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對時間是有感覺的,但是每個人的感覺依據是什麼呢:

  1. 我在寫這段話,你們在讀這段話的時候,人的專註力都集中在幾秒之內,也就是說,在你們讀到我現在這幾個字的時候,我之前提到的問題已經不在你當前最主要的關注點上了(當然問題本身是存在人的記憶內了,在你需要思考調用的時候,會把問題再次變為關注點),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時用的時間標度和速度,那麼每個人的標度是否是一樣的?是否所有人類都是在一個數量級內波動?是否有比我們的時間感知高几個數量級的存在?(是否頂級的科學家,作家們能想像出宏大的場景和世界觀,不僅僅因為他們比較聰明,更因為他們能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上思考,類似他們可以在讀這幾個字的時候,還能「真正的」「同時」關注我的問題,而不是先放在一邊,專註於所讀的幾個字。這就好比大內存和高主頻的區別)
  2. 《盜夢空間》裡面不同層次的夢境發生的快慢是不同的。我自己做夢也很清晰的感覺到,在10min的夢裡面我的大腦可以詳細的過一整天。而且在夢裡我的大腦沒有感覺到時間是快進的,我清晰的記得非常多場景,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在10min內都發生的。這能否說明我的大腦是可以改變時間快慢的標尺的,只不過在清醒的時刻,我必須採用一直使用的時間標尺才能避免精神錯亂
  3. 為什麼人類涉及思考時總是用「秒」這一單位,這和「年」「微秒」這些單位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嗎?為什麼宇宙的年齡和人的壽命會有一定的比例關係,這樣的關係有什麼必然性嗎?(假設人閱讀的速度是5字/年,那麼人的壽命就會是幾千年嗎?這是否與分子反應速率有關?)


席慕蓉的詩:「在長長的一生里 為什麼 / 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

我們常常感覺時間是抓不住的,快樂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痛苦的時候時間過得很慢,而且每個人對時間流速的感覺不同。

人的每一天都在時、分、秒,這種切分了的時間中生活,被動地受時間的支配。然而,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主觀的,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狀態的人,時間流逝感受是不同的。小孩子的時間流逝感不強,時間壓力不大,往往感覺時間過得太慢。年紀越大,時間流逝感越強,時間壓力加大,感覺時間總是不夠用,時間過得太快。

由於年歲的增長,心態的平和,我不再信奉:「爭分奪秒」「只爭朝夕」「時間就是金錢」等觀念,只想過「秋水清無力,寒山暮多思」的生活。


我們無法意識到時間的全貌,因為我們處於時間的過程里。

你可能知道時間這個詞,但你目前無法看到時間一詞指向的是什麼。

不過,人們渴望看到時間,並且已經在這條路上探索了。

雖然我們無法窺見時間的輪廓,但是我們擁有時刻,我們活在心臟脈動過程中每一刻的時間點上。

不能論是什麼人種,我們有超過99%的相同基因序列

共用同一套基因庫意味著,進化沒有時差,所有人類基因都是共同進化的。

是不同的客觀環境條件造就了我們的差異,只要你清楚的意識到那些差異是什麼,你就能想像到其實我們都一樣。

思維方式、對事物刺激反應的靈敏度是有差異的,

所以其實你所說的時間快慢的感知其實是對自己思維快慢對刺激信號的反應速度的感知。

是的,這種速度是有差異的

因為客觀條件造就(激發)了的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理解力和認知程度。

那些差異,就像不同的人對同一類問題的提問回答,在造句里就能看見一個人受條件影響的意識的局限性。


我想不是的。同樣的時間段大家的心理狀態不同,對時間快慢的感知自然不同。

就我而言,快樂的時光總是匆匆即逝,但痛苦的時光似乎會被無限拉長


F=ma ,物體加速度與F的關係。v=at ,物體由靜止開始加速度運動時,加速度與速度的關係。因此,狹義相對有變化,廣義相對無變化。有變化就不一樣,無變化就一樣。


如果以人的感覺來確認時間快慢,那麼時間就真是每個人感覺的時間快慢都不一樣了,如果以統一的鐘錶來計時,時間就沒有快慢之分。時間概念的定義似乎已經在人們心中達不成統一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