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大街都是抖音神曲,難道我就要喜歡嗎?


影響音樂品味的,還是個性。

最近發表在《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與人的性別、年齡、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背景相比,人的個性會在更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音樂品味和喜好。

這也可以解釋,生活經歷完全不同的北京青年,會跟十八線小鎮的青年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相遇,一起為 Jay-Z、Beyoncé 夫婦的新專輯鼓掌。

研究不是單靠簡單的性格測試,就說你是個迪廳熱愛者,或者馬上揭露你的歌單里都是搖滾樂。

*文中圖來源網路

這次研究人員研究了「在歐美音樂中,偏好是如何與不同人格類型對應的」,確定了三個重要的音樂維度,包括:喚醒力、音樂價值和音樂深度:

1.喚醒力:取決於一首歌能否激烈或安慰我們,擁有強節奏感和律動的歌曲屬於高喚醒力音樂,比如我們在健身房中聽到的音樂。相對而言,低喚醒力的歌曲則更加柔和,例如商場、休息室的背景音樂。

2.音樂價值:積極正面的音樂被我們稱為「正價音樂」,這類音樂的曲調、歌詞、節拍甚至表演形式都會給聽眾愉悅,大部分流行歌曲就屬於這個類型。與之相反的是「負價音樂」,這些音樂喜怒無常,甚至充斥著悲傷情緒。

3.音樂深度:音樂深度比較複雜,它涉及到了音樂理論本身。一首有音樂深度的歌曲會變化複雜的節奏和歌詞韻律,像 Kendrick Lamar 的音樂就屬於說唱中音樂深度深厚的類型。

研究人員找來了 9453 名 Facebook 用戶參與分析,參與者前後聽了 50 首自己不熟悉的音樂,並對其進行評分。這 50 首歌也是精心挑選過的,分別具有不同的喚醒力、音樂價值和音樂深度。

參與者又接受了標準化的個人性格測試,得出了每名參與者的性格特徵,最後研究人員將性格特徵分析結果與音樂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具有同樣人格類型的用戶會更加青睞具有同等覺醒力,音樂價值和音樂深度的作品。

*文中圖來源網路

研究發現,具有同樣人格類型的用戶會喜歡同個類型的音樂,這些音樂有同樣的喚醒力,音樂價值和音樂深度。例如,情緒敏感的人要麼喜歡節奏感很強的音樂,要麼喜歡悲傷的音樂,而那些熱愛自由、熱愛冒險的人則更喜歡歡樂的音樂。

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我們對音樂的偏好並不是單單被社會環境所影響的,要不然滿大街都是在播抖音神曲,每個人都要喜歡馮提莫嗎?

這篇文章發布在關注我的公眾號「糖果山藝術音樂節」(微信號 cmfest)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微信上搜索我的微信號加關注啦~

http://weixin.qq.com/r/XziOlgPE3l6hrUf1921N (二維碼自動識別)


跟風決定了人會喜歡什麼音樂


我覺得不完全是。

因為我個人聽音樂的時候主要是感受音樂作品裡面的元素讓我我感受到的美感與感染力。因此,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音樂,可以讓我搖起來、沉下去、感覺渾身被抽空沒力氣或者是歌詞感觸我的或者是整首音樂整體的感覺......我都喜歡

音樂是一種藝術。對我來說,只要音樂作品可以讓我體會出什麼(可以是創作者想表達的或者引起我內心的東西)、甚至只是引發某種情緒的,我都喜歡。

我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有所偏好,但是在這個範圍之外我又可以去喜歡別的類型的某幾首。我覺得這是一種交流方式,要求的太過了或許會limit了你的experience...


喜歡《套馬杆》的人與喜歡《葉子》的人性格肯定不一樣


音樂本身包含著創作者的情緒,而我們正是藉助音樂來宣洩我們的情緒,為我們提供沉浸式體驗。所以,我覺得可能和當下的心態有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