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都是老師,都是文科出身,都對電影有著獨到的解釋,一個京一個滬,風格卻各有千秋.不知你更偏愛哪一個


作者:戴錦華(雖然標註為戴爺,但應該不是戴爺寫得)

來源:http://jinghua.blogchina.com/92014.html

(這篇文章概括起來就是:至少在電影領域,毛尖和戴爺還差得遠呢)

————

書店裡關於電影的書有這麼幾類:一種較為專業,比如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館」叢書;一類較為普及,比如各種資料整編性的淘碟手冊。介乎這二者之間的電影評論,如果借用戴錦華「文化地形圖」的說法,很有幾員女俠佔了山頭,比如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潔塵的《黑夜裡最黑的花》。女俠的功夫路數,往往不以內功深厚、招數凌厲見長,多數擅長的「舞柳劍」、「拈花指」:文字曼妙,意思點到即止。

  以享樂主義的態度看電影,以享樂主義的態度看影評,好比是散場後去咖啡館要一杯加糖加奶的咖啡,人如玉,語如珠,那都是很愉快的事啊。

只是愉快的事情如果單一化,那有趣就會變成無趣。一個有追求的文藝青年,如果只看看毛尖與潔塵,那就有「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的憂慮。評論的好壞,考驗的還是論者的感受力與思想力,文字只是披乎其外的華美的袍。批評能不能透闢入里,在於刀刃的鋒利,也在於刀背的厚度——沒有這個厚度,也就沒有了力度。

  說到感受力,當然是有天分的,所謂「靈氣」,所謂「悟性」,毛尖、潔塵以及大部分「秀外慧中」的美女作家批評家,都不缺這個;但是說到思想力,卻需要理論的積累與理解,以及將理論與文本與語境化合的能力。這就是戴錦華的電影批評高出「感性批評」的地方:當別人在記著「筆記」時,她提供的是「教材」,是示例性的範文。

  《電影批評》是一本嚴肅樸素的教材。在將西方理論的主要流派運用到電影的文化批評上,戴錦華的貢獻功不可沒。她說:「電影理論在七八十年代之間,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的批判性和前沿性的學科,而在特定的電影理論背景之下的影片精讀/電影批評,便成為其特定的元社會文化實踐的方式。」

  從這個路數上說,中國的學院派電影批評,往往不是失之於滯,就是失之於空。食而不化,知而無感,變成了理論遊戲。而且就算是遊戲,也常常概念有餘,技術不足,遊戲得沒意思。戴錦華的電影批評,好處在於理論沒有把感受格式化,而且還保持著一種敏感乃至於熱情。而她的視野與深度,又能使這種感受不流於一聲嘆息,能走向深入與清晰。

  舉例而言,如在《電影作者論與文本細讀:〈藍色〉》一文中,戴錦華先從作者論說起,再過渡到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色》的細讀中,「自由必然是以孤獨為其代價,享有自由,同時意味著承受孤獨、恐懼與絕望。」——這種結論倒是容易得出的,但在一個個具體的語境中進行分析,有情緒的辨別與邏輯的推進,結論才紮實。

  也因此,此前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論斷:「他的影片有著如此鮮明、難於仿效的個人風格,豐富、綿密到幾乎令人窒息的人文/反人文主題,哲學的玄思演化為極富原創力的視聽語言」,也真正有了著落。而將這個導演放在一個相對的時空語境中去看,避免形而上的空洞,是一個評論者的現實判斷力的體現。她將基耶斯洛夫斯基放在現代文明與歐洲文明的危機中,體會其「呈現出某種臨淵回眸的姿態」,這個見解被表達得深入而優美。

  讀著這本「教材」,像是聽戴錦華老師上課。對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整理之後,能在一本教材里保持著個人的思想與語言風格,是她的個性魅力所在。也正因此,她「學院派」得不僵化,保持著一種感受與思想的彈性與活力,學院之外的愛好者讀來,得到的不僅僅是消費性的閱讀快感,還有著收穫與啟發,是件好事。

——————————

一些對戴錦華老師的訪談摘要:

她是中國電影研究、性別研究和文化研究三個學科的拓荒者,是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人。台灣女性主義學者張小虹第一次在課堂上教授戴錦華的《鏡城地形圖》,看見學生們眼中流露出的佩服與欽羨,特意安撫:別緊張,台灣的文化研究與女性主義比大陸發展得好,戴錦華只是特例,她的論述起碼超前當代大陸學術水平十到二十年,千萬別被嚇到而短了志氣。

我年紀越大越率性而為,好處叫「追求一種率真的生活」,壞處就是自我放縱,我允許自己沉溺於某些東西,把其他一切放在腦後。四十歲之後,我拒絕所有的deadline,我會拖欠稿子,拒絕會議,「聲名狼藉」。願意的時候我也會徹夜工作,那是快樂,但如果你要我在某個時間點之前必須完成,我拒絕。我拒絕生命被預支,被預先切割,哪怕跟所謂的「成功」相悖:為了自己的初衷,我做好了準備,成為失敗者有何妨?

