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教领袖乔治三世的角度来看:

大革命以后的法兰西准备已经把刀架在英国脖子上了,小皮特三天两头担心法国人登陆英国解放不列颠,还担心共和份子捣乱,还把habeus corpus的权利给停了,没事儿让秘密警察抓乱党。打英国就算了,还要密谋推翻王室,再搞一次革命,乔治三世脑袋可不够乱党砍的。

当时法国人还和爱尔兰眉来眼去,搞得小皮特把爱尔兰囊括进大不列颠(Act of Union 1801),还想用Catholic Emancipation(解除对天主教徒的权利限制)解决爱尔兰的骚乱。但是这么一搞就惹毛了乔治三世——我作为国教领袖登基发过誓要保护新教(其实是只国教,因为其他新教徒被很多法案限制了许多政治权利),你小皮特是置我于不义啊。大手一挥,换内阁。

而且我乔治可是被全国上下当做传统、礼仪、道德的化身来爱戴的,大革命推翻王权不是打我脸吗?

从托利党人角度看:

明明只有我们国教徒可以做官发财,你革命革出一个「自由平等博爱」,之后其他宗派的人都能跟我们分润爵位、军功、殖民官职、政治权利和old corruption,蛋糕不够分啊。而且辉格党支持的我们就要坚决反对!天主教徒未开化,其他新教徒无君无国。连娶了天主教寡妇的乔治四世都跟我们一起抗拒宗教宽容了,说明法兰西那一套很有问题嘛。

还让一半的男性人口投票,这是要翻天啊?下议院席位就该郡里老爷们喝喝茶吹吹牛、谈笑风生之间钦定出来,什么时候轮得到泥腿子和小手工业者决定了?还要废除贵族身份?军功贵族还要不要打仗了?和平民一样身份,我们贵族老爷怎么管理军队?1797年的Spithead海军因为生活环境不好罢工抗议了,渔民出身的穷鬼敢抗议,不就是大革命那一套搞得?Nore的海军还学这帮人,同年不但哗变,还给自己选出民意代表,这群无君无父的反贼是要海上立国啊,大革命思想害人不浅。

从国教神职人员角度看:

剥夺地产、公审神职人员是要了亲命,世俗化我们连饭都吃不上了。


并没有「无法容忍」,实际上巴黎就有圣公会教堂,最大的是圣三一主教座堂,如图所示,还有许多其他小教堂,而且相反于英国本土,法国安立甘信徒的数量反而近些年有所增加。


因为英国国教是「选择性讲道理」的产物,这类东西最怕的不是「不讲理」因为在「不讲理」的面前,它们是有优势的。比如说对专制君主,国教会信徒和辉格党就有天然的优势。它们可以说「我们是反专制的啊!」「我们反愚昧啊!」

它们真正惧怕的就是彻底讲道理的人,要把整个世界在理性、反专制和反愚昧的基础上重建的那种人,对他们来说最可怕了。因为它们会因此暴露出它们不讲理的那一面。既然你们反专制为什么你们不建立共和国反而依据血统请来了汉诺威选帝侯呢?既然你们反愚昧为什么你们要迫害其他搞宗教改革的人呢?

这时候国教会信徒就很尴尬了,它们只好用两种方式回答。

第一种就是近代保守主义。它们会说

「我们也不能只讲理性,我们还要尊重传统啊!」

「完全用理性重塑世界会血流成河啊!」

「那保守的你们在卡诺登没有杀人盈野血流成河么?」

「我们杀人盈野血流成河是保守的杀人盈野血流成河能一样么?」

第二种就是题主提到的这种反应了,也就是暴跳如雷。干脆把所有讲理的人都杀了就没人能发现它们不要脸的地方了。

所以埃德蒙伯克举著一把餐刀说「这就是法国人想要捅进我们国王胸膛的东西」

对此《撒谎学院》的作者谢里丹问道「他们左手拿叉子了么?」


无法容忍是指什么时期的什么政策?题主你的描述太模糊了,建议提一个更明确的问题。

另外,法国本来就没有什么圣公会教徒吧


不知道圣公会怎么没法容忍革命法兰西了。

英国不容忍革命法兰西是从地缘政治和经济上出发的,不是从宗教出发的。


谢邀,我没怎么看懂题主想要问什么。

我估摸著是想说18世纪末,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而且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宽松的大英帝国为什么要反对、出兵干涉法国的大革命。

首先需要说清楚的是,英国国民信奉什么宗教与容不容忍法国大革命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当时,大英帝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宗教宽容(religious tolerance),越来越多的人也认为宗教完全是一件个人的私事,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在经历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独裁,以及后来复辟时期的查理二世,最后在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后的《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容忍法案》中得到最终确认的英国国教已经取得了不可撼动的地位。英国国教也即安立甘教会,是英格兰地区的民族宗教,既然是基督教中的民族宗教那么其出发点就一定是英格兰本身的利益了。

