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看到了我家寶寶,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女兒也是這樣,動不動就躺地上、床上打滾兒打挺哭~~忽然感覺已經好長時間沒有發生這種情況了。

現在她剛滿三歲,每天不停地說著各種自己長大了,「xier長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了」「xier長大了,不用抱了,可以自己走路了」,還會說自己傷心了,自己還沒準備好……

不由得讓我感慨,孩子長大得太快了,兩歲左右的時候還滿地打滾兒哭,現在竟然天天宣稱「自己長大了」。

言歸正傳,說說我當時是如何應對那段孩子動不動就「滿地滿床打滾兒哭」的日子吧~~

一、盡量滿足寶寶的要求,只要不是特別過分,不涉及到安全問題,都盡量滿足

比如說,吃飯的時候想讓我一邊讀書一邊吃飯。比如說,不要洗臉,要擦臉,因為洗臉眼睛不舒服等。再比如說,喜歡一件衣服,即使髒了,也不脫……

隨著長大,寶寶的自主能力越來越強,也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做一些選擇,而且很多事情大都是小事,比如說自己要做「第一個按電梯按鈕」的人,與其讓孩子為此大哭大鬧,莫不如尊重孩子的想法。

就像 @柒寶麻麻 在她的回答中:一歲半寶寶不順心滿地打滾,脾氣大該怎麼辦?提到的孩子的秩序期,處於秩序期的孩子喜歡按照固定的流程、順序辦事。

也許這樣才能讓他們感覺到滿滿的安全感吧~

二、涉及健康安全的事情會提前制定規則

比如說想吃糖,一天只可以吃一顆,看小豬佩奇動畫片,一次只看一集。

從沙發上嘗試往下蹦,堅決制止,拿著硬的木棍想要碰我的頭,堅定的眼神看著寶寶說「不可以,木棍硬,碰到人會疼」。

然後寶寶自己就會把我們平時說的做的當成規則來遵守,只要我們說到做到,小孩子比大人執行的還要好。

三、允許孩子哭鬧,發泄情緒

小寶寶嘛,總難以避免時不時大哭一場,很正常呀,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有時還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想要發泄出來,更何況一兩歲的孩子了。

有的時候是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有的時候還可能是困急眼了鬧覺,有的時候可能身體不舒服……

這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要用火眼金睛判斷孩子因為什麼原因哭,即使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要「允許孩子哭」,因為孩子也需要發泄自己的情緒。

依然記得自己小時候哭得時候,父母在旁邊會厲聲喝道「不許哭」,「別哭了」,結果就是自己哭得更委屈,然後父母就更生氣,自己更更委屈得哭……

我不想我的孩子這樣,所以從我女兒xier出生開始,只要她哭了,排除尿了、餓了、渴了等身體不適,我都會允許她哭完。

有時還會說「哭吧,哭夠了告訴媽媽哦」,然後就在旁邊看著她哭,或者抱著她,基本上她每次都是哭一會,會讓抱抱,然後很快就沒事了,就開開心心地玩耍了。

有的時候,我看著她快哭完了,會問她「哭完了嗎?」她會抽泣著回答「xier哭完了」,或者「xier還沒哭完呢」,捂臉~~

有一次她哭夠了,又開心地在床上蹦來蹦去,爸爸說了一句「xier怎麼不哭了啊?」她答道「xier玩著呢,所以xier不哭了」。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滿地打滾兒哭的時候,要注意安全方面的問題,預防磕碰著。我家柜子等都做好了防護措施,所以每次xier躺地上哭得時候,我就在她身邊默默地把地面收拾乾淨~~

四、告訴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怕孩子哭鬧,允許孩子哭鬧,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

會讓孩子更不容易為了達到什麼目的而哭鬧,因為他/她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她哭鬧,而滿足他/她的不合理要求,一個人哭鬧,而沒有收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下次就會換一種表達方式了。

每次xier哭完我都會找個機會問她「剛才因為什麼哭呀?哭鬧媽媽有時候猜不出來呀,下次可以不哭,直接說話告訴媽媽……」

這樣做的結果是,她每次哭一會就自己不哭了,而且事後會主動分析她自己剛才因為什麼哭了。

她會說「媽媽把紙尿褲放凳子上了,xier(她習慣稱呼自己的名字)就哭了」「媽媽沒有這樣子,xier就哭了」,還有「xier困了,就哭了」……

更多更專業的如何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看看 @Eleven豐收媽媽 在這篇回答下的專業介紹:一歲半寶寶不順心滿地打滾,脾氣大該怎麼辦?

