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媒體沉浮的一員,剛開始的很喜歡看那些抨擊類或者站隊明確類的文章,因為有些人文筆和思想真的很好,能夠說你不敢說,想你不敢想。

但是這兩年再看下來,特別是那種閱讀量高傳播廣的文章,每個戾氣都很重,少了很多內心的情懷,多了許多商業的氣息。

多少人開始參加寫作課,不是為了寫多好多好的文章,抒發自己的內心,而是為了如何學一些技巧讓這些文章更賣錢。更多人開始去抓人性的弱點,去找那些爆點衝擊點,甚至發出一些不當的言論,就為了博得眼球,博得流量,然後從中得利。

特別是近期二更的例子出來,我看了文章,文筆不差,內容也全面,但是這篇文章沒有感情,就是為了寫而寫,為了成為爆款而寫。

他們已經摸清了各種套路,就等著流量入套。

我越來越喜歡看以前的名人寫得著作,真的,有時候簡短微小的一些生活瑣事都讓人覺得有趣或者感慨,因為那是作者真正滲入情感的文字。

現在的文字太冰冷了,只有冰冷的10w+。


謝邀。

因為受眾口味一直在變,也不斷產生免疫,雞湯喝一口鮮,天天喝會吐,所以自媒體不得不迭代試錯摸索,自然就會怪象頻出。


幾乎每天發一篇軟文的公司唯一文案來答,雖然不是自媒體,但不得不說微信公眾號的力量日益壯大,很多以文謀生的運營,寫手,可能當初曾經是一名文學寫作新媒體愛好者,漸漸因為利益或者甲方金主各種奇葩要求過於利字當頭,半主觀半客觀地將發布內容也變成一種套路,一種為了寫而寫,內核的東西變了質,自然看著看著,就覺得少了點什麼,不過每天用45個小時純走心地去思索錘鍊一篇文章,這麼又傻又苦吃力不討好的事,我已經熬出病來了


謝邀

這個問題我之前就有寫過文章,我覺得自媒體就是不斷摸索受眾的G點,並隨之寫出文章。

所以戾氣越來越重,根本原因就是民眾的戾氣太重了

因為民眾的情感訴求,那些自媒體大V就寫出戾氣重的文字來取悅讀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除非民眾的整體素質和認識能上一個新的台階,否則這類文字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火。

其實我這個回答戾氣也蠻重的,但不同的是,我沒有迎合任何人的情感訴求,摸得也是我自己的G點,這也許就是我沒火的原因?

以上


胳膊擰不過大腿,剛開始的出眾是因為真實,之後的賣座是因為市場需要。這個其實很現實,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人是有區分的,如果公號的文風變了,用戶的畫像也會變了。真實的還是有人看,博人眼球的照樣也會有人點,這個就是不平衡和多樣性。

只是有些實幹家,苦於營銷而不能脫穎而出,他們的文字和聲音是被埋沒的,所以你以為市場就是渾濁不堪的,但越是這樣,真實的人就會越多,物極必反么。

路飛愛你們~


謝邀.

爆點多的自媒體流量的確高

但還是有很多很用心的公眾號

在等待發掘

很喜歡那種只有幾百幾千關注的公眾號

有一種慢情調

也不定時更新

如歲月靜好

我的態度有點像韓寒那樣

嚮往遠方,也不刻意貶低苟且

公眾號也是快餐文化

讀起來自然是沒有名著有感覺

相信未來

公眾的審美提高了

公眾號文章的質量也自然會提高


兩個原因吧。

第一點,爆款和雞湯是一部分受眾喜歡的,而這一部分受眾提供了大量的流量,要流量變現就是迎合這一部分受眾的口味,從商業的角度出發去編寫一篇文章,而至於文章的質量、內容的好壞,那都不是商業運營要去關心的。

第二點,自媒體兩極分化嚴重。商業化的之所以是商業化,就是因為他關注的是受眾群體的喜好,如何迎合喜好以及如何根據喜好去煽動受眾的各種感官感觸。吸粉是第一位的,流量變現是核心,商業操作才是硬實力,這種看的是「錢途」。另一種就是「陽春白雪」型的,不商業化或者少量商業化,不關注受眾群體的喜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編寫一篇自己欣賞讀者卻不一定買賬的文章。這樣的自媒體基本只是「靠愛發電」。而第三種就是「陽春白雪」中滲入適量的商業運營,這種是很聰明的做法,長線釣大魚。但一樣有個缺陷,迎合受眾口味自然對文章質量和內容有所影響,越偏向受眾口味的,戾氣越重,畢竟這才是現在社會形態的表現。

當然,目標人群是高素質的那堆,那自媒體的文章質量自然是很高的,也不會偏到哪裡去。但畢竟不是每個自媒體人都有這種功底,也不是每個自媒體人都有這種覺悟,二八原則,高素質意味著流量不會很多,只是質量高而已,看重粉絲數的那種自媒體自然是不會選擇這一路的。


和文字文學的地位有關吧。過去人把思想界文字圈的供著,他想說什麼說什麼,不必迎合大眾,自然有乾貨和性情。現在地位變了,大家愛看什麼才會去買什麼,搞創作的必須能最大效率抓到爽點才能活著。所以問題來了,到底是媒體帶壞了風氣還是大眾改變了媒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