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拍卡的嚴絲合縫,音與音之間的關係也都考慮到,音的時值基本平衡,但還是覺得稍微有一點趕,不是很從容。練習熟練度已經足夠,曲子把握也很充分,技術也已經純熟,那麼那一點趕的原因是什麼,又改如何解決?


當時值準確 關掉節拍器 感受音符強弱對比帶來的動態趨勢

對音樂的含義沒有領會確切,有點沒意思,或者說沒方向。


謝邀

我沒有從題目中看到你是否使用了節拍器,用和不用區別很大;這個「趕節奏」是你當時的判斷還是錄音後再判斷,也有區別;具體演奏的是什麼時期音樂作品的什麼段落,也有區別。

所以,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可以給出一些建議。

1、古典音樂絕大多數相對獨立的段落,沒有包含很多伸縮節奏的段落,可以使用節拍器嚴格練習。即使有很多Rubato的段落也建議先使用刻板的節拍器練習,然後再在這個框架內伸縮。(再然後你可以更自由一些,但是不能直接跳到最後這一步。)

2、流行、爵士風格的音樂基本可以全部跟節拍器,而且是必須。

3、錄音,回顧幾遍聽聽,比當時演奏的時候判斷要客觀得多。

4、打拍子視唱,或者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指揮家,揮舞你的指揮棒,把整個音樂過程用內心聽覺構建出來。


我不明白具體情況,但是根據我的一點點演奏鋼琴的經歷來看,可能會出現以下原因:

1. 曲子旋律本身的傾向性:例如,同樣的樂句,上行會給人速度快的主觀感受,下行則相反。不同和聲表達的情緒也會影響大家的主觀感受。

2. 節奏給人帶來的聽覺感覺:按同一速度 (比如 100) 演奏,十六分音符就會比八分音符聽起來相對快一點 (可能感覺就有 105 了)。三連音具有推動發展的效果,所以聽起來會更具流動性 (感覺 108 的樣子)。還有切分的節奏強烈性,節奏會顯得平穩一點 (聽起來 95?) 等等…… *這些數字全是我根據感覺大概寫的,相對快慢的感覺是比較主觀的。

3. 一些主觀的感受:比如我練熟了一些曲子之後,因為非常清楚後面的旋律了,所以演奏時就不自覺地想著後面的旋律,所謂的「彈油了」。這時候需要的是再次靜下心來好好慢練。

————————分割線————————

另外說一些延伸的想法 (跟題干無關,突然想到的):

我本人是不喜歡跟著節拍器練習的,因為我覺得這個時候自己的思維並沒有關注自己的速度,只是純粹貼著拍點完成音樂。而且也完全沒有精力做出音樂的表現,總而言之就是感覺自己非常地被束縛。

節拍器我一般只在兩種情況下使用:

1. 練習曲如果有要求速度,我會先用節拍器大概聽一下速度,記下來,然後關閉節拍器,再開始彈。

2. 練熟了一首曲子,開一遍節拍器,跟著節拍器彈一遍,尋找自己節奏不穩定的段落,然後關閉節拍器,單練這兩段之間的銜接部分。最後,個人認為那些巴洛克時期或古典時期的曲子,並非完全需要一板一眼、把節奏規整放在第一原則,更多的是力求一種平衡,以達到曲風嚴謹的效果。


就像我呆的琴行,主教架子鼓,他們必須要用節拍器練習,要卡准。但是他們看我教學幾乎不用節拍器,也就沖音階跑哈農用節拍器,彈曲子都不用,很疑惑。完全按照節拍器彈完,相當生硬,曲子具有流動性和音樂性,表情符號里也有彈性節奏,鋼琴註定是需要表現的,而不是機械演奏。舉個例子,譜子上記了四分音符,就真的一定要彈滿一拍嗎?是不是要看情況而定?
你用了節拍器卡拍嗎?、如果用了還感覺不對勁那你的律動就找錯了解決方法:再用節拍器一拍一拍的卡、之後聽歌曲錄音帶、在跟著唱譜、之後在演奏……(我是這麼解決節奏的
畢竟人是人,機器是機器,這讓我想起我拉琴合鋼伴還有拉協奏曲合樂隊時的感覺了,自己練的十足把握,但是一合,就總是在想拍子,總是覺得自己要麼慢了要麼趕了。其實在大節奏準確的框架內,跟標準有點點出入是很正常的,應該多想的是你如何去演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