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微博電影之夜」上,姜文的《邪不壓正》獲得「年度最受期待電影獎」。

而早在四個月前,我就寫了關於《邪不壓正》的前瞻影評。

因此,這篇我就不再聊姜文。

我想說說,與姜文旗鼓相當的,另一位影史級人物——

張藝謀

本屆「微博電影之夜」上,兩位導演先來了場熱身戰。

張藝謀新作《影》,透露將於九月底(國慶檔)上映,並獲得「年度最受矚目電影獎」。

這與《邪不壓正》的「最受期待獎」有什麼區別?

期待,是指人們對未來事物產生憧憬與嚮往,迫切地想要先睹為快。

矚目,是指萬眾將目光聚焦一處,生怕自己的疏忽,錯過大事的動向。

說白了,對觀眾而言——

看姜文,就像看世界盃,過程中激情滿溢,無比希望賽場上展現出絢麗的球技。

而看張藝謀,則像看奧運會,每每舉辦一次,都有可能會對國家產生歷史性影響。

《有話好好說》時期的張藝謀與姜文

這就是為什麼,張藝謀外號叫「大國師」。

與姜文不同,張藝謀出生於古都西安,被其同學陳凱歌戲稱為「秦國人」。

古代秦國人,有什麼特性?

能吃苦,耐勞動,性格平穩而樸實。

生活條件雖比不上楚齊,卻暗自懷揣無比宏偉的理想。

「文革」時,張藝謀的父親被打成「歷史反革命」。他自己也因下鄉,無法照料幼弟。

在這期間,幼弟因病失聰,終於燒成聾人。

多年以後,張藝謀電影《活著》中,福貴(葛優 飾)歷經坎坷回到家,卻發現女兒因病燒成啞巴。

此情此景,正是張藝謀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投射。

《活著》

有人說,《活著》是張藝謀最好的作品。

我已不止一次否定過這種說法。

依我看來,在當年《霸王別姬》和《藍風箏》的夾擊之下,《活著》並不足以稱奇。

我個人最偏愛的張藝謀,並不是《活著》《歸來》此類的現實主義。

而恰恰是被不少觀眾吐槽的古裝戲。

當然,即使古裝戲,某種程度上也來源於現實。

張藝謀曾經說過:

存在決定意識

環境帶給藝術家的習慣和經歷都會被藝術家融進他的作品當中去

《英雄》《十面埋伏》《影》

也就是說,要想看懂張藝謀的古裝戲,我們就有必要知道他的經歷。

初中畢業後,張藝謀插隊三年,在紡織廠做工七年。

當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時,已年近而立。

據陳凱歌回憶:

彼時的藝謀雖然貌不驚人,中等身材

加上穿著平常,在人群中顯不出特別

但在言談間,能感受到他的志向極高同學們都敬重他,覺得此人不是等閑之輩藝謀弄起攝影后,特別想要有一台照相機都知道這事得花錢,可他家裡又沒什麼錢在那個時候,賣血不犯什麼法他就去賣血,用自己的血換了一台照相機

不顧破落環境,陶醉於光影世界的青年張藝謀

歷經十年苦熬,而後登上大雅之堂,用血來實現心中的理想。

這不僅僅是張藝謀三十歲前的人生故事。

這也是張藝謀電影《英雄》中,無名(李連杰 飾)三十歲前的情節設定。

戰國末期,無名為了刺秦,耗費十年練成一套獨特劍法。

終於,他得到機會,來到帝國的中央。

面對秦王,他原本可以履行自己「弒殺暴君」的諾言。

可他卻只用劍柄,象徵性地刺了秦王一劍。

影片結尾,他放棄殺死秦王,也沒阻止秦王吞併六國。

他自己反而主動赴死,如同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某些看電影不細心的觀眾,因此以為《英雄》的主題,只是為集體主義叫好,向暴君歌功頌德。

