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智庫:疫情之下,全球發展合作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官網

報告闡述了新冠疫情對世界帶來的挑戰及其對全球發展合作的影響,並分析了可能的應對方式。

報告指出,世界面臨的挑戰包括向全球衰退影響國家提供流動性支持;各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和治理的不可持續性被暴露;發展中國家的融資問題等。報告著眼於主要經濟捐助國發展合作項目的實際情況和主要差距所在。

報告認為,這種新格局對發展合作的規模、發展/氣候共同效益、透明度和問責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響。與疫情之前的世界相比,現在全球政策界需要重新討論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源的問題。

儘管世界仍存在明顯的地緣政治競爭,但報告稱其依舊可以為如何向前推進全球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世界發展合作面臨新挑戰

報告稱,當前,正是有史以來範圍最廣泛、程度最深的全球經濟低迷期。目前面臨最緊迫的挑戰是,向遭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的國家提供一定程度的流動性支持。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預測,2020年全球GDP下降4.9%,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EMDE)(除中國外)也將出現類似幅度的下降。世界銀行也在去年曾預測,到2020年,全球93%的國家將陷入衰退。許多發展中國家的GDP將出現兩位數的下降,一些國家或將出現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

在面臨短期經濟復甦挑戰的同時,新冠肺炎疫情還暴露了一段時間以來的長期趨勢,這些趨勢表明,即在包括髮達經濟體在內的許多地方的經濟發展中缺乏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可持續性。生產力增長的急劇下降、不平等程度的加劇、生物多樣性的崩潰、土地退化、海洋過度捕撈、氣候變化,所有這些都表明有必要重新制定計劃和優先事項。如果各國要保持穩定發展,現在就需要進行決定性的變革。

資源轉移技術援助:目標與實際存在差距

聯合國和一些國家的官方發展合作曾試圖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源和技術援助。而有些發展中國家每年在稅務、海關等方面存在不良行為會導致6200億至9700億美元的損失。因此從總額上看,確實有數萬億美元被轉移,但按凈額計算,轉移規模要小得多。

報告稱,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結構無助於激勵資源流向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堵住系統中的漏洞,發展合作就不可能成功實現其資源轉移的主要目標。

報告稱,發展合作機構應與稅務部門的對口部門以及司法部門和其他檢察官合作,以整個政府的力量應對,確保能通過公共渠道真正做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源。

可持續基礎設施與債務融資:懸而未決

報告認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商定的氣候變化與發展合作對接的重大努力對發展合作也具有重要影響。減緩氣候變化的重點是在可持續能源、交通和建築方面進行新的投資,以過渡到低碳經濟,這需要一個前置議程。發展中國家如果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就有機會減少碳排放。但是,可持續投資的前期成本往往更高,導致流動性受限的國家在基礎設施選擇中採用現金最少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成本最低的解決方案。報告稱,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更複雜的是,大多數基礎設施融資是債務融資,需要較長的期限和負擔得起的利率。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降低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信用,報告稱,預計最糟糕的情況仍將在2021年出現。

因此,報告認為,大量證據表明,與當今發達經濟體所遵循的「先增長後治理」的方式相比,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是一種更高效、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應當擴大可持續基礎設施融資的能力,解決基礎設施支出問題,以避免「碳鎖定效應」。此外,還應有允許發展中國家各城市利用全球發展融資渠道的機制。發展中國家也應當採取方式提高貸款信用,畢竟債務融資仍然是未來十年的關鍵。但是需要考慮發展中國家信譽受損對其債務融資的影響,以及資金使用透明度不足的問題。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佳欣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