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

什么学校?

这里说的学校,应该是指小学。

如果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孩子自己可以处理社交问题,家长不需要干预,其实也基本上干预不了,还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应该在中学前的十来年做完,以后就不便对孩子的处世行为指手画脚了。)

也不可能是幼儿园,因为幼儿园老师一般会比较及时妥善处理这个问题。

被孤立是一种什么状况?

一般所谓孩子被孤立,包含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大多数孩子不搭理一个孩子;第二,个别孩子主动示好时会被其他孩子成功制止。即被孤立一定存在外部故意,并造成实际后果。

显然,被孤立不包括孩子故意不搭理其他孩子,不必包括孩子被大多数孩子欺负,以及孩子性格孤僻乃至患有心理或生理疾病等。

什么人会提出这个问题?

  1.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家长肯定不会跑到知乎以这种方式问这个问题。
  2. 如果不是自己孩子,一般家长顶多觉得这些人不可理喻,犯不著刨根问底。
  3. 部分小学教师或关心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士可能有这个疑问。
  4. 好奇心覆盖少年儿童成长方面的人偶尔听说有这种家长,略有不解。

什么人会关注这个问题?

  1. 不太赞同这个观点的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从业者。
  2. 少数疑似被孤立小学生家长或其亲朋好友。
  3. 比较闲的陌生人,比如答主;以及前述第四种人。

问题是否成立?

知乎有先问有没有是不是再回答的良好习惯。本题观点属于小众常见问题,即小学生在学校被孤立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被孤立的孩子一定是极少数,而不著急的家长更是极少数,但肯定有,比如答主的几个同事朋友就是这个态度。

以下分析即来自答主对他们情况的了解和观察,并初步证实:这个态度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利。孩子们陆续在初中社交正常,高中成绩优秀,大学全面发展,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供相关研究者与爱好者参考。

至于不赞成这个观点的大多数人,本回答不予置评。

问题解答

暂时性被孤立:同事X的孩子小二时随父母来到本地,一开始因口音问题被其他小朋友歧视,进而被孤立,孩子向父母提过几回,X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过段时间就好了。几次考试后,大部分同学开始主动搭讪,甚至连学生家长都开始告诉X各种本地生活常识风土人情年节习俗之类,希望得到一些学习方面的帮助。毕竟小学生成绩单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只要不傲娇,老师同学不会孤立自家孩子的,而同事X正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绪定力充分信任。

策略性被孤立:朋友G是本地人,根深叶茂,三教九流的朋友不少。因而孩子上学以后一直比较霸道,学习成绩一般。据说孩子小四期间,家长想办法把孩子弄到一所私立学校,并召集同学家长希望配合孩子成长教育,让其他孩子孤立自家孩子,并取得班主任认可。具体策略和故事就不说了,结果孩子的学习自主性显著提高,处世态度谦和了不少,基本不再主动惹事,只偶有打抱不平举动,同学关系良好。现在市重点高中读书。

适应性被孤立:同事的朋友W是做小本生意的,孩子也比较一般。长相不俊不丑,功课不好不坏,性格不急不躁,个子不高不矮。W有一天十分正经地和我们讨论如何开蒙自家小孩,争取小考进入本市重点。大家提出给孩子创造一个陌生环境,从适应人际关系出发,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最后大家一起想办法把孩子转入一家离家差不多二十公里远的学校,每天夫妻轮流接送。没想到孩子有一种来到陌生城市的感觉,很用心地结交每一个刚刚认识的同学,并认真请教老师且言听计从,成绩慢慢名列班级前茅,去年以全校第七的名次录入市重点初中。

刻意性被孤立:表兄的女儿从小散养贯了,行为举止像假小子,非常聪明好学,思路开阔,兴趣广泛,但是口无遮拦,经常不经意得罪老师同学。表兄夫妇经常喜乐烦恼轮番被袭,一直很纠结。后来发动全家资源把孩子弄到上海一间寄宿制小学(现在可能不是特别容易操作),周末起居委托上海朋友照料,而这对夫妇也是第一次见到孩子。这样,假小子来到这个没有一个熟人的大都市,就有些懵圈了,闷闷不乐了差不多俩礼拜。最后摸索到破解之法:方言同声传译。上海话主要跟临时监护人夫妇学习,周末两天形影不离,一起逛街买东西做家务见朋友看博物馆听音乐会和街坊聊天,一个多月就差不多听明白日常会话了,然后在学校的吧的吧地逢人就秀那些洋泾浜,慢慢成了同学们的开心果,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丫头靠一人之力教会了全班同学说南京话。今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学习。