所以,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盡量讓孩子擁有「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權利嘍,把這件事看成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用平常心對待,不急不躁、不悲不喜、平靜地陪伴左右,抱著這樣的心態我們也不那麼容易崩潰發脾氣(^^)

當然孩子不順心哭不會看場合的,有的時候會發生在外面公共場合,我會試著轉移她的注意力,讓她儘快停止哭鬧,以免影響到別人。可是在家裡的時候,就會平靜地陪著她,讓她哭夠~~

養育孩子的過程,真得是陪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有很多暖心時刻,也有很多讓人崩潰的時刻,回頭望去會發現,孩子成長的速度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多些耐心與理解、尊重與包容,讓孩子內心深處填滿愛與安全感。

我是 @記憶的瓶子Pinky 在這裡分享讀過的好書,用過的好物,進行的英語啟蒙,陪讀的中英文繪本,以及一些育兒小心得,點擊下方可以查看更多育兒乾貨內容,育兒路不易,我們一起結伴同行,比心??

英語啟蒙 17問答|早教機選擇| 大咖書單

繪本共讀 0-2歲中文繪本|0-2歲英文繪本|親子閱讀常見問題解答好物分享 母嬰神器|0-12個月玩具| 0-3歲玩具|母嬰電器育兒乾貨 新手爸媽必看 | 如廁訓練|疫苗接種|母乳餵養|帶娃出行|坐月子獨自帶娃好書閱讀 孩子:挑戰| 養育女孩| 父母的語言 | 自控力 |學會提問 |朗讀手冊

@知乎親子


首先,「腦子還沒長好」,別跟他計較。

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壞毛病」,就會比較著急、生氣,希望去糾正,或者運用說教、批評等傳統的方式,讓孩子更生氣。但其實,這是適齡行為,就是符合孩子年齡的行為

孩子的理智腦(上層大腦)發育尚不健全——《全腦教養法》
  • 因為孩子的控制情緒、表達和管理情緒的上層大腦,理智腦(前額葉)的區域還在發育

理智腦是進化得比較高級的大腦,負責理性思維,控制著身體和情緒,是管理情緒的地方

情緒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理智腦要到25歲才發育完全(發育完全是指生理構造上趨於成熟,但一個人的理智程度是因人而異的,年齡是一個必要的生理基礎)。

這也是為何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的理智大腦還沒有發育好,是仍在施工的房子。

全腦教養法(經典版)/西格爾科學教養系列京東¥ 28.93去購買?

  • 孩子天然比大人容易發脾氣,滿地打滾,很多1歲半的孩子都會,但7歲就很少了。
  • 這類問題就像尿床、不會刷牙不會洗澡一樣,屬於「發展適應性」問題,會隨著大腦和機體發育趨於成熟,結合適當的引導,會好轉的行為。

豐收2歲之後,就基本不打滾了

其次,把「情緒」和「情緒表達方式」分開處理。

普及一下基本的【情緒管理】的知識:

  •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有意義。
  • 我們真正不接納是其實是「糟糕的情緒表達方式」,比如尖叫啊,摔東西啊,滿地打滾等。
  • 我們需要「把情緒和情緒表達方式」分開處理:「接納情緒,節制言行」。

圖片原創,禁止轉載

對待成人,我們自己的情緒管理也一樣,你要管的不是「情緒」,而是「影響別人的言行」。

  • 「你可以生氣,但不能在這裡滿地打滾,影響別人。」
  • 「你可以不高興,但不能說壞媽媽,這個詞我不能接受。」

示範給孩子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比如「你可以哭,可以不高興,但扔東西不可以。你可以跺腳或大聲告訴我們你很生氣。」

當然,孩子這麼小,不會一說就見效,但這是傳遞價值觀的核心,要持續、平靜去告訴孩子。

前陣子奇葩說的辯題《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其實說到底:

