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暗物質暗能量的話題總會在非專業人群中引起很多討論,引發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說法。這裡關於暗能量的問題,想以自己的理解,力所能及地用科學的精神科普一下。會盡量用任何人都能夠比較容易理解的,基本不大涉及技術層面(式子/計算)的話簡單概括。

一些由符號(? , ^)加上數字字母組成,用以輔助理解和繼續挖掘的擴展腳註附在本體之後。唯一的極為簡單的宇宙學紅移z和膨脹尺度因子a定義式子在注釋中。本體主要是關於暗能量;而如果閱者能全面理解本體之後將提到的,包含腳註內容的細節,那麼大概就可以說不只是對暗能量,同時也對當代宇宙學/宇宙論有了系統性的基礎理解了^f

正文:

  1. 經過這20多年大量的,精密度比較高的宇宙學觀測,針對不同的物理現象(如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星系退行等),對不同年代的天體(對應天體光譜的宇宙學紅移z的大小)進行觀測?0,以及進行嚴格的數據處理+系統誤差統計分析發現,宇宙的膨脹率(遙遠星系天體的退行速率)意義上,在宇宙學意義上的「最近」(z小於約等於0.5)開始出現了加速膨脹[1]
  2. 在考慮了標準理論模型(相對論+宇宙論;量子場論+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等)中所有已知甚至未知(未被證實但非常可能的理論假設)的物理現象和定律後(包括物質粒子+相互作用等),基本都無法自洽地解釋這種膨脹加速。

  3.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如果我們相信已知的標準理論模型(主要是廣義相對論)在宇宙尺度上仍然正確,那麼,考慮一種具有類似負壓、斥力性質的能量,作為解釋這種加速膨脹的來源的現象學模型,受到了學界的廣泛支持——這就是暗能量。那麼暗能量的理論依據和來源是什麼?可能是宇宙學常數,也可能是真空能(存在其他答案提到的巨大的量級鴻溝問題?1:宇宙學常數問題(cosmological constant problem=CCP)[2],也可能是一種超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場等[2][3]
  • 另一方面,也可能廣義相對論等我們熟悉的理論在宇宙學尺度和全宇宙上不再適用,需要進行修正和改進,打打補丁。用這些補丁可能帶來的,在宇宙學超大的尺度上表現出的不同於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效果,來解釋這種加速膨脹。與之相關的是一類叫做修正引力(modified gravity=MG)的理論,作為暗能量的替代解釋。

4. 最後,也存在的另一種可能(可能性不大):暗能量確實不存在,上面提到的所謂的「加速膨脹「是一種觀測偏差(bias)/誤差/錯誤/疏漏等……

  • 儀器等帶來的系統誤差出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1. 中黑體字已點到,這些都經過了大量嚴密的數據誤差處理和統計分析(雖然這些分析也部分依賴於一些模型和假設,也包含一些我們難以化解的根本性困難,如cosmic variance,但是這一切都有嚴密量化和置信度分析等,這是科學的統計計量必須的)?2
  • 對物理現象考慮不充分的可能性存在,比如天體物理而非宇宙學的現象,尤其是我們地球和銀河系周圍的?3。這個方面,較有希望作為解釋的一種方向是:我們周邊,太陽系/銀河系/本星系團等所處的環境其實在宇宙中是相對特殊的,比如處在一個顯著的低密度或者高密度泡中,又或者我們對於自己及周邊環境的自身運動(peculiar motion)了解的不充分等等?3。這些因素,可能會成為我們對宇宙觀測結果的系統bias。另一方面,極低能現象在觀測上極難,就像我們對星系團和星系等中的氣體分布遠沒有宇宙中的星系分布了解一樣(得益於最近20多年的精密巡天)。議論這些方面可能性論文這幾年還是有一些的。

總結:

不能打包票說暗能量被證明真實存在,但是可以比較有把握的說:宇宙加速膨脹現象是真實存在的。暗能量是解釋這種加速膨脹現象的一種相對簡潔自然的?1,被廣泛接受且內涵深度(新物理?)和可擴展性不錯的,超越標準理論範疇的現象學模型?4。當然,如上文已經提到的,作為其理論基礎,也有各種理論模型來提供暗能量這種現象的物理本質和物理來源是什麼的猜測(各種需要驗證)某種程度上,修正引力等理論和暗能量理論存在競爭關係。


(正文本體結束。下面的腳註有些內容偏離了暗能量本身,涉及到當代宇宙學/宇宙論的全局,包括會涉及到暗物質等。對擴展細節不在意的話,可以全部略過不看)