在看法国这边,从16世纪以来其实法国也在努力实现宗教宽容,奈何法国这个时期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m state),波旁王朝诸国王的权力非常强大,不像英国国王那样经常受到议会的限制和约束。从1614年以孔代亲王为首的大贵族为了反对路易十三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腓力三世的女儿安妮结婚而召开的三级会议(Estates-General)之后,一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的那一年,法国长达175年没有召开过这种全国性的代表会议。

1598年腓力四世颁布在大西洋边上,卢瓦尔河下游的南特城颁布了《南特赦令》,主张宗教宽容,给予法国胡格诺教徒同样的法律权利,承认他们的教派合法,从而结束了国内三十多年的胡格诺战争。后来腓力四世的孙子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又在1685年颁布《枫丹白露赦令》,又开始进行宗教迫害,这迫使法国南部的大批胡格诺教徒颠肺流离地迁往其他国家。说起宗教宽容,就必须要提一个人那就是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为宗教宽容奋斗了一辈子,著书立说、发表演说都离不开宗教宽容这个主题。他的追随者有很多,比如重农学派的当时又是财政部长的杜尔哥。法国的宗教宽容法令姗姗来迟,直到1787年颁布的《宽容法令》才重新授予法国新教徒公民权,废除了针对其婚姻的禁令,这样在法律意义上至少实现了宗教宽容。

在大致说了欧陆当时宗教宽容理念的同时,在回到这个问题上。

我认为英国之所以会干涉法国大革命这是权衡利弊的考量,除了趁火打劫,怕法兰西的民粹主义蔓延到英格兰,以及进一步夺取法国的海外领地,削弱法国实力这些现实因素外,部分原因与英国人的文化基因(cultural gene)和民族性有关系。我们常说英国人尤其是英格兰人比较务实,想做什么事一步一步的慢慢来,不会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这个从英格兰的宪政历程就可以看出来,从最早额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查理时期的《大宪章》(Magna Carta),亨利三世的《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爱德华一世时期的「模范议会」(The Model Parliment),爱德华三世时期众议院(House of Represntatives)再到后来都铎王诸王的努力,最后还是以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确定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这样的君主立宪制原则。

其实在早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那个年代,英国的舆论界就开始批判法国大革命中变现出的无序混乱,以及恐怖主义。代表人物是被称为保守主义之父的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他在1790年发表《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在文中认为大革命已经演变为一场颠覆传统和正当权威的暴力叛乱,而非追求代议、宪法民主的改革运动,他批评大革命是企图切断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实验,也因此沦为一场大灾难。他还特别谴责民主:「一名理发师或是一名蜡烛制造者的职业不可能成为任何人眼中的荣誉,更不用说其他一堆更为次等的职业。

在今天我们口口声声论民主,讲理性的年代会感觉伯克的这些话真的是刺耳,会不由自主的他打入愚昧,专制思想的冷宫。但事实上,伯克在这篇文章中有些话虽然言过其实,但是不无道理。你比如巴黎民众将自己的愤怒浇洒到监狱里面的凡人身上,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等等。

排除阶级立场,伯克在1790年撰文时可能就已经发现,大革命的这种无序状态以及中间有一种无政府主义倾向,一些投机倒把的政客乘机敛财,最重要的是大革命的方式激进,以至于很多老百姓自己都不明白,后来还有些地区的老百姓公开维护旧秩序,比如「旺代叛乱」。很多革命后提出的纲领以及实施过程都太过于理想。当然伯克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过他是英国思想政治家反对法国大革命的重要代表,而当时刚独立不久的美利坚合众国则在舆论上面声援大革命,比如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潘恩还在1791年写下《人权》一书以与伯克论战。

所以我想说的是大革命其实并不想我们中学教科书上写的那样自由、民主、人权,他里面有恐怖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事实上,当时不仅英国无法容忍法国大革命,当时欧洲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容忍的,奥地利帝国那更不用说,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共主,当时奥地利帝国利奥波德是他哥哥,连普鲁士,西班牙,甚至大老远的俄国都反对法国大革命,多次组成反法同盟扼杀大革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太激进,直接动摇了欧洲持续近千年的封建体系,这对于当时大部分还是绝对君主国的欧洲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震撼。

ps.多谢评论区指正,是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


因为上一个在英国砍死国王的领袖的首级还挂在威斯特敏斯特的旗杆上呢


英国国教跟法国大革命有直接关系?莫名其妙。

英法矛盾最深的是在拿破仑时期,那时候法国秩序已经恢复了,国家利益扯什么宗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