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去了一趟芬蘭,公司出差,進出10來天,經過的城市有赫爾辛基(Helsinki)、坦佩雷(Tampere)、圖爾庫(Turku)和于韋斯屈萊(Jyvaskyla)。前者是首都,芬蘭當然的第一大城市,大區人口100萬左右;中間兩者是芬蘭第二、三大城市,市區人口約20萬出頭30萬不到的樣子;後者是芬蘭中南部一個三線城市,市區人口8-10萬吧。

這段經歷改變了自己一些看法(僱主來自芬蘭。下面的說法部分來自這次出差,部分來自芬蘭同事的介紹,還有一部分來自Youtube上相關視頻,比如有關芬蘭教育及其教師培養體系的討論,我就借鑒了一些Youtube上的視頻說法):

1.北歐作為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之一,原以為她一切都很貴,但其實維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部分生活資料,沒有想像中的貴,甚至比中國便宜很多。典型代表就是奶製品,包括了純牛奶、酸奶、鮮牛奶、奶粉等,還有巧克力。我第一次看到大盒包裝的純牛奶可以低到0.9-1.2歐的水平(當然也有更貴的), 同樣包裝,這價格在中國幾乎不存在。奶粉價格,我純粹的羨慕嫉妒恨:我孩子17年喝的超級能恩3段(JD歷史訂單查詢的,德國生產、中國罐裝),平均價格240塊/800g,芬蘭奶粉8-9歐元/500g。更不用提在打這個回答時,看到湖南又出現了大頭娃娃,真的讓人痛心疾首;

2.但是某些被認為「非生活必需品」,或者被認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東西,非常貴,典型的就是可樂、香煙、啤酒等。進口的青島啤酒,KTV里那種小瓶裝的,3歐。但還有一個不屬於上面的類型,但也貴得不合理的東東:瓶裝水。小瓶裝就2歐,到了酒店房間還變成了3歐,這個價格購買大盒裝的牛奶都可以買2-3盒了。3-4瓶水就等同甚至超過一罐奶粉的價錢。芬蘭18萬個湖泊,水質都是很好。出去遠足芬蘭同事讓我們不用帶水,目的地有湖泊,直接捧起來喝就OK,他們家人周末出去就是這樣。高質量的水應該是很容易得到的,但裝進一個瓶子就要賣2-3歐,想不明白。當然也確實也沒有去證實這是常態還是我在商店和酒店裡看到的特殊情況;

3.芬蘭大超市收銀台有香煙出售,一是要確認購買者年齡,二是香煙「不見人」:不能擺在外面賣,收銀員也不能告訴你有什麼香煙,也不會告訴你價格。只有購買者自己說出想要的香煙品牌,收銀才會通過屏幕上的電腦控制將香煙取出來。同事不知道外煙有什麼品牌,收營員保持微笑的同時就只有一句:I cant tell you. 我就知道萬寶路和駱駝兩個品牌在西方非常流行,隨口說出了Camel,7點幾歐,差點噴出一口老血。這一切的目的都是降低香煙的銷售;

4.去之前我就覺得歐洲國家都挺小的,北歐更全是「小國」,但其實有待商榷:要看標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規模。比如芬蘭、瑞典和挪威,真的地廣人稀,地大物博:芬蘭33萬平方公里土地,兩個河南省面積,但550萬人也就上海浦東新區的人口數量。但有湖泊18.8萬個,平均30個人一個湖泊;瑞典45萬平方公里,一個甘肅省面積,但人口1000萬,也就勉強一個武漢市;挪威550萬人,38萬平方公里,兩個河北省。森林覆蓋率幾乎都是50%往上,芬蘭甚至達到了70%。我覺得他們就什麼也不做,就賣木材、吃湖裡的魚,養活500萬人都沒啥問題;

5.很意外北歐也出產草莓和車厘子,我一直以為這兩種都是溫帶水果,且價格都不算貴,尤其是車厘子。開車走在野外的路上(真的是地廣人稀),路邊不少盒裝的草莓、車厘子(1斤半左右的包裝),或者新鮮蔬菜、土豆等,放小桌子上,有時還帶有一個雨棚或者雨傘啥的。商品質量不錯,很新鮮,價格統一5歐元一份。還有一個盒子放錢,自己把錢放進盒子拿走東西。無人看守,全憑自覺。主人早上擺出來,下午收回去。這一點,我真的是很服氣;