  • 情緒不用藏,人人有情緒,天經地義,你不是我,你咋知道我有多生氣呢?
  • 但崩潰是指言行,就要看場合了,看是不是有破壞性了。

這就是情緒管理的核心原則啦,有興趣可以關注我和我的收藏夾,有關於成人和兒童情緒管理更多的內容。

高情商父母Say No話術|讓孩子聽話,就是不讓他做自己嗎?Eleven豐收媽媽的視頻 · 13.5 萬播放

具體怎麼說,可以參照上面這個視頻。

最後,把「願望」和「言行」分開處理。

父母往往想不通的是:理解和接納孩子?難道我要給他吃嗎?要無限制滿足他嗎?當然不是。

科普下「兒童情緒簡化模型」,幫助大家學會「翻譯孩子的情緒」。

圖片原創,禁止轉載——整理自《薩提亞冰山模型》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第2版)/世圖心理薩提亞家庭治療系京東¥ 32.29去購買?

「兒童情緒簡化模型」分三層:

i. 最上面一層是行為:哭鬧、打人等,最容易被看到的。ii. 中間一層是情緒:開心、傷心、生氣、害怕等。iii.最下面一層是需求:這個需求不是指「我要吃冰淇淋」,而是指「我想要吃冰淇淋的願望被理解了,被看到了,被認同了」。這就是人類共有的被接納和被愛的底層需求。

不顧後果,肯定不行,再怎麼哭都不行。大人往往只關注「給不給吃」「能不能做」,也就是第一次層,行為層。告訴孩子「哭也沒用,生氣也沒用」,但很少關注到第三層,就是認可孩子的願望,讓他覺得被理解

工作關係,經常接觸0-6歲兒童情緒管理的諮詢,我通常與父母分享的「話術」是說:

  • 「你可以這麼想,但不可以這麼做。」;
  • 「你可以生氣,但不能打人」

就是把孩子的「願望」和「言行」分開處理,允許和接納孩子的願望和情緒,但節制孩子的言行。

那麼具體的,如何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呢

A. 反饋孩子的願望,說出孩子的感受。

  • 「你還想再玩一會兒是嗎?你還不想走。」
  • 「你很失望,你有點不高興。」

B. 描述具體畫面

  • 「你看到那個小朋友拿著冰淇淋,你就很想吃。」
  • 「你很傷心,玩具突然被哥哥搶走了」等。

這樣能讓孩子覺得,我們是真的看到了他的需求,是真的理解,而不是假的共情。

對孩子有求必應?到底要應什麼?Eleven豐收媽媽的視頻 · 9.3 萬播放

C. 允許孩子體驗負面情緒,對不恰當的言行say no。

  • 「你可以生氣,但不能在這裡滿地打滾,影響別人。」
  • 「你可以不高興,但不能說壞媽媽,這個詞我不能接受。」

情緒雖然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情緒給別人帶來的影響,也就是情緒表達方式、孩子的言行,是有好壞之分。所以,當他們犯錯了,我們要糾正或制止,他們做對了,我們要去鼓勵。

D. 在執行規則的時候,孩子大哭大鬧讓我們心煩意亂的時候,一定要少說話.

如果寶寶已經習慣了用「沒完沒了的哭」來鬧情緒,一定是因為這種方式有效,可以達到她的目的,或者,這是父母「最怕最煩」的方式,哪怕事情不能被滿足,在情感上,這是可以有效「纏住」父母的方式,讓父母「難受」的方式。

所以,你可以保持盡量平和冷靜,裝作「若無其事」等幾秒鐘、幾分鐘再回應,不要太著急去說服,讓寶寶覺得你會被他的哭鬧纏住。畢竟不是任何需求,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被滿足的。

時間久了,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就發展起來了。

少強迫,多堅持;少生氣,多堅定。

先嘮到這兒,有幫助給我點贊呦~

@知乎親子 @知乎日報

我是懂心理學,研究育兒,更會實踐的豐收媽媽。

更多兒童情緒管理的回答,請關注我和我的收藏夾


柒寶小時候,我沒少凶過他,每次凶過他之後又抱著他說對不起,抱著他痛哭~

為他的無辜,為我的無助~

一個人,什麼都要做,小寶寶可不管你忙不忙,尤其分離焦慮期,恨不得時時刻刻的纏著你,上廁所都得抱著。

那時候,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和寶寶發火,但是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住,暴躁起來甚至拍過孩子,失控後看著寶寶無辜望著你的小臉又覺得內疚難過。

