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變得更優秀就能解決的。很多事情的成功,往往都是在那個時間裡,做了對的決策,做了對的事情,交往了對的人。

在資本的商業領域,這叫做風口。

在大眾創業者的心裡,這叫做運氣。

在玄學的領域,這叫做命與風水。

在宗教信仰的領域,這叫做命。你來這世間走這一遭,這是命中注定讓你來經歷的事情,是需要你磨練的事兒。

我曾經問過很多,找我情感諮詢家境優越的朋友,也諮詢過身邊很多白手起家的朋友。

有這麼一個雷同的規律,即:在他們那個起家的風口,做了一些當時認為很正確的決斷,現在看上去卻很幼稚且驚險的思維過程,得出的結論。恰恰這些現在看來不太成熟、思考不太全面的決定,導致當時自己踏出了這一步,正好與商機暗合

等他們成功後,回過頭來看。當初憑藉思考而做出的決斷是並不完全正確的,甚至是完全判斷錯了,只不過正好因為一個並不完全正確的判斷,付出了行動,而正好暗合了商機,而這個商機的產生卻是另有原因,有很大的運氣成分而成功

其實在感情中也是一樣的。

動物也有發情期,一旦過了這個特殊的發行期,再怎麼勾引色誘也都沒用。

對於人類來講,不是動物那樣的特殊髮型期。但仍然有一定的窗口期,這種對異性開放的窗口,也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與條件限制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感情也無非是兩個不完美的人的彼合,你的不好,在那個人眼裡也許就是好。

沒有一個人,沒有一件事兒,會在時空的原地等著你去變成所謂最好的自己。

空間與時間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感情就是在適當的時空點遇到了適當的人,這個時間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而戀愛關係中人們所追求的合適,只要有過情感經驗的人都知道。

合適,不過是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地方、合適的人

時機一旦過去,就算變得再好,也未必有好的結果。

個人的優秀與奮鬥固然重要,但歲月流年更加不能忽視。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這也是這個世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但等你變得更加優秀了,再回頭到那燈火闌珊處,尋找那個當初讓你如痴如醉的人,卻發現早以物是人非。

那個時機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其實如果單純論脫單的問題,它是一個簡單的概率問題。

有兩個變數所決定,追求的次數追求的成功率

只要不斷的接觸異性,不斷的表達好感,嘗試和對方建立曖昧的關係,脫單就是絕對改變的。

你生活上有看似粗魯奇葩的地方,這都構不成致命傷,都是可以脫單的。

常年單身的人,大多並不是成功率太低,而是嘗試的次數太少

如果你對另一半有一定的要求,且目前和你相處的這些人,並不能達到你理想的標準。那你就可以多去接觸理想標準那個圈子的人,增加嘗試表達的次數。

可以捫心自問一下,你上一次主動追求一些,是在幾年前。

上一次主動的和異性有肢體的觸碰,情感上的話語曖昧又是在幾年前。

其實不太需要看太多的攻略,太多的教程。

在你實戰行動的過程中,你會得出非常多有用而又實際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你會發現比那些在網上出攻略的人,實在有用的多。

到時,你也可能會來敲打敲打我寫的文章。

嗯~~~,你這裡寫的,值得商榷一下!


「優秀」與「被愛」並沒有必然關係"。甚至,如果一個人是因為自己的優秀而被愛的,那麼Ta可能並不是真的被愛了。或者說,這種愛的關係只是一種市場式的交換,而不是真愛。

什麼才是真愛,在心理學家弗洛姆看來:「真正的愛植根於生產型的愛之中,它能增強人們愛的能力和為他人奉獻一切的能力。」

那什麼是生產型的愛呢?弗洛姆把人的社會性格分為非生產型和生產型兩大類。在這個框架下,非生產型的愛又可以分為四種:

1.接受型的愛。這種愛以不斷地接納和容忍為表現,缺乏自我和主動性。

2.剝削型的愛。這種人內心深處常常伴有懷疑、嫉妒、虛偽,他們的愛靠力量和狡詐從他人處強奪而來。

3.囤積型的愛。這種人對外界的一切沒有信心,害怕親密,認為只有獨處的佔有是最安全的。

4.市場型的愛。這種人把自己和他人都看成可交易的商品,確定自己的價值,也評估他人的價值,然後尋求成交。

題目中隱隱透露出一些市場型和接受型的色彩。其實,「優秀」不是人們進入關係時必須攜帶的「穩定價值」,親密關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佔有一個資源位」地「被一個對象愛著」。

在一段好的親密關係里,人們不會把雙方物化,評估彼此的市場價值,衡量是否適合利益最大化的交換,也不會出於對「被愛」的一味貪求去期待一份親密關係。所以,我們要區別真正的愛和對關係的異化。

警惕那些被異化的關係

異化在拉丁文中譯為alienation,有疏遠、分離、精神錯亂等意。在西方中世紀,「異化」最早指人的精神錯亂、精神死亡。異化的內涵,是讓「非人」的東西凌駕於「人」之上,讓人與他自身分離,讓人與他人分離。