腳註(主幹級)

?0: 關於宇宙學紅移

光是一種電磁波,可以具有不同的波長/頻率(ref. 電磁波譜),對應不同的單光子能量。宇宙學紅移z是指觀測到的遙遠天體的光譜(包含我們熟悉的各種元素的吸收峰/發射峰)的所有波長段,其譜線整體地/全局地紅移,波長變長的一種現象。類似運動的聲源帶來的聲音頻率變化,聲波的多普勒現象。此處即光波的多普勒現象。一般用宇宙學紅移z來定量化其波長相對於原波長變化的比例,定義如下:

[公式]

λ為光波波長,z為宇宙學紅移,a為宇宙的尺度因子,一般習慣於將今天的時代設定為 [公式] (z=0)。通過觀測不同宇宙學紅移z的天體,我們可以了解宇宙整體的演化歷史,主要是膨脹(速率)史。這是暗能量被提出的歷史線索,也是主要依據之一^a。

?1:關於暗能量量級大小問題,雖然這裡有上面提到的CCP以及與之相關的精細調製/調製(fine tuning)問題 ^b,甚至可以扯到人擇原理等話題上,但這屬於發散的技術細節了。

?2:這類困難的一個例子是cosmic variance,有不同的定義和闡釋方式(根據不同convention也可以說有幾種不同的來源),但主要可以概括為:我們只有一個可觀測宇宙,而且我們只能從這個宇宙中的一個點來觀測這個宇宙 ^c這方面,宇宙結構形成的模擬(simulation)對於構建和檢驗理論起到了很大幫助^c

?3:對於加速膨脹大體需要宇宙結構形成的線性(大)尺度上,本地低密度泡/空洞(local void)來解釋。此處」本地「是在包含銀河系所在的星系團乃至超星系團的意義上。實際上根據結構形成的物質場流體 (fluid)理論,這樣的local void中的天體也有與之相關的自身運動peculiar motion的速度場,包括線性fluid motion+非線性random motion(引力束縛相關),就像與之對應/對偶的,在物質絲網結構(filaments)上的天體有向中心坍縮的大趨勢/速度場一樣(雖然一般來說filaments不是引力束縛系統,一般不被認為是「天體」,而是交由隨後將提到的宇宙結構形成理論去處理)。另一方面,我們對於宇宙的非線性(小)尺度上的天體物理的細節還沒有了解透徹^d

?4:包含暗能量+暗物質的現象學模型/唯象模型[3],一般也叫做宇宙學的 [公式] 標準模型(Lambda-CDM/LCDM模型)—— [公式] 是指代宇宙學常數的符號,常作為最簡潔的暗能量模型CDM指冷暗物質^e 。這個模型可以定量、精確,且自洽地解釋天文巡天觀測到的:

(1) 星系退行速率(俗稱哈勃-勒梅特定律,Hubble-Lemaitre law) (2)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著名的2.725K溫度的宇宙熱大爆炸餘輝(和與之相關的是觀測到的星系分布和密度漲落) (3) 熱大爆炸(輕)元素核合成(big-bang nucleosynthesis=BBN)帶來的輕元素的初始丰度等絕大部分事實。

在較大尺度上,不僅是宇宙中物質和輻射背景中,各物理量的均一、各向同性的平均值,且其漲落功率譜上的非均一性(inhomogeneity)以及各向異性(anisotropies)等,都符合從LCDM模型生髮出的宇宙結構形成的標準攝動理論(standard perturbation theory=SPT)的預測,雖然這部分和冷暗物質關係或許更大一些。(雖然此問沒問暗物質,但同時這也是當代宇宙學支持暗物質的重要依據——星系的旋轉曲線是提出暗物質的動機和導火索,但觀測到宇宙的結構形成模式不依賴冷暗物質很難說明。)

較小尺度上,由於非線性現象導致的不可預測性+一些天體物理現象的缺乏了解限制^d,導致了宇宙學能做的事情不夠多,更多是屬於天體物理學的範疇了。不過也有很多把SPT擴展到準線性領域的不錯嘗試,雖然模型和解析式會變得複雜,喪失很大一部分簡潔性和美感。

狹義上,LCDM現象學模型沒有說「暗能量是什麼」,而是說」按照這種性質「,從一定的初始條件出發^f.(4),宇宙會怎樣演化,其中的結構會怎樣形成,從而來和天文巡天觀測結果比對。大體來說,LCDM模型的預測和天文宇宙巡天的對多種現象觀測結果,在相當高的精度下高度相符,取得了巨大成功(雖然也有部分結果依賴一些建模和假設,但主要是瑣碎的非線性的部分)。