後來才知道,控制不住情緒源於不理解。

我們總覺得孩子怎麼這樣,越忙越鬧,沒完沒了。實際上,我們不知道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有很多特殊時期。

秩序期,出生就有,會要求身邊的某些人或者事按照固定的流程走。比如,必須媽媽陪睡,必須爸爸推車,下車必須從某一面下,吃飯必須用固定的碗。

分離焦慮期,一般發生在一歲到兩歲之間。具體表現為特別黏某個人,不能接受他的離開,要不然會很害怕。

叛逆期,一般兩歲開始,有名的T2。這時候萌發了自主意識,具體表現就是喜歡反著來,你說東他去西。那時候我們經常面臨的問題就是讓他穿衣服不肯穿,叫他脫又不肯脫。

小孩子不會說話,交流只能靠比劃。你不理解他,他也不理解你。於是雙方各種矛盾就來啦~

控制情緒源自於理解,推薦看看這本書:

捕捉兒童敏感期 孫瑞雪著作 珍藏版 育兒書家庭教育早淘寶¥ 24.70去購買?

當你知道了孩子發育的各種敏感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可以冷靜下來想辦法。

你的寶寶現在可能正處於秩序期~

你要總結出來寶寶平時有什麼習慣,比如什麼事情按照什麼順序,什麼事由什麼人做,這種非原則性的問題可以按照寶寶的習慣來。

並不是存在什麼孩子不聽話、故意找事,這只是一個孩子的需求,爸爸媽媽要試著去做最了解孩子的人,尊重他的小習慣。

可以嘗試著,猜一猜孩子想做什麼,替他說出來。然後你會發現,你猜對的時候,孩子的眼神都亮了。

然後你再告訴孩子,我們下次可以試著想辦法告訴爸爸媽媽,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慢慢的孩子就會明白,他得用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哭泣~

這需要一個過程,要記住原則性問題堅決執行,非原則的問題和孩子商量~

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 套裝(共淘寶¥ 62.40去購買?

同樣的,還有很多事情,爸爸媽媽需要提前做好功課、做好準備,在寶寶這些問題到來前才能不慌亂。

請關注 @柒寶麻麻 ,學習更多科學育兒故事

擊垮母親的是不是孩子的一場感冒?

哪些禮物能讓媽媽應對育兒壓力?有個睡渣寶寶,突然感覺活著很沒意思,要怎樣繼續生活的希望?帶娃帶到崩潰,我的脾氣越來越差,該如何調整?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一、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發脾氣。

成年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一定),但學齡前的孩子,幾乎都沒有學會控制情緒。

一般2~3歲是發脾氣的高峰。這常常是沮喪情緒的一種表現。

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想要更多的獨立,討厭被限制,但此時的孩子,能力明顯還不足。

而且,又不知道如何妥協,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失望或限制,也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們只能發脾氣。

二、為什麼孩子總愛在父母面前發脾氣?

因為他們不相信其他人有如此堅強的神經來容忍他。

只有在你面前,孩子才會肆無忌憚,也會願意去嘗試一些可能危險或困難的事情,因為他知道:沒關係的,有老媽在。

三、怎麼辦?

1.要冷靜。

如果你自己爆發了,孩子會自然會效仿你的行為。

你吼叫,他也吼叫;你打他,他也學會暴力。

不要讓氣氛太緊張,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或許有效。

2.也可以讓孩子冷靜一會兒。

讓他發泄一下情緒,他會冷靜下來。

也可以利用「冷靜一下」的方式,把他放在一個單獨的地方,但要安全,隔絕其他活動,明確告訴他,你愛他,但是,你不能接受他的這種行為。

「冷靜」的時長,臨床醫學《兒童保健學》教材美國兒科學會的觀點都差不多,大概是年齡+1(分鐘)。

3.規則要明確。

如果你不同意他邊吃飯邊看動畫片,那就明確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告知他,而且一定要執行。

你的猶豫甚至前後不一就是孩子發脾氣的重要原因。

4.重在預防。

預防的最好方法是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

最好是二選一,否則可能難度太大。比如:「你是想去公園玩還是在家玩小火車?」或者「你是想穿這件紅色的衣服還是那件藍色的?」

四、哪些情況需要就醫?

