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手機發展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邪路:

日本的手機,絕大多數都不是靠廠商自己賣出去的,而是通過電信運營商搞渠道定製,和運營商深度融合。說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國內有一段時間(21世紀頭一個5年)也學過這個套路,只不過中國市場龐大而複雜,加上運營商當時確實不給力,所以萬幸沒有學成功,只留下了「充話費送手機」的回憶,以及那些印著運營商商標,內置運營商功能的手機。為什麼國內沒學成?原因在於:1,當時的運營商提供的服務實在有限,定製那些功能十有八九根本沒用,和常規銷售機型相比根本沒啥區別,消費者不買賬。2,運營商只是「充話費送手機」,沒有任何深度融合功能,就算你充話費拿到一個手機,也不會有什麼後續服務。連資費都沒優惠,甚至你還可以在這個機器上使用其他運營商對sim卡。

但是在日本,你在運營商那裡充話費送手機之後,會享受到很多運營商特有的功能,比如01年docomo就有了類似於現在apple music的功能,可以在線購買收看/收聽音樂、電影。02年軟銀有衛星電視直播。這些都很吸引消費者,而且,同運營商內的通話非常便宜,簡訊是免費的。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這些手機都不支持SIMfree,也就是不能自由更換其他運營商的SIM卡,或者要更換的話要被收取高額解鎖費。

這就造成了日本手機行業常年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內魔性發展。各個運營商畫地為牢,很多技術就變成了運營商的「不傳之祕」,無法在整個手機行業迅速推廣。而廠商其實是不用太花心思關心消費者需要什麼功能,那是運營商的事情,廠商只需要造出來運營商想要的產品就行了,消費者其實完全沒得選擇。

這麼發展,在手機只是手機的時期沒什麼問題,反正大家的主要訴求還是打電話發簡訊,你家能看電視,但是我家可以看電影,沒啥區別,反正手機就是手機,國外的手機反而因為沒有和運營商深度合作相比日本本土手機還有劣勢(缺少運營商定製功能)。

但是一旦進入了智能終端時代,日本的劣勢就一夜之間暴露出來了:

重要的渠道、移動軟體技術和用戶需求偏好全在運營商手裡,你用個計算生理期的軟體都是運營商的定製支持,但是運營商需要主機廠的主機才能變現這種能力。而能變現這些能力的主機廠不掌握這些能力,只能依附於運營商才能應用這些技術,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葩的脫節行為。自己搞小圈子沒問題,外國的主機廠一進來,問題就大了。。。外國的主機廠可是不僅自己造硬體,一套相應的軟體開發鏈人家也是自帶的,人家不需要依附你運營商自己就什麼都能幹,以蘋果為列,人家自己有apple store,這是一套完整的軟體開發銷售鏈條,用戶需要什麼自己下載就是了,人家有自己的多媒體社區,不需要你運營商的什麼支持,總之人傢什麼都有,就需要你運營商提供個網路而已。

人家這些功能,直接面對客戶,不需要你運營商指手畫腳,打破了你的客戶捆綁套路。運營商手裡現有的套路,只能依附於本國主機廠變現,然而本國主機廠因為不掌握渠道不掌握應用軟體開發不掌握用戶偏好造出來的東西必須依靠運營商的渠道才能賣出去,而外國同行直接開店經營自己的渠道,產品明顯更炫酷更好用而且用戶不用被運營商捆綁,所以第一波本國主機廠根本沒有辦法整合技術就被外國同行幹掉了。運營商手裡的資源缺了和自己深度捆綁的主機廠商等於廢紙一張,所以只能退回運營商的本職角色。

大家根本不需要運營商那些狗屁定製功能,因為一臺智能機配合3/4G網路就可以包打天下吊打所有運營商的預製功能。運營商的畫地為牢直接就被打破了。而手機廠商不關心消費者,他們還等著運營商提要求「深度合作」呢,於是你就會看到2017年還有運營商定製機帶著電視天線(因為運營商的定製功能包括電視直播)的奇葩手機在生產銷售。你的外國同行造的可都是「萬能」智能機,你還在琢磨怎麼優化看電視功能,完全不是活在一個時代。

你躲在公司裏想著怎麼和運營商深度合作,你的外國同行就直接開店賣手機,什麼運營商鎖死SIM卡啊,不存在的,什麼資費便宜啊,無所謂的,你只要選擇一個運營商,有流量,其實根本不會多花多少資費。什麼在線購買音樂電影,什麼電視直播,都無所謂的,下載app解決一切,為什麼要看運營商臉色?

