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撐不了多久了!

就算沒有美國兩個原子彈,也撐不了多久,兩個原子彈只是錦上添花,加快了進程而已!

二戰後期,日本陷入中國、太平洋、東南亞戰場,無法自拔。由於戰爭消耗,日本國力逐漸衰微。至1945年,日本綜合國力僅相當於1933年的40%。

因國土面積小、資源有限,經過連年戰爭,日本國內經濟完全被拖進戰爭泥潭,瀕臨崩潰。

國家預算支出中,直接軍費由每年32.78億日元,增至125億日元,翻了四倍。

日本國內糧食大量減產。戰爭後期,日本國民恩格爾係數一度超過60%。戰爭最後兩年,盟軍對日本98座城市進行轟炸。日本剛剛初步完成現代化的城市地區,有40%被炸毀。東京、大阪、名古屋,分別有65%、57%、89%被轟炸損毀。縱然如此,軍國主義分子仍然窮兵黷武,不斷將國民拖入更加兇險的境地。日本平民、大學生、婦女甚至中學生,相繼走上戰場,成為炮灰。戰爭後期,日本將大學、專修學校的就讀年限,從3年縮短到2年6個月。1942年,第一批來自文科的學生兵,被送上戰場。

1943年,東條英機內閣又將理科生免除兵役的政策取消。這些訓練不足的學生兵,被投入中國、太平洋戰場。

據統計,陸軍中戰死的特攻隊員有70%是學生兵;在海軍,這一比例為85%。1945年,日本開始準備全民應戰。陸軍部指導平民作戰:「短兵相接時,用竹槍刺敵人之腹部,或用鐮刀、砍柴刀、鐵褪、切菜刀、火鉤子等身邊所有之物,從背後襲擊殺敵。」在沖繩之戰中,日軍不顧當地平民死活,最終致使近十萬名沖繩平民死於戰爭。

戰爭後期日本工業化體系被摧毀,四成現代化城區被炸毀

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不斷上升,至1937年達到頂峰。其後由於戰爭消耗,國力逐漸衰微。根據原日軍大佐、歷史學家中原茂敏研究,至1945年,日本的綜合國力僅相當於1933年的40%。

為實現「蛇吞象」式的戰略目標,日本經濟完全被拖進戰爭泥潭。國家預算支出中,直接軍費由每年32.78億日元,增至125億日元,翻了四倍。1937年到1941年,日本總兵力由108萬增至242萬,另有200萬人直接從事軍工生產。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戰線進一步拉長。至1945年,日軍國內、海外兵力投降者高達700萬餘人。

日本的現代化進程,也被戰爭嚴重拖累。戰爭最後兩年,盟軍出動3萬多架次飛機,對日本98座城市進行轟炸。當時,日本剛剛初步完成現代化的城市地區,有40%被炸毀。日本三大現代城市——東京、大阪、名古屋,分別有65%、57%、89%被轟炸損毀。

1945年9月10日,在幾個月前遭受美軍轟炸的東京居民區,只有部分大型的堅固建築物依然完好。

1945年3月9日至10日,美軍對東京進行了大規模轟炸。334架轟炸機在東京市中心投下了兩千多噸燃燒彈,大火將41平方千米的城市夷為平地。約有10萬平民在火場中喪生,燒焦的屍體花了25天才被清理完畢。大量市民逃出東京,城內工業生產基本癱瘓。其後的5月、6月,美軍又多次轟炸東京,總死亡人數超過14萬。

此後,在三個月內,美軍在日本各大城市投下了超過10萬噸炸彈,進行地毯式轟炸。常規武器轟炸造成的傷亡人數總和,甚至超過了兩次原子彈爆炸。日本的城市工業化體系被摧毀,石油生產能力下降83%,鋼鐵化工生產能力下降60%。日軍投降時,儲備的武器彈藥僅僅夠繼續維持一個月的戰爭。

