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屏難道庫克不嫌難看落後嗎?出一個iphone 11低配版既沒有劉海又好看。買的人肯定多,同時也能節省成本。難道蘋果用戶一直要用劉海屏嗎?還是說劉海屏真的好看?我的審美有問題?國產都用屏內指紋識別也沒見出啥問題,畢竟都不是從事特殊行業一般用指紋識別應該夠了。


  1. 從製造工藝上做細分可以獲得更大佔有率, 賺走更多利潤. 如果考慮構建於硬體之上的服務產品和OS市佔率的話, 保證關鍵性能指標的不妥協就能做到一次買賣, 長期收益. 所以拿老基底換用新配置也是一個辦法. 而且對於 Android 中端機型還有顯著優勢在.
  2. Touch ID 有迭代可能性. 同時要注意它有很廣泛的應用
  3. 既要保證新產品相比前代產品有明顯提升, 又要保證軍火庫里有足夠彈藥供日後使用, 同時要留意工藝穩定性防止大規模翻車.記得2015年 Gook 就戴上了 Apple Watch Series 3 (Dev), 可見其概念產品在早前就出現於內部.


Face ID比你想的厲害和先進很多

劉海是對這種下一代安全識別的美學讓步,先不說Face ID的黑科技,說了大部分人也會覺得我用屏下指紋加前置攝像頭解鎖一樣用的沒問題呀。

指紋解鎖只是用來解鎖,而Face ID可以發掘的就太多了,現在蘋果只發掘了一點點潛力。

Face ID和系統能發生很多聯動,從而能帶來體驗的提升。

比如當有電話打過來的時候,當你看了手機,Face ID解鎖,電話鈴聲就會變小,因為他知道你看見有電話打過來了。

鬧鐘鈴聲同理,但是這個感覺不是很實用,很多時候鬧鐘響的時候拿起手機是半睜開眼的(剛睡醒)。

當有消息的時候,為了隱私會隱藏具體消息,當你看了手機解鎖Face ID,他就會顯示,而不是一定要指紋解鎖再顯示。

當你注視屏幕閱讀比如小說文章之類的文字時,也可以做到判斷你真正注視屏幕不息屏。

只不過現在的手機上Face ID的解鎖角度還不夠理想(這在新一代iPhone中得到了改善),這些體驗還不夠深刻,但是這才是未來下一代方向,而不是為了全面屏比例而用升降攝像頭這種不實用的過渡方案


破150贊更新一下

評論區太杠了,所以開啟篩選了,不然太累了……

聲明幾點:

  1. 我沒說只有蘋果有這樣的技術,華為也有結構光呀,不要說我無腦捧蘋果。
  2. 我屁股沒問題,不要愛國綁架
  3. 前置攝像頭沒辦法做到3D結構光的效果,所以不要再杠了
  4. 不是蘋果沒有缺點。蘋果也有很多缺點,就事論事而已,不要無腦噴

有的評論說的很好


哈哈,有的杠精我覺得真的太可愛了

等未來再拿出來?那手機啥也別安了,5G也別用了,因為未來更成熟?!


贊破700了,我再更新一波

有的人想知道Face ID簡單原理,這裡簡單說一下,深入的不講。覺得無聊的可以不看。

現有的3D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有兩種:結構光建模 和 TOF建模

結構光

蘋果的Face ID就是結構光,使用「TrueDepth攝像機系統」,通過使用裡面的感測器和點陣投影儀,投射出3萬多個點,就能形成一張完整的3D「臉譜」用來識別用戶臉部。在這個「劉海」上集成了8個元件,而與Face ID相關的有四個,分別為:Infraeed camera(紅外相機)、』Flood illuminator(泛光照明燈)、Ambient light sensor(環境光感測器)、Dot project(點陣投影器)。結合這些硬體設備,背後的大致原理是這樣的:

過點陣投影,在面部形成3萬多個紅外點,再利用紅外相機拍攝,根據系統中一定的智能演算法對掃描到的臉部輪匡進行三維建模,匹配識別,然後進行相應操作。

泛光照明燈主要起一個輔助作用,來幫助在光線特別暗的情況下也能識別,環境光感測也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起輔助作用,利用自然光進行活體檢測,對面部進行安全保護。而在這個過場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注視感知」,就是說,只有你的眼睛看著它的時候,它才會解鎖。

並且這個功能融合到系統里,所以實現了上面講的閱讀屏幕時不息屏,來電時看到手機鈴聲減少等等應用場景。

同為生物識別技術,TouchID的解鎖錯誤率是五萬分之一,而FaceID則是一百萬分之一。從理論上來說,也許這個世界上有人能夠跟你長的非常相似,他可以破解你的手機系統,但是這種概率大概是一百萬分之一。當然,如果是雙胞胎,這個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TOF

TOF很多國產廠商用過,之前vivo好像用過,現在mate30也是TOF。

ToF從名字上就很好理解其原理——Time of Fly,通過計算光線返回的時間來確定距離。其實本質原理與常見的超聲波測距儀一致,只不過是將超聲波換成了激光。TOF技術採用主動光探測方式,與一般光照需求不一樣的是,TOF照射單元的目的不是照明,而是利用入射光信號與反射光信號的變化來進行距離測量,所以,TOF的照射單元都是對光進行高頻調製之後再進行發射。