而運營商實際上就沒有招架之力,畢竟你總不能去僱山口組拿槍逼著消費者充話費接受你那一堆雞毛定製機吧?況且運營商發現外國同行這操作,自己其實也是受益者:自己就不用搞渠道了,也不用花心思搞定製了,這些開支全部都轉移給手機生產方了,自己只需要集中精力搞通訊服務就可以了,收益也並沒有受影響。那既然這樣,自己何必和國內那一幫雞毛廠商「深度合作」替他們做市場做渠道呢?外國同行這不深度的合作,效率明顯更高啊。

這裡面,外國的手機生產商讓日本消費者見識了什麼叫「智能移動通信終端」,方便了日本消費者,打破了運營商畫地為牢帶來的不便利。讓運營商體會到了「電信運營商」到底該做什麼,減少了不必要的業務環節,提高了本職業務效率。唯一的受害者就是日本本土手機廠商。

因為他們真的是還在做一些不知道活在哪個年代的手機,並且熱切的希望和運營商「深度合作」把這些不知道什麼年代的東西賣出去。


現在不是2005年了,目前日本手機在自己本土市場都被外國貨打的節節敗退,2019年蘋果+三星佔了61.3%的份額,日本手機廠家在打擊下潰不成軍.......

目前日本佔比最高的國產手機是夏普,也僅僅是12.8%,這還是佔據了當地運營商的渠道優勢,否則連這都守不住。

這個競爭力哪有本領出海廝殺呢?

日本手機的許多獨特的功能與設計,只在日本市場有需求,出去就不靈了:

算命軟體、太陽能電板、紅外線通訊錄、翻屏收看衛星電視等雞肋功能

日本的スマホ(智能手機)完全沒有和全球的主流接軌,保留了太多日本式風格,而這個時代的手機需要面對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這種缺陷就是致命的。

他們在臺灣連HTC都拼不過.......在中國又如何與蘋果、三星等巨頭搶市場?

日本手機生態是依賴運營商,也就是俗稱的「充話費,送手機」,這種模式考驗的是NTT(日本電信),而不是手機廠商。

那麼問題來了....其他國家的運營商為什麼要幫你賣手機?他們有自己的生態體系,而且話語權上也遠遠不如日本同行,你的手機也不適應當地的使用習慣。

日本手機必備的——紅外線交換郵箱,這東西在中國有什麼用處呢?反正95%的人是沒有郵箱的,基本用不上。

Apple、Samsung足夠強大,用戶就必須接受他們的使用風格,而Sony、Sharp、Kyocera哪有這個控制力?


雖然不知道Statcounter的數據有多準[1],但是截至目前,日本人都全面轉向蘋果、三星、華為,除了索尼和夏普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日本生產的手機」了:

夏普吧,今年5月確實出了一款新機Aquos Zero 2,號稱240Hz刷新率(插黑幀),驍龍855

在今年想盡辦法海購一臺855是真的勇士。

就剩一個索尼。

別的手機廠商好歹還是市場喜歡什麼出什麼,就好比後攝超高像素啊,曲面屏啊,水滴屏、打孔屏全面取代劉海啊,等等等等。

索尼是自己喜歡什麼出什麼。打個比方Xperia 1 II,我尋思手機就該有個3.5mm,我尋思手機屏幕顯示區域就不該有殘缺,我尋思屏幕顏色DCI-P3哪兒夠啊上BT.2020(蘋果P3覆蓋100%叫廣色域顯示),我尋思460ppi的像素密度(指iPhone 12 Pro)哪兒夠啊643ppi還差不多……堆了個天價的料出來。

連老美拿到手都無力吐槽這玩意兒到底算啥,真香但是死貴還不支持美國5G頻段。

更不用說這個天價往中國市場進了。

但是不得不說21:9越看越順眼,感覺已經是索尼的形狀了。

1 II唯一的缺憾就是屏幕亮度,看1 III能不能來個800局部1200吧。高刷在1644x3840的屏面前不重要。

Nova Launcher Prime($4.99)+Nexa Icon Pack($0)+KWGT Kustom Widget Pro($5.99)+Mini-ism for kwgt($0):

參考

  1. ^https://gs.statcounter.com/vendor-market-share/mobile/japan


卷,逆國際化,越卷越逆

中國手機廠商是靠內卷贏的基本盤,但中國市場大,卷贏了基本盤就贏了

可日本正相反,只能越卷越輸

索尼是唯一有那麼點兒國際視野的

1和5系列終於在基礎規格上可以和國際大廠對標,但核心生態建設已經落後一個世紀


功能機時期 NEC 和 松下之類有行貨的時代,日系手機大多處在比較高端的機型上,產品線不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甚至索尼愛立信覆蓋的廣。導致能消費得起的羣體數量上有限。

中國的運營商也並沒有當年日本運營商能提供一整個封閉內容體系(如 docomo i-mode)那樣的控制力,在我印象中功能機時期連移動夢網都不怎麼受身邊同學待見,下載 Java 遊戲之類的主流都是去寶軟一類的第三方下載站,在這種根據機型選擇下載的網站裡面絕對主流是諾基亞,而索愛 A200 系平臺功能機普遍因為 Java 運行性能比較強,並沒有什麼帶不動或者明顯不兼容的應用,因此也沒人抱怨。