這也就是為什麼暗能量和暗物質被廣泛接受的原因(當然,歷史上,先有CDM,再有LCDM)。


(接下來的對腳註的腳腳註涉及更多細節,不想關注細節瑣碎問題的可以略過了,主要面向看了腳註產生了更多疑問的人 )


腳腳註(細節級)^_^;;

^a:

此處算式是一階線性多普勒性效應,對應宇宙學膨脹和宇宙學紅移z。實際上對於廣義的多普勒效應,我們還可以有橫向二階乃至相對論效應(略)。

既然宇宙一直在膨脹,且離我們越遠的天體的光抵達我們需要的時間越久,實際上我們看到是遙遠天體更早時代時的」像「。那麼直觀上,從發出到被我們接收到的光,傳播得越久受到宇宙學膨脹的影響就越久,所產生的的宇宙學紅移就越大。所以不同的宇宙學紅移的天體實際也對應了不同的時代,一般習慣將今天/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對應的的宇宙(z=0),設定為a=1/(1+z)=1。

注意哈勃-勒梅特定律只是我們的近旁/近鄰宇宙的線性近似關係,星系退行速率對應的宇宙學紅移z,與其離我們的距離之間關係,實際上比簡單正比更加複雜一些。可以用T表示宇宙的(平均)溫度,t表示宇宙時間(或者宇宙年齡),H表示宇宙的膨脹率,只需記住宇宙學意義上的

H(膨脹率)~t(年齡)~z(紅移)~a(尺度因子)~T(溫度)

之間存在函數對應關係。宇宙膨脹率H(a(t))有時也被叫Hubble rate或者Hubble parameter,其實可以寫成尺度因子a對時間的導數和a自身的比例(定義)。

換句話說,哈勃常數只是現在這個時代的宇宙膨脹率 [公式] . 此處可以有一張圖(毫無誠意地直接截自slide,原圖來自[R.P.Kirshner 2004]的論文[4],是的,就是懶……):

Credit: R. P. Kirshner(see reference). 紅圈內紅色區域是E. Hubble 1929年的論文的觀測數據範圍。

紅圈標示的紅方塊內是哈勃當年的數據範圍。可以看看即使是直接的退行速率觀測,也比哈勃發現星系退行時代的數據擴展了許多倍。而注意即使是這個結果,也已經過去快20年了,且該圖的最右側對應宇宙學紅移z~0.2。

如今我們不僅僅有對重點目標的超新星退行速率的觀測,也有如知名的斯隆數字巡天(SDSS)這類的星系巡天,和諸如WMAP和Planck這類CMB觀測產生的大量數據和分析結果,來支持我們對宇宙膨脹歷史的推斷和理解。而近年規劃的諸如Euclid之類的項目,更是打算直接細緻觀測0.7&[5],對於當宇宙學的巡天觀測發展到了什麼地步也可以有一個直觀了解(注意此文發於2011年,而衛星發射似乎最近定在2022年下半年了……)。這個Euclid一大任務是測宇宙的幾何(形狀),這個和暗能量的物態方程和重子聲學振蕩(BAO)等觀測又是息息相關的(扯遠了,略)。

回到正題,於是通過對遙遠高紅移天體的觀測,我們其實在宇宙中觀測遙遠他方的同時也是在觀測宇宙的歷史,可以一直上溯到z*≈1089——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形成時期,大約對應大爆炸後38萬年,宇宙平均溫度2970K(=2.725K*(1+1089)),cue:氫原子電子能級的量級+湯姆森/康普頓散射(跳過宇宙的黑暗年代等問題)。說得文藝一些:這是宇宙中的光開始獲得自由的時代 :)。

再往前溯,光子被耦合在等離子湯中無法自由傳播,宇宙在電磁波全波段上」不透明「或者說」不可見「,須藉助原初引力波了解。這就是牽涉到引力波天文學這個最近幾年欣欣向榮的領域了(略)。

另外,尺度因子a的定義式,和z的關係,除了簡單直觀地從宇宙膨脹的物理圖像和能量守恆等中得出,也可以在給定的宇宙度規/度量線元(metric line element; 相當於距離的微元)下,從相對論中光子的世界線ds=0,更嚴密地自洽地反推出來(vice versa)。另外關於光譜和測定宇宙學紅移z,這其中當然也有觀測方法和誤差等問題,實際上有觀測和處理數據技術上spectro-z和photo-z的細節區別問題,粗略來說s-z相對準確耗時,p-z高效但視情況可靠性較低,但我不大了解細節,就不瞎說了。