美國兒科學會指出,如果孩子具有以下表現之一,請諮詢兒科醫生。

1. 四歲以後,發脾氣的情形持續不變或者更嚴重。

2.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傷害自己或他人,或者破壞財產。

3.孩子經常做噩夢、極端叛逆、不服從上廁所訓練、頭疼或胃痛、拒絕吃飯和上床睡覺、極端焦慮、性情乖戾,或者總是黏著你。

4.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屏住呼吸並且暈倒。


家有小娃剛兩歲,題主困擾天天見。

一哭二鬧三打滾,遍地抓崽手腳忙。

路人圍觀指指點,臉上尷尬好難堪。

運功平氣裝笑臉,左右道歉滿頭汗。

————做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何其難。


表達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利。而剋制,是成年人才有的修養。

社會化的成長過程里,我們用了數十年怕是才終於慢慢學會了:平息自己瞬間的暴怒,壓抑自己不能忍的失望,想哭的時候轉臉假裝眼睛進沙,想怒喊的時候驅車50公里找個沒人的地方。

而這些,孩子都不會。孩子只會苦惱,打滾,撒潑,這是他們唯一本能就掌握的模式。

當我們想明白了這一點,大致對於孩子的鬧脾氣,首先可以減少困惑和怒氣,大可不必因此而責備孩子的性格


如何應對孩子的脾氣?

這個問題,相比於認為它是一個「管教話題」,我更覺得這是一個「理解和共情」的話題。

我們大家都說要理解孩子,但是一旦對著胡鬧的孩子,一瞬間就很難做到了。其實孩子哪裡是胡鬧?不能再大庭廣眾之下哭,不能打滾,這些在成年人覺得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一歲半的孩子其實根本不知道。在他來看,他只是需要表達自己的不滿,抒發自己的情緒,達到自己的訴求罷了——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基本心裡訴求嗎。

所以,應對因為不遂願而胡鬧的孩子,首先就是轉換家長為中心的視角:

尷尬,沒面子,因為孩子胡鬧而另家長在公眾場合手足無措,快點平息孩子,連哄帶騙都行,要麼怒喝,只要別鬧騰就行

我們先從家長自己的這些情感中跳出來,從粗暴否定孩子情緒的錯誤中跳出來,從孩子的對立面站到他的共同面。

所以,具體的行動可以有這樣幾個步驟

  1. 共情

先弄清楚孩子憤怒的理由。一歲半的還有有些可以語言表達,有些還不能清晰說出,但是作為家長,需要有能力找到孩子不開心的問題和想要達到的目的。

首先家長需真的做到不管孩子多胡鬧,自己都要很冷靜,不要失控。家長要成為孩子情緒的穩定劑而不是助推器。

小xixi也會經常突然哭鬧,我和xixi爸這時候一般都會用非常平靜的語言問她:xixi想要什麼?xixi不要哭著說,這樣爸爸媽媽聽不懂,好好說。

這時候xixi可能還在苦惱。但是我不會改變語調和情緒,依然保持很平和溫和的語調,繼續對她重複上面的話。一般重複一兩次之後,她就會好好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2:給一個冷靜期

徹底置之不理,愛哭就哭當然不是一個好辦法。

這會給孩子帶來:「我不重要,我的情緒沒有受到關注」的挫敗感。

但是經歷了無數次孩子哭鬧之後,我發現,孩子在情緒爆發期是很難講道理的,但是經常在她逐漸冷靜下來,就可以有效溝通了。

這和我們大人相處很相似不是嗎?夫妻兩人吵架,正在氣頭上,嘴上都是不饒人的。半天時間過去了,多半又會冷靜下來,於是反思自己做的不對。這種情感的展現模式,在孩子身上也是看得見的。

家長可能要做好心理準備,忍受一些因為孩子哭鬧的尷尬。講真,愛面子如我,後來也理解,相比照顧孩子的情緒,我在大庭廣眾之下背負一個管教無方的家長名聲其實並沒有什麼嚴重的。當然,如果孩子哭鬧嚴重影響了周邊秩序,那就儘快把孩子抱到一個人少的地方,讓她宣洩一會自己的情緒。