地址:戴錦華:生命是一件樸素的事情

更新一下:

昨天去知網搜了一下北電中傳北大資料館諸位老師的論文,發現戴爺的被引量是最高的,且遠遠甩開其他同類學者,大概幾十倍的差距

幾篇文章被引量均次1,200,這是什麼概念?

其他幾位教授,看右邊的檢索歷史,除了北大申丹在敘事學上的研究可以媲美以外,其他各位老師都只是個位數,或者十幾的樣子,北電楊遠嬰那篇寫六代導演譜系的文章被引量也只不過是86的樣子……


毛老師並不是一個職業影評人,相對本職來說,電影只是她喜歡、熟悉的,有理解能表達的藝術作品的一類。

把毛老師目前所有作品拿來分類,影評的比例並不是絕對的大佔比,《慢慢微笑》就是生活類散文,同樣毛老師也寫針對文學作品的文章,文藝圈的八卦,看了美劇日劇的感受。所以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定義毛老師為專欄作家,散文作家,而不是影評人。但不可否認,毛老師的影評寫的精彩,漂亮,尤其早年的文章,靈氣逼人,活潑有趣。因為寫的好,才會越來越多的人把她看作影評人,但她不是呀,她不會那麼嚴肅專業的分析電影,她只是寫「觀感」。如果想看毛老師的影評,推薦《非常罪非常美》,如果想看非影評,推薦《慢慢微笑》。利益相關:重度毛老師粉

個人覺得戴錦華老師是較為傳統的學者,她對電影的評價透視這著對整個時代的訴求,偏向於一種本體論式的研究,但是一直在尋找某種電影技術哲學方向的突破(個人見解……)

毛尖老師,我越來越看不懂了,真的,自從海螺社區發了她的一篇關於《雙子殺手》的影評,我對她的印象就有點奇怪了,我總覺得略急下定義不太好……


戴爺非常專業!戴爺非常專業!戴爺非常專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如果戴爺謙虛說自己是業餘水平,那估計全國也沒有第二個人敢說自己是專業搞電影批評的。戴爺的電影理論著作,看了絕對受益匪淺。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戴爺可以把觀影的感受,美感,與電影語言,電影理論結合起來,講的十分透徹。當然,前提是你需要具備一定的電影知識,還要「忍受」戴爺邏輯性很強的語言方式。

相比之下,毛尖的影評是從普通觀眾的角度出發。文章的觀點通常都一陣見血,語言犀利活潑,讀起來很爽快。只不過個別看法有些片面。比如對劉和平老師的作品,她就認為情節推進緩慢,場面處理拖沓。其實這正是劉老師的特點,通過人物的表演來呈現場面的表現力。

沒必要捧一踩一,兩人各有特點。專業性還得看戴爺,如果只是吃瓜群眾圖個熱鬧,讀讀毛尖也挺開心。


搞理論的人寫影評最要緊的事兒就是真能看得懂電影。最怕的是理論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鑽裝——有幾種理論,拿來一個電影,就從裡面挑一個類似的往上套。理論的東西本來就抽象,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電影什麼理論都可以解讀。

我覺得戴爺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她的那個東西理論性很強,但是他她真的看懂了電影,把那個電影消化了,然後才跟理論結合起來。

我們這裡說看懂一個電影不是簡單的說,我明白這個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而是把它作為一個審美對象,放在文化意識形態等等語境裡面去考量,作為一個切入口,展開一個精神世界的探索和體悟。是把電影上升到一個藝術的高度,是和宗教和哲學可以等量齊觀的。戴老師去解讀電影,就像宗教家去解讀聖經,解讀佛典,就像是哲學家去解讀柏拉圖的會飲篇,解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是一樣的。最終的目標都是超越性的終極價值。不是我們簡單的說耍個文藝范兒得瑟一下,矯情一下。八竿子打不著。

戴爺的文字尤其是當寫到電影內容的部分的時候,充滿了那種細微的質感和體驗,閃爍著光芒的質地,本身就是有一定審美價值的。這東西不是說你對理論有多麼深刻的研究,多麼廣泛的涉獵就能呈現的。 必是個人才華和電影的那個能量碰撞以後產生的結果。然後再從學理的角度加以闡發。

多數時候呢,感受靈動的人更傾向於從事創作,而非理論。而搞理論的人呢,往往他有失理性而感悟不夠通透圓融。戴爺就是少數那種比較平衡的理論家了。或者說這應該叫真正的理論家。不是那種混飯的。

另外我看別的答案裡面有的人說她是寫給外行人看的。都有點懶得反駁。恐怕這個人沒有讀過戴爺的書。也對她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她是專門研究電影學的學者,原來在北京電影學院,後來去的北大任教。戴爺的書沒你有一定學術的基礎和影片欣賞以及審美的基礎很難看懂。我剛開始看的時候挺費勁。比如我手邊這本。

