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研究西方音樂史發現一個情況,不知道是何故。

搞嚴肅音樂的,例如貝多芬,瓦格納,德彪西等等這些人。即便不是音樂世家,即便琴藝水平可能一般,但通常都是在小時候【12歲以前】就接觸了樂器,可能是鋼琴小提琴或者笛子等等。

而看了滾石總結出的史上50大流行音樂家,結果反而是反過來的。我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是中學時期,也就是十幾歲【一般都是12歲之後】才開始接觸到樂器,有的甚至到了16-17歲才接觸樂器。

流行音樂和嚴肅音樂雖然不是一回事,但我一直沒有搞懂其中的緣由。

為什麼搞嚴肅音樂的一般較小就接觸了樂器【彈的好不好另說】。而歷史上流行音樂的成功者一般都是十幾歲才接觸樂器。莫非是嚴肅音樂不是樂器從小練就創作不好?流行音樂從小過早練樂器反而影響創作?

這個問題,發現好幾年了,但一直沒想通。


創作難度不一樣。流行樂在長度和寫作手法上要求很低,也不需要有很大的篇幅,所以對寫作水平要求不高。而且流行音樂屬於工業製作出來的音樂,整體上是有分工的。古典音樂在創作難度上就高很多了。


請你再重新查查,應該是倖存者偏差吧,你確定流行音樂的創作者大多數十多歲才開始接觸樂器?難道不是童子功越好,音樂家的水平越好才會越成功嗎?你僅僅是看到了幾個特例就認為十多歲才開始學習樂器的流行音樂家占明顯的比例?按照邏輯上這是說不通的,會作曲的音樂家是經過幾億人選幾百人的殘酷淘汰過程後成名的,這樣的人音樂基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而音樂童子功又是一個人學音樂最重要的學習基礎,沒有童子功的人成為知名流行音樂家的概率是極低極低的,概率變成了更嚴苛的幾億人選幾十人!

我隨便說幾個最有名的流行音樂家:邁克爾傑克遜,賈斯丁比伯,齊柏林飛艇的吉米佩吉,貓王,lady gaga等等,你再去查查他們到底兒童時期有沒有學過樂器,好不好?

古典音樂固然是最要求音樂天賦最要求音樂能力的流派,不過流行流派對音樂家能力要求並不低,至少要像周杰倫一樣在完全掌握大部分音樂流派的演奏和作曲後,才能穩定創作出好的流行音樂曲子!


我覺得有可能是因為從小學琴的孩子,學的都是古典音樂,學得好的很難走向流行音樂。因為一個學古典音樂的孩子走流行音樂很需要勇氣,需要自己能夠承認自己的確想做的是一件被自己身邊人不是那麼理解的事情,尤其是面對老師和家長,非常需要勇氣。


審美體系的問題,rock n roll時代以來的全部通俗音樂也被稱之為搖滾體系音樂,這個體系下(一樣沒有太多專業訓練的)評論家更傾向於具有人文價值社會影響力的音樂,DIY至上,素人主義,不需要作曲科學,但需要足夠靈光乍現,業內也一直在推崇降低「玩音樂」的門檻,越草根越「沾光」。畢竟這個時代的音樂的根源是流浪漢和黑人。

一些有古典背景的音樂人去做搖滾專輯反而會被詬病"量產的優美旋律"毫無人文價值。而爵士時代的那些口口相傳的被不知道翻唱多少次的佚名歌曲和翻唱型歌手也是沒有什麼地位,或者不進體系討論。

我曾經看到一位科班學生表示自己最喜歡的流行歌手是芭芭拉史翠珊,他認為流行歌手沒有資格進行創作,而芭芭拉發行了不少和古典音樂劇或樂隊合作的跨界專輯。然而芭芭拉史翠珊這種歌手算是犯了搖滾體系的大忌,將無病呻吟的成人抒情搭配古典配樂,可謂「**中的**」。以至於她被滾石雜誌除名,編輯也戲稱她是在搖滾時代發停留在爵士時代專輯的歌手。

說到底,大多古典背景或者說在搖滾體系裡面做跨界的音樂人大多都會被搖滾時代的媒體snub,即使是P4K這樣的新生代獨立/另類音樂雜誌,對做現代派和先鋒音樂的專業音樂人也更加吹毛求疵,而對那些獨立廠牌包裝出來的亞文化偶像反而從不吝嗇評分。而十幾歲亦可能是草根音樂人最適合組搖滾樂隊搞實操的年紀(車庫搖滾),而現在則是對標的自己在卧室搗鼓合成器和蘋果電腦。


只想一個問題,為啥好的流行創作者總是有古典音樂素養?沒聽說古典創作者有流行音樂素養的?


工業革命完成之後,藝術的概念和定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技術層面來說,就是門檻不斷降低的過程。

我拿繪畫舉個例子可能更直接。

比如一個17世紀的畫家,必須從小跟師傅學藝,並且需要會製作研磨顏料,製作畫筆,畫框,畫布,同時學習繪畫技法。

工業革命之後,工廠出現了,專業化分工出現了,誰想學畫畫直接去畫材店買顏料就可以,還有畫布,筆,一切都是現成的。

工具的革命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現代繪畫大師馬蒂斯本來是學法律的,後來因為住院無聊,買了畫筆開始畫油畫,隨即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畫畫,也是20歲以後了。

更著名的梵高也是25歲左右才開始畫畫。

當工具門檻降低的時候,就必然能吸引到更多的人來從事這門藝術。而在另一方面呢,隨著啟蒙運動之後藝術不斷地自我解放,從古典時代的繁雜的技術學習中解脫出來的藝術,其表現形式更加直接,大膽,不拘一格。

而在這個過程中,古典藝術里(無論古典音樂還是古典繪畫)需要的強技術環節,都在不斷瓦解。

如果你把梵高的作品放在16世紀,人們可能會懷疑這是猩猩的手畫出來的東西,但放在19,20世紀,他就是符合這個時代,甚至說是體現這個時代藝術思潮和審美的作品。

從大面上講,工業革命之前的匠人,在沒有機器的情況下,會把「手藝」發揮到極致。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古代繪畫可以那麼逼真,而獲得同樣的視覺效果,今天我們只需要一個快門而已。

音樂同理,在科技革命的影響下,樂器本身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典時代的管弦樂,鼓,都依賴於物理髮聲,那就需要演奏者的手藝。而今天,一個midi軟體可以做出所有樂器的音色,還有樂器無法做出的音色,聲波,效果,通過電腦都可以做出來。以前的室內樂必須在規定的音樂廳演奏,今天幾萬人的體育場,都可以被音箱的聲音弄得震耳欲聾。

這就還是我開頭說的,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會讓藝術領域的門檻不斷降低,而在這個過程中,審美的趣味也必將擴大化。今天,你用手敲桌子,錄一些鳥叫的聲音,就是實驗音樂了。

總結來說,就是技術革命帶來的對藝術定義的範圍的擴大,使古典時代的藝術家精湛的技術系統不斷瓦解,這也符合現代化提倡的去精英化,貴族化的理念。因此在這種全新的藝術系統里,無法用現代的藝術家和古代藝術家進行這種關公戰秦瓊的對比。

藝術的比較,只能在各自的系統里比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