通過觀測了解宇宙的膨脹歷史a(t),或者H(a(t))函數,我們得出宇宙」最近「正在加速膨脹的結論。從而引出暗能量的提出——從輻射主導的早期宇宙,一路演化到如今(如果沒有暗能量的話)物質主導的宇宙(重子/常規物質+暗物質),輻射幾乎忽略不計,如果沒有表現為斥力作用的暗能量,宇宙膨脹理應減速而不是加速。

^b:

主要是:為什麼暗能量的能量量級這麼小?為什麼是最近才開始變成宇宙的支配性力量?(又可生髮出一大枝話題,略)

^c:

(1)Cosmic variance:例如,在考慮星系密度分布/宇宙微博背景輻射CMB的溫度漲落的觀測和統計時,其密度/溫度起伏的功率譜的大角度模式(在天球上張開極大角度的兩點的相關),對應著極大宇宙學尺度,而在這些模式里的振動模式數很少,帶來很大的,且無法通過提高觀測精度消除的統計誤差。

另可用簡單圖像考慮:可把三維宇宙想像成平面上的一個圓U,而且這個圓U自身內的數據點是離散格點化的(有限的),每個數據點對應一個「位置」和「屬性」(溫度/星係數密度, etc...)。當用一個(半徑離散變化的)取樣圓 S在這個圓U內取樣時,當考慮宇宙中的大尺度上的統計時,可以選取的取樣圓個數,即樣本數,隨著半徑增大越來越少。而當考慮小尺度的統計時,由於取樣圓極小,可以取出很大樣本數的樣本用於統計。若換成一個格點離散化的矩形U和一個取樣正方形S去考慮就更容易理解了。而實際常採用傅立葉空間的功率譜,其傅立葉分析和模式數是這些數據和取樣從(含宇宙學紅移的)實空間變換到波數空間。

(2)模擬:當然,結構形成的模擬需要基於一些理論模型和假設,但是這些可以和實際觀測進行比對來作檢驗,和循環證明並不是一樣的概念。基本邏輯是類似這樣(甚至可以說也是科學的基本邏輯):

現象 → 提出理論猜想A → 實驗觀測驗證 → 現象+理論A → 提出猜想B → 實驗觀測驗證 → (現象+理論A+理論B)*N次模擬→...

(不含驗證失敗被捨棄的部分)

通過基於一定模型的模擬就可以反覆用模擬「生成」許多(和現實宇宙高度相似的)虛擬的宇宙結構,來改善統計結果,和實際觀測比對。當然這部分更多針對物質分布,和暗物質關係更大一些,而暗能量的性質一般是作為一個通過其他觀測確定(fix)的一個(能量密度)或幾個參數(+狀態方程等)引入。

^d:

我們對諸如導致恆星形成的氣體雲的坍縮、原恆星的具體形成過程,包括恆星的死亡等恆星生命周期的具體細節,原初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s)=PBH)的比例,黑洞及緻密星的碰撞合併(Merger)緻密星(白矮星,中子星)的物態方程,特殊中子星的磁場和能量來源(pulsar, magnetar),高能宇宙線和輻射的加速機制和細節,宇宙的原初磁場和磁場分布,星系際物質(IGM)的氣體的溫度/電離度等等...這一大類雜七雜八,某些或許也不適合放在一起的天文/天體物理現象缺乏完整系統、精確定量且兼具物理洞察的理解。(它們的共性就是所謂的非線性和難解析性。)

當然了,我們也有很多經驗公式和唯象模型,但它們和LCDM的等級/水準區別在於,LCDM好歹是一個全局的,比較物理的唯象模型;而此處提到的這些經驗公式/現象模型有很多時候只是擬合而已,許多缺乏物理直覺洞察和定性理解。而且這些針對不同領域/對象之間的唯象模型,彼此之間難以統一,還經常如^c中點到的那樣,需要藉助在LCDM中引入的參數作為宇宙學背景的基礎上,再引入許多額外的參數。

此外,還有與之相關的觀測低能及小區域現象的能力(抗雜訊干擾和解析度),以及純粹的解析和計算能力不夠(計算複雜度和計算量指數上升/可以數值計算沒有解析式/理論不夠美)等。當然這些或許更多是影響我們對暗物質性質的理解,除非我們考慮一些具有inhomogeneity的暗能量模型等。

