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五百長者。異口同音前白佛言。

世尊。我等各欲解脫。十種嬈亂之法。總略而言。乃至十種生死怖畏彼彼十法。我等各欲悉求解脫。

爾時世尊。告五百長者言。

汝等各欲求解脫者。而彼解脫 從何所求。

諸長者。眼不欲解脫。

何以故。眼本無轉 亦復無作。眼無所思 亦無了知。

是故應知。眼本不從我之建立。

諸長者。耳鼻舌身意不欲解脫。

何以故。耳鼻舌身意。本無轉 亦復無作。意無所思。亦無了知。

是故應知。意本不從我之建立。

諸長者。色不欲解脫。

何以故。色無所轉 亦復無作。色無所思 亦無了知。

是故應知。色本不從我之建立。

聲香味觸法不欲解脫。

何以故。法無所轉 亦復無作。法無所思 亦無了知。

是故應知。法本不從我之建立。

又復長者。色蘊不欲解脫。

何以故。色蘊無轉 亦復無作。色蘊無思 亦無了知。

是故應知。色蘊不從我之建立。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不欲解脫。

何以故。識蘊無轉 亦復無作。識蘊無思 亦無了知。

是故應知。識蘊不從我之建立。

又復長者。地界不欲解脫。

何以故。地界無轉 亦復無作。地界無思 亦無了知。

是故應知。地界不從我之建立。

水火風空識界 不欲解脫。

何以故。識界無轉 亦無所作。識界無思 亦無了知。

是故應知。識界不從我之建立。

諸長者。當知一切法 皆從虛妄分別所起。系屬於緣 無力劣弱。從緣而轉。

若有緣法 而彼諸法即可施設。

緣法若無。諸法亦復無所施設。

然於一切法所施設中。無有少法 而可了知。

亦無少法 若生 若滅 若起 若盡。

復無別法 為斷 為常。

汝諸長者。以是緣故 應如是知。彼一切法皆從虛妄分別所起。系屬於緣 無力劣弱。從緣而轉。若有緣故 而彼諸法即可施設。緣法若無。諸法亦復無所施設。

然於一切法所施設中。亦無少法 而可了知。亦無少法 若生 若滅 若起 若盡。復無別法 為斷 為常。

汝等當知。若有虛妄分別。不如理作意 即可施設。

若無虛妄分別。不如理作意 無所施設。

若有不如理作意。而彼無明即可施設。

若無不如理作意。無明 亦復無所施設。

無明有故 行 有施設。

無明無故 行 無施設。

諸行有故 識 有施設。

諸行無故 識 無施設。

識法有故。而彼名色 即可施設。

識法無故。名色 亦復無所施設。

名色有故。而彼六處 即可施設。

名色無故。六處 亦復無所施設。

六處有故 觸 可施設。

六處無故。觸法 亦復無所施設。

觸法有故 受 可施設。

觸法無故。受法 亦復無所施設。

受法有故 愛 可施設。

受法無故。愛法 亦復無所施設。

愛法有故 取 可施設。

愛法無故。取法 亦復無所施設。

取法有故 有 可施設。

取法無故。有法 亦復無所施設。

有法有故 生 可施設。

有法無故。生法 亦復無所施設。

生法有故。而彼老死 即可施設。

生法無故。老死 亦復無所施設。

此中應知 何名為老。

謂狀貌衰變 喘息呻吟。策杖而行 諸根熟異。壽命減沒 行相朽舊。

如是所說 故名為老。

何名為死。

謂終歿時至 滅所滅相。諸蘊離散 身墜於地。彼眾同分 壞謝變異。

如是所說 故名為死。

此是老相。此是死相。總而言之 名為老死。

生法有故。而彼老死 即可施設。

生法無故。老死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為生。

謂發生 遍起 出胎 成立。五蘊起聚 六處圓具。彼眾同分 次第合集。

如是所說 故名為生。

有法有故 生可施設。

有法無故。生法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為有。

謂欲有 色有 無色有。

此名為有。

取法有故 有可施設。

取法無故。有法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為取。

謂欲取 見取 戒禁取 我語取。

如是所說 故名為取。

愛法有故 取可施設。

愛法無故 取法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為愛。

謂色愛 聲愛 香愛 味愛 觸愛 法愛。

如是所說 故名為愛。

受法有故 愛可施設。

受法無故。愛法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為受。

謂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

耳觸為緣 所生諸受。

鼻觸為緣 所生諸受。

舌觸為緣 所生諸受。

身觸為緣 所生諸受。

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

如是所說 故名為受。

觸法有故 受可施設。

觸法無故 受法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為觸。