就連陳凱歌,也曾對其批評道:

我不喜歡《英雄》的主題

我不認為犧牲個體生命成就集體是對的

那麼,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兩年前我就寫過《英雄》的翻案影評。

文章里我說,無名從一開始,就沒真想殺秦王。

他劈荊斬棘,就是為了要把劍柄,架在秦王的後腰上。

但,這並不等於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把劍柄撤回前,無名對秦王說:

這一劍,臣必須刺

刺了這一劍,很多人會死,而大王會活著死去的人希望大王記住,那最高的境界

言下之意——

若你達不到那最高境界,不能給百姓以和平,千萬個我還會出現,推翻你的政權。

經此威懾,秦王懂得自己並非天下無敵,先前的狂傲和戾氣也消失無影。

他命令士兵厚葬無名,並修建長城護國護民,不再殺伐成性。

無名,是以自己的血,換取暴君的醒悟,贏得天下的和平,並達成心中的使命。

這,就是張藝謀要表達的俠義精神。

為了崇高理想,不惜以血獻祭。

然而,如若你以為張藝謀的理想,只是一種對集體的犧牲,那就又錯了(讀完全文你會知道為什麼)。

最近,《影》公布了不少信息,引起一些網友的議論。

據預告片來看,鄧超獨自分飾兩角。

一個,是望族名將,子虞。

一個,是子虞的影子,境州。

《影》「當局不迷」版預告片 (中文字幕)

所謂「影子」,是指古代的替身。

子虞的家族,給境州飯吃,並將其秘密訓練。

作為回報,若是出現什麼危機,境州必須率先犧牲。

類似的設定,其實最早出現於黑澤明電影《影武者》——

名將武田信玄,尋到一名底層人士,與自己長相接近。

於是,武田信玄就讓其作自己的替身。

就因為這,導致某些豆瓣「文青」指控張藝謀有抄襲之嫌。

甚至有人諷刺說,張藝謀在嘲諷自己是黑澤明的「影子」。

對此,我深感悲哀。

我悲哀,是因我們的某些觀眾,對自己的歷史一無所知,從而在潛意識裡極其缺失文化自信。

影子替身,中國自古便有,比如:滎陽之戰——

楚軍將漢軍重重圍困,為保護主公劉邦出逃,紀信就裝成劉邦的模樣,代替劉邦被項羽活活燒死。

諸如此類的典故和傳說,在我們國家數不勝數。

為什麼黑澤明可以借鑒,張藝謀卻不能用?

更何況,黑澤明是大師中的大師,後輩理應接收他的滋養。

喬治·盧卡斯就曾承認,《星球大戰》的黑武士形象,創作靈感來源於黑澤明的電影。

為什麼,我們沒人說盧卡斯抄襲?

斯皮爾伯格也曾不止一次表示:

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電影大師他拍攝的《夢》和《七武士》等都是世界電影的經典名作而且對我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某種意義上,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其實也頗像黑澤明。

作品不僅能引人深思,還可以受到大眾的喜愛。

為什麼,我們沒人說斯皮爾伯格是黑澤明的影子?

1990年,黑澤明(中)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盧卡斯(左)和斯皮爾伯格(右)為偶像頒獎

我想是因為,在文化層面上,我們極其不自信。

國外的大師,即使作品飽受爭議,我們也依然認為他是大師。

國內的大師,即使得到國際認可,我們也依然覺得啥也不是。

說白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自家的孩子最苦命。

2004年,張藝謀電影《十面埋伏》全球上映。

不僅票房大賣,更從專業領域斬獲諸多獎項,其中包括: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美國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那一年,中國電影在西方電視上隨處可見,全世界都領略到優艷的唐人舞姿,以及漢代音樂家李延年創作的卓絕詞曲: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倫敦影評人協會,將《十面埋伏》列入「年度全球五佳電影」。