6.去之前認為北歐如此發達,私立教育什麼的應該很厲害,畢竟有錢人多,社會平均財富值也很高,但去了才知道不是這樣的。芬蘭幾乎不依靠甚至是不喜歡私立教育,絕大多數都是免費公立教育。他們認為私立教育就是導致教育不公平、社會分化的原因之一。這一點即使與同屬北歐的丹麥、瑞典相比都有很大差別,更不用說和中美這樣的大國相比。一是由於特定的社會、教育理念的差異,其二也是因為政府有足夠的財力進行公平的教育投入。政府的財政投入讓學校不管大小、遠近,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到幾乎無差別的教育資源,包括老師、學生餐、體育設施等等。所以,芬蘭家長几乎不存在"擇校"的意識,對自己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都是同樣的信心,因為資源分配得實在太平均了。學生的學習量、作業量相比中國,少得實在不可思議,而且幾乎沒有考試。沒有統一教材,老師在教學內容、進度、方式、難度等方面有絕對掌控權,且不會受到干涉。Youtube視頻看到老師很多教具都是家裡做好帶來的,甚至是家裡的生活用品,不是學校提供不了,而是老師覺得好用而且有用。在芬蘭要成為一名教師,難度很高,競爭非常激烈,所接受教育和培訓時間很長,最低學歷為碩士。這就決定了芬蘭教師很高的個人素質。但一旦成為老師,社會地位、薪水福利等等都有了絕對保障,備受尊重和信任;

上傳幾張照片給大家一些更直觀的印象。

芬蘭最為知名的巧克力品牌,FAZER,270g的包裝,購買價3.99到5.25歐不等(不同的口味),換算過來RMB30-40塊錢吧。同事芬蘭回來給我帶了幾盒,他說剛剛遇到聖誕折扣,2.5歐一盒。FAZER在天貓上剛剛開了店,太貴了,同樣包裝都是100塊往上。

我覺得巨貴的可樂。一模一樣的東西,在我們的大超市不就3塊錢么?這兒得2歐,換成RMB就是16塊。我去過新加坡,2新幣,但新幣匯率只有歐元一半。

KTV里小瓶裝,青島啤酒,3歐一瓶,真的喝不起。

芬蘭最知名的牛奶品牌Valio,京東天貓都有。我回來後換算對比了一下,同樣包裝蒙牛伊利價格的一半。喝牛奶比喝水便宜太多。

餐廳菜單,基本就是各種魚、牛排、雞肉等等,價格真的惹不起,換算一下就是130-240塊,有點綴一些小蔬菜、土豆、洋蔥啥的。但我似乎記得這個菜單相當於主菜,不包括喝的,一大杯可樂得再加3-4歐左右。

Turku的古老教堂,非常知名,保護得也非常好。

Turku的古城堡,北歐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古堡之一。

上傳幾張典型的北歐風景照片。同事帶著出去玩耍、遠足時拍攝的。幾乎無污染,遊船2小時,我沒有看到任何漂浮垃圾。PM2.5市區8-10,出了市區降低到3-5。


歐洲喜歡把1的頭頭寫的很長,像7一樣,然後在7中間加一橫區分1和7,其實我一直沒明白為什麼會分不清1和7,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特地在一次考試中按中國人的習慣寫1和7,發現他們完全沒有理解問題啊。。。

德國的地鐵是抽查制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德國地鐵最坑的是讓你不知道買多少錢的票。大部分德國城市是分區購票制度,去一個城市旅遊首先得在地鐵站看大地圖搞清楚你要去的地方在哪個區,然後按區買對應的票。突然很懷念我大天朝不用動腦筋的按站買票。

德國人的英語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年輕人英語都ok,但是老年人會說英語的不多。我第一天見我家房東的時候,我德語說的還不怎麼樣,然後我就說英語,房東說德語,然後我倆能互相理解。

在大城市會莫名其妙的有人問路,我就去柏林考了一天試居然被三個人問路,沒辦法只能用Mein Deutsch ist nicht so gut或者Ich bin auch erste Mal hier這種來搪塞一下,我至今也沒想清楚為什麼要找一個亞洲面孔問路,我這樣子也不像當地人啊。


國家名。

德國呆了很久,幾乎沒見過Germany這個詞語,出現的永遠是Deutschland,這個應該才是德國的音譯出處;

英國也呆了很久,The United Kingdom以及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這個全稱生活中也很少見,出現的大多是GB(或4個成員國各自的名字),這也是英國在歐盟的代號,車牌照也是GB,Great Britain(大不列顛)的縮寫。我還以此和英國的朋友調侃,這樣不就認為北愛不屬於英國了嗎,結果人家說北愛那幫傻*才不是英國人呢。。。

荷蘭則更是,曾經只認識Holland這一個詞,後來發現這個還是不準確的,然後Netherlands、Nederland、Holland、Dutch傻傻分不清楚,問荷蘭人人家說隨便叫,我們能明白。。。(Netherlands應該是比較正確的英語表達,Dutch可以在口語中代表荷蘭語等)

