雜著另一種粗糙的料子,以最狡猾的方式和良品混在一起;一罐樟腦上面一層是真貨,下面是米粉;一桶油下面一半全是水。」阿禮國並不否認英國亦有制假售假的奸商,但仍然認為「日本人在作偽和欺詐的問題上普遍超過我們」。因為在他看來,不願講真話的做法並不局限於商人,而是日本所有階層的普遍現象,伴隨於一切社會交際當中。「日本人集體如此熱衷於說謊,而無人抱怨謊言帶來的不便,可見日本人一定能從說謊中找到樂趣。除了利益驅動之外,或許還有其他的誘惑導致他們作偽。」原為紐約商人的美國首任駐日總領事湯森德·哈里斯不僅多次譴責日本的商業欺詐行為,而且對充斥著虛飾與託詞的東方官場文化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他在1857年1月8日的日記中稱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子」。

對於本國的商業信譽狀況,江戶時代的日本商家並非毫無自知之明。中日之間的國際貿易雖被幕府控制在極為有限的規模,人們仍可從中窺見兩國商家操守的高下。出身於大阪町人的作家井原西鶴(1642—1693)坦率地承認:「唐人(中國人)講究信義不食諾言,綢緞匹頭,表裡一色,藥材不摻假。木是木,金是金,多少年也沒個變。貪詐唯日本,縫衣針越來越短,布匹面兒越來越窄,紙傘不上油,惟偷工減料是務;貨一出門,不管退換。」考諸西方觀察者留下的記錄,不難發現中日商家的信譽落差直至20世紀初都未發生大的改變。日本學權威貝西爾·張伯倫在1902年寫道:「人們喜歡把中國人和日本人放在一起比較,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和日本人生活在一起比較開心——他們講衛生、性情和善、有藝術情趣。但另一方面,人們普遍認為中國人更值得信任。」華商的商業信譽得到了外商的廣泛認可。曾任滙豐銀行經理的艾文·卡梅倫爵士說:「世界上沒有人比中國商人或銀行家能夠更快地取得我的信任。過去25年間,銀行在上海生意做得很大,經手過的白銀達到幾億兩,卻從未見過一個拖欠債務的中國客戶。」渣打銀行總裁霍華德·格威瑟則在1900年銀行年中會議上稱,中國貿易商的信貸記錄之優異堪為全球商家楷模。而關於日本,張伯倫的評價是,「在日歐洲銀行家和商人講述的完全是災難般的不同故事……日本是環球觀光客的樂園,卻是埋葬商人發財夢的墳墓」。義和團風潮過後的中國國際形象一時晦暗無比,華商的良好信譽是一團晦暗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但對於此時如日中天的日本而言,惡劣的商業信譽卻如同太陽上的黑子,令人慾去不能。

西方視野中的近代日本國民誠信度問題——以「町人根性」為中心?

mp.weixin.qq.com圖標
如何寫以自身角度審視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古詩詞??

www.zhihu.com圖標

明治維新之前就有,這是戰國時代殘酷生存環境留下來的武士作風。

江戶時代頒布的種種制度法律,現在看來是很野蠻很落後的,但有句話叫亂世用重典,從戰國時期脫穎而出的武家政權,為了節約行政成本,不得不用這種野蠻落後的手段。他其實也是沿用戰國時代就成功的做法。

影響比較大的:喧嘩兩成敗---日語里喧嘩不是漢語的意思,我們可以把這個詞理解成有影響的暴力事件。幕府處置這種事的原則是----不問對錯,雙方統統砍頭。這個原則是從足利幕府就有,德川也是沿用。

無禮討---武士特權,武士在受到「無禮」的對待的時候,可以要求和對方決鬥---這個西方騎士時代也有。當然討取對象限於平民,下級和同級武士。你不能說大名老爺無禮。

家名世襲---你祖上幹啥,你也幹啥,你後代也幹啥,幕府/大名老爺給的俸祿不是你一個人的,是給你這個家名的。

連坐----這是世界常用的戰時做法,江戶幕府把這個制度化了。

這些東西放到現代社會裡,都是不具備法理基礎的惡法。但是既然存在了,就有合理性。好習慣都是管出來的。

然後我們就分析一下,這些做法怎麼管出來。

無理討+喧嘩兩成敗,逼得人不得不遵守禮數。你隨便了一下,見武士老爺的時候說了句難聽的,老爺上來要求和你決鬥,你覺得你有多大把握活下來?不說平民,同級武士之間也是這樣啊。

你不這麼遵守,你的腦袋難保。

日本人平時就講「給您添麻煩了」,也都是那時候逼出來的。一個武士整天拽的二五八萬的,那麼免不了要被人找上來決鬥,談上這事基本就死了一半。

無禮討完了以後,你還得面對上面的喧嘩處置----就算你從決鬥中活下來,上邊說你喧嘩了,賜你切腹。你還得謝恩呢。

為什麼呢?切腹是輕判,死了自己,但是能保全世襲家名,你子孫還能當武士。嚴判的話是斬首,那就要剝奪武士資格,子孫後代另謀出路。你一個衝動,可能害了全家的飯碗。

因此活下來的武士,都是表面禮節做的非常好的。


就在本世紀後半葉,日本人仍然是「低素質的代表」。美國《時代》雜誌曾將日本人稱為「在世界各地的觀光點恣意破壞的新野蠻人」。

1990年,日本歌手嘉門達夫針對這一現象創作了歌曲《無敵的日本遊客》,以誇張的形式描繪了日本人海外旅行時的形象

在西餐廳里由於用不慣刀叉,便強行要求餐廳提供筷子。睡不慣床,就把被褥放在地上打地鋪、在浴缸外洗澡導致樓下和鄰近的房間嚴重滲水....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由於日本人在海外的文明舉止問題以及「觀光摩擦」的表面化,從社會輿論到政府都開始提倡將日本人的海外旅行從「人數的增加」推向「質量的提高」。日本遊客的不文明行為也花了十餘年時間才得以改變。

現如今,日本節目中也不乏嘲笑中國人爆買的模樣和心理,但也許他們早已忘記,自己卻是「爆買」的創始人。


沒存在過的事情說來幹什麼。你所說的任意一個特質都只能形容某個特定的清楚的個體,放大到超過一百人的群體都不存在什麼嚴謹認真云云。

唯一一個能專屬日本人的特質是日語裡面罵人的辭彙太少。他哪怕心裡對你恨到極點了嘴上都找不到什麼詞表達出來。他跟你說一句別開玩笑的時候沒準都已經是很憤怒了。


好像記得看到過一篇文章,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日本人反思自己國民素質的,包括去西方旅遊時說話大嗓門、蹲在抽水馬桶上拉翔之類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