美國《時代周刊》則在其評選的「年度全球十佳電影」中,將《十面埋伏》與《英雄》並列為第一名。

《紐約時報》的著名影評人斯各特,更將《十面埋伏》與美國「最偉大的音樂電影」《雨中曲》相提並論:

動作電影與歌舞片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對於這一點,沒有誰比張藝謀體現得更好尤其是青樓中「仙人指路」那場戲以及竹林里的那場打鬥戲它們應該會在將來成為被反覆致敬的片段就像《雨中曲》那樣被人寵愛

多年以後,《十面埋伏》仍在威尼斯、戛納等電影節上數次重映。

然而,如此的一部電影,豆瓣評分居然只有……5.8?

為什麼?

有人說,情節簡單,劇本太差。

可在我看來,當年的多數人,其實都沒看懂它。

否則,張藝謀早就用過「影子替身」設定這件事,也不會迄今為止都無人發現。

《十面埋伏》中,小妹(章子怡 飾)原為飛刀門的一名普通幫眾,卻為了對付朝廷,假扮成幫主的女兒,以身犯險。

柳老幫主確實有個盲女兒

可她不會武功我便假扮了她

有趣的是,為了找到飛刀門的老巢,金捕頭(金城武 飾)也假扮成江湖義士,意圖接近作為「幫主女兒」的小妹。

一個,是起義軍的殺手;一個,是政府軍的爪牙。

起初,兩人各懷心機,卻在同行的路上,自我意識漸漸覺醒。

首先,身穿衣的金捕頭髮現——

自己效忠的體制,不過是把人命當成道具的國家機器。

案上一點墨,民間千點血。當整體已經腐敗不堪,作為一枚小螺絲釘,又該為誰賣命?

兄弟

盾牌兵的命、你我的命值幾個錢?

另一方面,身穿衣的小妹發現——

在飛刀門中,似乎除幫主以外,所有人都千篇一律。

就像《大護法》里的花生人,全部面色獃滯,只會俯首聽命。

沒有愛,沒有自我,沒有感情,沒有生命力。

而小妹自己,也被環境同化,不知不覺融入集體之中。

彷彿自己的出生,只是為了做組織的一個細胞而已。

飛刀門中有許多小妹

我只是其中的一個

發現沒?

某種意義上——

《十面埋伏》的主題,與《英雄》是相悖的。

《英雄》是無名自覺為「天下」而獻身;《十面埋伏》則是小妹領略到集體主義的不仁,而熱烈地去追求自由的人生。

影片進入最後一幕,金捕頭看穿事物本質,便邀請小妹一同私奔。

小妹快馬加鞭,迫切想遠離冰冷的體制,和金捕快享受生命的大和諧。

卻被另一名痴戀自己的劉捕頭(劉德華 飾)用飛刀攔截。

就像無名一樣,小妹的結局,本可以不死。

飛刀,並沒插進要害,只要不拔出來,就有希望癒合。

然而,為了保護金捕頭,她拔出了飛刀。

她為了理想的實現,決心以血獻祭。

只不過,她的理想,與無名截然不同,並不是宏偉的天下。

而是充滿了個人主義色彩的,愛情。

倘若按照順序,逐個觀看張藝謀的電影,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張藝謀的創作歷程,總是在不斷創新、摧毀、重建。

《英雄》的俠士犧牲,是為了集體和大格局;

《十面埋伏》的俠士犧牲,則是為了自我和基礎人性。

《紅高粱》的愛情,奔放而狂野,似火般撩動森林;

《山楂樹之戀》的愛情,則隱忍而純真,如水一樣靜謐無聲。

常聽人說,張藝謀變了。

要我說,張藝謀當然變了,他怎麼可能不變?

他永遠都在「求變」,試圖以不同的視角,表達別樣的情感與生命。

求變,拒絕重複自己,難道不是一名創作者理應追求的品質?

