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大一歷史學專業,老師經常要求看歷史類的書並寫一篇兩千五百字的讀書筆記,可是我完全沒思路,書里講的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戰爭等抓不到具體的人完全不知道怎麼寫。請教各位大神。


謝邀,可以以小見大。

如果一本書你想抓住框架有難度,你可以尋找其中的一個章節來著重進行闡述,同時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須知,我們讀一本書時,不能只局限於這一本書,我們需要關注他的引文出處等一些具體細節。手中最好備有這方面的書籍以備查閱。這樣能夠更加有效理解整本書的內容。


有感受,有看法,核心論點,再結合書籍論證就行了


貼合實際,貼合當下。

首先,在閱讀的時候,要帶著問題去讀。

在閱讀的時候,結合歷史事實、歷史實際去思考。

比如,可以考慮歷史人物的選擇問題,同樣的問題,放在當下會有什麼樣的選擇?

如果是我們,我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同樣,如果歷史人物做了不一樣的選擇,結果會不會改變,歷史會不會改寫等。

歷史事件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讀後感,要結合這些偶發因素,考慮歷史的走向,並思考對當下的啟發。

寫於2020年9月7日


我認為寫觀後感這個事,在看書的過程中就做好筆記,標註出重要信息

然後,看完後,立馬動手寫觀後感,結合自己的筆記和整本書的脈絡就能寫出不錯的觀後感。

這其實也跟寫其他書籍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歷史類的要多一點歷史背景在裡面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用真情實感來寫自己所思所得


多讀幾遍,認真讀,自會有感。然後準備紙筆或電腦鍵盤記下來,寫完別忘記查錯別字。

畢竟是歷史讀後感。怎麼也得有個范


先摘抄,再摘抄你摘抄的文字,最後可能就幾句話,把這幾句話分別用自己的語言聯繫自己情況再說出來,寫下來,看兩遍,起個名字,這就是你的讀後感。


暑假裡大概有兩類作文是孩子們必定會被要求寫的:遊記,以及讀後感。關於旅行和遊記寫作我們已經談過好幾次了,關於閱讀其實我們也談過很多方法,但是怎麼寫「讀後感」的確沒有講。

這事兒的關鍵在於:我覺得學校里所教、或者所要求的「讀後感」是無效的。它的格式基本上就是:

◆ 書裡面告訴我一個道理

◆ 舉1個書裡面的例子

◆ 聯繫1次「實際生活」

◆ 這個道理真有道理啊

孩子們每次遇到「讀後感」都頭疼真是太正常了!我有個學生,其實挺愛看書的,但他們學校圖書館有個規定:每借一本書,還的時候都要配1篇「讀後感」。於是他就乾脆不去借書。

很多家長、包括學生都來問我:怎麼寫「讀後感」呢?我們要不先簡單說一說,如果大家覺得有需要的話,可以留言告訴我,未來我專門開發一套課再詳細講。

首先我們得說,「讀後感」並不是一種文體,我猜想這是不是語文老師的發明創造?看字面意思的話,就是讀完一本書以後、有所感悟或者有某種感受、感想,寫篇文章表達出來。

感悟,是通過閱讀明白了某個、或某些道理,略接近於大家最經常在寫的「讀後感」吧。但是感受、感想就寬泛多了。

感受可以是:啊,我好同情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也可以是:贊,這本書在所有***類型的書里,我覺得是寫得最好的!還可以是:哎呦,這本書太神奇了,我怎麼從來沒想過還能這樣寫書?!

貓老師好多年前第一次讀到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就有最後這種感受。感受,是非常主觀的,並且帶有情緒性的。

感想呢,類型就更多了,可以是從這本書出發所想到的任何內容。可以是思考一些現象,也可以是討論一個問題,還可以是對書中的某些內容進行一番評論,乃至聯繫到這本書之外的其他內容。

感想,是先有某種觸動(感),但重點在於被觸動之後的思考(想)。比如貓老師在很多年前給《小熊維尼》寫書評的時候,就從它出發,談到了「為孩子而寫的童話」和「實際上是為大人自己所寫的童話」之間的差異。

總之,可寫的角度、內容很多。甚至你要批評這本書寫得不好也可以,比如你覺得某些地方不夠真實,這也是你的「感受」和「感想」啊!不必非得局限於「這本書告訴我一個道理」……

但是,不管從哪個角度寫、寫什麼,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必須先把這本書讀通了。先讀清楚:作者在書里究竟寫了點什麼。

你可以先列一張導圖,把書中的內容整理出來

◆ 對於故事類的書(包括非虛構類的人物傳記、歷史書),可以用流程圖,列清楚故事的發展過程;尤其是當故事情節比較複雜的時候,整理清楚前因後果、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尤其重要。如果你對書中的人物感興趣,還可以用樹結構圖,把人物管理也理清楚。

◆ 對於論述類的書,可以用一張中心導圖,列清楚內容結構:整本書的核心話題是什麼,分了幾個部分講的,每個部分各自講了什麼,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等等。

這樣列清楚以後,你就能有的放矢:我究竟是對這本書中的哪些部分有感觸、要發感想(也可以是對書的整體);書中又有哪些部分的內容跟我想討論的問題、想表達的觀點是有關聯的。

那麼寫的時候,這些都是你的可用素材。

此外,有些孩子寫的「讀後感」,我拿來一看,咦,好像只談了這本書第一章的內容,後面章節完全沒有涉及。那我怎麼知道你是讀完了整本書,還是只讀了一點點,為了完成任務就提筆來寫了呢?

我當然相信孩子們是讀完了整本書的。之所以拎出來說,意思就是:這種寫法不太好。

用上述畫導圖、理清全書內容與結構的方法,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你的思考將覆蓋整本書,不會再局限於其中小小的一個角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