不僅日本國內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國際貿易與援助也隨著戰爭的進行而斷了路。美國在1940年先後對日本進行了限制出口、資產凍結和全面禁運,英國和英國殖民地也與日本斷絕了經濟往來。這樣,工業化日本的原料與市場消失了大半。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撰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稱,由於窮兵黷武,日本「打中國尚國力不足」。

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普通民眾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由於勞動力流失、農藥化肥減產,日本國內的糧食也大量減產。1932年,日本米產量為6678萬石;1945年,則只有3915萬石,縮減了幾乎一半。二戰後期,日本國民恩格爾係數一度超過60%。1944年,日本國內被迫啟動配給制。守土士兵每天只有400克大米,平民則只有300克。

1945年6月4日,美軍陸軍航空隊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向已然化為廢墟的神戶(Kobe)投擲無數燃燒彈

日本作家高見順的《敗戰日記》,詳細記載了這一過程。由於物資匱乏,街上行人所穿西裝和裙子,被勞動布的衣褲取代;都市酒吧和咖啡店關閉,只剩需要排長隊的「國民酒場」還開著。在「國民酒場」,每名排隊者領一張酒票,站著把啤酒灌下去。餐館也基本關閉了,只剩少數幾家還在營業,飯菜質量低劣。

高見順如是描述那時的日本餐館:「排到付款的賬台前,果然看見貼著一張紙,上面寫著『代用食一元』,準備了零票往裡一瞥,果然量很少,盤子里裝了一點點,這代用食到底是什麼東西,光看也看不清楚,白乎乎的裡面夾雜著黑黑的、像是羊棲菜的東西,顯然很難吃,看著都讓人倒胃口。」

1944年下半年,高見順到訪上海,目睹當時依然燈紅酒綠的上海,不禁感嘆:「說是日本贏了支那敗了,可戰勝的日本卻處處不自由,而支那卻像是戰勝了似的呈現出豪奢的場景,真是令人費解。」

學生與婦女成炮灰,陣亡特攻隊員七八成為學生

1943年開始,由於兵力不足,日本動員20歲以上的文科學生,實行「學徒出陣」。最早負責動員學生的海軍計長高戶顯隆,在《學徒出陣》小冊子中寫道:「我們必須奮起,架起飛機,除依靠集體自身與美英相抗外別無選擇。」這本小冊子,在戰爭時期刊印了7萬多份。

當時,日本全國上下有適齡男女青年一千餘萬人。1943年的大學生總人數,僅為5萬。徵兵徵到這群「天之驕子」頭上,不可謂不窮兵黷武。大學、專修學校的就讀年限,從3年縮短到2年6個月。1942年,第一批來自文科的學生兵,被送上戰場。1943年,為了應對擴大的太平洋戰場,東條英機內閣出台《在學徵集延期臨時特例》,將理科生免除兵役的政策取消。

戰後,日本政府害怕承擔戰爭責任,所以直至今日,「學徒出陣」的實際人數和陣亡人數都是個迷。有傳聞稱,「出陣」者多達13萬。當時,訓練尚不充足的學生兵就被投入中國、太平洋戰場。根據日本戰歿學生紀念會統計,陸軍中戰死的特攻隊員有70%是學生兵;在海軍,這一比例為85%。

「神風」自殺機攻擊美軍軍艦。

1943年,日本、朝鮮、台灣和滿洲各地,為學生兵舉辦了不下10場「壯行會」。後來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李登輝,在就讀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今京都大學)期間,也曾作為學生兵參與過高射炮部隊的訓練。但他還未級上戰場,就等來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不少「出陣」的日本大學生都反感戰爭,為沒能繼續校園生活感到惋惜。京都大學經濟學系學生、陸軍上等兵木村久夫在新加坡被俘虜。在被判處死刑之前,他寫道:「想到日本迄今為止肆無忌憚地做了無數無理非道的事情,人們的憤怒是理所當然的。今天我將作為全世界人類泄憤目標之一而去死。」

