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音調,每個人都會覺得很悅耳,但是某些音調組合在一起,人們聽起來就很奇怪。請問音調的組合為什麼會讓人產生「好聽」和「不好聽」的感覺?有沒有哪些音調組合是讓大家都覺得好聽的?


每首歌里都有一個一段回憶。


可能旋律跟語言一樣。。。。都能走進某個時段某個人的心裡吧。。。「感同身受」大概就是這麼造出來的詞。。。。。。一開始聽《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並不覺得怎麼樣。。。。。可是,現在覺得它很好聽。不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也不像《追夢赤子心》。它沒有嘶吼,娓娓道來也能帶來滿滿正能量。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和弦 和諧和弦和不和諧和弦 常用的和弦走向大家就會覺得很好聽

比如135三個音組成的就是C和弦 那這個和弦就是公認很好聽的和弦 他是滿足一定音程關係音的組成 想有一些和弦組成就很彆扭 是也是滿足一定音程關係的 這個好聽與不好聽也是時間長了檢驗出來的 或者習慣使然

你可以嘗試找一段不和弦的走向 每天聽 你會慢慢覺得也是好聽的

所以好聽不好聽還是大家主觀選擇的結果 不是旋律本身的原因


旋律美也是屬於美學的一部分

現在國內作品主要有3種調式風格

西方大小調,中國五聲性調式,二者結合

人為什麼喜歡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旋律

是因為長期接觸同一類型音樂 或者某種旋律符合自己的內心認知 所以越聽越覺得好聽

主觀性 個人性比較強 所以每個人評判美的標準也不一樣。

Ex.日本民謠櫻花 vs 國內民謠茉莉花

Mi Fa La Si Do (都節調式)

vs

徵羽宮商角徵(徵調式)

你聽哪個更習慣呢


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融入其中,無法自拔。


無非兩點,旋律and歌詞。


有共鳴吧,不管是歌詞呀還是調調


讓大家都覺得好聽可能性不大,頂多是大多數人覺得好聽。好多人都回答了,歌好聽無非是詞好或者曲好。因為歌詞符合某階段心境帶來的「好聽」往往並不能持久,也無法跨越語言和生活環境來擴大受眾。至於好聽的旋律,應該是符合美學的,富於變化而又始終在舒適區內,至於這個舒適區怎麼界定,應該一方面來自於人類基因,在幾千萬年進化過程中攢下來的對有利繁衍生息的聲音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來自個體後天成長過程帶來的影響。總體上,只要不是太特殊的個人經歷,人們對於符合進化記憶的聲音應該都是保有好感的。以上純為無專業背景的猜測和理解,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