^e:

至於為什麼是冷暗物質Cold Dark Matter=CDM,其實其中也有比較長的探索歷史和過程。這個是涉及到暗物質的性質和本質的另一個話題,就不展開了,當然關於這個也並沒有100%的定論。

(算了還是寫兩句:性質上,歷史上也曾有過Hot DM=HDM,Warm DM=WDM,也有近年來的Fuzzy DM=FDM等更複雜的暗物質模型。本質上,個人看法是作為候選對象,這幾年WIMPs有降溫的趨勢,axion/ALPs熱度在升)

^f:

當然,更進階一點,我們需要理解一些額外的東西,如:

(1)廣義相對論(2)宇宙學原則(均質性+各向同性=homogeneity+isotropy)(在宇宙學中的地位類似數學公理)(3)宇宙學原則下熱大爆炸宇宙學預言的宇宙熱歷史(也是粒子退耦+結構形成的歷史)(4) 暴脹理論(inflation)(試圖解釋上述公理的成因,大爆炸的初始條件和其他一些問題的一種嘗試)(5) 一些經典/量子場論,對應的(基本)粒子物理學,乃至一些超弦理論……等等。這些部分就已從原問題偏離過多了,當然從略。

如今的宇宙學/宇宙論早已進入精密宇宙論時代(precision cosmology),有大量精密度很高的天文/天體物理/宇宙學巡天觀測繼續對其進行探索和驗證。

很多東西,如宇宙學原則,暗能量,暗物質等,嚴格意義上雖然未經100%證實存在,但是在當代宇宙學中是可以與對於不同對象的精密觀測結果相匹配的。宇宙學最常見的範式就是LCDM+熱大爆炸++暴脹理論,它曾經也仍然可以定量化預言很多現象,且被觀測驗證,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研究範式。反過來說,一個替代的理論系統/框架/範式不是不可能存在,但是必須做到以上範式對各種大量觀測現象(?4)的自洽解釋的同時,或者有新的可被實驗/觀測驗證的預言,或者比該範式更簡潔更美,才可以獲得認同。這些方面LCDM+熱大爆炸++暴脹理論無疑仍然是目前最好最靠譜的選擇。

如果能耐心看到這裡,相信你對本體部分」暗能量的存在被廣泛接受「,」但是業界並非無人質疑,也並非沒有替代理論「的含義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

總之:宇宙很大,很複雜,值得繼續不懈探索!


09/04/2020 更新:

主要是各種潤色語句,修改語病,提升易讀性。另外盡量將擴展的小知識分離結構化出來,外加擴寫了一些腳註。好像有點寫high了,旁枝內容引申得有點過多(不過也好,反正寫出來一半效果也是梳理加深自己的理解)。其實很少作答這方面,主要因為能力不逮,且寫一篇好的靠譜的回答需要很多精力。雖然自己水平有限,不敢說授之以漁,不過希望如果閱者有心,可以沿著給出的線索繼續去查閱,漁獵深挖相關的內容知識,因此文中盡量給出檢索的英文關鍵詞。

至於參考文獻,因為是科普目的,想必也沒有太大必要,只是象徵性地試試功能而已……

不過針對可能存在的需求,還是象徵性地給了三篇作者都是/含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的綜述文章[1][2][3]

PS:說到「標準模型「,」標準理論「,」經典理論「,這些在不同領域(比如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和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內涵(比如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場論是區別於經典物理學存在的,但是在今天的理論物理學眼中又可被視為「經典的「,」標準的「)。可能有容易產生誤導的措辭,但一時想不到更好的辦法——除了加更多的括弧注釋和更長的定語,讓可讀性更差以外。希望不要過分拘泥於這些字眼。另外部分用語可能與中文語境下約定俗成上的專業辭彙有差別,請見諒。

如果存在細節有誤等,歡迎指正討論!

小感想:

希望知乎能在編輯器中引入不依賴TeX的上下標或是文內部腳註/footnote/交叉引用系統,這樣方便對回答作有結構性的擴展注釋(基本信息+有興趣者可閱讀的footnote)。而且個人覺得編輯器中自帶的引用注釋[1]系統太過死板,不是很好用。

(雖然寫在這大概率不會有管乎人看到,也可能有此類功能只是我不會用?)

