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是否也一樣?


理論上可以,但是強烈不推薦初學者這麼做

今天有時間了,詳細來說說吧:

1.我們學習潛水時都知道潛水不要憋氣,如下圖所述:

PADI開放水域潛水課本(2014版),P29

2.但事實上,有經驗的潛水員,經常會利用非常短暫的憋氣來調整自己的浮力。為什麼說有經驗的潛水員才能這麼做:你需要經驗來了解你憋到什麼程度能夠上浮、上浮的速度是多少、你需要上浮多少,這是一種無法量化的感覺,瓶數不夠的新手很難掌握到這種感覺。

3.技術潛水訓練中,會要求trim狀態下完成基本技巧如Basic5,你從教學視頻中可以看到,潛水員在做S-drill以及調節器互換等調節器需要拿開口中的技巧時,基本都是不吐氣泡的,但同時你會發現他們仍舊很穩,不會有上下亂動的情況產生。換言之,他在當時憋氣的狀態下,整個人正好就是中性浮力的狀態。想知道自己吸氣吸到什麼程度才能正好是中性浮力的狀態,這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實現。

GUE Basic5 技術潛水基本功飛龍的視頻 · 240 播放

如果水下想憋氣的目的只是為了省氣,你可以去學習瑜伽的呼吸法,其實就是PADI課本所說「緩慢而深長的呼吸」。


不要開玩笑,水肺潛水憋氣是要出人命的。水下嚴禁憋氣,因為你有可能隨時因為水流或者自身沒有調節到中性浮力,而上下改變深度。且在水下完全中性浮力、懸浮狀態,周邊沒有參照的話,在你根本沒有覺察的短時間內,上下浮動兩三米也是非常正常的。

考過aow證書、潛過18以下的朋友在做5米三分鐘停留時,相信都有過對著表看深度也依然發現自己時不時會不自覺偏離5米的深度範圍,一會低了一會又高了。

這種深度的不自覺改變所帶來的壓力變化,會對憋氣者的肺部造成潛在的嚴重傷害。尤其scuba diving在水下呼吸的是壓力空氣,一旦深度突然上升,外界壓力減小,肺內還是高壓空氣,就會有俗稱炸肺的風險,重則危及生命。

題主說的間隙性憋氣、節氣,推斷知道需要考證的水肺潛水(scuba diving)

如果你已經是ow潛水員,強烈建議你複習ow課程中關於水肺潛水嚴禁憋氣的內容,教練如果沒教可以考慮投訴了,教了沒記住就該上個review的課程複習一下了。

如果你只是對潛水感興趣,正在網上了解水肺潛水,而生出這樣的疑問的話,水肺潛水是一項需要正規學習和認證的休閑運動。參加一個正規的潛水課程,才會對這些內容系統性學習,才能enjoy the fun of diving

緩慢呼吸而非憋氣,才能安全享受潛水。憋氣要命。孰重孰輕應該一看便知了吧

—————————

剛才看到題主也問太空是否一樣可以用憋氣來節氣

太空沒去過。但可以用自由潛水的一點經驗來推理

自由潛水就是一口氣憋氣,簡化看有兩方面技術相關聯:如何憋更久(一次性吸入更多的氣)、如何降低身體的氧氣消耗(也叫調息,如何讓自己更平靜、降低心率)

以我自己的經驗和理解來看,一定時間內降低身體消耗氧氣的速率才是節氣的關鍵,和你呼吸次數關係不大。

如果心率沒降下來(調息沒做好)就貿然深吸一口氣潛下去,不到八九米就憋的受不了需要反身上來。如果心率降下來(調息做好了),身體消耗氧氣水平下去了,這一潛到十六七米就很輕鬆和舒服。

而且不正確的短時間內頻繁反覆憋氣,反而會造成緊張和心率加快,加快身體消耗氧氣的速度,應該會更浪費空氣才對。


謝邀!

如果你問的潛水是水肺潛水的話,我們在水下呼吸的壓縮空氣,不是單純的氧氣。

如果你已經是一個有證潛水員,那麼你在OW學習的時候應該了解憋氣的危害,特別是習慣性憋氣的話。如果是還沒有參加過潛水活動的話,建議你去體驗一下,不要靠想像。

如果你已經是一個潛水老鳥,想更省氣,潛的時間更長,不管是間歇性憋氣還是有控制的憋氣,都不是省氣的好方法,最省氣的呼吸是:自然呼吸,忘了呼吸。


你可以先試試快走的時候間歇性憋氣舒不舒服,能不能長時間保持

———————

更新一下,話說明白一點就是,這個不太現實

咱們潛水是為了觀賞,開心的遊玩,同時保證安全,單純從可行性上來講,不太行


Breathing is about bouyancy that it keeps you alive is a side effect.

By, Jeff Seckendorf - Unified Team Diving Co-founder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