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這要分類型,如果單論古典作曲,中國頂級作曲家實力是強於日本的,但是除此之外,其它幾乎所有類型的音樂,日本都要發達地多。

首先就音樂產值來看,14年中國的音樂產業產值首破30億元,而日本11年產值達到31億美元,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不過近年有下滑)。

當然光產值不能說明問題,從大眾音樂素養而言,日本已經超越美國,而且近年逐步提升,從排行榜的音樂可以看出大眾對於音樂的欣賞在向多元化發展(相比之下美國則是急劇下降,中國則是越來越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同時可以看到在日本古典音樂同樣很有市場,古典音樂會有大量生活比較輕鬆的經濟條件良好的聽眾,而在中國音樂專業之外的古典聽眾寥寥無幾。

聽眾決定音樂質量,然後談談流行音樂質量,仔細聽會發現日本流行音樂和中國流行音樂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和聲體系,日本的流行音樂的和聲都相當優秀,而中國的和聲體系編曲的質量,配器的複雜程度是中國不能比的。然後另一個重點,中國現在的流行音樂還是大調為主,最多小調,而日本的流行音樂特別是acg音樂,隨隨便便就能找到新古典,民族音樂,中古調式,jazz,哥特暗潮,教會調式什麼的,而這種東西在中國是流行不起來的。

從上面這點可知日本能養活各類優秀音樂人,而在中國那些專註於優秀音樂的音樂人掙不到錢,漸漸的就去做濫流行掙快錢去了。

所以金屬,核,搖滾,電音,jazz這些差距就是自然的了,中國好點的金屬樂隊就那麼十幾個,而日本的金屬是被歐美承認的,核音樂更是世界領先,搖滾在日本已經像流行一樣爛大街了,而在中國爛大街的是流行搖滾,真正的搖滾還是小眾,也沒聽過什麼國產核音樂人,日本的電音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業了,很多大廠牌,一大批優秀的電音音樂人包括題主提到的平澤進。而中國有名的電音製作人都是一些水平低下缺乏音樂素養的傢伙(不點名了)優秀的電音音樂人也有,但是極少,而且據我所知沒有大師。最後談到jazz,日本音樂在20世紀中期受美國的jazz影響極大,之後的音樂可以說就是在jazz和傳統音樂的基礎上融合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音樂性,可以說jazz已經融入了日本音樂的血液,這也是日本聽眾和中國甚至美國拉開了差距的根本因素,而在中國很少人聽的來jazz,爵士音樂人也很少,學院派大師倒是有。

儘管現在差距很大,我覺得隨著中國聽眾欣賞水平的提升還是有一天會趕上去的,在這裡稍微推薦一些優秀國產音樂人/音樂家:

古典:譚盾,王西麟金屬:九寶,杭蓋,葬屍湖搖滾:崔健,竇唯jazz:秦四風,譚伊哲soul:袁婭維

實驗:竇唯

實驗電子:常石磊

實驗民謠:周雲蓬,小河

電子:john towse

另外加上劉歡,鍾立風,

如果是平常習慣聽流行的聽眾朋友可以先聽一些new age,jazz hiphop,indie hop

作者| 范志輝

3月13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吉卜力工作室達成版權合作,獲得旗下包括《龍貓》《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等知名動畫熱門音樂作品的全面授權。這也是繼去年10月吉卜力將旗下系列電影的數字版權開放給HBO Max、Apple TV+、Vudu、Google Play Store、Netflix等流媒體服務之後,在流媒體領域的又一動作。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於1985年,由宮崎駿、高畑勛共同創立,以高品質、劇情動人的特質打動了全球觀眾,日本音樂家久石讓為工作室多部影片製作的電影音樂,也都評價頗高。但尷尬的是,長情的粉絲們長期以來都面臨著一個問題:沒有地方可以買到這些經典作品的數字版本,更聽不到這些經典中的動畫音樂。好在,現在終於解決了。

有趣的是,吉卜力工作室近年來對流媒體態度的轉變,跟日本音樂產業在實體唱片和流媒體服務之間的搖擺與轉變,何其相似。

開放合作、入駐微博、發數專,日本音樂產業終於"村通網"了

在音樂圈,想拿日本音樂版權的授權困難程度高已經快成為共識了。究其原因,無外乎是本土市場已經足夠大到支撐產業運轉,且對於流媒體等新興消費方式的警惕。那麼,在流媒體席捲全球的趨勢下,日本是如何靠賣實體排到全球錄製音樂市場第二位的?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渠道層面,基於唱片公司、分銷商、零售商和政府之間穩定的定價結構以及分銷模式,完備的行業規則極大程度上保證了日本傳統唱片業對銷售渠道乃至整個產業的控制力。

法律層面,作為版權管理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除了高額的版權費,非法上傳和下載行為在日本都會面臨嚴厲的法律制裁,其中非法上傳獲刑最高可達10年之久。這大大限制了數字音樂在市場上的傳播,以及減緩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養成。