謂眼觸 耳觸 鼻觸 舌觸 身觸 意觸。

如是所說 故名為觸。

六處有故 觸可施設。

六處無故 觸法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六處。

謂眼處 耳處 鼻處 舌處 身處 意處。

如是所說 故名六處。

名色有故 而彼六處即可施設。

名色無故 六處 亦復無所施設。

何謂名色。

謂受想行 號之為名。

受觸作意 及彼四大。

四大所造 號之為色

總而言之故曰名色。

識法有故 而彼名色即可施設。

識法無故 名色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為識。

謂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如是所說 故名為識。

行法有故 識可施設。

行法無故 識法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為行。

謂色遍思 聲遍思。香遍思 味遍思。觸遍思 法遍思。

如是所說 故名為行。

無明有故 行可施設。

無明無故 諸行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無明。

謂不知先際。不知後際。不知先後際。

不知內不知外。不知中間。

不知苦集滅道 四聖諦法。

不知於緣。不知緣生法中若黑若白。

不知緣與非緣。不知對礙非對礙。

不知有罪無罪。

不知所應親近 不應親近。

於諸法中不知不見。不能覺了現前三昧。

如是所說故名 無明。

不如理作意有故。而彼無明 即可施設。

不如理作意無故。無明 亦復無所施設。

何名不如理作意。

謂我於先世 為有為無。

我於先世 已過去邪。未過去邪。我於先世 為類何等。

我於未來世 當復何得 為有為無。未來世中 當在何處。我於未來世 復類何等。

於內法中 其復云何 有我無我。而生疑惑 為有為無。

何者是生 何者不生。若有所生 復類何等。

由起如是 不如理作意故。於其六見及余見中 有所生起。

即起有我之見 無我之見。於我我所中。不能平等 如理而觀。

以不平等如理觀故。如是乃有 諸見生起。

是故有我 及有世間。即有緣法。

其緣法者。無常 無強 無力 無堅。

是不究竟 變壞之法。

於不究竟法中。計為正住 及正安立。此見成已。是故說名 不如理作意。

虛妄分別有故。不如理作意 即可施設。

虛妄分別無故。不如理作意 無所施設。

何名虛妄分別。

謂我 人 眾生 壽者 補特伽羅 儒童 意生 作者 受者。

此名虛妄愚夫 異生 無聞之者。於我 人 眾生 壽者等中。而生遍計。此名分別。

總而言之 故名虛妄分別。

此虛妄分別有故。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設。

虛妄分別無故。不如理作意無所施設。

此虛妄分別 及不如理作意有故。無明即可施設。

二法無故。無明 亦復無所施設。

無明有故。而彼諸行即可施設。

無明無故。諸行亦復無所施設。

總略而言。乃至生法有故。而彼老死即可施設。

生法無故。老死亦復無所施設。

諸長者。當知一切法皆是虛妄分別所起 系屬於緣。

其緣法者 無常 無強 無力 無堅。從緣而轉

緣法有故。而彼諸法即可施設。

緣法無故。諸法亦復無所施設。

然於一切法所施設中。亦無少法而可了知。亦無少法 若生 若滅 若起 若盡。亦無別法 為斷 為常。

諸長者。譬如池中大水流注。有諸蟲魚 樓止其內。

於汝意云何。而彼諸魚 依何力邪。

長者白佛言。

世尊。依水為力。

佛言長者。

於汝意云何。水實有力邪。

長者白佛言。

不也 世尊。不也 善逝。

佛言長者。

水本無思 其何有力。

長者白佛言。

無力 世尊。無力 善逝。

佛言長者。

虛妄分別所起諸法。亦復如是。無力無堅 從緣所轉。

緣法有故。而彼諸法即可施設

緣法無故。諸法亦復無所施設。

然於一切法所施設中。亦無少法而可了知。亦無少法 若生若滅 若起若盡。復無別法 為斷為常。

諸長者。而彼緣法 若或如理伺察之時。實不可信。

不可信故。即生驚怖。

由驚怖故 四向馳走。

又復諦誠 如理伺察。云何是此法。云何是彼法。

以伺察故。即不見有驚怖馳走。

又復如理伺察之時。即無有法。

以無法故。云何馳走。

何以故。諸長者。以一切法 無所得故。一切心意 亦無所得。

又復諸長者。

一切法無我。以離塵垢故。

一切法無眾生。以離我故。

一切法無壽者。超越一切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愁嘆等法故。

一切法無人。三世斷故。

一切法無文字。一切音聲語言離故。

一切法本來無塵。無所緣故。

一切法寂靜。近寂相故。

一切法一切處通達。如虛空自性故。

一切法依止於空。無決定對現故。

一切法無動。無依止故。

一切法安住實際。無住無動相應故。

一切法無言說。離語言波浪故。

一切法無色相。離形顯色及對礙所行故。

一切法無等。離我相故。

