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明)(明國) 1億人口 明面上的軍隊280萬(實際100萬)大清(女真)(滿洲)人口五百萬 軍隊十五萬 雖然 大清 在 制度上面不輸於大明 並且大明 有很多 弊端 例如東林黨 天災 士紳優待 閉關鎖國 但是大明國力擺在這裡 為什麼就輸了呢?難道大清就一帆風順 沒有弊端 嗎?為什麼負面的東西都在大明? 那是不是 在古代 國土龐大 人口眾多的帝國 是打不過 人口稀少 國土小 全民皆兵的 部落的?


原因可以說一百種,懶得說了,但說到底一個腐朽墮落的衰老政權死在一個朝氣蓬勃的新興政權不過是歷史的正常輪迴罷了,沒什麼好驚訝的。


後金也很負面啊,這些長遠都無關緊要的。其實說到底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都不是被外部原因打垮的,而是經濟出了問題,經濟出問題又是因為政治出問題,這個歷史周期律兩千年都差不多,剩下的一些特定原因決定桃子什麼時候熟,誰來摘桃子而已。所以要問應該是兩個問題。一問的是後金和農民軍,勉強算一個南明逐鹿中原,為什麼最後後金問鼎神器。這是誰來摘桃子的問題。其次還可以問為什麼大明在那一年丸了。這是桃子為什麼成熟的問題。


大萌軍隊需要布防四方,然後大萌軍隊只是號稱百萬,實際沒有。

晚期的大萌就不可能有多少勝率,因為每場戰役,大萌軍隊精兵數量都遠少於建州。

大萌軍隊構成,分營兵和衛所兩大系統。

衛所屬於生產建設兵團性質的屯兵,到了明中期,就徹底淪成了職業種田的,根本沒有幾個能打的,衛所軍戶全都淪為了農奴。

營兵是募兵制的軍隊,中期開始就成了大萌軍隊的主力作戰部隊,但其中大部分還是招募的衛所軍戶,少數是臨時招募的充數用的,充數的大部分都是些地痞無賴之類的。因為宗室和不交稅的士紳們掏空了財政根基,中期開始大萌財政就十分困難,晚期大萌吏治大壞,各級官僚武將肆意剋扣糧餉和軍資,大萌軍隊中的多數人別說拿到足額軍餉,就是吃飽都極為困難,一件禦寒的棉衣都未必有,更別說盔甲了,這些人絕大部反只能欺負流民和守城,打建州這種硬茬子,在野戰戰場上作用為負,真正能打的,只有更接近武將私兵性質的家丁,大萌軍隊中也就家丁們能拿到足夠的糧餉和質量過關的武器以及軍服盔甲。

從薩爾滸開始,大萌攻打後金,號稱十幾萬的軍隊,實數就幾萬人,其中碰到建州兵不會一觸即潰的只有部分將領的家丁。

大萌家丁有些更像是中世紀的騎士,很多都是蒙古人之類的夷丁,屬於武將的立身之本,有足夠家丁的武將,才有地位。李成梁在遼東當土皇帝那麼多年,不過因為他有八千家丁,像祖大壽,天啟二年廣寧之戰,他帶著祖家家傳八百家丁逃亡覺華島,就沒有任何人追究他臨陣脫逃的罪名,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也是一樣的,因為吳家三千家丁絲毫未損,即便是松錦大戰逃了,吳三桂都沒受到什麼懲處。很多武將在打建州這種硬茬子時,根本不會出力死戰,大萌大戰建州時,大把武將都是陣前轉進如風,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你想想,一場戰役里,大萌去打建州這種強敵時,出動的就是中世紀歐洲水平的少數騎士加大量農奴炮灰模式的軍隊,不知總數能不能超過三千的真忠臣的家丁們,要在陣前一觸即潰的多數人,以及祖大壽吳三桂之類陣前轉進如風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玩意拖累下,去正面剛建州的數萬百戰精銳,這還能有勝利的可能?