參考

  1. ^abD. H. Weinberg, M. J. Mortonson, D. J. Eisenstein, C. Hirata, A. G. Riess, and E. Rozo, Phys. Rept. 530, 87 (2013), Observational Probes of Cosmic Acceleration, 2013 https://arxiv.org/abs/1201.2434
  2. ^abcS. Weinberg,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problem, 1989 https://journals.aps.org/rmp/abstract/10.1103/RevModPhys.61.1
  3. ^abcP. J. E. Peebles, B. Ratra,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and Dark Energy, 2003 https://arxiv.org/abs/astro-ph/0207347
  4. ^R. P. Kirshner, Hubbles diagram and cosmic expansion, 2004 https://www.pnas.org/content/101/1/8
  5. ^ESA/SRE(2011)12, Euclid-Mapping the geometry of the dark Universe, 2011 https://arxiv.org/pdf/1110.3193.pdf


截至今天,還未有暗能量存在的確實證明。

暗能量的重要候選者——真空零點能,基本可以確定是存在的,但理論和實測相差了不可思議的100多個數量級,所以也叫做「真空災難」。

但真空零點能是否就是暗能量,還無法證明。


離證明存在越來越遙遠了。因為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懷疑質疑和證據。某個物理圖景,你找到了無需依託暗物質暗能量的合理解釋,其實就是反證了暗能量無需存在——當然,人們習慣理解成「哎,非常可惜這個不是暗能量的證據」,然後繼續鑽牛角尖去尋找其他的證據,而忘記了認真評估一下那個「非暗能量證據」帶來的意義(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由此及彼看看其他的暗能量假說是否也遺漏了什麼)。歡迎去我的專欄,恰好有篇「宇宙黑暗料理」主講暗物質,也涉及暗能量。


暗個毛線。以前的人還認為神是存在的呢


未被證實,目前暗物質和暗能量理論只是猜測。尚無確切證據表明其真的存在。其中暗物質大型探尋計劃已經進行過兩次了,均未發現暗物質的確切證據。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由分子構成………。

物質的存在是現實的,人與任何物質都具有接收和發射信息的能力。美科學家早在一九六六年就證實了這一點。如將一筐雞蛋放在儀器上顯示雞蛋的信息波很平穩,當從中取出來一個雞蛋放進開水鍋里煮。此時整筐雞蛋的信息波發生巨大變化。親愛的朋友你這下明白了嗎?


用我發現的正反方向核心空間生命能量時間統一觀點,證明了地面自身重量和速度能量生命時間統一標準立方體模型。火箭和衛星發射上天空月亮,證明了地面重量體變成無重速度立方體。證明了空間浮力速度能量包圍了地球和月亮,地球和月亮內部存在射出浮力能量,都是一對內外生命能量時間統一平衡存在模型。如果月亮來到地球表面,是生命重量變速度能量變化過程速度能量時間統一原理。可以證明了銀河系統,是扁形的向外輸出能量時間統一模型。都是一對上下輸出方向浮壓力空間能量,把銀河系統限制成了出入平衡生命能量時間統一原理模型。就是空間生命能量感覺不到時間統一暗物質能量原理模型(證明過程請研究《大自然的正反規律》吧)


暗能量這種理論,就跟上帝一樣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理論。

暗能量理論來自宇宙膨脹論,即宇宙空間存在一種能量推動宇宙擴張。

為什麼說暗能量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呢?

因為既然有暗能量推動宇宙擴張,必存在宇宙內和外的空間,宇宙內空間與宇宙外空間需存在能量差或能量梯度,宇宙內空間才能向宇宙外空間擴張。

人類有技術能測量宇宙內、外空間嗎?

不能!

滿足哈勃定律的宇宙呈球面,球面內為宇宙內空間,球面外為宇宙外空間,球面內、外空間都在宇宙之外。

宇宙內空間和外空間無任何物質,即使觀測技術能達到宇宙的內、外的空間,由於宇宙內、外空間沒有任何物質與運動,向宇宙內、外空間的任何觀測將得不到任何信息反饋。

因此,暗能量是如同上帝的存在一樣,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理論。

哈勃定律是一個未經證實的理論。

滿足哈勃定律的宇宙呈球面擴張,球面為宇宙,球面內外都屬於宇宙之外,但到目前為止,既無任何宇宙呈球面的觀測證據,更無任何宇宙尺寸隨時間增大的觀測數據。

證明哈勃定律至少需要得到星系與星系之間的距離隨時間增大的觀測證據。

因此,哈勃定律是一個沒有任何觀測亊實為依據的未經證實的理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