一切法無所了知。離心意識故。

一切法無含藏。超越眼之境界道故。

一切法不可信。超越耳鼻舌身意境界道故。

複次佛告諸長者言。

一切法無觀無不觀。何以故。離生住滅故。

一切法無轉無作。離心意識故。

一切法系屬於緣。自性無力故。

又諸長者。眼者四大所造。無常 無強 而不究竟。無堅 無力 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惱 眾病所集。

是故諸長者。眼無依止 亦無造作。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四大所造。無常 無強 而不究竟。無堅 無力 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惱 眾病所集。

是故諸長者。意無依止 亦無造作。

諸長者。是等諸法應如是學。

此眼如聚沫 不可撮摩。

眼如浮泡 不得久立。

眼如陽焰。從業煩惱 渴愛所生。

眼如芭蕉 自體無實。

眼如幻化 從顛倒起。

眼如夢寐 為虛妄見。

眼如其響 系屬於緣。

眼如影像 由業對現。

眼如浮雲 剎那離相。

眼如電光 須臾變滅。

此眼無主 為如地。

此眼無我 為如水。

此眼無眾生 為如火。

此眼無壽 為如風。

此眼無人 猶如虛空。

此眼不實 四大為家。

此眼性空 離我我所。

此眼無知 如草木瓦礫。

此眼無作 風力所轉。

此眼為空 不凈充滿。

此眼虛偽。雖復治事瑩飾 終歸散滅。

此眼如丘井 為老所逼。

此眼畢竟無邊際處。後當歸死。

諸長者。汝等當知。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 其義亦然。總略乃至彼一切法 應如是知。

諸愚夫異空。於彼一切所欲法中。而生愛著。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又復於彼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眼界 色界 眼識界。乃至意界 法界 意識界。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此等法中 所欲愛著。

乃至一切有為無為 名相法中 所欲愛著。

是故諸長者。汝等當於所欲法中 勿生愛著。謂妻子 舍宅 財寶等法。勿生貪取。

當發凈信 舍家出家。得出家已 不生樂欲。無樂欲故 圓具凈戒。

修持清凈波羅提木叉之法。圓滿潔白法式儀範。乃至小罪 猶懷大懼。

諸長者若如是學。即得戒蘊具足。

戒具足故。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而無所取。

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而無所取。

眼界 色界 眼識界。乃至意界 法界 意識界。而無所取。

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而無所取。

總略而言。彼一切法 都無所取。以無取故 即無減失。

何法無減失。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無減失。

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無減失。

眼界 色界 眼識界。乃至意界 法界 意識界無減失。

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 無減失。

此等諸法。若無減失 即無染污。無染污故 即速得輕安。

何法輕安。謂無所見。

若無所見即一切所向。無有少法 而作障礙。

若無障礙 即自無所害。他無所害。自他無所害。

由無害故 心無所壞。即能趣入彼無餘依 清凈涅盤。

又諸長者。所言入者。何所入邪。

謂非眼所入。非耳鼻舌身意所入。

又諸長者。若執眼從緣成。此即著我我所 離於涅盤。

云何離涅盤。

謂貪故 離涅盤。

嗔故 離涅盤。

痴故 離涅盤。

無智故 離涅盤。

諸長者。無智者 不離過去。不離未來。不離現在。決定無智 離智所生。

何名為智

所謂 盡智。

何名盡智。

謂即過去無盡智。未來無盡智。現在無盡智。緣法無智 離智所生。

彼無智離智。即眼從緣 離智所生。

眼者無我。若無我 即無取。

若無取 即無舍。

若無舍 即解脫。

云何解脫。

謂我執解脫。眾生執解脫。壽者執解脫。人執解脫。斷常執解脫。一切執解脫。分別執解脫。

彼無分別已。即無 能分別 所分別。法無分別 亦不離分別。

云何無分別。

謂我我所 俱無分別。

若我無分別 即無取捨。

若無取捨 即所入解脫。

若法離系。若法非離系 皆得出離。

何所離邪。

謂 離一切苦。

諸長者。當求如是出離之法。然於是中無法可取。何以故。若有所取 即生怖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義。說伽陀曰