直至今日,每年12月,日本各音樂廳都會集中舉辦「第九音樂會」。在「第九音樂會」上,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是必演曲目。這是為了紀念二戰後期,日軍到音樂學院強制徵兵募兵時,為給上前線的同學壯行,許多音樂學院演奏了第九交響曲。戰後,交響樂團在舉辦新年特別音樂會時,特別保留了第九交響曲。這就是最早的「第九音樂會」。

到1945年,日本本土受到嚴重打擊,國內開始準備全民應戰。陸軍部編寫的一本小冊子,這樣指導平民:「短兵相接時,用竹槍刺敵人之腹部,或用鐮刀、砍柴刀、鐵褪、切菜刀、火鉤子等身邊所有之物,從背後襲擊殺敵。

在這種情況下,連原先主要負責後方生產的婦女,都要走上戰場了。1945年,日本頒布「義勇軍兵役法」,規定15至60歲的男性和17至40歲的女性均需服役,女性多充當隨軍護士。當時,日本武器生產已經癱瘓,配發給女兵的武器,從土槍到鐵鍬、鐮刀,無所不有。可想而知,當面對盟軍士兵時,這些女兵大多只有死路一條。

1945年,第73聯隊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編隊從富士山頂部飛過。

日軍護士伊藤郁子,被派遣到中國東北。在1945年日軍撤退過程中,她隨醫院人員跳進牡丹江自殺,後來僥倖逃生,被中國軍人收留。戰爭結束後,伊藤和中國軍人結婚,成了一名盡職的中國護士。1972年中日建交時,日本方面曾經邀請她回國定居,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

1945年,日本投降後,「徵召」仍未結束。為滿足佔領美軍需要,東京警視廳成立了「特殊慰安設施協會」,招募7萬餘名平民女子供美軍士兵享用。由於戰後物資匱乏、經濟凋敝,「慰安」條件優厚,三個月內,自願來應募的女性竟有6萬餘人。為了滿足美國女兵、同性戀者的需求,日本甚至還招募了若干「慰安夫」。

由於美軍縱慾無度、缺乏保護措施,慰安所中暴力、性病泛濫。1946年12月,在美國和日本國內壓力下,日本政府關閉了慰安所。

沖繩之戰:近十萬平民戰死,超五萬學生殞命

日本重視「武士道精神」。早在塞班島一戰,日軍在彈盡糧絕之際,就有過軍民集體跳崖的「玉碎」行為。當時,日本軍官自知塞班島失守,便迫使所有老弱婦孺跳崖「殉國」。在最後幾小時內,日軍發起自殺式進攻,突襲美軍營地。由於武器不足,日軍官兵中,有人手持武士刀衝鋒。他們紛紛倒在美軍炮火下,死亡數千人。至今,塞班島上仍保留著「自殺崖」與「最後司令部」的遺迹。

著名攝影師尤金·史密斯,曾在塞班島拍攝過一名被美軍救出的嬰兒。「這個嬰兒頭被壓得扁扁的,眼睛上都是膿,可憐的是他還活著,我希望他死去。」尤金·史密斯說。

美軍登陸沖繩島戰役一觸即發(1945年4月13日)

沖繩之戰重蹈了塞班島的悲劇,其慘烈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沖繩戰役的日方指揮官牛島滿,曾參加過武漢會戰、南京大屠殺,是一個極度殘忍、「忠君愛國」的狂熱武士道主義者。面對強敵,他不僅不惜己命,對平民的性命也不顧惜。

在沖繩島登陸戰期間,沖繩本地平民,甚至少年,都被拉上戰場去當炮灰。

琉球原是中國藩屬,於1879年被日本吞併,改名沖繩縣。當時,琉球人對日本的態度頗有分歧。為反抗日本侵佔,琉球人曾發起過大規模起義。日本人與琉球本土居民互不信任,在沖繩之戰爆發後,不少沖繩民眾被當成美軍間諜而屠殺。《波茨坦公告》發布後,日本被要求歸還侵佔土地,日軍對沖繩民眾的屠殺、強迫自殺變本加厲。

