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就是好像讓人的一部分(包括情緒、記憶、認知等等)停留在了創傷的時刻那樣,其他的部分會一直發展,而這一部分就像是被暫停了一樣。

從生理層面來看,特別是早期身心發展階段,創傷(這種創傷可能是客觀的,當然也可能是主觀的,即環境中他人不覺得有什麼,但是個體在主觀世界中確實經歷了創傷體驗)可能致使杏仁核、島狀結構等情緒中樞被過度激活,而言語部分的活躍度下降(如果創傷發生於言語結構本身就發展不完善的情況,就更甚)。創傷造成了言語難以參與處理這種可怕的經歷,而這種經歷變成了一種難以用言語形容的,凍結在那個歷史片段的隱性記憶。這種因為顯性記憶(也就是言語)和隱性記憶的脫節,導致隱性記憶成為了一種綜合了負性情緒、認知、軀體反應等等一系列反應的癥狀。

這種創傷像是不受個人控制的,外界突然插入進來的一種創傷,而這種癥狀也可以理解為人的一種被動激活的自我保護功能。這種外界影響非常大、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生理層面影響大的創傷,可以說是一種「癥狀」持續影響著個體。

另一種心理創傷,接近於通常意義上我們說的早年的不良經歷。這種經歷可能不會像前者那樣有那種突然侵入性的狀況,可能不合適用生理層面的某種反應去理解。這種創傷更偏向於在一個不良的成長環境中,個體選擇的一種適應方式。這種方式會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成為一種延續到日後生活的行為、心理模式,但是這裡面和前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偏向於生理層面,是被動激活的,而後者更偏向於是一種自主的主動適應,而在新的外部環境下老的模式顯現的不適應了。


當然會影響一生。

除非,你從現在開始面對這些創傷。這樣做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


你願意讓其影響自己一生,就會。當你不願意或者逐漸強大或者變得可以接受的時候,就不會。


最明顯的表現是:身心分離。這是一個困難,但能夠積極面對的人則成為生活的勇士,不能積極面對的則成為生活的懦夫。是一個分水嶺,也是一個選擇題,等待當事人自己去回答。


大多數人是這樣,有少數人會選擇遺忘。但影響也有正向的和負向的,當你學會從創傷中成長,創傷事件就會變成積極的影響,如韓信的胯下之辱。


從18歲失眠到20,我明明應該是沾枕頭就睡的年紀,可我就是失眠,父母什麼都不知道,只是覺得我太累了,壓力太大了,明明只是個學生,會有什麼壓力,不好的言論總會聽到,安定吃一段時間,失眠就會好一段時間,但副作用太大了,去看精神內科,之前都不會如實回答醫生,直到前段時間,發現自己失眠的時候,想了結自己,好好睡一覺,但又是家人的精神支柱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以前很想去跳樓了結自己,但又覺得會給那棟樓的居民帶去驚嚇,後來覺得自己吃安眠藥,安安靜靜的走吧,可我一想到在意我的人,看到我的樣子傷心欲絕…

再後來我決定看病要如實告訴醫生,但他們開的葯並沒有用,有時候還不如酒有用…現在起碼我的心態是好的

但我發現真的很敏感,別人一句普普通通的話,會讓敏感的我立馬反思是自己那裡出了問題,下次還會不會犯,對自己也是很無語的…明明知道自己敏感卻也控制不了自己,自己跟自己鬧彆扭,還挺可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