受眾層面,一方面是長期以來的實體消費習慣,且單價較高,保證了市場大盤;另一方面則是偶像產業下的粉絲經濟,不同封面的版本、視頻DVD版本等多次開發,可以為唱片公司帶來多輪收益。

而在過於嚴謹的合作態度下,客觀上形成了兩個結果:國內音樂平台有錢也買不到日本音樂的線上播放授權;粉絲想聽歌只能通過各種上非法渠道。好在近年來,隨著流媒體的不斷衝擊,日本音樂產業終於開始轉變思路,逐漸對外開放了版權合作。

以2017年網易雲音樂與日本最大級娛樂集團愛貝克思(avex)達成合作為分水嶺,正式開啟了正版日本音樂大規模入華的先例。隨後,基於用戶屬性與版權運營優勢,網易雲音樂陸續與KING RECORDS、NBCUniversal Entertainment Japan、日本哥倫比亞等日本唱片公司達成了版權合作,佔得先機。2018年9月,日本動漫音樂廠牌SACRA MUSIC、日本索尼音樂旗下廠牌MusicRayn也先後登陸騰訊音樂娛樂。

數字專輯的形式,也在日本音樂中逐漸流行起來。2019年,隨著新海誠動畫電影《天気の子》的熱映,RADWIMPS數字專輯《天気の子 complete version》掀起一股中國的日音浪潮,目前在網易雲音樂售出超19萬張,創造日本音樂數字專輯在中國的最高銷售紀錄。

而一向以對愛豆肖像權管制嚴厲著稱的日本傑尼斯事務所,也在2018年12月允許SMAP成員木村拓哉開頭微博,畫風平易近人,活躍得像個高仿號。2020年1月8日,木村拓哉首張個人數字專輯《Go with the Flow》在網易雲音樂、QQ音樂等平台全球同步上線。這也是傑尼斯事務所首次在中國開放數字音樂售賣,在日語音樂圈具有標誌性意義。

在開放合作、入駐微博、發數專等系列操作下,日本音樂產業似乎終於"村通網"了。但眾所周知,數字音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出現,並於2015年超過實體音樂的市場份額。

那麼,這個節點擁抱流媒體,日本還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嗎?

從抗拒到接受到主動擁抱流媒體,看日本音樂產業的變遷

在數字化的浪潮下,全球音樂市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但在旺盛持續的實體消費支撐下,日本市場以反潮流的方式逆市上揚,並於2013年日本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錄製音樂市場。這也是自1973年IFPI統計以來,美國首度被其他國家超越。

行至2018年,日本仍然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錄製音樂市場,為藝術家和唱片公司創造了28.7億美元的收入,是排名第三的英國市場的兩倍。

根據日本唱片業協會RIAJ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以Spotify為代表的付費訂閱和廣告支撐的流媒體服務在日本創造了419.7億日元(3.85億美元)的收入,比2018年的313.7億日元增長了33.8%,相比2017年的238.9億日元幾乎翻番。

流媒體服務的興起、實體唱片的衰微,也是近幾年日本音樂產業最大的變化。

據RIAJ在2018年的一次調查發現,48.6%的受訪者表示使用CD聽音樂,65.9%的受訪者使用YouTube收聽音樂。

儘管如此,CD、藍光光碟、黑膠為代表的實體唱片仍然是日本錄製音樂的市場之王。數據顯示,2019年,實體唱片的收入僅下降了3.0%,全年產生了驚人的1495.5億日元(13.7億美元)的收入,在整個音頻音樂市場佔比超過70%。

但流媒體的時代車輪仍然滾滾向前,日本也不例外。2019年,流媒體占日本音頻音樂市場收入的19.3%,高於去年的14.6%。而從2005年開始,日本的實體唱片銷售就一直處於下滑狀態。根據RIAJ歷年數據來看,實體唱片銷售額在2018年已經下滑到2403億日元,與2005年的4222億相比,近乎腰斬。

換句話說,在實體唱片下滑、流媒體興起的大勢下,日本音樂產業正處於實體向數字的轉型階段,對流媒體也從抗拒到接受到主動擁抱。但從現實來看,似乎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一方面,基本盤上實體仍然佔據主導,但要想從存量挖增長,並不容易。

根據RIAJ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共有1882家唱片店,同比減少了7.9%,與1989年底的6213家相比,僅相當於巔峰時期的30.3%。市場需求的萎縮,也將進一步擠壓實體銷售網路的生存空間。而在實體持續下滑的過程中,如果流媒體的增長跟不上,兩者造成的空缺將越來越大,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雖然流媒體已成為日本年輕消費群體的主流,但嚴苛的版權法、偏保守的產業方仍然是後續發展的阻礙。

比如,為了保護傳統唱片業的發展,索尼音樂就採取了"消極"措施抵制數字音樂的大規模侵襲,直到近兩年才允許iTunes在日本銷售旗下藝人的音樂。與此同時,像Spotify、Deezer這樣的全球流媒體服務都難以與日本唱片業達成協議。