至於問題中的另一位毛尖老師,我沒有聽說過,就不作解答了。


戴老師雖好,但是她的絕大多數作品都屬於把電影作為研究對象的文藝批評,而不是題主群認為的「影評」。

毛尖是披著學者外衣的咪蒙,她所謂影評基本都是自我意淫的延伸。把她和戴錦華老師放在一起提問,完全是對戴老師的「侮辱」。

戴錦華老師的寫作嚴謹深刻,但實事求是的說。戴老師的絕大多數作品都屬於把電影作為研究對象的文藝批評,而不是題主群認為的「影評」。

所以,很遺憾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在這裡有必要強調,「影評」是一種有著相當嚴格要求的「文體」,簡而言之,任何不以所批評「影片」的視聽語言本身為出發點所做出的批評研究,那都不是影評。

很遺憾,目前網路上所流傳的絕大多數「影評」它都不是影評,尤其毛尖之流。

看戴錦華老師的課程,可以幫助我們增長見識,開拓眼界。但是很遺憾,這些課程並不會真的幫助你學習「電影」。


都有看過。風格確實有不同。

感覺戴老師的影評更注重影片本身,影片的更深層次的東西,而且可能由於後來在北電任教,所以對於第五代(她去北電好像第五代剛好畢業)以及第六代導演更加熟悉一些 ,所以在中國電影方面她始終是十分關注的。而且戴老師影評的方向是綜合了很多影片的大背景來說的。

只看過毛尖的兩本書,非常罪非常美和永遠的三秒半吧。感覺骨子裡是非常浪漫的一個人,她的文章聯繫非常多,會舉出其他的很多電影。而且感覺她對外國的經典商業電影更為擅長,對於中國的藝術片似乎涉足不深。她後來跟著李歐梵老師在香港讀書,後來又回華師任教,與大多出身北電的劃代導演們並不十分靠近。所以感覺戴老師的影評更嚴肅更理性更關注中國電影(畢竟北京還有個中國電影資料館),毛尖老師的影評更浪漫更隨性~

我覺得如果所有的影評人都避重就輕,報喜不報憂,那麼電影也不用要了。

《電影理論與批評》(第一版),《電影批評》(第二版)

消毒的時候隨手翻出書中《香草天空》,掃了兩眼感覺不大對——

電影是一個很沉重的敘事手法,參考西班牙弗朗哥獨裁歷史和西班牙語電影。《睜開你的雙眼》基本就是在說一個很有錢的富二代不敢面對自己女友私奔好友離去身外世界宛如隔世的感覺於是乎不願意醒過來面對現實世界而沉浸在幻想的夢境中,大致就是如此。而香草天空被過度的簡化了(而且不排除湯姆克魯斯的信仰為電影票房帶來了不小的統計影響的可能性)。戰爭對人性的影響是很深的,需要戰後緩慢地復原、償付和重信。

《阿甘正傳》的標題諧音是很深的悲痛。

在電影中有一句很關鍵的台詞是「she is gone」這直接跟美國搭便車-罪犯被繩之以法- FBI審訊-得出犯罪事實與法醫檢驗吻合有關。需要對美國歷史比較重視才好理解。

而「run Gump run」顯然出自保羅的書信,是在說不要行淫了,不要殺人,要信主,靠信,望,愛得救。

至於電影中段最著名的乒乓外交也是被隱去,這一點非常不好(我們不要回到冷戰時期了)。

這部電影從社會責任來說真的要提醒各位朋友不要搭便車,不要婚前與異性性交,不要未作保護的與異性發生性關係。搭便車的後果在於除非你穿著高跟鞋格鬥優秀,有可能可以脫下高跟鞋暴打不法分子,否則你隨便上了陌生人的車、目擊者沒有發現異常,除了事情都不知道該怎麼追蹤。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說,讀到《阿甘正傳》的影評是這樣(通篇關注黑人運動的表面現象而忽視了福音書和更根源的男女平等和黑人白人生而平等原則),我的內心是很沉重的(如果影評人非要避開乒乓外交和冷戰,還不如選威爾史密斯的電影或者塞繆爾傑克遜,湯姆克魯斯演殺手的那部電影明顯更加容易做影評,也更容易讓觀眾關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些問題)。

伊斯特克林特伍德和查爾斯卓別林的作品一部都沒有上榜,我是很不滿意的(電影不是一種娛樂,而是希望撫平傷口的某種嘗試,甚至是有選擇的,有節制的實驗(電影)。

還有一些需要專業影評人才能欣賞的比如ET和肖申克的救贖,這類電影也被避重就輕掉了。

不是專業人士,提及這兩部電影是希望說明

1??電影不是一種娛樂,它是一種「舔舐傷口的行為」

2??不要忘記了電影史上的重要事件(比如羅馬假日和卡薩布蘭卡)

3??「娛樂至死」。


都很文藝

都很銳利

但都是給外行人看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