无奈性被孤立:据说天才都是孤独的。但因为天才并不多见,有关天才的所有论述和故事都应该存疑,但如果有人觉得对号入座很嗨皮,其他人也无话可说。最后这个故事是关于天才儿童的,由于没有达到天才家人预期而始终对学校老师和同学耿耿于怀。这家人并不介意孩子在学校被孤立,而是师生们在整个小学六年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怪物,却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赏识孩子的天才。

略去故事细节直奔结果吧。孩子天赋表现在文字辨识,从甲骨文金文到古埃及古阿拉伯文古拉丁文都十分著迷,家里的闲钱也大部分花在购买资料和现场考察(包括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上了。被孤立的小学和孤独的中学使孩子渐渐成为古文字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但其他功课非常平庸,除了几门从不看书做题的文科成绩保底勉强拿到高中文凭,然后就一个人赴欧洲游历了。

这家人住答主家隔壁。

结论

枚举不能代替论证,故事都很简略。只是想说,毕竟真的有人(家长和孩子都有)不在乎是不是被孤立被谁孤立孤立到什么程度。虽然无法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但联系到另一个重要事实——一旦自己孩子在学校被孤立,家长的作为将非常非常非常有限——真的还不如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去摆平吧。

在9012年的今天,孩子们早已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他们的父辈和祖辈。

附:声明

每个家庭千差万别,有些社会条件已然变化。以上故事均为个案,没有人和他们的情况一样,请勿模仿。


其实,用七个字就可以总结:站著说话不腰疼······

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不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而是将孩子看做是附庸于家庭的,一个没有自我思想,也不需要自我思想的附属品。

所以家长的嘴里,最常说的是:小孩子家的,哪来那么多事;

于是,孩子在学校被欺凌了,家长首先想到不是怎么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并借此让孩子成长,而是先觉得自己的孩子窝囊,自己的面子受了伤害。

于是,孩子在学校被孤立了,家长想的是小屁孩子,孤不孤立的有什么关系?

却忘了如果自己在工作中被孤立了,自己又会如何难受如何憋屈。

这就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家长们还不具有培养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却已经有了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依旧依托的是经验主义。

不过还好,很多80后90后逐渐开始成为家长,他们带著很多科学的教育孩子的理念,培养著自己的孩子。

我们看到现在不足的同时,也可以充满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改变中国家庭教育不足的问题。

我出生在贫困山区,自幼属于放养长大,所以对于家庭教育的反思越来越多,年前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为赚钱,也和我的工作无关,但是就是想科普这方面知识,圆自己的一个小梦想。开了公众号【家为本】,希望大家关注支持。


我从小就被孤立,因为学习不好,老师骂我,学生也看不起我,不和我玩,虽然我没有打架斗殴,也没在课堂上捣乱,只是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我也没有告诉过家长,因为我知道他们也不会管,只会冲我叫喊,说不定更麻烦。后来,我成了下岗工人,又成了边缘人,然后得了皮肤病,大家都躲著走,所以我一辈子都在被孤立,所以,我习惯了,只要人家不打骂我,就知足了。我也告诉小孩,被孤立正常,只要不动手不敲诈,别说人是这样,一只鸡长得丑,或者病了都会被别的鸡啄死的,这就是动物世界。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又不是世外桃源。小孩也是人。


emmm...蜜汁自信之天才的孤独?


我们小时候父母大概率都会这么和我们说过,你跟人家比什么零花钱?比什么衣服?比什么玩具?你要跟人家比成绩!

你是学生,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除此以外不要去想任何「乱七八糟」的事情。

他们都认为,学习才是送孩子进学校的唯一目的,而且这个学习仅仅指学术成绩。漂亮的成绩单,值得炫耀的学校。

他们不知道在学校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习交际,怎样与各种人,各种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交流和相处。他们不知道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孩子怎样去赢得别人的尊重,怎么样点亮自己。

更多家长认为,孤立你一定是你的问题,是你做了什么让大家讨厌你,然后一定会加上一句,你成绩好就行了,管别人呢。

尽管很多家长自己是过来人,但依然这样要求他的孩子。很奇怪,但你跟他们没法沟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