對於人的異化討論的最多的哲學家是馬克思,但他並不是唯一。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提出了「全面異化」的理論,他所謂的異化不僅局限於政治、經濟等宏大的方面,還體現在娛樂、家庭、鄰里關係、兩性關係等日常生活之中。甚至連人自身也變成了東西和物。

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是馬克思的信徒,他說:「在現代,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僵硬的、毫無情感的相互利用的關係。」

如果一定要「優秀」與「被愛」聯繫在一起,本質上都是把親密關係看成是「為滿足被愛需求而進行的價值、資源置換交易」。因而許多抱有這樣觀點的人們思考自己如何擇偶的角度,是選擇要「自我提升到擁有更多社會資源,延遲匹配到更好的價值」還是「擱置自我提升,以年齡優勢更好地搶佔被愛的份額」。

在這樣的視角中,人們被以「年齡價值」和「社會資源」標價,共同爭奪著高「價值」和「資源」人群的配偶位置。大家似乎感受到某種危機——如果沒有足夠具有競爭力的價值和資源,就無法擁有被愛的權利。

親密關係對於人來說,的確是可以滿足一系列片面的價值、資源互助需求。似乎我們通常所見到且默許著,顏值、年齡、性格、學識、經濟都可以作為某種優勢在「婚戀市場」上取得一定的好感。

但關係的功能性絕不是如此片面、僵死,容易替代,真實的人性的需求更為複雜。我們從親密關係中實際上能夠獲得的東西,遠遠不止價值、資源的互換。

什麼是生產型的愛?

生產型的愛,是積極的、靈活的、有創造性的,你能主動地為對方付出、也靈活地堅持自己的訴求。你能夠在一些時候把對方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也能夠拒絕對方不合理的要求。你們結合兩個人的力量去創造性地尋找難題合理的解決方法,人生的最美好路徑,和探索你們之間關係的深層意義。

生產型的人能夠真正愛上另一個人,不是把他當作戰利品或避風港。弗洛姆稱這樣的勇者為「不戴面具的人」。他們不會以僵化的標準定義和評判彼此,會用真誠、積極、恰當的追求方式吸引一個心儀的對象。

「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通過自己對一個具體對象的愛而顯示出對整個世界的愛。它具有關心、責任、尊重、認識等基本要素。愛是一門藝術,愛可以把他人、社會、自然結合起來,同時又把人從(存在的)孤獨中解救出來。」

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能力愛世界的人。Ta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動地接受著自己的命運,而是在世界中主動地創造著自己存在的意義。比起那些有形的可兌換的利益,他在真正的愛里會得到更多關於療愈和鏈接的美妙甜頭。

好的親密關係,遠比「優秀」的交換重要

親密關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顯。在一段足夠觸動我們心弦,足夠深入我們的慾望深處的親密關係中,我們人格中的斑斑劣跡都會被最大程度地激活。

你可以認為親密關係是一條通往我們內心最黑暗處的道路。在親密關係中,你試圖遺忘的會被記起,努力掩蓋的會被彰顯,竭力控制的會失控和反噬。

因此,對於那些對自我的了解還不多、對自身的控制力還不高的人來說,每每進入親密關係,就如同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駛入了黑色漩渦。在漩渦中,我們不斷重複自己的模式,繼而重複舊日的創痛。

這聽起來不是什麼美好的事情。但正是因為親密關係的這種機制,它也成為了我們人格療愈的一種最為重要的契機。

隨著我們對自身了解的增多,隨著我們對自身控制力的增強。我們開始能夠理解在黑色漩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以及發生著什麼。此時,有了更多的內在資源的我們,人格已經有了更高的靈活性,也已經有了更好的情緒承受力。這個時候,再次進入親密關係的我們,得到了一個在關係中觀察自己、調整自己、放下過去的機會。也許我們仍然會感到痛苦,但我們的自我不再會由於這種痛苦破碎。

繼而,假如你的運氣足夠好,你會遇到一個更健康、人格水平更好的伴侶。Ta向你示範情感、情緒、思維模式的其他可能性。Ta讓你相信過去不相信的,理解過去不理解的。親密關係就成了你人格成長的重要契機。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給自己機會,進入到一段深入的親密關係里。題主所描述的這種擇偶觀折射著太多的功利色彩和市場主義,漠視了關係里的深度親密語境,其實也使人們遠離了他們自身,少了一個面對自己的重要機會。

如果你對這樣的親密關係抱有期待,或許你可以盡量少一些顧忌和價值標準判斷地進入一段深入的關係,用勇敢的真誠在關係中面對真實的他人和自己。

畢竟,美好親密關係的真正內涵和外延,是療愈舊時創傷,是改寫個人敘事,是攜手面對虛無。

以上~

【點擊查看過往高贊回答】

為什麼一部分女性不喜歡生孩子?

有哪些讓你渾身顫抖、無法自拔,慶幸讀到的好書?

有哪些「年輕人最好要接觸」的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