TOF更深的原理我不是很懂了。


破千再更新一下……

華為mate30 pro應該搭載的就是TOF了

從右到左

前置鏡頭,環境光感測器,兩個深感鏡頭,手勢感測器;沒了點陣投射,也沒紅外鏡頭;深感鏡頭應該是有一顆是索尼的TOF鏡頭,姿勢感測器應該是為了今年的隔空操作。

總的來說

TOF和蘋果的Face ID各有優點和缺點,TOF成本更低,模組更小,由於建模精度不高,運算量少一些,所以解鎖速度更快,但是安全性比Face ID低,並且對環境的寬容度不如Face ID,也就是說夜晚和強光環境下解鎖成功率不如Face ID。

還有就是,其實最優的解決方案應該是TOF加結構光,TOF用來輔助測距,來增加解鎖速度和識別率,但是可能是因為成本過高而且佔地面積過大,蘋果沒有採用這樣的方案(也有可能是因為蘋果覺得自己已經穩了,就沒繼續加TOF了)

mate20用的是結構光,後來為什麼不用了,可能是因為結構光吃cpu算力和演算法調教,可能華為在這方面感覺自己調教的不是很盡如人意;也有可能是成本和被美國限制了,畢竟這方面核心技術在美國。(而且TOF解鎖速度還更快,好營銷何樂而不為)

所以,現在人臉識別還是蘋果強一些,但是華為使用的TOF也不弱,夠用,應該可以達到支付級別。

所以可能也正是因為TOF達不到Face ID的水平,所以mate30還加上了屏下指紋,不然晚上體驗不好


產品設計是先不考慮成本、製造、技術難度等等的現實問題,直接作出一個理想的形態,再根據各種現實約束妥協。現在蘋果這樣就是妥協的結果。

先說屏幕指紋,

屏幕指紋蘋果是有研究的,但是他想做的是全屏任意位置的屏下指紋+不受其他廠商的專利約束(例如匯頂和高通),所以就有這樣的專利:

新iPhone專利曝光:全屏屏下指紋!?

new.qq.com圖標

最後顯然沒做出來能大規模量產的成品。

為什麼要全屏任意位置的屏下指紋,因為固定位置的屏下指紋多一步視覺確認:

Touch ID:按,解鎖。

固定位置屏下指紋:視覺確認解鎖區域, 按,解鎖。

Face ID:視覺確認,解鎖。

所以有Face ID的情況下技術上也應該優先考慮Face ID。蘋果在2013年就收購了PrimeSense,PrimeSense就是Kinect一代的感測器技術供應商,所以Face ID基本就是超小型Kinect360,這套技術是現成的,那就選Face ID了。Face ID這個路線應該是2013年之後就有準備,2015-2016年左右下的決定,2016年的時候蘋果申了不少屏下指紋的專利,最後都沒用。

再說水滴屏,

既然已經決定了Face ID,PrimeSense的體積光需要額外的紅外線發射和接收的部分,捏不出水滴屏。蘋果倒是想做四邊等寬沒劉海,關鍵是做不到啊。在iPad Pro上因為邊框本來就寬所以果斷就搞成四邊框等寬了。

BTW,蘋果在內的很多大公司的科研都跟沒頭蒼蠅一樣,研究出來的東西大部分最後就只是專利,沒法拿來實用。從實驗室到大規模量產是很艱難的,產能也是從低到高不斷進步的。所以有些廠商會出超小規模生產的機器甚至ppt設備來宣示科研進度,起到一個宣傳作用。而蘋果這種年產兩億左右,船大難掉頭,新技術多半沒他什麼事,除非這個技術完全捏在他自己手裡,或者另開新的產品線。


apple如此堅持是希望這幾枚攝像頭能成為下一代手機交互窗口的核心,也充分說明了apple的設計師高於其他決策部門的文化。在手機交互1.0時代,手機是被動的接收人的指令然後做出反應,在2.0則具備主動探測用戶狀態的能力。

比如在解鎖這個過程的交互邏輯中,指紋解鎖是:我告訴手機我要解鎖---手機探測到我要解鎖---我提供身份證明---手機確認這個人是我---完成解鎖; acd id是:手機發現我想要用手機(主動的)---手機確認這個人是我(主動的)---解鎖。

在這方面apple下的賭注很大,不惜放棄正面的id設計,不惜提高售價全系推廣,為的就是希望能帶動開發者實現這一願景:大哥帶頭做,小弟才能堅定不移的跟上,要是今天有明天沒有那就不會有開發者跟進了。至於成不成功,這個我們說了不算。


不管高科技,只看臉,劉海屏和水滴屏一樣難看。對於強迫症來說,它倆都接受不了。根本不值得改。要麼就做真正全面屏,要麼就這樣吧。至於指紋解鎖,有面部識別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