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這個詞在大眾的眼中,應該算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心理學中,它是一個中性詞。

自戀主要存在於文學作品中,用來描述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文中是1898年,性學家靄理士在論文中描述自戀的病理現象,描述自戀著自我欣賞像是對待性對象一樣對待自己的一種態度。

隨後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論自戀》比較系統的論述來自戀的問題,他認為自戀是一種未區分的精神能量,來源於力比多(libido)的投注。

力比多的投注方向,如果力比多能夠正常的向母親投注,那麼他就能順利的愛上其他的女人,如果力比多在投注時受到阻礙,那麼他就愛母體的代替物。那自戀產生的原因是,力比多既不可能投注到母親身上,又不可能投注到母親的替代品上,那麼力比多就會撤回到自身。

弗洛伊德認為因為力比多的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過多的投注力比多到內部,那麼外部的力比多就會減少。這樣的人就會孤獨和抑鬱。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成熟的人,不會長久地保持這種童年期,完美,自戀的幻覺,他將尋求西涼話的自我代替自戀的愛。

自戀總是和自尊有關,病態的自尊是自戀的無限擴大。健康的自尊來源於三個部分。

一個是嬰幼兒期自戀的殘留物(全知全能),其二就是來自於理想自我的逐步實現,其三就是客體愛的滿足。

科胡特在20世紀70年代,先後出版了《自體分析》和《自體重建》兩本著作。該書都是在描述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臨床解釋和治療模式。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或者精神發展,不過是性心理的發展而已。

科胡特認為人的內心世界有一條跟力比多或者性心理平行發展的主線,那就是自戀。也就是人人都自戀,只是這種自戀的程度有多少。

科胡特將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分為四種:

1.人格層面為特點:抑鬱,對微不足道的事情過於敏感,有疑病的抱怨,缺乏生活的風趣。(比較嚴重的,在於人格缺陷,自戀可以看作是自大和自卑的集合體,極度的自大和極度的自卑2.行為層面:性倒錯,反社會,成癮行為3.關係的融合:傾向於和他人的共生,要滿足人際關係中的高度融合的關係,並且要求他人處在一個招之則來,揮之則去的距離上。

4.關係的逃避:非常需要親密關係,但是如果有一點受到傷害,就會採取完全的逃避和自我隔離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目前,現代諮詢師認為一個人自戀的健康程度在於他本來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他們相互之間是衝突的還是和諧的,

如果理想自我和本來自我是衝突的,那麼他的自戀就是一種不健康的,低自尊的。

如果本來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是和諧的,那麼這個人的自戀就是健康的,就不可能處在孤獨和抑鬱的中間。

所以自戀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有健康的程度之分。

自戀是人的本性,他是人的精神發展的重要線索。


凡事講究一個過猶不及。過度自戀(narcissism),在臨床上的,是指自戀型人格障礙。他們的表現是誇大自我價值感,將過多的精力和興趣投放到自己身上,缺乏對他人的公感性。他們難以建議與他人的親密關糸。病態的自戀往往和內心的極度自卑相關,他們忍受不了別人一丁點的批評。

但適度的』自戀』是有積極的意義的,它讓我們對自己的性格,外貌,能力都充滿了自信。所以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總能發現到自己身上的幾個優點,所以不容易這些事去否定自己,從而更可能找到克服這些困難挫折的辦法。


自戀好就好在他是自信的誇張表現手法。


可以把你所說的自戀理解為過分自信(傲慢)嗎,過於自信就相當於自戀,我可以先下個結論,自戀誰都會有,但是過於自戀肯定有不好的徵兆,因為自古以來都講,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就算有真本領那你也終將會遇到高人,到時自然就會知道禮讓與謙遜。


自我認知產生錯誤,拔高了自己。

不好。太自戀,身邊的人會反感,不利於人際關係。高估自己,也容易突如其來的失敗。


過分的愛自己而損害他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