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清楚如何定義你所說的中國式父母,我試著列舉幾個。是「焦慮的母親,缺席的父親,有問題的學生」還是指的「狼爸虎媽」抑或是「海淀式的父母」。

倒過來說吧。

所謂的海淀式的父母,是指北京海淀區一些精英式的父母,特點是學歷起點高,一般碩士起步,收入好,工作光鮮,特別重視孩子培養,方向明確,知識儲備充足……我估計這樣的父母可能不是你所指的,但這是一群人中龍鳳,就單前面說的那些特點,說他們毀了孩子,我估計沒人信。

狼爸虎媽,是指對子女教育極其重視,目標很明確,一般是自學了很多教育類的書籍,自小就給孩子制訂了嚴謹的培養計劃,然後嚴格甚至冷酷地按計劃執行的一類父母。這類父母的為人熟知,被人研究,就是因為他們的子女以優異的成績考到了目標學校。這種教育模式雖然很多專家有不同意見,但就大部分老百姓而言,孩子考上好學校,就萬事大吉。也不應該是你重點關注的。

這兩類家長你不關注,而我卻啰嗦這麼多,也不算是廢話,或許,這樣不同的父母和教育方式能給我們啟示。

「焦慮的母親,缺席的父親,有問題的學生」這是當前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教育而言,這不好。

先理順一點關係,焦慮的母親,缺席的父親容易造成有問題的學生;缺席的父親容易加劇母親的焦慮,父親在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父親的角色意識,結果思維,規則意識,理性思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很重要。

問題往往出在,那個缺失的父親為什麼缺失。是因為抱了磚抱不了你,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缺乏教育參與意識,這是需要自我鑒定和思考的。

理論上講,沒有不愛孩子的父親,很多父親其實也過得很辛苦,如果逼問他缺席孩子教育的原因,有時,能問出一把辛酸淚。但現實就是這樣,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就要承擔不同角色帶來的責任和義務,手腳並用,鼓樂協奏,才有生活的交響曲。

平衡。

在工作與生活中,在賺錢和陪伴間,尋找平衡,是我們大家的共同必修課。

希望對你有用。


感覺這個應該還是想問的是反方面的吧!但是有中國式父母也有外國式父母,這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的歷程,也是父母成長的一個過程,不是人人都會做父母,也不是每個國家在教育上就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何況我們的國家還屬於發展中,教育層次、思想層次都還有一個很大的差距,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就好。


沒有一樣的父母,也沒有一樣的孩子,只要雙方互相溝通,有自己獨特的溝通處理方式,不存在會毀了孩子一說。


你先給中國式父母下個準確定義再來討論。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可那些絕對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怎麼都成了媽寶娃、啃老族、長不大的巨嬰?因為,中國式父母正在用「聽話」毀掉孩子。


各有千秋吧,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接受父母的教育理解也會不同。

當然我希望的是父母可以給孩子多一點成長的空間,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適當的教育是有促於身心發展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