以往,張藝謀用大紅燈籠,用精巧的色彩(詳情看我《英雄》影評),向世界輸出了中國的民族風情。

這一次,張藝謀則試圖革故鼎新,以清幽淡雅的水墨意境,表達東方的文化。

《影》究竟會是怎樣的一部作品?

尚不清楚太多。

但我敢說,它應該與張藝謀的前部電影大不相同。

因為,張藝謀的創作理念,就像下面這幅海報一般——

時而追求工業極致,時而探尋美學巔峰。

時而表達深刻的現實,時而對新的類型作出嘗試。

一陰一陽,不偏不倚,兼容萬物,正是道家追求的真義。

從人物名字來看——

《影》的創作靈感,雖然來自於朱蘇進的《三國·荊州》,但整體和原著及三國歷史的關聯並不大。

它應該與《英雄》《十面埋伏》一樣,是部半架空的虛構作品。

歸根結底,它表達的東西,應該逃不出人性。

將軍子虞,有勇有謀有志氣,於斗室的屏風之中運籌帷幄。

但,他的模樣卻狼狽不堪,如同發狂的惡鬼一般。

境州,則是子虞的「影子」。

初登場時,體態笨拙,目光無神。

之後,境州代替子虞坐上將軍之位。

他穿上白衣,盡享世間名利,更有美人抱在懷中。

可他的眼睛,依然空洞無神。

這說明什麼?

無論子虞亦或境州,都稱不上是一個完整的「人」。

一個靈魂飽滿,卻躲在黑暗角落,生活如同一隻困獸。

一個思想空洞,雖然身在明處,也不過是只提線木偶。

說白了,一個是陽極,一個是陰極。

陰陽無法調和,就構成人性的桎梏,引發故事的衝突。

如此的概念設定,搭配黑白色調,頗具東方神韻。

許多年前,張藝謀曾說:

中國人拍西方電影永遠不會成功

只有拍攝純粹的中國電影才是正確的道路

現在,張藝謀回來了。

帶著《影》,帶著純粹的中國電影。

我由衷希望,他這次能夠再現震撼世界的藝術盛景。

微信搜索添加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影視文章。

你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張藝謀最大的弱點是:劇本。不僅自己不會,身邊也沒個穩定靠譜的。

至於他的水平,應該是綜合的國內最高峰。別看近來爛片多,現在他只要嚴肅,還是秒殺馮小剛同志。扯遠點,光憑奧運會這兩手,就體現水平了。

記得以前馮小剛酸「中國沒有大師」「都別裝」,中國是沒有大師,但有大師作品,你馮小剛沒有大師作品。


張藝謀執導的《影》獲獎無數。先是馬光榮憑藉該片獲得最佳美術設計;陳敏正憑藉該片獲得最佳造型設計;還有最佳視覺效果獎,最後壓軸張藝謀憑藉此片獲得最佳導演獎。

書法和茶道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書信往來靠書法,招待客人得用一杯茶。張藝謀把這些傳統文化揉合在電影《影》里,帶給觀眾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另外,道家的陰陽理論也被揉合在電影中,彰顯出濃厚的中國文化。

張藝謀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就開始從事攝影的工作。他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擔任攝影師,該片一上映,憑藉畫面造型震撼了中國的電影界,他的攝影功底展現的一覽無餘。

這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影片,被列為「第五代」電影人中的第一部作品,此片之後,張藝謀開始受到關注。張藝謀又在《黃土地》中擔任攝影,他以深厚的攝影功底攝影了黃土地的廣袤和蒼涼,此片獲了三項大獎,之後,張藝謀跨入一線攝影師行列。

1986年,張藝謀主演了吳天明導演的影片《老井》,因質樸、準確的表演,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中國第一位A級國際電影節影帝。讓張藝謀真正享譽國際的是影片《紅高梁》,這部電影獲得了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之後,張藝謀完成從一個攝影師到演員再到導演的成功轉型。