當然,大萌拙劣的表現,很大一方面原因還是皇帝不行,就算是很垃圾萬曆,多活幾年,建州也好不了,不是天啟年紀小不懂事,遼瀋可未必會丟,熊廷弼不去職,瀋陽和遼陽等城池可不會被內應打開城門。就算是崇禎,他要是水平足夠,要救大萌很難,但平建州難度真不算特別大,只是長於深宮婦人手的天啟崇禎不懂軍事和權謀,才給了建州做大的機會而已。不用中前期,就算是張居正時期的大萌,都能碾死建州。

任何政權都有腐朽沒落的一天,龐大的帝國,就算腐朽,也有一定概率能碾壓部落,主體民族人口夠多的大帝國,沒落了也會有浴火重生的一天;至於部落,腐朽了很快就沒了,就算奮起都可能被正常狀態的中原帝國隨手碾死,更不用說碰到巔峰時期的中原帝國,歷史上這類被隨手碾死的部落數量多得我們的歷史書都懶得去記。


明末的軍隊是少有的還保有戰鬥力的隊伍,這點從雙線作戰就能看出來,初期崇禎能在跟後金對峙的情況下徵召關外軍入關剿匪,洪承疇和曹文詔把起義軍趕的滿地亂跑,大多數情況都是追著起義軍打的,但是每個地方的官員養寇自重,都是趕而不剿,最後這些起義軍就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勢,迅速蔓延了大半個中國(是不是跟國共戰爭很像?)

既然軍隊有戰鬥力,是怎麼被雙線作戰拖垮的呢,根本就在於沒錢,明末國家各種問題頻出:黨爭,蟲災,沒有生產力,農民起義,外族入侵,但是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出在經濟這一環上。

說到沒錢就要說到土地兼并,但是明朝是中國歷代裡面土地兼并最嚴重的朝代之一,很多人知道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不知道會帶來什麼惡果。首先明朝的耕地從立國開始就是不斷在減少的,農民的耕地被貴族貪官徵用,軍戶田地被變賣,加上農民的稅負太重,不得已要把田變更到貴族名下避稅,滿清立國的時候確立的耕地面積是崇禎時期的三倍之多,可見農民的日子有多慘;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生產力越來越底下,中央財政收入陷入到一個死循環,加上朱元璋早期就制定的「奉天下以養朱」的政策,明朝的宗室就像一個腐爛的蛀蟲一樣寄生在國家上,你中央沒收入,拿什麼發軍餉,拿什麼賑災?

小冰河就不贅述了,感興趣可以去自行百度一下,但是這絕對不是亡國的根本原因,你把時間線橫著鋪開,大明是同期死的最慘的。

東林黨和閹黨,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聊過,把廟堂比作茅坑,閹黨可能就是一堆蛆,慢慢的要把你的茅坑弄塌,東林黨更像是城管處的,為了市容一腳要把你的茅坑踹翻,孰輕孰重這個自己去比較。宦官依附皇權,制衡文官,崇禎除掉了魏忠賢卻沒有扶植另外一個魏忠賢替自己制衡東林黨,導致最後文官集團可以凌駕在皇權之上,左右皇帝意志,亂世本身就需要一個人強有力的聲音,但顯然皇權的威信在明末已經是不存在的了。

好,說完了明朝,再來說說題主感興趣同時期的後金,首先後金不是純粹的游牧民族,後期已經是半農耕半漁獵,不受純粹的游牧民族秋天才能出兵的影響;

再者後金的配置在松錦之戰時跟強盛時期的明軍一樣,重甲開道,火炮支援,騎兵追殺,明軍有的後金基本都有,玩的還比明軍溜

然後說八旗制度,後金對八旗兵是很優待的,進了八旗軍基本上就是鐵飯碗,晉陞制度透明,打仗就有錢拿,還能搶掠,跟明末的衛所兵比起來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沒軍餉不說朝廷還把你當賊一樣防著。

至於明軍和清軍戰鬥力的問題,其實並沒有絕對得強弱之分,就像我開頭說得一樣,明軍缺的不是戰鬥力,是錢。


八旗組織建設,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武裝鬥爭。

清朝奪天下的三大秘訣。


大明是被大順打敗的

大清撿了便宜……

大清入關以後原來反大明的地方武裝搖身一變開始反大清……

如果大清沒入關的話他們會繼續反大順的……


最簡單的一個說法那時候的皇帝沒了財政大權,也就是沒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