以取法故即生怖 由怖當墮惡趣中

若見如是怖起因 識法有故而生取

若能如理觀正道 慧光明見破諸暗

見故即得勝慧明 當知異性無所得

應當審觀諸空處 運動虛假而不實

此中勿作安樂門 渴愛虛誑世間故

如實了知於空法 知諸法空皆無實

我得安樂離憂門 亦得無動最上樂

若能如是正了知 即知一切法皆空

由斯解脫諸苦因 是故諍訟無所立

因諸所欲生執著 執故而生諸嬈惱

執者即是取之名 因取故生於三有

有故有生即輪轉 三有止息即不生

老病死法亦隨無 畢竟不受無常苦

當知無欲即無取 以無取故無三有

有若止息即無生 老病死苦皆不受

是故汝等諸長者 同發舍離取著心

棄諸眷屬所愛因 速當圓具苾芻相

知識財利諸所欲 應當互生於喜足

隨處謙恭起下心 所向為他增善利

勿起意謂自守戒 勿觀他為破戒者

於其戒相持犯中 勿非毀他為犯者

譬如野鹿投繩網 當知彼為自損害

魔索縛心害亦然 毀他生害亦如是

愚人生諸損害意 自贊毀他深為咎

毀戒尚息於謗言 何況梵行持戒者

具學仙眾勇智者 常修遠離寂靜行

棄捨身命無愛心 勤求解脫寂靜法

諸外道輩及典章 無利根本皆遠離

愛樂甚深正法門 彼法宣說真空理

心根本處此當知 所謂內外十二處

從彼生起諸業因 業久住處謂思法

眼根色境二種緣 眼識生緣為三事

若不和合破散時 如無薪火義如是

如是所生一切法 互相和合故有生

作者受者二俱無 正道常現諸所作

內外諸法所成身 是中應知我空法

愚人顛倒執著心 於我我所不知故

眼內無法而可有 於外亦復無所得

無我無作壽者無 應知諸法亦如是

非眼遍思欲解脫 耳鼻舌身意亦然

色等無轉無作門 當觀諸法亦如是

如大海水起聚時 暫生泡沫而無實

諦觀眼等亦復然 無堅無力如泡沫

五蘊自性假和合 如彼聚沫無堅力

解脫一切嬈惱門 及彼生老等憂惱

汝於我教出家已 了知一切法如幻

不虛受彼信施心 復能普供十方佛

爾時五百長者。聞佛宣說甚深正法。即於如是 中路方處。遠塵離垢 得法眼凈。譬如白衣不雜塵黑 易受染色。此五百長者。於是方處 遠離塵垢 法眼清凈。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復為五百長者。宣說法要 示教利喜。

