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我還愛不愛這個專業

我說

我愛死了 我永遠都愛建築學。

但是愛著愛著我發現:不對了,為什麼我總在沒完沒了沒完沒了做著無用的工作,為什麼我總是被ddl窮追不捨,為什麼我不能擁有一個暫停的時間喘一口氣,讓我風捲殘雲地吸取真正與之相關的知識,為什麼老師總要說一些雲里霧裡的話,他似乎在隱藏著什麼東西還是說他也搞不明白?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專業的同學一樣寫完作業就可以看書看電影逛街打遊戲談戀愛做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一遍一遍瞅著自己改了又改的ppt發獃想明天老師又會覺得我這個出了問題我這個肯定沒有xx做得好。為什麼一句「好」就這麼難得?為什麼五分鐘的答辯就代表了設計的一切?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打破深夜的休息去熬一些沒完沒了的破事?為什麼通宵做出來的東西依舊爛的一批?為什麼我只能發著這種所有人一看就煩的牢騷但是自己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改變?為什麼我不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跟隨自己夢想的人而不用被人說偷懶不用看著別人一騎絕塵而心如死灰?為什麼建築學的話語里永遠是一個看不起一個一個嘲諷一個?為什麼前輩永遠都對卻說不出來個所以然?為什麼無數的人都像我一樣有著這樣的問題和困惑我們在深夜的畫圖時相互抱怨吐槽並且向不幸離開的同學哀悼?為什麼抽不出一點點時間看一本書哪怕一行字?又為什麼我要在學術自由的大學裡抽時間來看書哪怕一行字?為什麼要在各種水課裡面鬥法爭奇鬥豔去求那可憐的一丟丟學分?

為什麼想要追求理想就一定要傷筋動骨一定要艱難險阻?

這一切有沒有問題,有。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一直以為我的理想不會錯。或者說它本身就不是個理想呢?

我只想得到一點機會。如果有機會,可以讓我體會到創造的樂趣,如果還有機會,可以讓我真正發揮建築在社會運轉中的作用。

或者,我只想因為我在做自己愛做的事快樂起來。

做一個普通的 玩建築的人。

just for fun。

可是我真的做不到。我有點累了。或許是沒有那個天賦吧,但是總有些說不出來的難過,如鯁在喉。


建築專業的入門門檻其實並不是特別高,但建築學的入門門檻極高。

建築專業的入場券只需要你擁有正常的智商,正常的堅韌和毅力,正常的學習能力即可。但建築學的入場券就是天賦。

建築專業的培養以及評價方式是在大學階段我認為最接近現實社會的學科。這一點在中國尤其明顯。有很多答案表示這個學科很難獲得成就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這兒。因為除開建築專業及其他設計類專業,更多的理工科專業的評價方式就是考試。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深入學生骨髓的,想想看大家從小建立成就感的方式就是考個好分數,考題和分數是非常客觀的,在我國僅僅將主觀評價的內容限制在語言考試的作文一項上,就這還被各種套路搞成了各種模板的八股文。而建築專業的評價方式就主要的就是評圖,這就很主觀了,方案的評價既取決於在設計過程中與導師的交流互動,又取決於最終自己的邏輯自洽程度,藝術修養,以及完成度。如果大家從學生成長到社會人,就會發現社會中的很多問題並沒有唯一解,評價有客觀部分,更有各種主觀因素。很多中國學生從高考的模式下選拔上來,就直接面對這種近乎於現實社會的評價模式,必然不適應,會痛苦,會經歷很長的陣痛期。

而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這個陣痛期其實是對學生在建築學天賦上的重新選拔。這個陣痛期一過,有的學生就完全放棄了創作,不再追求設計分數;有的學生找到了比較聰明的辦法,就是專攻各種軟體,將創作與思考交給各種設計網站和專業課老師,自己主要的就是出亮眼的圖紙。僅僅有少數的學生能夠堅持思考,審美,不斷領悟,而這一部分學生就是天賦上更佔優勢的學生。有的本來可能存在天賦的學生適應不了這種社會化的評價方式,又過早放棄。糾其原因就在於高考制度並不能選拔這方面的天賦,所以在進入大學後學生又要經歷一遍殘酷的選拔。

我曾經聽過一個老建築師說過,一個班30人,真正有設計感覺的,有悟性的學生,不超過5個人。算一下比率,六分之一,可以說是很殘酷了。而且這個比率真的跟高考分數關係不大,我並不覺得清華建築系的比率能比這個高多少,工作後我見過很多名校,海外留學的學生,其實這個比率也差不多,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國際視野熏陶出他們非常好的審美,但一到自己執筆創作,可以說很自己的審美水平差距很大。但是清華大學其他專業的天賦比率一定比這個高的多,這是選拔制度造成的,頂尖學校拿走這套體系下能夠甄別出的最多天賦,然後依次按照學校級別切走各個級別的天賦。所以當你進入大學,你周圍的人跟你天賦都差不多,你不會有面對建築學那種天賦差異極大的情況。但是中國這套體系就是甄別不出建築學,以及其他設計類學科的天賦。被人在勤奮程度上碾壓沒那麼痛苦,在分數上碾壓也沒那麼痛苦,只有在天賦上被碾壓才是最為痛苦的。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位國王,生活在深宮裡,享有最高級別的榮華富貴,他很快樂;一位大臣,生活在深宅大院中,有穩定的高收入,有僕人伺候,他也很快樂;一位農民伯伯,生活在村莊中,今年風調雨順,收成很好,他也很快樂。三個人都快樂的基礎是什麼呢,就是誰也看不到另外兩個人的真實生活。如果突然壁壘消失了,誰都能看到對方的生活水平和狀態,那國王一定會更加快樂,大臣會由快樂變得不快樂,農民伯伯很可能就要造反了。我國的高等教育選拔制度決定了,大部分理工科專業,以高考為分水嶺,你是國王,還是大臣,或是農民伯伯,就基本決定了。大家各自在各自的級別上,做著各自級別的事兒,基本不會面臨被碾壓的情況。當然除非你是農民伯伯,卻非要住到大臣家裡,自己找不痛快。而建築學卻不是,大家以一種混沌的狀態被分到一個專業,甚至是一個班級,經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原來我以為我起碼是大臣,現實卻是我是農民伯伯,而庫小哈,密小斯,柯小布,扎小哈卻是隱秘的王子和公主,大家還要別彆扭扭的一起生活五年,想想都非常痛苦。

大部分建築專業的學生和從業者終其一生其實都進入不到建築學的討論範疇之內,嚴格的說其實大部分人根本說不上討厭「建築學」,他們只是討厭無休止的畫圖,以及被天賦碾壓這個事實而已。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大學的物理系學生,你談得上討厭弦理論嗎? 而作為建築產業鏈條中的建築專業來說,只要有基本的空間想像能力,基礎的理工科計算能力,製圖能力,並學會行業中的工作軟體,做一位優秀的項目建築師不是一件難事。

另外其實講天賦並不是唯心,天賦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我們還沒找到方法解釋天賦。這並不是玄學,也不迷信,只是在現階段是未知的。我國作為唯物主義哲學觀建國並以這樣的哲學觀建立教育體系的國家,大眾往往忽視天賦而講求勤奮,或多或少從內心中拒絕承認個體之中天賦的巨大差異。

所以我覺得,大部分人並不是討厭的是建築學,因為還是那句話,建築學的入門門檻極高,入場券就是天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