然後硬體上普遍的問題就是電池容量偏小,例如夏普最早弄進來的 SH9010C 電池連 900 mAh 都不到,卻有一塊 854*480 解析度的內屏,而時間已經是 2008 年了,想像一下超主流規格的顯示屏配上落後時代的小電池,是個什麼體驗。

至於後來夏普在連很多一般媒體都在口誅筆伐 MTK 山寨機的時候,自己跑去在國行上用 MTK 的行為是否算是「自毀身價」,功過自有評說。具體的話這有一篇文章,寫得特別好:

從高端機到老人機:夏普手機在華五年墮落史 | 愛搞機?

www.igao7.com

到了智能機時期,說得難聽點就是幾個傳統日系廠商根本就沒用心去做智能手機產品,特別是在十年前的早期。

即便是「宗教用品」Xperia 在那時候的表現也比本土廠牌好得多。

日本某 YouTuber 對當時夏普,松下,富士通(東芝),NEC 幾款機型的評價

相比之下 Xperia 設計精美,使用穩定(大意,時間點是 2010 年)

這位 YouTuber 的說法中評價最慘的是富士通東芝(富士通)的機器。

燙,死機,錯誤,重啟

甚至鬧到了因為故障過多,連客服換機都沒法完全解決,富士通 ARROWS X 的用戶投訴 NTT docomo 要求退款還勝訴了的情況。

連本土用戶都沒買賬的產品,可以想像一下在國際市場是什麼表現。

包括結合傳統翻蓋和觸控設計,配置上在那時候也不算低的夏普 007SH,很多人以為特別日式的機器,在本土市場的實際評價也不高:

我自己手上恰好撿了一個 007SH,還意外找到了帶 root 的漢化系統,並刷機成功,所以覺得用起來和單核旗艦機的預期差不多,但是隻有 820 mAh 的電池誇張點來說真的是待機半天就沒電。

這個就是我撿垃圾撿的

實踐證明,再強的製造能力和設計水平,用錯地方也只能付諸東流。智能手機和過去的功能手機已經完全不一樣,以至於用過去的思路無法解決現在的問題,而沉浸在過去的思路中不能自拔,或許就是所謂的「加拉帕戈斯」化吧。時代,不再需要為恐龍留下空間。

上文提到的這幾個傳統手機廠商,根據我自己知道並查閱的資料來說,NEC 和松下已經退出智能手機業務了,富士通意外殺回來出了旗艦機 arrows 5G,雖然宣傳是在日本組裝,但據說是京東方的挖孔屏,驍龍 865 / 6.7 寸 2K OLED / 4800 萬主攝像頭 / 8+128。

arrows 5G

夏普靠著強大的液晶技術積累,還是有著 AQUOS R5G 這樣的「最強 LCD 旗艦機」,以及自產 OLED 硬體 120 Hz (插幀 240 Hz)的 zero2,屏幕上的獨特賣點還是會受到愛好者的注意。而且中端機 AQUOS sense 系列不但有著 IGZO 屏幕,價位上也比索尼等競爭對手更具魄力,配合較大的電池,在年初自己的宣傳中成了「日本第一大 Android 中低端機」,我覺得也是因此超越了索尼移動,Xperia 的中端在過於薄弱(旗艦機的 X1 for mobile 這些技術上的小宣傳點在 10 系列上是不存在的)的情況下還賣較高的價格,是其最大的軟肋。

不過中國市場作為世界上最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甚至會讓人覺得有點過度競爭,這種環境下指望它們能殺回來,哪怕只是獲得功能機時期的佔有率我覺得都是一種奢望。連索尼移動,在國際市場都已經是竭盡全力在活著的光景下,國際競爭力依然比索尼移動更加弱勢的這些本土廠商來說,我實在是無法想像。


無關時間:

我點了 @午夜沒有胸臨 的贊,因為當還是小學生的我對大人們的手機開始有興趣的時候,NEC 和松下甚至連三菱都是有行貨的,而且他們的旗艦產品普遍擁有較強的屏幕顯示和拍照性能。

比如 2003 年 NEC 聯閤中國移動定製的 N830,就是中國市場上最早上市的超百萬像素內置攝像頭手機之一。

NEC N830

松下比較著名的則是全系主打「1670 萬色屏幕」的一整個 VS 系列機型,而更早的 GD88 也是首批支持中移動彩信業務的手機之一。

松下 VS7

松下 GD88(2002 年上市 / 11 萬像素內置攝像頭)

至於我是怎麼瞭解併產生興趣的,得感謝那本叫《數字通訊》的雜誌,那時候甚至連 docomo/au 開發布會的消息它們都會轉載,2014 年這套雜誌停刊了。

以上便是自己印象中在中國市場的日系手機的身影。

很感激自己在對消費電子產品感興趣的時期有這樣的一段記憶,但是真的有些記憶也只能留在記憶裏了,屬實時光荏苒。


至於索尼移動,考慮到前身索尼愛立信的瑞典背景,我其實一直都沒當作日系品牌來看。索尼愛立信在功能機時期,日本本土市場的排名也從未靠前過,Xperia 之後才一度超越本土的夏普等廠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