美日雙方在戰爭宣傳中,都極大地妖魔化對方,將對方軍民塑造成面目可憎、瘋狂殘忍的形象。因此,不僅美日軍隊作戰兇殘,日軍也向平民灌輸「一旦被美軍俘虜,就會遭到大肆虐待屠殺」的觀念,為其強迫、蠱惑,民眾集體自殺,打下了思想基礎。戰爭後期,有部分民眾出於恐慌或「忠君」觀念,殺死家人後自殺。

日本史學家又吉盛清發現,在沖繩戰場上,外圍死亡者,大多是平民百姓、老弱婦孺。其中有部分平民甚至是後背中彈,被日軍打死。在戰役獲勝無望時,牛島滿和屬下一同岩洞中切腹自殺。失敗之際,日軍還曾給居民、傷員等發手榴彈,令其自盡。

在沖繩之戰中,日軍徵調男女中學生,成立「鐵血勤皇隊」和「姬百合部隊」。前者作為少年兵加入戰鬥、充當敢死隊;後者作為護士赴前線護理傷員,超過半數死於轟炸與掩埋。據又吉盛清估計,學生「助戰隊」死亡總和約有5.5萬人。

姬百合部隊由十五六歲的中學女生組成,有大約240名成員,負責看護傷員、運送後勤物資等。1945年5月末,在日軍自知無法守住沖繩、撤退至南部山區時,醫院也跟著撤退到山洞中。6月18日,日軍忽然宣布解散姬百合部隊,面對洞外美軍密集的炮火,許多少女自殺,又有80多人在山洞中窒息死亡。

1953年,日本導演今井正拍攝了著名的反戰電影《姬百合之塔》,少女倒在炮火下的場面令人動容。此後,今井正本人和其他導演,曾多次翻拍姬百合之塔的故事。每一版姬百合電影,都由當時最具人氣的少女組合出演。

沖繩島戰役,日軍傷亡9萬人、美軍傷亡7萬人。沖繩平民的死亡人數,超過任何一方軍隊。戰前,沖繩全部居民有45萬人左右。據日本官方統計,有9.4萬名當地居民死於是次戰役。不過,根據美國《海軍陸戰隊公報》,日軍以逼迫自殺等各種方式致死的平民,在15萬人左右。日本歷史學者柴田建更認為,日軍致使超過20萬名沖繩平民死亡。


假想很美好!打敗日本?你有船么?靠舢板打到日本?沒有美蘇,我國起碼要30年單幹還不知,軍國狂日分子不見天皇投降,是不會相信自己會失敗的,本來日本打算要跟美國人像柏林巷戰那樣城市戰重創美的傷亡為條件,然和找蘇聯在中間調停,以換取最好的投降條件


順序錯了。如果沒有兩顆原子彈,還有華西列夫斯基,然後是麥克阿瑟。我朝當時最多算是個超大號蛋糕,而不是等著分蛋糕的人。

打不過,不要看那些雞湯說日本已經強弩之末什麼什麼的,別人就算沒以前厲害了對付當時落後的zg也是綽綽有餘,在此我要感謝鄧爺爺讓我們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回歸正題,當時國內拿什麼和日本打?你有艦隊嗎?你打的過日本的武器嗎?別人用步槍你還在用栓槍,zg當時打日本完全就是靠拼人數,人再多拼的過別人的武器嗎?講道理得感謝美國當時的兩發原子彈,不然你是打不過日本的


一樓說的沒錯,沒有原子彈還有其他東西逼日本投降,就像一戰一樣德國在攫取的山東特權在一戰後被日本拿去了,同樣二戰後,日本在山東的特權被蘇聯拿走了,不管一戰二戰,中國只不過是個大蛋糕。

我們應該侵略日本,讓他們心服口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