隨著《紅高梁》的大紅大紫之後,張藝謀開始關注女性為故事題材的影片,《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這些影片都斬獲大獎,並三次提名奧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獎。

2002年之後,張藝謀轉型拍商業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及《金陵十三釵》都刷新了票房記錄。到《三槍拍案驚奇》時,雖然張藝謀把故事背景放到了古代的中國西部張掖,喜劇與驚悚不同風格進行融合,可惜票房並不高。

自《英雄》之後,張藝謀就繼續在商業的道路上奔走,張藝謀的美學依然是影片中的亮點,但是故事卻很一般,導致票房很不給力。

以小編看來,大師張藝謀在商業片上走得並不順利,像《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等,豆瓣評分並不高。

2010年之後,張藝謀拍了文藝片《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歸來》等,這些影片不僅捧紅了周冬雨、倪妮、張慧雯、竇驍,也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2016年上映的巨資拍攝的《長城》,令人有點尷尬,女主還是景甜,像劉德華、張涵予只是男配。這部製作成本1.5億美元的電影,票房僅僅是11.75億,很是尷尬。

然而,在今年上映的《影》中,黑白灰色彩下的畫面,如同看了一幅水墨畫,得到觀眾朋友的喜愛。這部電影豆瓣評分7.4,好評如潮。

小編認為,大師張藝謀拍了大量電影,從劇情片到商業片,再到文藝片,每一部電影中都有濃厚的個人色彩,以攝影出道的他,總是把色彩運用,畫面角度等掌握的恰到好處,令人折服。從《影》中不難看出,張藝謀已經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在裡面,颳起一股中國風。

從《影》斬獲大獎來看,大師張藝謀似乎兼顧了電影的商業和藝術,做到了商業和藝術的平衡。不知道大師張藝謀下一部影片《一秒鐘》中,會不會兼顧商業性與藝術性?讓我們拭目以待吧。文/音衣九


張藝謀相當有才氣,無論是作為《黃土地》的攝影師,還是作為從《紅高粱》開始的導演,他都很有才氣,我心目中最好的張藝謀電影是《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和《有話好好說》。

但是,古往今來任何藝術的種類,才氣和成就並不一定成正比。張藝謀到今天的成就是匹配不上他的才氣的,應該說是高開低走。和他相反的例子,李安成名晚,最初的家庭三部曲分量也沒有《紅高粱》足,但是現在李安的電影成就比張藝謀高出很多個段位,這就是低開高走的例子。甚至我認為拍出《我不是潘金蓮》的馮小剛,對張藝謀來說都是後來者居上。

其中的原因,我認為張藝謀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就沒有把心思用在電影本身的探索上,他自身的人文素養也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積累。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張藝謀在電影上是做了很多探索的,同時在人文方面和當時當代文學的熱浪相結合,那時候的作品是很有品質和溫度的。而到2000年之後,張藝謀有意無意地呈現出媚上媚眾的姿態,混社會很成功(這句話沒有任何批評的意思,這是他的本事,別人也學不來),手藝是裹足不前甚至萎縮了。這和近二十年來中國大文化背景的走勢十分吻合。


大學室友的父親是一位藝術家,以前有幸在張藝謀的劇組裡待過,和張藝謀有過交談。

室友父親評價他,只有一句話:「審美很高。」

作為一個導演,有些人說他的劇本差,也有些人說他拍的東西迎合西方,甚至有些人批判他。但是我認為,他應該是中國時至現在最厲害的影視導演,這不光是從國內,從國際上來說也是。

他的電影,從視覺上永遠都是享受,不會覺得膩,也不會覺得暗。

但是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他的一點,因為在另外一群觀影人的習慣中,看一個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

但是有一句說一句,

一個人,一個導演,能用色彩,就讓世界記住了中國。那麼他必然是一個厲害,而且獨具風格的導演。

對於反方觀點呢,我只有一個概念。

愛看不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