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啥用,因為南北軍閥已成,國家的實權早就不在滿漢朝廷手裡了。


清朝皇帝是滿族人,所以君主立憲不可能成功。

君主立憲的前提條件是君主來自於主體民族,纔能有足夠的威望和號召力,纔敢下放權力。不管是英國還是日本,都是這樣。否則議會會成為民族矛盾的角鬥場。

所以反而是袁世凱搞君主立憲更有可能成功。據說他當時真的準備這樣搞,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別想沒如果,當時幾乎所有的革命者都是把排滿放到首位的,所以滿清不可能完成君主立憲,能退位已經是優待了。就算他實現立憲也是假的,滿漢那時候是對立的,所以註定漢人不能組閣掌握實權。那麼和原來的滿清政府有什麼區別,一樣所以退位已經算好結果了
關鍵不是制度,而是制度的執行人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君主立憲制。所謂君主立憲,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權力受到限制,政府部門並不全是皇帝說了算。

說到這,我們必須將當時的清朝與日本做一個比較。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日本天皇在明治維新之前就是一個「虛君」,實權在幕府將軍的手中,和清朝皇室相比更容易接受君主立憲政體。此外日本的明治維新將大權集中到了天皇手中,而清朝政府明顯存在帝黨,後黨兩大陣營,不利於實行強有力的改革。

在改革的人才方面,日本有很多維新人士,他們接受了更系統更全面的改革思想,還專門派人去西方學習維新。反觀清朝政府,任用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維新人士,他們的維新思想缺乏系統性培訓,對於西方的研究不夠深刻,不顧及本國實際,只是照貓畫虎。

基礎不同。日本的改革使全體國民看到了改革的成果,而清政府的維新主要解決的是統治問題對於民生的關注不足。在教育方面,只是興辦了一個京師大學堂,而更多的人卻感覺不到改革帶來的成果。

此外在改革的進程、準備、軍事、社會等多方面導致了清政府不可能實現民主立憲。


根本矛盾沒有解決,換了政體也是個死

參考伊朗,哈梅內伊是亞塞拜然人。


君主立憲那也是要流血的啊,誰會樂意主動放權?

日本的末代將軍軍事反擊失敗後還政(當權派換了),天皇又被美國奪了權,才定的「君主立憲」;英國查理一世的頭被砍了,後來複闢和共和來回幾次,最後雙方妥協,來了個「君主立憲」!

至於滿清,張勳復闢被擊敗,後來又被馮玉祥趕出了故宮,根本沒法「君主立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