保持孩子在自己的視線內,但有一點距離,讓她哭一會,但不要讓她感到徹底被冷落,而是讓她感到,當她能冷靜下來時,爸媽會第一時間回應。

3: 有針對性滿足孩子的訴求

孩子哭鬧必定有所訴求。這些訴求,要有針對性來對待。

(1)合理訴求適當滿足:積極幫助孩子去達成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情。

(2)有爭議的訴求,有技巧滿足:

這一點值得重點說一下。孩子有時候提出的訴求,家長乍一聽是斷然拒絕的,但其實,如果能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或許,我們可以尋找到另一種更有效的滿足方式。

舉例來說,xixi是個好奇心很重,看見什麼都要搶過來玩一下的孩子,大概在1歲八個月的時候,看見大人拆快遞用剪刀,總想搶過來玩。讓孩子玩剪刀當然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我當時就立刻拒絕,呵斥了她不能玩。她很失望,立刻開始大哭大鬧。xixi爸爸過來,把剪刀遞給孩子手裡,很溫和的對她說

:xixi想看看剪刀,爸爸可以陪著你看一看,但是這是大人的剪刀,很危險,會把手手弄破,xixi玩一下就要還給爸爸,xixi是小孩子,可以玩小寶寶的剪刀。然後就一直守在孩子身邊,教他怎麼拿剪刀,怎麼用剪刀剪了一下紙。玩了一小會之後,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滿足,爸爸說:好了,現在玩完了,xixi把大人的剪刀還給爸爸,爸爸給你拿小寶寶的剪刀玩。出乎我意料,孩子居然完全沒有反對,很開心的把剪刀還給了爸爸,還自己說:這是大人的剪刀,很危險。

相比我直接禁止的方式,爸爸的做法更好地尊重了孩子的訴求,並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滿足了孩子探索得願望,還順便給孩子設置了應有的界限:不能玩大人的剪刀。於是也受到了更好的效果。

4:對於確實不可以滿足的訴求應對方法

(1)明確態度,堅持拒絕,講清楚道理

不是所有問題都依靠哭鬧可以解決。這是孩子成長路上,大家必須逐漸讓她意識到的。否則,他們就會永遠依賴這個殺手鐧。而走出父母的庇護,沒人對此買單。

所以,一歲半開始,孩子可以開始慢慢學著接受一點點失望了。

只是家長需要控制好節奏和方式,用溫和的方式讓孩子逐漸接納有些事真的是求而不得的人生真相。

對於完全不能接受的孩子的訴求,當她發泄完情緒,稍微冷靜一點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抱著孩子,首先讓他感到自己的願望沒有被滿足,不是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然後用一些生動的方式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的原因

雖然一歲半的時候,孩子大多數還都似懂非懂,但是一點點灌輸這些道理,正是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過程,有時候也正好是給孩子的認知早教機會。

比如孩子想要用手去拿盛著很燙的水的杯子,我就會用很誇張的方式,給孩子演繹什麼是「燙」,假裝被燙到之後很疼很惱火的樣子,雖然他可能一時還不能理解,但是面對媽媽聲情並茂,表情滑稽的表演,經常也會破涕為笑。

(2)轉移注意力

必須要說,轉移注意力絕對是我用的次數最多切效果最為立竿見影的,應對一兩歲小寶寶哭鬧的好辦法。

其實小孩子的關注點都很細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很短,很容易被身邊其他的東西所吸引。一旦關注了別的東西,之前的訴求似乎一瞬間就忘記了。

有時候對於我說不明白,孩子也理解不了,又很難纏的要求,我就會使用這一招。

比如當她哭鬧的時候,我就突然好像若無其事的走到一邊,發現了一個新的好玩的東西,驚訝的叫起來:哎呀,這裡居然還藏著一個小兔子呢?這個小兔子好可愛啊!它的耳朵居然又這麼長呢!

然後,孩子立刻被我吸引過來,抹乾了眼淚兒跑過來看小兔子了

這個做法呢,說來似乎有點對孩子不地道。但是也是真的管用哦!


人生如戲,養娃則先要當戲精。帶孩子這一年半載,我為了有效跟孩子互動,不是扮猴子,就是演小豬,一驚一乍,時哭時笑,演技也已經爐火純青咯~

以上,就是我的對策和套路。希望對題主有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