還有就是一些本來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音譯以後譯出了關係的。

比如白俄羅斯(Republic of Belarus)和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現在已經不存在任何從屬關係,但是這翻譯。。。據說很多白俄羅斯人學習了漢語之後都對自己國家的中文譯名很憤怒。

都柏林(Dublin)和柏林(Berlin)更是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城市,雖然都是各自首都,但是這倆詞都不來自同一個語系。

等等等等。。。

我自己倒是覺得這些專有詞語在不同國家的翻譯挺有意思的。


巴黎待了七年半,浪漫是沒有的,又浪又慢是真的,辦事不要指望一次性能辦好,去銀行開個證明都能給我開成別人的。高冷其實是表象,個個話嘮,尤其是男的。

我遇到的很多人都很善良,也很熱心,無論是熟人還是路人。

相較於工資其實房價是便宜的,哪怕是小巴黎,哪怕是這兩年房價漲了那麼多的巴黎,我有時候看著樓下中介的房價,想想上海市中心的房價,都發自內心地感到什麼叫做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地鐵是真的很發達,而且一般罷工不會罷巴黎市內的地鐵(去年12月份這種屬於大家都傻眼,迫切希望所有地鐵向1號線和14號線看齊,改成無人駕駛),班次也很密集,地鐵站也密集。

老一輩的法國人衣品都很好,新一輩的從裡到外美國化。我在美國讀書的中學同學來巴黎玩,在路上感慨說,真的不愧是巴黎,大家都穿得那麼有型,個個那麼瘦,全是大衣皮鞋。不過確實就白人而言,我在德國一天看到的胖子比我在法國兩個禮拜看到的都多。

景點門票什麼的算便宜,最起碼可能相對於美國來說是便宜很多的。

對待26歲以下的年輕人,無論是本國還是外國的,只要是在法國常住的都非常好。房補單人最高每月210左右,情侶更高,公交青年年卡是半價,火車的青年卡折扣也很深,還有免費進各種博物館啊景點啊什麼的,真的是對待年輕人非常非常好。


警察是沒用的。

德國留學生,兩次經歷後,失去了對德國警察能力的信任。

第一次是19年10月27日,趁著學校秋假,我們五個朋友一起去柏林玩。

在去國會大廈的路上,精彩的開始了。大約七八個人圍過來,讓我們在表格上簽字,為殘障兒童捐款。本來就不樂意,一再推脫下那三個人還是不讓我走,並且說要帶我去找警察。我答應了,但是迎面走來兩個大漢,瞬間害怕,乖乖交了5歐元。回頭髮現,四位同學已經都不見了。通過電話找到s和z同學後知道y和l同學去追那幾個人了。終於聯繫上了他們,得知一位同學被明搶了100歐,其他所有同學被搶金額在2-15歐不等。

隨後報警,在公交車站吹了半個多小時的冷風終於等來了警察,草草登記信息,問了常規問題,走了。

無後續。

這發生在Bundestag國會大廈前。

第二次,20年4月27日,入室盜竊,被偷的是我的佳能eos6d mark2,適馬14-24/2.8,騰龍24-70/2.8,佳能70-200/4和我們神牛v850閃光燈。總價值約27000rmb.

疫情期間,學校僅剩幾個外國學校留校,夜裡沒有宿管值班。由於跟同學關係都很好,再加上整棟建築的大門晚上會鎖,也放鬆了警惕,沒鎖自己房間的門。

晚上一點多,我還在同學房間看電影,突然聽到門外有腳步聲,並在嘗試開走廊里的每一扇門,害怕地不敢出聲。我們的門把手也被ta轉動了,但是由於我們當時門從裡面反鎖了,ta沒進來。大概兩分鐘後,聽見ta大概走了,我才出去看看怎麼回事。

回到自己房間門口時,我的門已經半敞著了。進去之後立刻發現柜子上空空的,心裡已經涼了一截。索性錢包和證件沒丟。檢查房間後發現我的書包也沒了,估計是攝影設備太重小偷不方便拿,裝在包里一起拿走了。隨後報警。

這次警察速度很快,5分鐘就找到了我。問完基本信息後說明天會有警察聯繫我,走了。由於德國數據保護法相當嚴格,馬路邊是不能攝像的,自然也就沒有監控探頭。沒有探頭,怎麼找呢?

警察聯繫我後,告訴我這個是他們的工作號碼,最近七天會辦理我的案子,有任何線索或疑問可以直接打這個號碼。三四天後我想詢問進度,播了那個號碼一問,對面說,

「丟相機?什麼丟相機?」

目前無後續。

其實還是挺後怕的,因為按照消防局的要求,我自己房間的門不能從裡面反鎖(怕著火時沒法打開門救人),所以如果我當時在自己房間,萬一小偷有武器,說不定我都死在異國他鄉了。

相機遺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