佛言

諸長者 眼極熾焰。

云何熾焰。謂貪火 嗔火 痴火熾焰。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等火熾焰。

我說此法自受苦惱。

耳鼻舌身意 熾焰亦然。

云何熾焰。謂貪火 嗔火 痴火熾焰。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等火熾焰。

我說此法自受苦惱。

色塵熾焰。

云何熾焰。謂貪火 嗔火 痴火熾焰。

聲香味觸法塵 諸火熾焰。亦復如是。

又諸長者。色蘊熾焰。

云何熾焰。謂貪火 嗔火 痴火熾焰。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諸火熾焰。亦復如是。

十八界法 其義亦然。

又諸長者。地界熾焰。謂貪火 嗔火 痴火 熾焰。

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 熾焰。亦復如是。

謂貪火 嗔火 痴火 熾焰。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熾焰亦然。

我說此法自受苦惱。

複次長者。

眼無所取 應如是學。

耳鼻舌身意 亦無所取。

色無所取

聲香味觸法 亦無所取。

應如是學。

又諸長者。

色蘊無所取。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及十八界 皆無所取。

應如是學。

又諸長者。

地界無所取。

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 亦無所取。

應如是學。

又諸長者。

此界無所取。他界無所取。

應如是學。

複次諸長者。若眼耳鼻舌身意 無所取故。即無依止。

色聲香味觸法 無所取故。即於諸處中 得無依止。

又諸長者。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及十八界 無所取故。即於蘊界中 得無依止。

又諸長者。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 無所取故。即於六界中 得無依止。

又諸長者。此界 他界 無所取故。即於一切世界之中得無依止。

又諸長者。若一切法無所取故。即於一切法中得無依止。

諸長者。一切法無所得 亦非無得。

若能了知無得非無得。即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我說此為解脫諸苦。

爾時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義。說伽陀曰

此諸世間極熾焰 生死二火鎮燒然

無救嬈惱諸愚夫 唯聖道法常不滅

何法世間作光明 有佛如來今出現

剎那善觀正道門 發起精進常堅固

常觀諸法無依止 慧光明見破諸暗

見故即得勝慧明 應知異性無所得

若能觀察無依止 了知一切法皆空

如是了知空法門 菩提心空無所有

當知貪嗔痴等法 此三熾焰極猛惡

世間壽命普燒然 久處睡眠愚不覺

所有生老及病死 憂悲苦惱常逼迫

當知嬈惱諸世間 彼一切法無依止

爾時五百長者。聞佛所說如是正法。心開意解。前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於佛法中凈信出家。復於佛所 圓具凈戒。

爾時佛言。

善來 諸苾芻。

即時諸長者。鬚髮自落 袈裟著身。成苾芻相。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汝念受持袈裟衣 鬚髮自落皆清凈

執持應器善相圓 一切皆成阿羅漢

既證果已依師法 各說清凈嗢陀南

於諸天人大眾前 圓滿清凈苾芻相

往昔曾於諸佛所 皆修廣大布施行

一呼善來歡喜生 處處廣修諸善法

今得見我出世間 發清凈心復增勝

由彼增勝清凈心 聽說最上清凈法

聞佛語已證聖果 遠離我見諸執著

現前空法悟圓成 我生已盡皆解脫


念佛求生極樂,解脫輪迴捷徑

修行之首要便是選擇法門,七覺支第一既是擇法覺支。選擇法門應從契理、契機入手。古德讚歎《華嚴經》為根本法輪,是成佛的最上乘法門。《華嚴經》的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足見極樂世界是修行最圓滿、最究竟的皈依處。

"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若不專修凈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可不哀哉。願我同人,咸生正信。」

-- 恭錄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近代往生傳序)

「倘惑業未盡,道果未成。縱有修持,不能自主。久經生死,進少退多。以道不勝習,業能縛心。譬如坯器未燒,經雨則化。雖有前功,了無所益。

以是之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俾若凡若聖,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則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必蒙攝受。迨至臨欲命終,即得隨佛往生也。

既往生已,則已斷惑者,速證無生。具業縛者,亦登不退。從茲親炙彌陀,參隨海眾。熏陶化育,染如來之妙香。障盡智圓,複本具之佛性。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此法門,最為第一。如來之恩,廣大周至。雖天地父母,莫能喻其萬一也。」

——恭錄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西方公據重刻序)

原文:http://yinzu.org/1b03/ygdswczb3-56.htm

參考白話: https://mp.weixin.qq.com/s/xhB4dz_qy6vlniPgrtEpEg

《法照入竹林寺傳》中,法照大師問文殊菩薩:「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告法照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菩薩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弘一大師警訓:「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茫茫苦海,言之痛心。」謹錄《龍舒凈土文》備說以供參考:

「晝必有夜,必為夜備。暑必有寒,必為寒備。存必有去,必為去備。何為夜備,燈燭床褥。何為寒備,衿裘炭薪。何為去備,福慧凈土。」

末學慚愧,無知無識,無修無德。如有於人於法不相應之處,懇請大家嚴厲批評指正。至誠叩謝。

南無阿彌陀佛


一心念佛,往生凈土。永不退轉,得無量壽

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獅子,彼有五百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衆?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衆、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


建議你把《圓覺經》看完,其中有言: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


南無阿彌陀佛!

你想去極樂世界嗎?至心信樂,發願往生,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可以帶你出輪迴!

你功夫好不好,心清凈不清凈都不用擔心,只要有求往生的念很強烈,這念就是正念!你是真心想去的,臨終就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這樣佛力就會伏住見思惑,此非自力而是佛力故。

假設出輪迴要走10000步,通途法門每步都是自己走,凈土法門只要走一步,這一步就是通身靠倒全部交給阿彌陀佛,剩下9999步佛給你完成了,0.01自力信願行+99.99佛力,可是這0.01必須你自己完成!

娑婆世界一切必須全部放下,這個屬於自力,如果放不下說明你心裡根本沒有阿彌陀佛,根本不想去極樂世界,那就繼續輪迴,跟阿彌陀佛沒關係,是自己的問題!

希望可以幫到你!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