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個人的感覺,被傷害是客觀存在,有無羞恥心是主觀意覺,無論一個人有沒有羞恥心,該被傷害到的傷害是真實的,沒有羞恥心只是未意識到自己受到傷害。

沒有羞恥心的主觀體驗無法改變被傷害的客觀事實,只是營造了一出假象來欺詐自我未受到外在的冒犯,如果是個人主動變作沒有「羞恥心」,可以理解為心理意識上對傷害的無法抵禦而不得不自欺式迴避,「只要感受不到傷害就沒傷害」的消極式自我保護。

長此以往,裝作沒有羞恥心的人會在社會裡會變得「特立獨行」,既是自我隔閡也是他人孤立,因為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式傷害里人只想著如何無視傷害而非走出傷害圈,人不會正視自我存在的缺陷抑或主動對抗被施加的責難,只會為了尋求當下感覺的舒適而忍耐生活的「暴力」,一個人的成長則不再是向上而是墮化。


阿彌陀佛,這麼回答吧?呵呵。

許多年前,在新華網有一位叫俞根強的網友受老子道生三啟發,用康託爾集合論定義了三種邏輯類型,我先轉貼過來。

這三種邏輯類型里正好有題主說的邏輯怪圈兒,呵呵。

形式類型:指現實情況,是就是,否就是否,在真實世界裡相連,一對一。比如:上學的時候,我浙江同學學普通話,他說:吾今天在大街桑看見一個「土老帽」,呵呵,他不會兒話音。如何形式類型心理狀態,他說街上就是街上,我又沒去街上與我毫無瓜葛,是吧。

辯證類型:內心和頭腦之間思緒相連,頭腦中有過去的記憶,心對現實,心對頭腦,現實與頭腦在內心相連,一對多。還說「土老帽兒」,這種話會一下勾起我記憶,原本就一直認為自己土裡土氣的羞恥感躍然心頭!內心發緊,是吧。

空空類型:我看過胡茵夢翻譯的一本書,寫印度修行者克里希那穆提,他修行到了沒有自我。沒有自我太利害了!所謂的絕對客觀,看物有物的心,看誰有誰的心,就沒自己的心!怎麼傷害他?另外,據說印度滿大街神人,已經修鍊到無恥地步了,走到哪兒都赤條條一絲無掛,到了無恥的程度,呵呵。


應該是"羞恥心讓我知道我錯了,沒有羞恥心也就無所謂對錯。"

"羞恥讓我知道我在被傷害"是強詞奪理,自我迷戀,別人指正你也許是在幫你。一個人要是說不得也就沒救了。你看醫生看到有救的病人就各種禁忌限制,這也不能喫,那也不能幹,煩人。要是醫生說"讓病人想喫什麼就喫什麼吧!有什麼心願就滿足他。"你知道這人也就快完了,趕緊準備後事吧!

"沒有羞恥心也就不存在傷害"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有些人自以為不要臉自我感覺挺好的,但別人怎麼看?人而無恥,不知其可,做事沒有底線信用敗光以後有誰願意和你交往?有人總以為變壞變狠就能成功,但壞人想要成功的也很多呀,即使不要臉好事也輪不到你身上,還有更不要臉的和你搶呢。爭不過別人咱就好端端地做個普通人也別拿刀去砍人,裝兇裝狠被別人把刀搶過來反殺丟了小命就不好了。

人活臉,樹活皮,無恥之人喝稀泥。

"人則不為妄輕,量人則為自傷"。人不要把自己看賤了也不要太眼紅別人的所得。

不要臉沒有好下場,但往往有人只看上半場,認為面子裏子無所謂啦,當下開心就好。那當我沒說。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羞恥心與知道被傷害之間沒有邏輯必然性,從而也就不存在邏輯怪圈


痛覺讓你知道你身體某個部位受傷了。

失去了痛覺就說明你沒有受傷。

怎麼的,準備等血流完了再問醫生你為啥不救我嗎?


還有其他方式讓你知道你在被傷害,比如打你一下,或是用你不愛聽的話攻擊你,沒有羞恥心,只能說你可以開始接受傷害不分對錯,也不分人,你可以開始以等量的方式傷害別人了。


我的價值觀提醒我,外界信息不符合預期

沒有價值觀,也就沒辦法比較

1.我的價值觀是否恰當或合理,標準是什麼

2.不符合預期不是傷害,覺得被傷害是進一步的主觀選擇,比如也可以選擇放過自己


「凡事我都可行,無論哪一件,我都不受其轄制」


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概括一下:如果我不感到尷尬,那麼尷尬的就是你。

羞恥心,是把刀,保護你也傷害你。

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像肉坦,羞恥心就變成你的技能反傷+荊棘


羞恥心是對人類行為的認知和調整,是個通往正向的「負面」提示,沒有了羞恥心是完美的標識,一切行為皆被理解,傷害其實是一種「陪練」行為。喫一塹長一智的人歡迎傷害,喫一塹沒有長一智就拒絕傷害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