Spotify在2016年9月進入日本市場,部分原因就是此前日本唱片公司對其廣告支持的免費增值服務模式持拒絕態度。目前,Apple Music、Google Play和KKBox在日本都不提供"免費增值"服務。

但好在,日本音樂產業這幾年終於決心加入到流媒體的浪潮,且積極海外擴張。而J-POP(日系流行音樂)、J-ROCK(日系搖滾)、二次元文化等在亞洲地區乃至全球都擁有廣泛的接受度,也都是"酷日本"文化進一步向前發展的優勢。

X-Japan

事實上,在日本二次元文化多年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中國市場對日本音樂需求非常旺盛。網易雲音樂後台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音樂播放量以及以日音為主的ACG(動畫、漫畫、遊戲的總稱)音樂的總播放量呈現爆髮式增長。其中,日語歌曲播放量同比增長達80%,ACG歌曲播放量同比增長達280%。音樂用戶方面,日語歌曲聽眾普遍年輕化,90後、00後佔比最高。

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案例可能會更加明顯,這家有110年歷史的日本最古老的唱片公司,為進一步助推全球事業的發展,特意設立 "NIPPONOPHONE"品牌,致力海外探索。

2018年9月,在看到日本音樂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潛力後,日本哥倫比亞最終選擇與網易雲音樂達成版權合作,其董事長阿部三代松稱這次合作"是日本哥倫比亞探索中國音樂市場過程中值得紀念的第一步。"

無論是在本土擁抱流媒體浪潮,還是向海外探索尋求突破,對於正經歷轉型陣痛的日本音樂產業,能否跟上時代的腳步,還存在不少變數。

排版 | 安林

看完以上內容: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我想邀請你幫「先聲」三個忙:

1、點個贊,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

2、關注我和專欄,讓我們一起成長。

3、關注公眾號【音樂先聲(IDnakedmusic)】,第一時間收到最新音樂產業快訊。


現代樂≠流行樂。兩者無關聯,望周知。

現代樂≠流行樂。兩者無關聯,望周知。

現代樂≠流行樂。兩者無關聯,望周知。

現代樂≠流行樂。兩者無關聯,望周知。

現代樂≠流行樂。兩者無關聯,望周知。

見過好多人一口一個喜歡「日本音樂」,一口一個「日系」,結果這些人基本上對「日本音樂」的理解,除了日漫風流行音樂、影視配樂之外一無所知。

說什麼好?真的,說什麼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對中國現代的音樂發展很失望…

有很多歌都是抄的日本的曲調。

確實我的歌單里80%為日文歌。

我比較喜歡曲調歡快治癒系的吧,日文歌很多都是這樣,但是中國流行音樂我就不說了吧(腦殼疼~)大部分都是傷感情歌致郁的。

中國應該往自己的民族樂器上多多發展創新吧,比如葫蘆絲呀絲竹樂器之類的,能不能將它們用於流行歌曲之上呢?聽中國的我一般都聽些純音樂之類的,我覺得這部分中國不遜色於世界。


很多人說了中日音樂產業的對比,我來從音樂本身說說。

先說說所謂的現代音樂,現代音樂大體是從上世紀3040年代開始的,影響最深的肯定是早期的布魯斯,爵士,到後來的bossanova,funk,rnb,soul,包括搖滾,金屬啊啥的。其中我認為整個現代音樂最核心的就是爵士樂,有完全不輸於古典音樂的嚴謹和深刻,但又擺脫了古典音樂的教條主義,追求即興創造。

事實上崔健先生在80年代就說過,爵士樂是決定一個國家現代音樂水平的關鍵,然而直到如今,國內好多人連對爵士樂基本的概念都沒有,大部分人對爵士樂還停留在什麼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這種階段,殊不知爵士樂作為一門嚴謹的音樂學科,是現代音樂里的瑰寶。

而日本的爵士樂毫無疑問的世界前列,可以與美國競爭的那一類,而且日本把爵士和流行元素融合得相當完美,我認為這方面甚至老美都沒日本做得好,從80年代小野麗莎那派人開始,日本有無數的音樂人做流行爵士,這方面,我們的音樂人可以說是望塵莫及,甚至能做到模仿別人(不是翻唱更不是抄襲),都已經在國內是頂尖水平了。我認識好幾個國內的職業音樂人,做各種風格的都有,rnb的,流行balled的都有,但說到日本的現代音樂,無一不是非常崇拜。

當然現代音樂另外一個大類,搖滾樂,搖滾樂顯然沒有爵士那麼學院派了,甚至早期還是地下音樂那種,國內搖滾樂隊倒是有很多優秀的,原創做得也很不錯的,但沒有太多那種傳奇樂隊,畢竟屬於搖滾的黃金年代已經過了,7080年代的歐美,90年代的亞洲,是屬於搖滾的黃金歲月,歐美就不說了,日本在90年代前後,諸如彩虹樂隊,xJapan等,可以說是殿堂級別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